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的探讨

2015-01-25 19:18刘树强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本科生积极性研究生

刘树强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激发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的探讨

刘树强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北京 100083)

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是近几年来高校为锻炼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并不高,很多科研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本科教育阶段理论课程的学习任务过重,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科研训练成绩所占比例不高;本科生对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缺乏兴趣;本科生缺乏系统的科研经验;指导教师不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相应的师生评价机制不健全。针对面临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激发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指导本科生科学分配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时间,提高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科研训练成绩所占比例;以人为本,引导本科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寻找乐趣;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提高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

本科生;科研训练;积极性;科研兴趣;评价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大学毕业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并把本科生科研训练成绩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1]。虽然本科生的科研训练以训练为主,对成果不作过高要求,但是实践证明只要下功夫、认真对待,本科生通过科研训练取得一定的成果是完全可能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例如复旦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都有本科生通过参与科研训练发表了高水平的科研论文[2-3]。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仍是以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为主,所以从总体上看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环节还相对薄弱,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一、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一)本科教育阶段理论课程的学习任务过重,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科研训练成绩所占比例不高

首先,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学生的理论课学习任务繁重。为了修满学分顺利毕业,大多数本科生需要修读大量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程的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且学生还要在准备课程结业考试等方面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当课业学习与科研训练发生冲突的时候,本科生通常都会选择以完成课业为主。这是导致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现行的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课程学习成绩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而科研训练成绩所占的比例很小。一些本科生虽然意识到参与科研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但是考虑到科研训练成绩对自己的综合评价成绩影响不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占据优势,自然就放弃了在科研训练上的投入,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课的学习中,以提高综合评价成绩。这也是导致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本科生对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本科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为科研训练应该是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事情。由于本科生没有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高校组织的很多科研训练也只能流于形式[4]。这也导致一些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忽视科研训练环节。

对本科生科研训练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直接后果就是:不仅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利于形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机制和氛围,而且对打算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继续深造的学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很多研究生导师都反映,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不能在短时间内承担自己的科研任务,而是要从头学习,要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熟悉和掌握实验室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这势必会浪费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宝贵时间。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学制通常是2~3年,很多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教育阶段缺乏必要的科研训练,所以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后还要拿出一部分时间用于弥补这方面的欠缺,从而导致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因时间有限而仓促结束,最终无法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5]。

(三)本科生缺乏系统的科研经验,进而导致兴趣的丧失

在本科教育阶段,本科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偏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由于本科生很难合理地规划好自己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以及很难独立完成科研工作,所以自主开展的科研训练较少,缺乏系统的科研经验的积累。因此,虽然一些本科生有积极参与科研训练的意愿,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科研经验,所以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往往失误过多,这也导致学生对科研训练逐渐失去了兴趣和耐心。

(四)指导教师不重视本科生的科研训练,相应的师生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本科教育阶段,本科生与相关专业教师的接触较少,很难深入了解教师的研究领域。而教师不仅要忙于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要承担研究生培养等工作,所以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往往难以给与足够的重视。因此,一些本科生虽然名义上进入教师的实验室进行了科研训练,但是由于指导教师疏于引导、点拨、释疑和把关,所以开展的科研训练也就只能是走走形式。

例如,一些本科生由于进入实验室后只是帮助学长做一些重复性工作,所以在主观意识上只是把自己看作是杂役、是科研训练中的配角。再如,在培养本科生的学术兴趣上,一些指导教师受传统观念和错误认识的影响,只让本科生承担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无法获得真正的提升;没有引导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互动,导致本科生对课题研究缺乏全面的了解,使本科生成长进步的空间受限;放任本科生跟着研究生从“看”到“干”,导致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缺少独立的想法[6]。这些都导致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难以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乐趣。

此外,由于高校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时间不长,所以不少高校缺乏统一的本科生科研训练领导、组织和指导机构以及实施管理办法,有的高校尚未设立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也未建立本科生科研成果鉴定和评价机制以及指导教师工作量认定和奖励机制等。这都不利于激发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

二、激发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的对策

(一)指导本科生科学分配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时间,提高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科研训练成绩所占比例

本科生课外学习的时间虽然较为零散,但是只要合理规划,还是能够安排出进行科研训练的时间的。本科生科学处理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的关系并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的例子在高校并不少见。例如,复旦大学本科生林苑同学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科研训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3年的时间里发表了12篇SCI文章[7]。又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刘旸同学在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Plant Physiology》(SCI影响因子达到5.8以上的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刊物)上发表了2篇研究论文。

由此可见,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并不矛盾,参加科研训练并不会影响本科生的知识学习,反而可以使其得到良好的科学熏陶。因此,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本科生的指导,使其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的时间并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评价体系就像风向标,对学生的努力方向具有指引作用。因此,高校应提高科研训练成绩在本科生综合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引导本科生逐渐转变学习成绩至上的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并通过课外的科研训练延伸和补充课堂学习,从而使本科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攻关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以及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二)以人为本,引导本科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寻找乐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科研训练充满兴趣,才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才能够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的灵感。因此,如何提高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的兴趣,应该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高校的任课教师要将科研训练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相结合,将科研成果和经验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这不仅是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激发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的任课教师应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讲解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本科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参与科研训练的意识,使其逐渐认识到在科研进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并积累丰富的科研经验,认识到学科的科研工作并不一定要到研究生学习阶段才开始,科研是一个积累过程,科研工作开展得越早,取得成果的概率也就越大。

其次,高校应积极引导本科生参加科研训练。一方面,高校要大力鼓励本科生在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以课堂为桥梁将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行科研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校院两级实验室以及充分发挥那些具有科研实力的科研团队的作用,开展一系列的科研训练活动,使本科生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始终处于科研探究的氛围中,从而使学生愿意并有效地参加科研训练。

最后,高校应在各专业领域举办学术报告会,使本科生能够了解自己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和最新的科研动向。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他们对科研训练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入手。实验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没有巧妙的、切实可行的实验设计,一切科学探究都很难得出可靠的结论。本科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主要是基础理论知识,而在实践经验方面则较为欠缺,所以难以进行独立的、系统的实验设计。因此,任课教师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系统培养,要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在课程实验中细致准确地观察实验过程、正确掌握各项实验技能。认真做好课程实验,通过科研训练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降低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的失败概率,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信心和积极性,使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提高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

高校应引导负责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重视程度。首先,指导教师应转变本科生在科研工作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的传统观念,要意识到本科生受学术束缚较少、具有自身的科研优势,要创造条件使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尽早发挥出来。其次,指导教师应纠正本科生去实验室就是“镀金”的错误认识,要把本科生当成自己的研究生一样对待,为他们提供实验条件,对其加强指导、严格要求,而不能有应付的思想;要让本科生真正融入到课题研究工作中,激发他们主动参加实践的欲望。

虽然本科生的科研训练重在训练,但是近几年来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取得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论文的例子并不鲜见[2-3]。因此,高校应对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本科生都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也能做到。

同时,高校应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对师生开展科研训练予以保障和激励。一方面,针对本科生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例如,对参与科研训练的本科生给与一定的学分奖励,这有利于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情况以及综合能力水平等进行相对全面的评价。再如,对在本科阶段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本科生,视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给与一定的奖励;对学术水平较高的本科生,可以通过推荐的方式给与校级及校级以上的奖励。

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制定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以激发教师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的热情,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学生科研训练的指导工作。例如,在教师工作业绩的评定、职称的晋升、津贴的发放、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应考虑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工作情况作为较为重要的考评指标。

[1] 沈文飚.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专业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索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11):81-83.

[2] 计琳.复旦:本科生“学者”是怎样炼成的[N].中国教育报,2009-12-23(6).

[3] 雷光春.谈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训中的实践[OL].(2013-05-30)[2013-07-30].http://www.zhazhi.com/lunwen/zhidaolunwen/jiaoyuzhidaolunwen/43480.html.

[4] 施芝元.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践的理念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1):63-67.

[5] 刘树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1,29(4):57-60.

[6] 温才妃.本科生不是科研配角[N].中国科学报,2012-06-26(B2).

[7] 长江.本科生—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时间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07(4):27-31.

(责任编辑 柳小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能力提高项目子课题,项目编号J1103516。

猜你喜欢
本科生积极性研究生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合作学习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提高大学生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积极性的研究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