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矿城市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评《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

2015-01-21 21:01肖爱华
关键词:城市化煤矿转型

肖爱华

(中国矿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国煤矿城市史研究的开山之作
——评《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

肖爱华

(中国矿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江苏 徐州221008)

摘要:诞生于20世纪的63座煤矿城市,占我国城市总数的1/10。煤矿城市在中国城市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期出版的《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首开中国煤矿城市史研究的先河,从概念界定,煤矿城市分类,煤矿城市转型,六大区域煤矿城市的区位、发展过程及特点等四个方面论述了20世纪煤矿城市的发展演进。该书在概念厘定、煤矿城市发展历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新颖见解,是一部系统、全面的专题史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城市史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化是中国发展的一大战略,是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主要特征。截止21世纪初,在中国667座城市中,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有63座属于煤矿城市,另外还有几座在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煤矿城市。中国煤矿城市的数量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10,全部诞生于20世纪。由此可见,20世纪的煤矿城市在中国城市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薛毅教授著的《20世纪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堪称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具有一定的奠基性和填补空白作用。该书共计66万多字,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的最终成果之一。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到近现代出现的孪生骄子,中国的煤矿城市大多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煤矿城市遍及20多个省和自治区,涉及人口达1亿多人。煤矿城市在中国基础产业的形成、推进全国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对中国煤矿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煤矿城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煤矿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煤矿城市进行溯源研究,从历史的角度对煤矿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进行长时段的研究,借鉴外国煤矿城市发展和转型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煤矿城市的发展、升级与转型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对于目前正在建设的煤矿城市及矿区和未来规划开发的煤矿城市及矿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该书主要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 对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对相关术语进行了考辨。例如煤炭形成的因素,什么是煤矿?何谓煤矿城市等。比较全面地对国内(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国外相关学术前史进行了分类、梳理和评述,对中国煤矿城市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对其发展规律与制约因素进行了总结,对中国煤矿城市的数量、分布、分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 指出中国的煤矿城市大抵可分为以矿兴市和先城后矿两大类。就以矿兴市的煤矿城市而言,一般要经历煤窑——煤矿——矿区——城市四个大的发展阶段,经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历史时期,经历手工开采、机器开采两种主要生产方式。总结出中国的煤矿城市除了具备一般城市所共有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社会文化活动中心、信息中心等职能,具有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带动、辐射、中心作用的一般城市特征之外,还具有特殊属性,即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决定了煤矿城市经济的主导方向,煤矿城市兼有基础产业发展基地的功能。这种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属性派生出双重功能,即煤矿城市经济社会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发展工业的产业支柱功能。除此之外,中国的煤矿城市普遍具有因煤而兴、缘矿而生、产业关联度低、可发展的产业链条短、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劳动力结构单一、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不高、性别比例失调、城市空间布局呈多样性形态、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等特点。

三、 针对煤矿城市因煤炭资源逐步减少、日趋枯竭的现实问题,提出转型是煤矿城市的战略选择和必经之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接续产业,延长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多样化,实现替代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转型,是中国煤矿城市的迫切要求。指出煤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开发与煤炭共伴生的其它资源;煤、电综合开发;煤、电、路、港综合开发;煤、电、焦、化综合开发;煤、气、化综合开发;向相近产业领域开拓等。转型的方向是矿城一体化。转型的模式主要有:产业延伸型、产业替代型、产业复合型、扶植新的主导产业型等。针对煤矿城市普遍存在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地表塌陷等问题,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对策。认为城市群理论和实践对当前和未来煤矿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广阔的前景。煤矿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课题。通过对世界主要产煤国煤矿城市发展和转型模式的论述,为中国煤矿城市的发展提供镜鉴。

四、 按照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的范围,分别介绍和研究了全国60多座煤矿城市的区位、历史、演进、特点等。通过分析比较,为一些煤矿城市的特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进行了客观定位。例如该书指出山东淄博是中国最早出现煤炭城镇的地区,河北唐山是中国第一座煤矿城市,山西是中国煤矿城市最多的省份,山西古交是中国最大的土焦煤生产基地,山东龙口是中国唯一的滨海煤城,辽宁阜新是国家批准的第一座经济社会转型的煤城,新疆哈密是世界风化煤储量最多的城市,湖南涟源是世界最大的触煤产地等。该书最后附有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大事年表、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等。

该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中最为全面系统的成果,具有奠基性和填补空白作用,是中国煤矿城市发展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体系结构、研究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作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观点,主要有:

一、 质疑了《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对煤窑的解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即以生产方式区分煤窑和煤矿,认为采用手工开采煤炭的场所为煤窑,采用机器开采煤炭的场所为煤矿。

二、 提出中国的煤矿城市并非一蹴而就,大多经历了从煤窑——煤矿——矿区——城市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煤矿城市全部产生于20世纪,但其源头及雏形可追溯到古代及19世纪中后期。追溯古代的煤窑是近代煤矿的滥觞,近代煤矿大多是煤矿城市的发源地;该书认为相当一部分煤矿城市经历过矿区的发展阶段。指出中国的煤矿城市在我国基础产业的形成、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通过研究煤矿城市的历史与现状,对于目前正在建设的煤矿城市及矿区和未来规划开发的煤矿城市及矿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三、 指出煤矿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的产物,即煤矿城市缘于工业化的推动,驱动于城市化的发展,兴起于煤炭工业在能源结构中主导地位的确立,转型于煤炭资源不可再生且日趋枯竭而与时俱进。中国煤矿城市是依托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加工而兴起和发展的城市,它集中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大中型煤炭工业企业,是中国城市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尤其在资源型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城市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四、 提出任何一座煤矿城市在其发展的主要阶段都要围绕煤炭工业,在产业链上形成前后向联系,以煤炭工业为核心,发挥煤炭产业的前瞻效应、后顾效应与旁侧效应,形成体系且多元发展。

五、 煤炭产业的开发不仅推动了煤矿城市的出现和发展,同时带动了电力、交通运输、冶金、化工、建材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煤矿城市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同时带动了煤矿城市周边地区农业人口迅速非农化。由于煤矿城市的辐射与带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区域经济的格局,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煤矿城市还是中国近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煤炭仍将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因此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煤矿城市的增加和发展,将成为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加快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强城市群的实力等方面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这就告诉我们煤矿城市是动态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建立的评价体系应是一个动态优化的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统计制度和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中国煤矿城市的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对煤矿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煤矿城市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煤矿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借鉴外国煤矿城市发展和转型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煤矿城市的发展、升级与转型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中国,与煤矿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大同小异的还有其它类型的城市,诸如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油等资源型城市。根据21世纪初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全国资源型城市总数约120座,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6强。研究煤矿城市发展史对于推进中国城市史研究,尤其对于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石油等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都有借鉴价值。

该书的学术价值主要在于其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煤矿城市史研究最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是该研究领域不可逾越之作,可以作为该领域后学之参考。同时应该指出,该书也存在不足或欠缺之处。例如对于中国煤矿城市建设史仅作了宏观论述,未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书中引用了30多个不同时期的统计表,如能适当加入一些历史图片,不仅可以增强著作的画面感和感性直观认识,而且有助于增强读者对相关历史的认知。

A Pioneering Work in Study of History of Coal Cities in China

——Review of "Study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Coal Cities in the 20th Century"

XIAO Ai-hua

(Journal Editorial Board,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008, China)

Abstract:Born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63 coal cities account for ten percent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ities in China. Coal cities occupy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study of cities in China. The recently published book "Study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Coal Cities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pioneered the study of its kind. It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coal cities in the 20th centur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oncept definiti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al cities, their geographical locations in the six regions,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What is most praiseworthy is that the book boasts new insights into the concept definiti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work of special subject, it is highly academic.

Keywords:Study of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Coal Cities in the 20th Century; history of cities

中图分类号:F4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05X(2015)02-0108-3

作者简介:肖爱华(1979-),女,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收稿日期:2014 - 12 - 16

猜你喜欢
城市化煤矿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英国深井煤矿关闭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上半年确定关闭煤矿名单513处
去年95.6%煤矿实现“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