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意味着幸福提升吗?——新古典经济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修正

2015-01-07 05:43姚宇
关键词:效用古典经济学

姚宇

(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2.陕西师范大学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陕西 西安,710062)

一、文献综述和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GDP常年保持在高位增长,但居民幸福感却并未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提高,特别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居民幸福感甚至呈现下降,“幸福悖论”问题在国民经济中越来越凸显出来。

当前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幸福评价体系,直接寻找影响幸福的相关因素。钟永豪、林洪和任晓阳提出“国民幸福指数”(NHI)的概念并设计了NHI指标体系[1]。程国栋、徐中民和徐进祥则建议在国家层面上由政治自由、经济机会、社会机会、安全保障、文化价值观、环境保护六类构成要素组成我国的国民幸福核算指标体系[2]。周四军和庄成杰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与就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四个方面,选取了25个指标,构建了国民幸福指数评价指标评价体系[3]。徐安琪也通过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指标体系,探讨经济因素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机制[4]。二是对当前以 GDP为基础的国民核算体系提出批评,并提出适当的修正方法。王冰认为 GDP遗漏了大量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其它因素[5],如公平、健康、环境等,GDP实质上是将人们幸福的来源单一地归因于货币收入和物质财富。罗丽艳和姚芊认为当今世界多数人的消费水平远远超出了生存的需要,以消费增多为表现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反应幸福[6]。鲁元平和张克中认为经济增长不能反映社会公正,亲贫式支出可以提高社会幸福[7]。周绍杰和胡鞍钢指出了GDP加法原则对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不扣除的根本缺点[8]。魏翔和陈倩则指出不能被GDP核算的闲暇可以增进社会幸福[9]。

两方面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幸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基于了对现实问题的不完全归纳分析,具有实用性而缺乏理论支撑,并未遵循建立科学理论的演绎分析方法,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理论体系之外另成评价体系,往往导致政策制定困难和不易形成政策间的统一性。第二,一些研究将社会经济产出与幸福对立,这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根本不相一致,但这些研究也并未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改造,很难具有说服力。西方主流经济学以功利主义哲学为基础,其标榜的正是减少痛苦、增进快乐而实现幸福,从经济学奠基之作《国富论》中所描述的“看不见的手”,到福利经济学所定义的帕累托改进,社会生产、效用提升和幸福增进本身就是同义语。第三,一些研究看到了GDP社会核算体系的关键问题,如GDP的加法原则以及闲暇可增进幸福等,但并未将现象提高到理论层次,而只是论证问题的存在和直接提出政策建议。

新古典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具有一定有用性已被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改造很有必要。鉴于此,本文希望在不改变其基本研究方法(不变式还原法)基础上,从其细胞(供求平衡分析)中寻找其错误根源,并对其宏观重构过程(社会生产函数)进行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理论修正,在发现其经济理论体系造成幸福悖论缺陷的同时,提升其理论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积极作用。

二、细胞解剖:要素供给线的形成和厂商成本线的外生性

(一)新古典经济学对厂商成本线的描述

厂商成本线和个人预算线存在对偶性,当其为市场体系内生确定时,新古典经济学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通过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和市场论的推演,最后形成一般均衡论的科学体系,其有效论证了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形式的高效性、永恒性和完美性。但完美真的存在吗?普遍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对于厂商成本线和个人预算线都采用了一笔带过的含混表达,即对其形成的原因的不做任何分析和讨论。如高鸿业在其经典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将其表述为:“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的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①。对与之对偶的个人预算线的表达同样如此,书中写道:“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够买的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②。这种描述仅仅是一种形式描述,但对于厂商成本线和个人预算线的来源和本质只字未提。从生产方向,厂商的成本线是决定市场生产规模或市场总产出的根本基础,当这一总量不确定或者确定过程失去效率时,就意味着进一步推导中产品供给线和要素需求线的加总失去意义,这时供求平衡即使具有效率,全社会也会体现出整体无效率的结果。从消费方向,个人的预算线是决定市场满足消费规模或社会总需求的根本基础,当这一总量不确定或者确定过程失去效率时,就意味着进一步推导中要素供给线和产品需求线的加总失去意义,这时供求平衡即使具有效率,全社会也会体现出整体无效率的结果。因此,讨论厂商成本线和个人预算线的形成机制对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体系的存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加以分析。由于厂商成本线和个人预算线存在对偶性,因此只讨论其中之一就可以说明新古典经济学的体系问题,本文将只讨论厂商成本线的决定机制。

(二)生产要素供给线的形成及其形状

厂商成本线的决定机制首先在于讨论其是内生于市场经济体系还是外生于市场经济体系。如果厂商成本线内生于市场经济体系则没有必要讨论其形成机制,原有关于新古典经济学科学体系具备效率的论述均可成立,市场产出最大化也应等价于社会幸福。厂商成本线内生还是外生决定于生产要素市场供给线的形状,如果生产要素供给始终作为一个常量参与到市场体系的社会再生产中,或者说生产要素是全部参与到市场所表述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当中,而不与其他的生产关系分享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在市场生产关系用途上的机会成本等于 0,那么厂商成本线就是市场内生的,是全社会所有的生产要素,它对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用途的供给线就表述为一条垂线。此时,市场体系受外在扰动所导致的厂商成本线变化会表现为生产要素需求曲线移动,其移动只会改变要素名义价格和带来通货膨胀,并不能改变社会生产要素的供给总量和实际社会产出。正是基于生产要素供给线垂直这一微观假设,西方主流经济学者从制度革新角度强调了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索罗从生产要素投入角度构造了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生产要素供给垂直线与现实显然不符,即使不考虑政府计划组织等其他生产关系,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与家庭生产关系也在现实社会中存在普遍的替代关系。即使新古典经济学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内容:其对劳动力供给线的表述是,“消费者选择一部分时间作为闲暇来享受,选择其余时间作为劳动供给。前者即闲暇直接增加了效用,后者则可以带来收入,通过收入再增加消费者的效用。因此,就实质而言,消费者并非在闲暇与劳动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闲暇与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③。按照闲暇与劳动的效用替代关系,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倾斜。这时,包含技术革新、政策调整、环境冲击等外界扰动带来的劳动需求曲线移动会改变生劳动市场均衡点,从而带来市场经济生产关系所覆盖的劳动生产要素规模改变,厂商成本线发生实质变化,或者说厂商成本线外生于市场经济体系。

所谓闲暇与劳动的效用替代关系其实是对家庭生产关系与市场经济生产关系替代的一种不明确或者说是错误的表述。高鸿业在其经典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对此也进行了批驳和纠正:“或者更一般地说,是在自用资源与(市场取得)收入之间进行选择”④。家庭生活并不意味着闲暇,任何人都知道家务劳动同样是内容繁多和非常辛苦,并且往往要占用整个家庭非常大比例的劳动时间,日本、韩国和欧美等许多国家结婚后或者子女幼年时期妻子都专职从事家务劳动。而劳动也并非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任何一种生产要素都存着家庭生产关系与市场经济生系的替代,因为家庭的生产也是生产,也符合生产劳动三要素的基本规则,也需要活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各类设施设备、燃气炉、计算机、打印机以及汽车即使在家庭里同样是资本品,并不因为它们从办公室和营业性餐厅被搬回了家庭就变成了废品,作为资本品它们同样在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劳动如此,资本品如此,土地同样如此,家庭生产关系同样需要空间,城市将土地越来越多的让位给住宅就是这个原因。由此可见,向右上方倾斜是生产要素供给线的一般性表达,并不存在生产要素在市场生产关系用途上的机会成本为0情况。社会生产并不存在市场化改革的无成本收益,也并不遵循索罗简单化的投入产出分析。此时,石油危机、双边外贸协议、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外在扰动都会导致生产要素需求曲线的移动,都会导致生产要素市场均衡点的变化,都会改变生产要素在家庭生产关系与市场经济生系的配置平衡,也因此都会导致厂商成本线发生变化,即改变市场经济体制中生产要素的最终使用量。因此,厂商成本线外生于市场经济体系,并对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社会产出具有决定性,其反应市场经济生产关系所覆盖的生产要素规模,厂商成本线决定于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与其他各类生产关系的相对强弱。

(三)厂商成本线外生的经济含义

社会生产关系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命题对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基础作用,在生产力作用下不同社会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源动力,任何囿于意识形态原因妄图宣扬永恒、唯一和普世生产关系的理论都不能立足,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就在于此。厂商成本线的外生性揭示了社会多种生产关系相互对立、相互竞争作用下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规模变化,为理解和改造新古典经济理论提供了钥匙。

三、宏观重构:生产关系选择函数与市场经济所描述的社会产出

(一)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社会总效用函数)

由于社会再生产在同一时间受到多种生产关系的共同影响,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的单一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投入产出分析不再适用,全社会的总产出(社会总效用)也自然是在这多种生产关系分别组织下共同生产的结果。为简化分析,本文只研究家庭生产关系与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替代选择关系。对只包含家庭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而言,其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可以表达为以下形式,

式中,U表示全社会实现总效用,或者叫全社会总产出,H表示家庭生产关系使用生产要素量,M 表示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使用生产要素量,F(.)表示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中投入要素与社会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

与其他全社会总产出函数不同,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社会总效用函数)将立足点放在生产关系对立统一之上,其自变量到因变量的对应关系 F(.)具有唯一性和特殊性,即其只反映生产要素在生产关系内部配置最优下的社会产出规则,这就可以达到将生产关系内部技术关系和社会生产关系选择两个层次问题分离的效果。

函数同时满足如下性质;第一基于本文对生产要素定义的稀缺性内涵,式(1)同时满足;第二F( 0,0)=0,即没有投入没有产出,不存在负产出(负效用)的可能性。

由于生产要素在两种生产关系之间使用具有排他性,且全部生产要素均投入生产,因此有,

式中,I表示全社会生产要素总量。

(二)生产关系选择函数

由于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规模对于市场经济体系具有外生性,研究市场经济的社会产出就需要首先确立全社会的生产关系选择,即社会再生产首先是在生产关系之间进行要素配置,其次才是在各类生产关系内部基于技术关系进行要素配置。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的建立有效的分离了这两个层次的问题,为进一步生产关系的选择研究奠定了基础。基于本文所建立的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社会总效用函数),实现生产要素在生产关系之间的最佳配置即是实现在全社会有限生产要素条件下的社会产出(社会效用)最大化问题,对于只包含家庭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而言,就是实现如下最大值问题。

式(3)即本文所定义的生产关系选择函数。当式(3)成立时,生产要素在两种生产关系之间的分配也必然遵循产出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即:

当F(.)和I恒定时,新古典经济学的相关表述均具有正确性,但F(.)会随着外在环境、技术发展和社会主体的效用观改变而发生变化,(因为效用感受本身就是不稳定的),I也会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而发生改变。此时F(.)和I的变化会导致厂商成本线的变化,或者说这一变化会导致式(4)结果发生变化,也即生产要素需求线的移动、生产要素市场均衡点的变化和最终厂商成本线的变化。

(三)生产关系选择函数解释市场经济所描述的社会产出

由于各种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对只包含家庭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社会总效用函数)又可以写为,

式中, FH(.)表示家庭生产关系中投入要素与社会产出(效用)之间的对应关系, FM(.)市场生产关系中投入要素与社会产出(效用)之间的对应关系,按照本文对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生产函数的定义,其分别满足生产要素在其生产关系内部的最佳配置关系,即确定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关系内部的产出最大化。两种对应关系同时满足 FH(0 )=0和FM(0)=0,即没有投入没有产出,不存在负产出(负效用)的性质。

令 H=H0>0,M=M0>0为生产关系选择函数在 t0时刻的解值,市场经济生产关系所实现的效用或社会产出可表示为 FM( M0),家庭生产关系所实现的效用或社会产出可表示为 FH( H0),其中 FM(.)表示生产要素预算M0时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产出最大化函数, FH(.)表示生产要素预算S0时家庭生产关系产出最大化函数。

式(6)清楚的表达了社会总产出(社会总效用)与市场经济所描述的社会产出之间的差异,前者包括了全社会多种生产关系和全部生产要素的社会产出,后者只包含市场经济生产关系所覆盖生产要素在此种生产关系之下的社会产出,前者当然的大于后者,但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认同上述表示。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作为永恒和唯一的生产关系,有意识的放弃社会再生产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对立统一和相互竞争,否定社会发展作为历史范畴,也因此只将市场经济的社会产出认为是全社会的社会产出,将GDP理解为社会效用和社会幸福,从而在理论和现实上都陷入了彻底的混乱,即使在1929年到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调和主义的凯恩斯革命也并未使其改变,“坚持采用市场经济的效用评价体系评价全部社会产出”构成了所谓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原则,其外在表现就是一套广为使用的GDP社会产出评价体系。式(5)和式(6)都清楚的表达了GDP评价体系只是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社会产出,而并非全社会的社会产出,以其为目标的社会评价和政策使用也就当然的不必然能实现全社会效用最大化和社会幸福,当然也就非常有可能在GDP增加时全社会产出减少和幸福下降。

(四)新古典经济学者和凯恩斯主义者论断的本质

从马歇尔、埃奇沃思、克拉克、瓦尔拉斯、帕累托、弗里德曼到科斯、诺思和卢卡斯,尽管理论论述形式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但“看不见的手”、自由主义的精神从来都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旗帜。尽管各个市场经济国家都在不同程度进行着政府干预,但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想从来都具有广阔的认可度,特别在理论界往往成为所谓的“主流”。那么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自由希望表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很简单,就是希望像他们的前辈圈地一样消除所有限制生产要素和制成品流通和交易的社会制度,让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配置尽可能没有阻力,尽可能的覆盖更多的生产要素,而最终目的就在于让资本更具社会统治力,当然市场所表达社会产出(GDP)将因此增多。

凯恩斯主义者以价格波动下劳动力市场粘性为假设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修正,政策上认可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政府的干预手段。作为危机时期的一种应急手段这一理论尚可自圆其说,但二战之后,物价下降在大部分欧美国家都不存在,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依然大行其道发挥作用,我国的情况同样如此,在经济连续多年增长和物价不断上升的前提下,干预政策的作用依然被很大认可。缺乏微观解释一直是凯恩斯主义者饱受诟病的直接原因,确切的说凯恩斯体系还没有建立,但其政策指导却十分有效。那么凯恩斯主义者通过政府干预希望表达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由于社会评价相同(“坚持采用市场经济的效用评价体系评价全部社会产出”),其目标与新古典经济学者当然一样:让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配置尽可能的覆盖更多的生产要素,让资本更具社会统治力,市场所表达社会产出(GDP)将因此增多。但两者路径上有所不同,前者基于消除市场经济生产关系形成的阻碍,而后者则基于以政府的形式(财政赤字或加发货币)直接推进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形成,或者推进市场经济生产关系对家庭生产关系的挤出。

(五)生产关系选择函数的经济含义

生产关系选择函数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认识,在否定特定生产关系唯一性、永恒性和普适性的同时,应用社会发展中多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分析社会最优产出的实现条件。生产关系选择函数认为任何生产关系都会形成社会产出,GDP只是社会产出的一部分,社会最优产出的标准是生产要素在不同生产关系的边际产出相等。生产关系选择函数对批判新古典经济理论及其相关政策设计提供了工具,也对修正新古典经济理论并扩大其应用范围建立了基础。

四、政策分析:生产关系选择函数的影响因素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修正

(一)决定生产关系选择函数的影响因素

决定生产关系选择函数 F(.)的影响因素首先在于市场经济生产关系和家庭生产关系在一个社会中各自的形成条件,其次经济体之外环境的冲击以及技术迁移、财富增加和政府的强势干预也会对生产关系选择函数构成影响。

其一,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形成环境。市场经济生产关系并不是永恒的、唯一的生产关系,其具有形成条件,马克思所论述的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资本提供了生产的第一推动力”⑤,魁奈所表达的“预付”都描述了这一条件,笔者反复论证了金融资本或市场信用具有市场化的生产组织功能,是市场经济生产关系形成的条件[10-14]。早期英国的重金主义和我国上世纪末期的引进外资其根本目的莫不是为了形成市场经济信用体系。金融抑制或者市场信用匮乏都会导致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无法形成,而金融体系的建立或者市场信用的充分化又必须借助基于契约精神的法制体系,所谓金融其实质就是一套社会市场信用化的评价规则。当金融危机到来之时,社会评价系统陷入瘫痪,全社会没有可以信赖的市场信用,市场经济生产关系难于形成。

其二,家庭生产关系的形成环境。家庭生产关系依赖的是另一套社会信用体系,即血缘姻亲制度。与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中委托代理的契约要求难以全面和风险不确定性不同,血缘姻亲保证了家庭成员之间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简单的例子是自家做饭会全面的考虑家庭成员的口感和健康,而餐厅用餐时契约的要求仅仅只能是具体化的饭菜质量合格。伦理的要求越是严格,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的可能性就越小,在西方的习俗是幼年的子女均须由母亲全职照顾,在东方社会把年老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有违人伦的行为。血缘姻亲制度所形成的有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就构成了家庭生产关系的形成条件。

其三,介入性环境变化的冲击。这里的介入性环境变化既包括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包括重大新技术的突破和政府的干预,它们都通过改变生产关系的形成环境间接的改变生产关系选择函数。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对生产关系选择函数具有很大的影响,三次石油危机直接导致了美国经济在上世纪后半叶的三次衰退,2008年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全世界很多国家市场信用体系的崩塌,国际环境变化直接改变了国内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形成条件。技术迁移是另一项改变生产关系选择函数的内容,技术具有突变性,但突变的技术会迅速的改变以往的伦理观念。这种改变既可能是减弱,如互联网使得亲人可以远距离的关怀与问候,从而对“父母在不远游”的信条逐步放松;也可能是加强,如家用制氧机的采用使得更多的照顾老人落到了子女身上。政府干预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政府既可以用货币政策去恢复崩溃的市场信用体系,也可以用国家信用(财政政策)去重塑市场信心,当然还可以用道德权威去强化道德伦理约束。

(二)新古典经济学者和凯恩斯主义者论断的政策效果

如前所述,新古典经济学者和凯恩斯主义者都“坚持采用市场经济的效用评价体系评价全部社会产出”,其政策目的都在于提高市场所表达社会产出(GDP),而不是包括全部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总产出(社会总效用)或社会幸福,因此对全社会产出而言其政策效果都存在不确定性。

设全社会生产要素保持不变,t时刻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为 Ft( .),生产关系选择函数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与家庭生产关系的平衡实现条件为:

当政府政策出台后基于生产关系的全社会总产出函数变为 Ft+1(.),生产关系选择函数所决定的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与家庭生产关系的平衡实现条件也变为:

而若要达到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产出FM(M)增加,即可能存在两个途径,一是市场经济生产关系覆盖生产要素相对比重增加,二是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边际产出增加,即:

目标的不一致导致新古典经济学者和凯恩斯主义者的政策论断均可能发生其目标与社会总产出(社会总效用)增加的偏离:如前者只通过消除市场流通限制而并不构建市场信用体系,往往在市场经济生产关系形成条件不具备时过早的瓦解了家庭生产关系,形式上GDP的增加远不及因此带来的全社会效用损失;如后者只强调政府财政干预而并不关注市场信用体系的充分性,往往在市场流动性已经完全充分的条件下强制的挤出家庭生产关系,形式上GDP的增加也不及政策给全社会带来的痛苦。

(三)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修正

在看到新古典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其理论体系囿于意识形态原因存在的先天缺陷,正是这种先天缺陷的社会实践化导致了幸福悖论现象,必须加以马克思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新古典经济学修正提供了理论基础,将特定历史背景下多种社会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纳入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实现对其马克思主义改造,有利于合理利用其科学内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服务。

五、本文总结

(一)研究的切入点

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否定社会的历史范畴,否定不同社会生产关系之间的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没有将社会生产关系纳入到其体系分析当中,将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作为一种永恒的、唯一的生产关系,其结果必然是在微观上生产要素供给线形状认识不正确,宏观上社会产出函数和经济优化理论存在缺陷,衡量指标上以GDP表示社会总效用完全错误。这种错误直接导致了其无法对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形成合理有效解释,也在很多情况下不能用来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或者更有甚之是适得其反——人民的生活在其经济政策之下反而会越来越痛苦。但新古典经济学并非一无是处,其以边际分析为基础的科学体系对生产要素的技术关系进行了精确表达,在现实很多方面行之有效。因此,如果能将社会生产关系纳入到新古典的理论体系当中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改造,或者可以大大拓宽其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提高其理论的正确性。

(二)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本研究的工作就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尝试将社会生产关系纳入到新古典理论体系当中并对其加以修正。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要素供给线形状的分析指出了厂商成本线并非系统内生,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生产关系上并非机会成本为 0,厂商成本线本质反映了市场经济生产关系的规模,在社会资源配置上其存在与其他生产关系的取舍,市场经济即使在最典型的市场化国家也至少存在着与家庭等生产关系的竞争,GDP并不存在新古典经济学者所描述的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同步的均衡增长,市场化改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有可能带来GDP的提升,索罗经济增长模型并不正确。通过构造社会生产关系选择函数进行生产要素在生产关系之间取舍的均衡分析,在不改变新古典经济学基础假设和原有技术分析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其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改造。分析指出,GDP与社会总产出(社会总效用)或社会幸福是不同的经济目标,市场化改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所带来的GDP增长很多情况下会导致社会总产出(社会总效用)的下降和人民幸福度的实际降低。

(三)研究的不足

由于研究方法上依然采用了从微观个体出发重构宏观现象的还原演绎的分析方法,这种马克思主义改造必然不充分,历史演化的进程和社会结构调整等整体宏观经济发展的认识必需借助于唯物辩证法和结构整合法,不能借此实现完全有效分析,这是方法论上的必然缺陷而不是本文所能实现的突破。

[注 释]

① 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② 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7页。

③ 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④ 见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24页。

⑤ 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93页。

[1] 钟永豪,林洪,任晓阳.国民幸福指标体系设计[J].统计与预测,2001(6):26-27.

[2] 程国栋,徐中民,徐进祥.建立中国国民幸福生活核算体系的构想[J].地理学报,2005,60(6):883-893.

[3] 周四军,庄成杰.基于距离综合评价法的我国国民幸福指数NHI测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29(5):112-115.

[4] 徐安琪.经济因素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初探[J].江苏社会科学,2012(2):104-109.

[5] 王冰.从客观效用到主观幸福— —经济福利衡量方法论转型评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5):1-7.

[6] 罗丽艳,姚芊.从节俭悖论到消费悖论:幸福指数下降与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J].现代财经,2009(11):3-6.

[7] 鲁元平,张克中.经济增长、亲贫式支出与国民幸福[J].经济学家,2010(11):5-14.

[8] 周绍杰,胡鞍钢.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基于国民幸福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2(1):57-64.

[9] 魏翔,陈倩.闲暇如何影响经济增长?[J].财经研究,2012,38(4):102-111.

[10] 姚宇.虚拟资本下价值分配机理研究[J].人文杂志,2010(3):78-82.

[11] 姚宇.基于组织要素的新古典经济学资本悖论新解[M]//《资本论》研究(第七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4-110.

[12] 姚宇.投资与预付资本:概念辨析及厂商生产起始动力初探[J].新西部,2012(2):64-65.

[13] 姚宇,庆东瑞.信贷规模、效率和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10):25-29.

[14] 姚宇,章晶芝.信贷规模、效率和城市类型结构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驱动力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3-26.

猜你喜欢
效用古典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低效用地潜力分析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简明经济学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