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为例

2015-01-25 19:18陈兵红陈茂铨王东明应俊辉张鑫燕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丽水绿色食品食用菌

陈兵红 陈茂铨 王东明 应俊辉 张鑫燕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分院,浙江丽水 323000)

依托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为例

陈兵红 陈茂铨 王东明 应俊辉 张鑫燕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分院,浙江丽水 323000)

实训基地是高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最佳场所。近年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积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培养了一批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但是,随着市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校内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市场化提升的需求。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不断加强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共建设了15个紧密合作型的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实训基地,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积极改革实践教学,通过“紧跟产业需求、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改革教学模式、助推菌农致富”等途径,使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强化,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是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校企共建、资源共享,创建了适合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发展的“平台+模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面向基层从事地方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检验与分析、质量管理与评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发布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显示,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2011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比全国高职院校高出10.4%,这些毕业生均从事了与食品科学技术有关的工作。

一、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实训基地的概况

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非常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建成食品生产加工实训场、食品检验实训室、食品微生物实训室、食用菌基地和功能性食品实训室,实训条件和技术手段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能够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自2009年起,这些实训基地开始对外承担技术服务的工作,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课题研究等,实训基地现已成为学生实训的场所、教师科研的平台、成果转化的载体、技术服务的窗口。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校内实训基地已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市场化提升的需求。因此,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不断加强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共建立了15个紧密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在服务学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技术推广、技术培训、项目开发、课题研究等工作,既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又开辟了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近3年来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居学校同类专业之首。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该专业已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专项技能强化训练与技能考核的场所、科研成果和技术推广的服务平台、岗位实践的平台、毕业顶岗实习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依托实训基地开展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加强校企合作

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建设以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为龙头的农林产品加工检验类专业群,念好山水经,服务丽水市的农业发展。经过与企业对接、社会调研、摸索实践,该专业以食品质量和安全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围绕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检验与质量管理两大核心能力,以工学交替循环渐进的方式安排教学进程,构建并实施了“平台+模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课程主要安排在第一、二、三学期,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和基础能力。同时利用浙江省农业优势、山区资源优势,设置“绿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与“绿色农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两个实践模块,实践教学安排在第四、五学期,以农产品菌茶果蔬为载体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真实岗位的实战能力。学院还聘请企业技术骨干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学年召开论证会,分析、论证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该专业还构建了由课堂实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层次分明、循序渐进[4],与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优越的实训条件,更需要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通过校外引进、企业锻炼、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内访学、出境考察等途径,该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近3年来,该专业从国内知名企业引进正高职称教师2人,中级职称3人;通过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骨干教师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形式,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同时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非常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合作企业,聘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为校外专业带头人、实训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方案的论证、核心课程的建设、特色教材的编写及资源库的建设等,为教材内容更新、资源库充实提供生产一线材料,同时对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促进专业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的对接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爷爷奶奶照看孙女,因索要“带孙费”,与儿子儿媳对簿公堂,山东淄博市博山区人民法院日前经过审理认为,爷爷奶奶帮儿子媳妇带孙子非法定义务,因此索要“带孙费”的要求合情合理合法,予以支持。

首先按照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的要求,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紧贴生产实际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优化内容,重组课程,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模拟教学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方式。

在省级示范校建设期间,授课教师编写出版了《绿色食品生产基础》《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化教材,并正式出版发行,全面实施“项目化”教学,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自主学习、过程考核、开放评价”的方式组织教学。截至目前,该专业60%的课程已实施项目化教学。

其次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长期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的建设和持续发展,在学生实训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食品生产综合实训》课程以顶岗的形式贯通学生学习全过程。在第三学期安排了食用菌生产、茶叶生产与加工、焙烤及膨化食品加工、果蔬加工与豆制品加工等企业岗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第五学期安排食品生产与加工、食品检验与分析、食品质量管理与评价、食品生产管理等企业岗位,进行为期半个月的顶岗实习。通过这种螺旋式升级的实训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强化。

(四)引领菌农致富

食用菌绿色生产与加工技术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的优势所在,享誉省内外。学院以食用菌基地为载体创办公司、组建研究所,为学生的实践、创业、就业搭建了平台,不仅为食用菌产业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机会,而且引领了区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帮助菌农迅速致富。近年来,国家科技部食用菌浙江培训基地落户校内,为食用菌人才队伍的建设搭建了一个全新、高效的平台,促进了食用菌技术的普及、创新和推广,使食用菌产业得到高速发展。培训基地常年开办食用菌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食用菌产业一线技术骨干,这些技术骨干经常深入企业、走进农家,为菌农释疑解惑,为生产问诊把脉,助推了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致富了一方百姓。

三、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依托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授课教师通过外出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主持实用技术研究项目、开展科技服务、承担企业技术顾问、担任科技特派员等途径,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专业教师团队中,有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星火青年带头人标兵”、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培养人选及丽水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及丽水市“138人才”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人,浙江省教育成果一等奖1人,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

(二)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按照企业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规范管理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理念经营实训基地,使实训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都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的受益者。学校还把企业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2012年通过了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的验收和省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验收。2013年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项目验收中获得高分。

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技能竞赛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2013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兽残检测项目中获得二等奖。2012年、2013年在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兴合杯”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比赛中,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在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得三等奖2项,高职院校很少获得此奖项。

(三)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展植物类食品研发及食品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等工作;利用食用菌生产基地成功驯化多个野生菌品种,其中花脸蘑的成功驯化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增添了一个难得的草腐菌名种;成功栽培了极为珍稀的药用菌——牛樟芝;开发的中温灭菌剂(国内领先技术)、食用菌大棚黑白膜、根艺灵芝、菌棒透气钉(国家专利产品)、食用菌菌棒接种机(国家专利产品)等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还参与制定了食用菌生产技术国家标准——《香菇生产技术规范》(GB 26587-2011),引领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四、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专业依托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思考

(一)校企深度合作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只有深度合作,校企双方才能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才会有效运行,使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实现教学与生产的“零对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岗位工作,其实践操作能力才会适应食品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顶岗实习必须处理好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关系

顶岗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对食品生产、检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及企业生产技术的理解。因此企业可根据公司生产需要及学生实习时间长短,选择一些学生到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岗位,加强对学生的考察和培育。学生刚踏上工作岗位,尚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生产劳动强度及各项管理制度,企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劳动时间,开展职业教育,使学生以饱满热情参与工厂的生产实践,确保高效优质地完成生产任务。为了使顶岗实习落到实处,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共管制度及顶岗实习手册,避免顶岗实习走过场,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三)加强内涵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实践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而依托实训基地,深化内涵建设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应在实践教育的组织方式、手段、指导、管理、考核等方面有所创新。学院可通过学生社团、创业团队和兴趣小组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同时以学习新技术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食用菌基地可以积极探索保健、珍稀菌类产品的研发生产;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主动服务社会方面,让学生真题真做,切实提高实践教育的针对性;学院还应积极探索学分制的改革,学生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果可以换取相应学分,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在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方面,应建立由学校、企业、用人单位和家长参与的评价体系,并将企业的先进理念、文化、管理方式渗透到实训基地的管理中,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丁金昌,童卫军.“三个合一”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1):78-80.

[2] 柳光日,王化,李时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社会需求人才[J].职业与教育,2011(5):45-46.

[3] 刘仲海.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士官人才的沃土[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12):31-33.

[4] 吴学敏.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92-95.

(责任编辑 王 伟)

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项目“依托实训基地培养绿色食品开发生产管理的复合型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项目编号2012R30048。

猜你喜欢
丽水绿色食品食用菌
丽水发现新物种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什么是绿色食品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从《丽水日报》、丽水网实践看地方媒体网络问政着力点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