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线狮的变迁与传承研究

2015-01-10 07:02王振亮陈上越郭学松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灯会宗族

王振亮,陈上越,郭学松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霍童线狮的变迁与传承研究

王振亮,陈上越,郭学松

(宁德师范学院 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在采用文献法及田野调查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对霍童线狮追本溯源,研究霍童线狮的变迁与传承。研究认为:霍童线狮的历史沿革大致可分成萌芽起源、兴起与繁荣、消亡、恢复、商业化等五个发展阶段。线狮变迁存在着表演的目的由娱神到娱人、线狮传承由保守到开放、传承的主体由宗族精英到社会精英等特征。

霍童线狮;变迁与传承

霍童线狮,又称霍童抽狮,迄今已有1 300多年的历史,现留存于福建宁德霍童镇,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俗杂技节目[1]。2006年霍童线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福建著名的民俗文化品牌。本文旨在通过对霍童线狮的变迁与传承进行研究,探析及推演福建原生态民俗体育变迁与传承的一般发展状况,为发掘和传承具有共性的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提供有益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福建霍童线狮为研究对象,调研对象主要涉及线狮有关的社会各阶层人员,其中包括宁德市蕉城区文体局工作人员、霍童镇政府工作人员、线狮馆员工、线狮传承人、线狮队队员、霍童镇普通村民等共计60余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田野调查法

课题组挂靠单位宁德师范学院与霍童镇同属宁德蕉城区,两名课题组成员为霍童镇人,此次调查是家乡文化研究,本课题组对霍童镇进行了多次有针对性的田野调查。第1次田野调查时间为2014年2月28日至3月4日,为期5天,此时为霍童镇沿袭了千年的传统民俗“二月二灯会”时期,在该灯会庆典上,笔者再次看到熟悉的线狮并详细做了摄录;第2次田野调查时间为2014年4月13日至2014年4月17日共3天,这一次调查主要是考察线狮的制作技艺和了解政府对线狮传承人权力和义务的相关情况;第3次田野调查时间是在2014年8月10日,这一次主要是对霍童线狮的市场化情况进行了深度访谈。

1.2.2 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线狮……”等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期刊资料512篇,博(硕)士论文28篇;从蕉城区文体局、霍童线狮馆、线狮传承人收集相关视频4部,相关照片416张;查阅霍童黄氏族谱、霍童陈氏家谱;认真阅读了相关地方志、生态学、体育人类学、体育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发掘与传承方面的论著,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储备了充足的理论知识。

2 霍童线狮的源起与沿革

霍童线狮历史沿革大致分成萌芽起源阶段、兴起与繁荣阶段、取缔阶段、复兴阶段、商业化阶段。需要明确的是,这五个阶段并无特别明显的时间界限,同一时期,有可能出现多种表现形式,只是某一形式暂时占据主流而已。

2.1 霍童线狮的萌芽起源阶段

霍童线狮有黄、陈两家之分。黄家有游戏狮之说,陈家有木偶狮之说。

图2 泉州的提线木偶

据黄家相传,关于线狮产生的历史,从古至今流传着这种说法:早在隋朝,霍童人就有崇拜狮子的习俗,门口有石狮子守护,柱子和窗户上往往喜欢雕刻狮子镇宅辟邪,小孩子看到狮子,哭着要玩狮子,老人怕损坏器物,就用布、竹篾扎成狮子,系上绳子,穿过太师椅靠背上的花纹小孔,拉动线绳,“狮子”便上窜下跳,以此逗乐小孩,以后民间艺人赶赛会,把线狮游戏带到集会,线狮游戏逐渐发展为大型线狮舞。

霍童陈姓则坚持木偶起源说。木偶是提线艺人在木偶的腿、肩、手、头等重要部位都各系上细线,然后从上面提线控制木偶动作。提线木偶在福建泉州一带繁盛一时。据霍童陈氏族谱记载,陈姓先人由泉州南安迁到霍童,也将木偶艺术带到了霍童并受当地狮子崇拜的影响创作了木偶狮并延续至今发展成为独特的线狮舞。

线狮真正起源是什么,谁最先发明线狮?无论是研究霍童文化的学者还是当地熟悉线狮历史的老人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支持黄家游戏狮之说,有的赞同陈家木偶狮之说,严格考究出线狮子起源,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无论是黄家游戏狮之说还是陈家木偶狮之说,最终都归为当地的狮神崇拜。霍童人崇拜狮神让人印象深刻,调查组在霍童的华严寺、道观鹤林宫、霍童人开山鼻祖黄鞠塑像前都发现了两只镇邪纳福的狮子。普通百姓人家门口很多都有石狮子守护,古宅的柱子和窗户上也都往往雕刻狮子。对于霍童人崇拜狮神,课题组认真总结史料找出两个原因,首先霍童人崇狮来自佛教狮文化。霍童支提山在佛教界的地位与五台、峨嵋、普陀、九华四大名山并列,是佛教世界历史上仅有的三处“支提山”,是佛陀于震旦(东亚)唯一“支提”灵山,华严经有“不到支提枉为僧”之载[2]。霍童支提山传说是文殊菩萨在中国显身说法的道场,《五灯元会》卷9曰:“五色云中,文殊骑金师子往来。”《玉芝堂谈荟》曰:“释家以狮子勇猛精进,为文殊菩萨骑者。狮子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的坐骑,象征着智慧和力量为霍童人所崇拜。其次,历史上,霍童山高林密,多妖魔鬼怪、毒蛇猛兽。霍童先人坚信狮子不仅是掌管百兽之王,而且是驱鬼降魔,避邪纳福的瑞神,因此狮子就成为霍童人的保护神。总之,在霍童狮神崇拜影响下,经过霍童人世代努力最终形成了霍童独特的线狮技艺。

2.2 霍童线狮的兴起与繁荣阶段

历史上,霍童山高林密,可用耕地面积少,虽然霍童溪自西向东贯穿整个镇域,但是霍童溪水位低,不易灌溉。个体在面对艰难自然无法生存,因此在资源稀缺,生活困苦的年代,个体的生存往往依赖宗族的整体力量,每个宗族要想在生存中争到一片使自己和子孙得以生存下去的天地,就必须不断通过各种活动来强化宗族观念。霍童地区宗族文化为霍童民间体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民间体育的发展,又维持和丰富了霍童的宗族秩序。霍童线狮正是在这样特定的宗族文化中兴起与繁荣的。

霍童地区的先人为感谢祖先庇护,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每年大宗族都会举行祭祖、念恩活动,后来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农历二月二灯会。二月二灯会是霍童人共同祭奠先祖,祈求祖先保佑的仪式,是霍童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正是农闲时节,从初一开始至初四,霍童地区四境所有乡民蜂拥而来参加二月二灯会。霍童古时分为四个片区,当地乡民称四“境”:一个是坂头的万全境,第二就是街尾的华阳境,第三就是忠义境,第四就是宏街境。二月二灯会,一个境表演一个晚上,表演历时4夜;每隔五年为“大迎年”,每个境区表演两个晚上,表演历时8夜。表演线路都是从镇中心的街尾开始,至坂头再回到街尾。每年的灯会,各境都会精心准备,既是向本族祖先神灵表示虔诚,更有压倒其他境展现本宗族实力,示威的意味很浓。灯节晚上,热闹非凡,各宗举着写有“黄堡”“陈堡”“叶堡”“钱堡”“孙堡”“林堡”“彭堡”“方堡”等灯笼为前导,中间则是本宗族的表演节目,如“黄堡”“陈堡”的线狮,“叶堡”“钱堡”的纸扎,“林堡”的铁枝,“孙堡”的舞龙,“方堡”的高跷,“彭堡”的旱船……最后,抬着本宗祭祀的神像作为灯会镇后节目,二月二灯会不仅变为霍童各宗族同台竞技的舞台,更成为本宗族自我认同,展示宗族实力的平台。黄姓、陈姓都是霍童镇大宗族,灯会的表演节目又都是线狮,因此,线狮每年都是灯会最受瞩目的焦点。霍童线狮也在黄姓和陈姓宗族对决中不断完善发展。

宗族是霍童线狮繁荣的重要因素。宗族是霍童线狮天然的组织、管理机构,由本宗族的德高望重的老人们组成“长老会”负责线狮的一切运作,主要有:制作狮子和表演台购置该年线狮表演需要的相关用品,如大鼓、服装、蜡烛、鞭炮、香火、彩旗等;召集,训练打线狮所需要的队员;固定表演套路,表演的路线,指挥表演进程;招待线狮表演的相关人员在灯会期间的饮食等;做好应对表演时的突发事故。宗族为提线狮供物质基础。线狮表演经费开支来源基本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霍童宗族大姓都有公山、祖田。公山上种植的树木每隔数年砍伐一次并出售,收入归宗族组织所有;祖田出租,每年都会预留粮食专供二月二的线狮表演支出。二是,霍童虽然相对闭塞,道路狭窄难行,但是霍童溪通海,霍童距三都澳外海不足50 km距离(地图),霍童溪平均宽度为60 m,水深可航大船,霍童的毛竹、木材、土特产源源不断运往屏南、周宁、福州、莆田、泉州、浙江等地,水上贸易发达,因此,霍童有很多从商的大户。宗族大户为了感谢祖先神灵的庇护,同时巩固在宗族的地位每年都自觉会在二月二灯会为本宗祖的节目表演出一些经费。

调查组在田野考查中,多次听到当地老人讲述解放前霍童曾经的打线狮盛况,黄、陈两家斗线狮在霍童已有几百年历史,两家男丁从小都要参加本族打线狮子训练,成绩优良者方能进入族人正式线狮队。进入线狮表演队是全家莫大的荣耀,如果能在二月二灯会斗狮比赛获胜,会得到族人丰厚的奖品,当然最主要的是精神的奖励,成为族人的英雄;反之,则成为全族的罪人,一年都很难抬起头。能够在外地展现本族线狮的绝技更是陈、黄两家宗族最大的荣誉。

1949年8月为庆祝宁德解放,陈姓线狮到宁德城关表演,城里很多人没有见过线狮,不知道线狮的厉害,更有甚者嘲笑霍童线狮像猴子,霍童陈姓族人非常愤怒,决定要让这些人领教一下线狮的厉害,于是队员协同配合一起发力,线狮从天而降,瞬间把嘲笑者的饭碗从手中咬走,并抛向高空……众人惊叹,大呼神狮。从此,霍童陈姓线狮名声鹊起,很多地区争相邀请。1956年由黄如绥率领的霍童黄家线狮代表福安专区(现宁德)前往福州,参加全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当地群众给黄家线狮和表演者披上红布,挂彩荣归。

打线狮这种红火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6年。在访谈时许多村民仍然记得在1966年前线狮表演的盛大场面。霍童线狮从兴起到繁荣,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娱乐项目,更是宗族的实力展示和地方文化自我认同的仪式。线狮舞动,全族动员,大家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共谋大计,霍童线狮在宗族的竞争中不断发展繁荣。我们从陈家老宅中保留的老线狮可以想象霍童线狮当年的辉煌,打线狮作为霍童优秀民俗文化,已影响到闽东、福州、浙江等周边地区,打线狮进入繁荣的发展时期。

2.3 霍童线狮的被取缔阶段

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霍童线狮被错误地作为旧文化、旧风俗遭到强制性取缔——霍童线狮被砸烂烧毁,打线狮时用的锣、鼓也被公社没收。

2.4 霍童线狮的复苏阶段

文革后,霍童“二月二灯会”便迅速恢复了。1983年,霍童镇文化局组织了大规模的二月二灯会,各表演队踊跃参加,黄家、陈家的线狮同台竞技成为灯会的主角。为了能够续写线狮的辉煌,重振家族雄风,黄家人在1987年集资八万多元,建起了黄家线狮房并成立了《传统线狮俱乐部》,陈姓也不甘示弱于1988年建起了陈家线狮房,从此不但线狮的制作有了专门的线狮房,而且训练也有了固定场所,老艺人们摩拳擦掌,热情十足,似乎找回了遗失多年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空间,线狮似乎又成了凝聚宗族权威的新场所,宗族内部联系通过线狮活动也更加紧密,宗族认同感也大大增强。然而,宗族已经不是唯一的权威,根据老人们的回忆,这一时期,线狮的开展不仅仅是宗族的的老人们来负责组织,重要的活动,尤其外出表演都需要干部出面协调和操办;线狮活动所需资金也往往依靠政府出面解决,政府、干部成为线狮活动的重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2.5 霍童线狮的衰落阶段

好景不长,霍童线狮在20世纪90年代期逐步萎缩,几近消亡。调查组访谈了当时线狮队的队长黄正泰,他无不感慨地说:那时候,确实非常困难,首先是观众越来越少了,很难再现万人空巷的场面了,稀稀拉拉的人群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巡游的时间也由以前的通宵达旦变为两三个小时就草草收场,巡游的路线也从以前的八境变为了镇中心的三境。其次,线狮表演者队伍也很不稳定,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春节前几天才回来,刚过春节又匆匆离开了家,有的甚至不回家过年,即便是在家有时间的年轻人也大不如以前那样容易组织,因此线狮训练的时间难以保证,线狮表演不仅很难出好节目和新节目,就是往年的套路表演也很难维持。也许对于黄正泰他们这辈人来说钟爱线狮,是因为觉得线狮是他们年轻的回忆,是时代的文化认同,宗族的荣誉……集体的荣誉高于一切,然而,这样的想法很难在年轻人的身上得到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的异化与衰落,缘于民间文化与民间生活传统形态背景的丧失[8]。生产方式的逐步现代化,法制观念的增强,使宗族向心力不断弱化;市场经济的冲击,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开始习惯用金钱衡量事物的价值;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等原因,线狮运动在组织管理、资金筹集等方面都出现不少困难,同时,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逐渐兴起,尤其是电视机的普及让人民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观众不断流失,霍童线狮在经历了20世纪80、90年代的短暂繁荣之后,开始不断萎缩。

2.6 霍童线狮的商业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前,邀请霍童线狮外出表演一直被线狮队看做是一种荣誉,只要能管吃、住、交通,霍童线狮队几乎从不讲报酬,但随着外出表演次数的增加,宗族、政府的支持有限,队员观念的不断转变等,线狮外出表演越来越举步维艰,为了维护设施,稳定队伍,线狮队外出表演开始收费。然而,不仅每次收费没有固定标准,就连表演人数,表演的内容也比较随意。但频繁的四处“走穴”客观上宣传了霍童线狮品牌,让更多的的人了解了霍童线狮,为霍童线狮商业化打下基础。2012年由霍童政府牵头,宁德两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霍童线狮队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线狮表演馆,每周表演六次(周一休息),表演时间为下午13:30-15:30,其中黄姓线狮队和陈姓线狮队各40分钟。霍童线狮的发展步入一个稳定的商业化的阶段。正像陈姓线狮队的队长陈新发所说我们以前表演线狮是为了面子,现在表演线狮是为了饭碗。以前演不好会丢面子,现在演不好可就要丢饭碗了。在此背景下,霍童线狮在制作中不断融入新工艺、表演中不断创作新节目。

线狮再次繁荣并逐步商业的化主要原因:首先是政府的文化保护政策。2000年后,各级政府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意识日益强烈,文化部于2003年10月在贵州召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会议,公布第一批10个国家级试点项目;2004年4月又在云南召开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下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通知》及《关于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重要文件。2004年9月24日福建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通过《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并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为指导方针,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2006年《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再次明确实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宁德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组织专家学者不遗余力抢救、挖掘、整理、保护包括线狮在内的闽东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在各界人士的齐心协力下,2006年,霍童线狮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彰显福建文化特色,代表福建形象的文化品牌。线狮的发展也进入新时期。

其次是福建旅游市场的成熟稳定。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与第四位旅游客源输出国[10]。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海峡西岸旅游区排名第一,这充分显示了福建在中国旅游发展格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霍童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生态乡镇,是福建省著名风景名胜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风光。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支提山景区、三涧溪峡谷瀑布、外表村小桂林、柏步松林、邑坂生态植物园(原始森林)等景区,还有大童峰、葛仙岩、仙岩寺、小支提寺、双峰书室、黄鞠故里、道教鹤林宫等景点,距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屏南白水洋·鸳鸯溪旅游区不足50公里,线狮表演作为霍童旅游业的一个常规表演项目,“游古镇,看线狮”旅游线路已成为福建旅游一大特色,并列入福建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霍童线狮步入商业化新阶段。

3 线狮变迁特征

3.1 表演的目的(功能)由娱神到娱人

霍童线狮从狮子崇拜的民间信仰的土壤里萌发而来,在拜神祭祖的仪式中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早期线狮的娱神意味比较浓厚。霍童先民们生存环境恶劣,面临自然环境的险恶,狼虫虎豹的袭扰,疾病的苦难。因此,神仙信仰成为他们的希望和寄托。狮子是中国传统膜拜的灵兽,它不但有镇宅、辟邪、祛除魔鬼侵袭的功能,而且是富贵官运的象征;祖先更是专一的族人保护神,人们通过祭祖的仪式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为了得到狮神和祖先的保护,人们无不按当时认为有效的办法来表达对狮神和祖先的敬畏、虔诚和酬谢,以此来迎逢取悦神灵。霍童线狮,正是霍童先民们按着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去取悦神,以此去“贿赂神”的功利方式,以达到人畜平安或子孙荣华富贵、加官进爵。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法制的完善,人们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神的具体职能已经由现实中的人来完成,因此现在的人们也不再像以往那样虔诚的祈求神仙和祖宗护佑,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在此背景下,线狮表演的功能也发生重要转变,线狮娱人成分大大增加,线狮成为人们欢庆自娱的主角。

3.2 线狮传承由保守到开放

在传统的封闭社会,为了保留自己绝技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在展示中战胜对手并能永久保持优势,秘密传承是传统民俗活动重要特性。霍童线狮传承在很长时间都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从线狮的制作到线狮的穿线再到线狮的训练都有很强的神秘色彩,严防外泄。一直以来,霍童黄姓和陈姓宗族对线狮起源和正统都有自己解释,宣称自己的正宗。先辈流传下来的制作方法,表演手段,成为他们极力保护和传承的内容。几百年来,传统社会不断经历近代文明的剧烈冲击和挑战,线狮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和人的新需求,它在固守传统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吸收一些外界的新事物,新要素、新材料、新工艺运用也让线狮变的更结实也更形象,线狮竞争也从正宗正统之争走向了美观和灵巧之争。线狮的制作、训练和表演也不在固守传统,为了迎合观众需求,不断创新成为主题,为了扩大影响,做大做强品牌,线狮发展也不再是一两个宗族的事情,外部力量的介入,使线狮的传承有了新动力,同时,从线狮的制作到内容的传承变的更加开放,线狮队也不再局限于宗族,外姓人,外地人不断加入成为线狮队新的发展方向。线狮传承由保守走向开放。

3.3 传承的主体由宗族精英到社会精英

线狮是拜神祭祖的产物,娱神和展现宗族实力是它的重要功能,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宗族仪式,宗族精英开展传承线狮把它作为树立权威,凝聚族人的一个重要平台,宗族精英们负责组织和管理线狮的大小事务,很长时间都是传承线狮的主体。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封闭社会被打破,人口流动不断加大,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宗族组织的功能不断弱化,年轻人宗族认同逐步下降,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经济精英不断涌现,宗族权威受到挑战,传统民俗活动逐渐从宗族活动成为当地经济的特色文化产业,霍童线狮也从宗族的节目上升到一个区域品牌文化,政府、企业成为线狮传承的重要推手,民俗体育活动传承的主体由宗族精英过度到社会精英。

4 结束语

霍童线狮起源于霍童人的祖先祭祀和狮子崇拜,兴盛于乡土秩序中宗族内部的认同和外部的竞争,在文革破“四旧”运动中遭短暂取缔,改革开放后得以恢复,在遭受市场经济和娱乐多元化选择的冲击下,线狮运动一度衰落,然而,民俗文化的国家认同和文化市场的产业化让线狮运动再度繁荣。探究线狮的兴衰规律我们发现,无论它的萌发、兴起与繁荣,都是特定文化生境下的产物。当前,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如何做到发掘线狮运动以及类似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让其继续原生态地传承下去,以此来保护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为适应大众需求,有必要让线狮运动及类似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创新中发挥其最大价值,仍是民俗学、人类学、体育学等专家学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1] 福建省志——民俗篇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M].福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3.

[2] 宋梁克家修纂福州市地方志编委会整理.三山志[M].福州:福州市地方志编委会,2000:87.

[3] 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

[4] 黄其山.霍童文史[M].宁德:霍童镇文史办,2003:26.

[5] 伍绍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1949-1998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79-80.

[6] 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103.

[7] 顾双雪,孟竞文.把“四旧”打个落花流水[N].人民日报,1966-08-24.

[8] 杨海晨,沈柳红,赵芳,周少军.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个案[J].体育科学, 2010(12):34-41,75.

[9] 涂传飞.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J].体育科学,2010(7): 81-95.

[10] 邓卫华.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1-25.

(责任编辑、校对:孙海祥)

Study on the Vicissitude and Inheritance of Huotong “Line Lion”

WANG Zhen-liang, CHEN Shang-yue, GUO Xue-s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 Ningde 352100, China)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vicissi-tude and inheritance of Huotong"line lion" by means of tracing its source.The finding shows that Huotong"line lion" mainly have experienced five period of development: the original stag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stage; declining stage; recovery stage, commercial stage. Changes of the Line lion shows: from disporting gods to disporting human; from conservative to open; the elite of the society instead of the clan become the lead of Activities.

Huotong “line lion”; vicissitude and inheritance

G852.9

A

1009-9115(2015)02-0087-05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2.02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TY022),宁德师范学院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13T15)

2014-11-25

王振亮(1981-),男,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灯会宗族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Role of a wireless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dystonic gait in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s:A case report
春节灯会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清代宗族祖坟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