基于商业贸易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构造

2015-01-06 01:19葛守昆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4期
关键词:流通贸易生产

葛守昆

问题的提出

按照产业大分工的理论,以贸易为特征的商业流通从工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产业开始,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就非同寻常,且地位日益凸显。但是联系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实际情况来看,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地位尚不够突出,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很能说明问题的是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表明现行的经济发展尚未从生产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转到贸易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上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几年来国内贸易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不到10%的水平。现实经济生活中,引进的外资以生产型企业居多;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销定产”的特征不够显著;商业企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不够充分;政府政绩相关的GDP考核也偏重于生产的主导。问题在于,缺少贸易对于生产的引导,商业企业的职能没有相应的转换,整个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质量提高就会迷茫或产生困惑,并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

现行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

(一)对劳动价值论存在着僵化的理解

追根溯源,现行以生产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理论上明显受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影响,即流通领域的劳动不创造价值。马克思曾经对流通劳动作过这样的分析:“商人作为单纯的流通当事人既不生产价值,也不生产剩余价值,……所以,他雇用的执行统一职能的商业工人,也不可能直接为他创剩余价值”。马克思还强调,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劳动“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产品”。文章认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不能简单地粗浅理解,必须考虑到他研究的动机目的与假定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确实是将剩余价值的生产局限在物质生产领域的,甚至是从体力劳动分析开始,这主要服从于理论分析上方便,将一些次要因素舍弃掉了。但这并不等于马克思全部的劳动价值理论。比如,同样在《资本论》第一卷,就社会总劳动中,每个人的岗位是不同的,但都是社会劳动分工的一环“是总体工人的一个部分”。既然商业劳动者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部分,商业工人怎么不创造价值了?从经济学角度考察,服从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商业流通的劳动从原来的生产过程独立出来,是因为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产生的边际效应。一个生产企业的老板十分清楚,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实现消费,有专业销售技术的商业企业更有优势,有利于生产企业减少流通劳动的投入。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商业流通领域作为其中的重要环节,与生产过程一样,都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它告诉人们,从生产到消费的实现,离不开流通劳动的投入,人们所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绝不仅仅物质生产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必须加上流通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美国包括商业贸易在内的服务业产值已经占GDP的65%左右,这时候如果仍然死守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可能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任何一种经济理论必须能够解释现实经济生活才能获得存在的价值。

其实,在马克思的G—W(A、PM)…W`—G`公式中,还包含了流通贸易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即生产过程的两头是流通过程。在G—W(A、PM)中,资本家要获得利润,必须依靠市场提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W`—G`中,还要依靠流通过程实现利润。而且,在G—W(A、PM)…W`—G`公式中,资本家生产产品首先要考虑到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才决定购买什么样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并且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前,还要通过流通完成“惊险的一跳”,如果商品流通企业认为你的产品没有销路,不愿意销售你的产品,你这个生产企业就面临被“摔坏”的命运。

(二)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

计划经济是典型的生产主导型经济。全国是一个大工厂,物资统一调拨、生产统一安排、产品统购包销,基本上很少有流通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企业的市场意识有所增强,注意了市场的开拓。但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处在“短缺经济”时期,基本上是“卖方市场”,“皇帝女儿不愁嫁”,流通对生产的主导地位不可能凸显。但在九十年代后期,产品供求关系出现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产品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形,人们比较重视市场的开拓,重视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但是即使如此,商业流通仍然没有摆上重要的位置。传统的“重生产、轻流通”,“生产为本,商业为末”在一些人的头脑里根深蒂固,生产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继续占据统治地位。从全国来看,提出“贸易立省”的省份并不多,只有浙江走的是贸易主导型经济发展的道路。而正是确立贸易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浙江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成为一道“独特和美丽的风景”。浙江的各种各类市场很多,规模最大,水平也相当高,比如义乌的国际商品城,全国首屈一指,很有特色和优势。与市场相联系,浙江本土的加工工业非常发达,私营经济为特征的“温州模式”、浙江资本在全球和全国范围的投资相当普遍,浙江的外贸规模虽然不是全国最大,但净创汇能力最强。这些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贸易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优越性。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经济权力正迅速从制造商向销售商和零售商转移”,笔者认为是有道理的。

(三)现实政绩目标考核有偏差

在一定意义上,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既跟阶段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同时又与既有体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有很大联系。多年来,中国实行的GDP政绩考核机制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都对生产型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为了追求达到高的GDP增长速度,往往普遍存在着投资饥渴,要通过大面积招商引资,上工业项目,扩大生产规模甚至不惜拼资源消耗、拼环境污染,也要攀比GDP的增长。只因为有了大规模的投资,上了项目,就业有了,企业利润有了,财政收入有了,增长速度也上去了。但是投资是否符合市场导向,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销售出去,这都在其次。

生产主导型发展模式向贸易主导型转变的路径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贸易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生产在经济发展中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必须突出贸易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整个经济的发展好而又快。endprint

(一)坚持贸易对生产的引导

在市场经济中,来自市场的消费需求信息,会通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信息反馈系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生产行业,从而引导着生产企业产品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等。贸易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因此形成了消费者需要什么,贸易企业就采购什么,从而生产企业再生产什么的链条。要充分发挥贸易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重视和优先发展贸易,包括加强市场建设和开拓,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二)突出贸易对生产的主导

贸易不仅引导生产,而且还主导生产,即贸易对生产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往往强调生产对流通起决定作用,流通对生产有反作用。但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在一定意义上,不是生产决定流通,而是流通决定生产。因为生产不一定创造需求,供给也不一定等于需求。这在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上,表现相当明显。从事贸易的企业有一种垄断化的趋势,一批大型贸易企业凭借其分布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庞大的连锁经营网络和市场份额,控制和主导着生产企业的生产,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国内的金润发等。这些大型的零售企业不仅起到了连接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中介作用,而且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的反应,对商品的生产厂家提出技术、环保、文化等各种要求,对商品进行优胜劣汰,进而决定生产企业的命运。商业企业发出的信号是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指标,商业企业的订单给谁,给什么样的订单,已经不取决于生产企业。拿不到订单的生产企业就必定会被市场淘汰。贸易已不是仅仅等待上游生产供应商的支持进而分销其产品,而是直接参与生产供应商的管理创新,甚至直接帮助厂商进行新产品开发,引入新的技术、设备等,通过贸易服务主导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合理的安排生产。因此,贸易产业已经不再是被动地为生产企业服务,而是成为主导的产业,带动生产的发展。

(三)重视贸易企业的发展

商业企业是贸易流通的主体,在贸易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贸易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必须突出贸易企业的发展,凸显贸易企业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狭隘的商业流通理念,即满足销售本地产品,购买本地需要的外地产品,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坐商”习惯等,不仅在企业,而且在政府都普遍存在,基本上是小生产、小商业式的。既不是大贸易、大流通,也不是大市场。搞生产轻车熟路,搞贸易迈不开步子。必须像过去重视生产那样重视贸易流通,像搞大工业那样搞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当今世界,得市场者得天下。应通过推进商贸流通的社会化、资本化、专业化、企业化、产业化,做大做强做优商贸流通企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走出传统的贸易模式,到外地乃至全球发展贸易、建立市场,建立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体系,争取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贸易产业战略性发展政策的制定,利用服务业贸易的发展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创造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促进贸易与生产一体化

生产与流通,既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可以进行一体化的整合。通过实施一体化策略即在产品的生产或经销各阶段的延伸,增强垄断势力或创造市场力量,同时也能降低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所产生的过高的交易费用。商贸流通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优势,有可能加强与生产企业合作和联合,甚至合并为一体,实现生产和贸易的无缝对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的领域越来越宽,对于生产商和贸易商而言,很难再单独完成生产和销售的任务,因此,现实的需要迫使他们联合起来。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从事单一的产品生产,而且还从事深加工开发和产品经销;而很多贸易企业也开始将自己的领域拓展到生产环节。例如沃尔玛、宜家、百安居、联华等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不仅和供应商保持亲密合作关系,还拥有自己的产品开发设计系统,拥有大量的设计专利,拥有自营商品品牌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从而在同类企业中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我国的流通企业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通过建立商业中心、物流园区、产品集散地等促进贸易企业和生产企业的融合。应该有大的气魄和雄心壮志,在突出贸易优势的同时,涉足生产领域,包括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购并生产企业,将生产和流通纳入企业统一的发展战略计划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收益。endprint

(一)坚持贸易对生产的引导

在市场经济中,来自市场的消费需求信息,会通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信息反馈系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生产行业,从而引导着生产企业产品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等。贸易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因此形成了消费者需要什么,贸易企业就采购什么,从而生产企业再生产什么的链条。要充分发挥贸易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重视和优先发展贸易,包括加强市场建设和开拓,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二)突出贸易对生产的主导

贸易不仅引导生产,而且还主导生产,即贸易对生产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往往强调生产对流通起决定作用,流通对生产有反作用。但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在一定意义上,不是生产决定流通,而是流通决定生产。因为生产不一定创造需求,供给也不一定等于需求。这在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上,表现相当明显。从事贸易的企业有一种垄断化的趋势,一批大型贸易企业凭借其分布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庞大的连锁经营网络和市场份额,控制和主导着生产企业的生产,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国内的金润发等。这些大型的零售企业不仅起到了连接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中介作用,而且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的反应,对商品的生产厂家提出技术、环保、文化等各种要求,对商品进行优胜劣汰,进而决定生产企业的命运。商业企业发出的信号是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指标,商业企业的订单给谁,给什么样的订单,已经不取决于生产企业。拿不到订单的生产企业就必定会被市场淘汰。贸易已不是仅仅等待上游生产供应商的支持进而分销其产品,而是直接参与生产供应商的管理创新,甚至直接帮助厂商进行新产品开发,引入新的技术、设备等,通过贸易服务主导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合理的安排生产。因此,贸易产业已经不再是被动地为生产企业服务,而是成为主导的产业,带动生产的发展。

(三)重视贸易企业的发展

商业企业是贸易流通的主体,在贸易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贸易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必须突出贸易企业的发展,凸显贸易企业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狭隘的商业流通理念,即满足销售本地产品,购买本地需要的外地产品,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坐商”习惯等,不仅在企业,而且在政府都普遍存在,基本上是小生产、小商业式的。既不是大贸易、大流通,也不是大市场。搞生产轻车熟路,搞贸易迈不开步子。必须像过去重视生产那样重视贸易流通,像搞大工业那样搞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当今世界,得市场者得天下。应通过推进商贸流通的社会化、资本化、专业化、企业化、产业化,做大做强做优商贸流通企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走出传统的贸易模式,到外地乃至全球发展贸易、建立市场,建立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体系,争取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贸易产业战略性发展政策的制定,利用服务业贸易的发展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创造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促进贸易与生产一体化

生产与流通,既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可以进行一体化的整合。通过实施一体化策略即在产品的生产或经销各阶段的延伸,增强垄断势力或创造市场力量,同时也能降低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所产生的过高的交易费用。商贸流通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优势,有可能加强与生产企业合作和联合,甚至合并为一体,实现生产和贸易的无缝对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的领域越来越宽,对于生产商和贸易商而言,很难再单独完成生产和销售的任务,因此,现实的需要迫使他们联合起来。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从事单一的产品生产,而且还从事深加工开发和产品经销;而很多贸易企业也开始将自己的领域拓展到生产环节。例如沃尔玛、宜家、百安居、联华等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不仅和供应商保持亲密合作关系,还拥有自己的产品开发设计系统,拥有大量的设计专利,拥有自营商品品牌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从而在同类企业中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我国的流通企业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通过建立商业中心、物流园区、产品集散地等促进贸易企业和生产企业的融合。应该有大的气魄和雄心壮志,在突出贸易优势的同时,涉足生产领域,包括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购并生产企业,将生产和流通纳入企业统一的发展战略计划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收益。endprint

(一)坚持贸易对生产的引导

在市场经济中,来自市场的消费需求信息,会通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信息反馈系统,源源不断地传递给生产行业,从而引导着生产企业产品的品种、规格和数量等。贸易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具有天然的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因此形成了消费者需要什么,贸易企业就采购什么,从而生产企业再生产什么的链条。要充分发挥贸易对生产的引导作用,必须在国民经济中重视和优先发展贸易,包括加强市场建设和开拓,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资源浪费,促进国民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二)突出贸易对生产的主导

贸易不仅引导生产,而且还主导生产,即贸易对生产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往往强调生产对流通起决定作用,流通对生产有反作用。但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在一定意义上,不是生产决定流通,而是流通决定生产。因为生产不一定创造需求,供给也不一定等于需求。这在全球化的国际市场上,表现相当明显。从事贸易的企业有一种垄断化的趋势,一批大型贸易企业凭借其分布于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的庞大的连锁经营网络和市场份额,控制和主导着生产企业的生产,例如沃尔玛、家乐福、国内的金润发等。这些大型的零售企业不仅起到了连接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中介作用,而且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的反应,对商品的生产厂家提出技术、环保、文化等各种要求,对商品进行优胜劣汰,进而决定生产企业的命运。商业企业发出的信号是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的重要指标,商业企业的订单给谁,给什么样的订单,已经不取决于生产企业。拿不到订单的生产企业就必定会被市场淘汰。贸易已不是仅仅等待上游生产供应商的支持进而分销其产品,而是直接参与生产供应商的管理创新,甚至直接帮助厂商进行新产品开发,引入新的技术、设备等,通过贸易服务主导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合理的安排生产。因此,贸易产业已经不再是被动地为生产企业服务,而是成为主导的产业,带动生产的发展。

(三)重视贸易企业的发展

商业企业是贸易流通的主体,在贸易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贸易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必须突出贸易企业的发展,凸显贸易企业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狭隘的商业流通理念,即满足销售本地产品,购买本地需要的外地产品,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坐商”习惯等,不仅在企业,而且在政府都普遍存在,基本上是小生产、小商业式的。既不是大贸易、大流通,也不是大市场。搞生产轻车熟路,搞贸易迈不开步子。必须像过去重视生产那样重视贸易流通,像搞大工业那样搞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当今世界,得市场者得天下。应通过推进商贸流通的社会化、资本化、专业化、企业化、产业化,做大做强做优商贸流通企业。以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走出传统的贸易模式,到外地乃至全球发展贸易、建立市场,建立全球化的销售网络体系,争取全球采购、全球销售。政府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贸易产业战略性发展政策的制定,利用服务业贸易的发展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创造市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促进贸易与生产一体化

生产与流通,既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可以进行一体化的整合。通过实施一体化策略即在产品的生产或经销各阶段的延伸,增强垄断势力或创造市场力量,同时也能降低在签订合同过程中所产生的过高的交易费用。商贸流通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优势,有可能加强与生产企业合作和联合,甚至合并为一体,实现生产和贸易的无缝对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的领域越来越宽,对于生产商和贸易商而言,很难再单独完成生产和销售的任务,因此,现实的需要迫使他们联合起来。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不再仅仅满足于从事单一的产品生产,而且还从事深加工开发和产品经销;而很多贸易企业也开始将自己的领域拓展到生产环节。例如沃尔玛、宜家、百安居、联华等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不仅和供应商保持亲密合作关系,还拥有自己的产品开发设计系统,拥有大量的设计专利,拥有自营商品品牌和原材料生产基地,从而在同类企业中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在这方面,我国的流通企业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通过建立商业中心、物流园区、产品集散地等促进贸易企业和生产企业的融合。应该有大的气魄和雄心壮志,在突出贸易优势的同时,涉足生产领域,包括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购并生产企业,将生产和流通纳入企业统一的发展战略计划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收益。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通贸易生产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贸易统计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贸易统计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