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褐条病发生危害特点与防控对策

2015-01-22 10:37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单红丽王晓燕张荣跃尹炯
中国糖料 2015年4期
关键词:蔗区甘蔗病菌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单红丽,王晓燕,张荣跃,尹炯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699)

甘蔗褐条病发生危害特点与防控对策

罗志明,李文凤,黄应昆*,单红丽,王晓燕,张荣跃,尹炯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开远661699)

阐述了甘蔗褐条病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发病原因,结合甘蔗生产实际,提出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

甘蔗褐条病;危害特点;发病原因;防控对策

甘蔗褐条病属真菌病害,病原菌有性阶段为Cochliobolus stenospilus(Drech.)Mat.And Yam.(子囊菌纲,狭斑旋孢腔菌),无性阶段为Helminthosporium stenospilum Drechsler(狭斑长蠕孢),是甘蔗重要的叶部病害之一[1]。该病1924年在古巴首次发现,现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几十个植蔗国家报道发生[2]。以前,甘蔗褐条病一般是零星发生,对甘蔗生产影响不大。但随着气候变化、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制度的变革,再加上引种检疫和抗病育种技术不健全,感病品种在蔗区间相互调运,为褐条病的发生与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南[3-5]、广西[6]、福建[7]等主产蔗区先后报道甘蔗褐条病大面积发生危害,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危害损失加大,严重影响蔗糖产业的发展。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褐条病,确保甘蔗健康成长,本文系统介绍了甘蔗褐条病危害特点,分析其暴发因素,并根据当前生产管理水平提出相应的防控技术措施。

1 甘蔗褐条病危害特点

甘蔗褐条病最初侵染甘蔗嫩叶。病斑初期呈细小透明水渍状小点,以后病斑沿叶脉向上、下扩展成梭状条斑。早期条斑为红色,后变为红褐色。病斑周围有狭窄的黄晕,在阳光透射下特别明显,叶片两面病斑相同。随着病害加重,叶片上的条斑相互融合成大斑块,使叶片提早干枯,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造成减产、减糖。发病严重田块,一般减产18%~35%,重的可达40%以上,蔗糖分降低15%~30%。

甘蔗褐条病病菌主要来源于田间残留的病株残叶和生长在蔗田中的病株,蔗种不传播该病,但附着在蔗种上的病叶所产生的分生孢子是异地传播的菌源。病斑大量产生分布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该病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所需温度为16~40℃。在适温范围内,病菌分生孢子遇雨水或露水即能萌发,此时如有适宜寄主便会发病。当分生孢子芽管侵入寄主组织后,外部气候条件的变化对病菌的生存影响不大。

2 甘蔗褐条病暴发原因分析

2.1气候条件

甘蔗褐条病适温范围广,只要达到发病条件,不同季节均可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再加上暖冬,无霜期减少等为病菌孢子的田间积累提供较好的条件,夏秋高温季节若遇连日阴雨天气,将导致该病的暴发。

2.2品种结构

不同甘蔗品种对甘蔗褐条病抗性不同。川糖61-408、闽糖70-611、海蔗4号、Co290、Co997、云蔗89-151、云蔗89-7、桂糖16、桂糖17及新台糖系列等较抗病,台糖134、选3、海蔗5号、桂糖11、云蔗71-388、闽糖86-05等易感病。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甘蔗良种的推广,以选3、桂糖11等为当家品种的新一代良种在各大蔗区迅速推广,部分蔗区这些品种的种植比例超过50%,为甘蔗褐条病提供了较好寄主,助推该病害暴发。

2.3栽培制度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甘蔗种植主要以春植和宿根为主,90年代以后,根据高产栽培和气候条件要求,大力发展秋植、冬植、早春植蔗,甘蔗种植期提前到8月中下旬。另外,由于作物竞争强,耕地面积有限,大部分蔗地长期连作,多种农业措施不能使用,如合理轮作、深耕晒垡等。这样不但为病菌创造了稳定的生存环境,而且一年四季均有适宜的寄主,为病菌的生存、繁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更有利于病害的传播与蔓延。

2.4管理水平

甘蔗褐条病的发生与甘蔗种植管理有较大的关系。及时清理病残叶可降低田间病源;及时清除田间杂草、清理甘蔗枯黄老叶可提高蔗田通风透光性能,降低田间湿度减少发病;及时施肥(特别是增施磷钾肥和硅肥)及排灌可促进甘蔗健康成长,提高抗病能力;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并加以适当防治可减少病害损失。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甘蔗大多种植于离居住地较远,且条件较差的山坡地,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投入甘蔗管理人员数量明显不足,部分蔗区只有种和收两个步骤,管理几乎没有,导致土壤瘦瘠,蔗地普遍缺磷少钾,影响甘蔗生长。另一方面,甘蔗生产主要在山区,蔗农科技文化相对落后,对甘蔗病害防治意识差、措施不到位等,导致甘蔗褐条病在蔗区的蔓延。

3 防控技术措施

甘蔗褐条病的发生受环境条件、品种结构、栽培制度和管理水平等的影响较大,结合当前生产实际,防治上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重点推广抗病品种,同时辅以化学防治。

3.1加强甘蔗品种抗性评价,及时淘汰感病品种

在病害高发季节,加强蔗区甘蔗病害普查,并建立档案。分析评价各品种抗性,按品种抗感病情况分类管理,指导品种布局。优先推广抗病品种,对抗病性差的品种可种植于干热且降雨量少的蔗区,对感病品种应作淘汰处理,不宜推广。对于新引进的甘蔗新品种,需充分掌握该品种在种植地的病害情况,同时还需集中种植,进行品种适应性及抗病性观察。杜绝带病引种或推广感病品种。

3.2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甘蔗健康成长

甘蔗褐条病可防可控,针对部分抗性不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可取到较好的效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肥土壤,增施有机肥,适当多施磷钾肥和硅肥,可增强蔗株抗病能力,减轻危害;(2)及时排灌,防治积水;(3)适时剥除老脚叶,弃除无效分蘖和病弱株,使蔗田通风透气,降低田间湿度,可减轻危害;(4)甘蔗收砍后,及时处理病残叶,减少菌源。

3.3及时防治,科学用药

夏、秋季节,特别是连阴雨时期,应加强田间巡查力度,发现发病中心的蔗田,应立即应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可避免病害进一步扩散。农药及使用方法如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叶面喷雾,每隔7d喷防1次,连喷2~3次可控制。施药时,除喷防病株外,周边植株、病株老残叶及地面蔗叶也应适量喷防,可有效降低田间菌源,减少二次侵染。

[1]黄应昆,李文凤,等.现代甘蔗病虫草害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G.休兹,等(陈庆龙译).世界甘蔗病害(一)[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3]薛晶.甘蔗褐条病发生为害的调查初报[J].甘蔗,1998,5(1):40-41.

[4]李秋阳,段家峥.勐甘蔗区甘蔗褐条病重发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2):17.

[5]王顺有.甘蔗褐条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J].临沧科技,2008(1):41.

[6]柒广平,刁爱红.2001年蒙山县甘蔗褐条病发生的原因分析[J].广西蔗糖,2001(4):17,27.

[7]陈庭俊.长泰县甘蔗褐条病发生为害的初步调查[J].甘蔗糖业,2000(2):9-10.

Characteristics of Occurrence and Dam age of Sugarcane Brown Stripe Disease and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LUO Zhi-ming,LIWen-feng,HUANG Ying-kun,SHAN Hong-Li,Wang Xiao-yan,Zhang Rong-yue,Yin Jiong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Kaiyuan 661699)

Characteristics of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sugarcane brown stripe disease were reviewed.Factors of the disease outbreak were analyzed,and practical controlmeasures for sugarcane production were proposed.

sugarcane brown stripe disease;damage characteristics;disease etiology;controlmeasures

S435.661

B

1007-2624(2015)04-0059-02

10.13570/j.cnki.scc.2015.04.022

2014-11-2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0-2-2);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013BB013)资助。

罗志明(1973-),男,云南华宁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甘蔗病虫害防治研究,E-mail:kylzm@163.com

黄应昆(1964-),男,研究员,从事甘蔗病虫害防控研究,E-mail:huangyk64@163.com

猜你喜欢
蔗区甘蔗病菌
基于时空尺度的广东农垦蔗区土壤养分变化分析
广西糖料蔗种植区干旱遥感时空分析
境外蔗区(缅甸佤邦勐波县)土壤理化状况分析与评价
甘蔗的问题
甜甜的甘蔗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黑熊吃甘蔗
病菌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