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的“工商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2015-01-25 19:18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导论计划书工商

蒋 兰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行动研究理论和方法指导下的“工商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蒋 兰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北京 100083)

“工商导论”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学生后续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基础。为了提高“工商导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探讨了这门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和完善途径:通过引入案例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加强实践环节,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针对使用美国原版教材、用英语授课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行动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改进,逐步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今后学习更多更深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务英语;“工商导论”课程;行动研究

一、商务英语专业“工商导论”课程的基本情况

2011年,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当年首次招生录取50人。一年级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主。在此基础上,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工商导论”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基础,主要介绍如何建立企业、企业的外部环境、组织结构与决策方式、企业伦理与文化、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与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课时为48学时。教材选用人民邮电出版社引进出版的《商学导论(第四版)》,著者为美国的杰夫·马杜拉。

二、行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内涵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他把行动研究定义为“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引入行动研究的概念,并将之广泛应用到课程教学研究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关注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此后,越来越多的教育从业者将行动研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中。

在“工商导论”课程的备课和上课期间,笔者参加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主持的跨校大学英语行动研究项目。通过学习,笔者逐渐认识到行动研究是一个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思后再改善计划的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文秋芳教授将行动研究的基本流程概括为:先聚焦问题,再提出方案,然后实施方案,评价成效、再提出问题。以文教授的总结为指导,笔者开始在“工商导论”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实施行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步是要发现问题。在“工商导论”的第一节课程开始前,教师应先请学生谈谈对该课程的预期想法,学生表示对此课程既期待又畏惧。一方面,这门课将是他们第一次全面接触商业知识,也是开启专业课程学习的第一步,所以期望能多学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他们觉得第一次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课,内容多,挑战大。同时学生普遍认为对工商企业了解不多,感觉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距离,比较陌生。

针对此问题,根据行动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教师需要先从诸多问题和困难中找出关键问题,也就是问题的核心,这是行动研究的出发点。那么,“工商导论”课程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第一次用英文原版教材学习商业知识,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英语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目标,学习的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有关企业设立和运营管理的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提炼出核心问题后就要制定解决的计划。教师先要向学生介绍该课程的性质、特点,使他们清楚这门课与以前学过的英语课程的不同之处,同时要唤起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和热情。其次,要大量引入中国的案例,这些案例应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或者在各种媒体能够接触到的人物和事件,以拉近所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消除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最后,安排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自己寻找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分析案例的成功经验,分析市场行情,模拟设立自己的企业,制定商业计划书,并争取付诸实施,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行动研究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工商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引进案例教学

1.初步动员

在“工商导论”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应向学生充分介绍学习“工商导论”课程的意义:将来毕业后,大多数同学会进入各类公司工作,所以对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内部组织结构、生产与销售、管理与企业文化等有所了解是对将来工作的一个很好准备。同时,其中的许多概念、原理和方法也适用于学校、医院等非盈利组织。所以,无论学生选择什么工作,这些知识都是有用的。即使将来要自主创业的同学,这些知识也有用武之地。企业就像国家经济的细胞,企业的进步和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了解企业,也就是了解经济的微观世界。所以这门课会给同学们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带来新的角度,从中可以获得学习新知识的满足感。

这门课采用原版教材,以英文授课,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浸润式”语言学习方法并不直接讲解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应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能力。所以,学习“工商导论”课程可以起到“一石两鸟”的效果[1]。

第一节课之所以需要为同学们做一次学习“工商导论”的总动员,目的是激发其学好这门课的好奇心和好胜心。

2.案例教学的实施

“工商导论”课程讲解的第一个定义就是“Business”,教材上的定义是“A business is an enterprise that provides products or services desired by customers.”针对教材上的定义,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What are 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you are using?Who are the producers of these products or the providers of these services?”教师让每位回答问题的同学介绍一个产品和一项服务。学生每人可以选定一家企业,作为自己研究的目标,并随着课程的进展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调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让学生认识到商务活动就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学习与生活。

这一教学方法就是将真实的案例引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商务英语”的教学更具科学性、更具针对性、更有操作性[2]。教材本身也提供了一些经典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全部来自美国的企业,学生对之有距离感。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引入大量现时的、鲜活的来自中国企业的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容易。

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重要决策时,引入了“中国好声音”这个案例。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它是制作公司一系列决策的结果,包括产品的选择(引入荷兰原创节目Voice,已在多国复制成功)、人员的选择(4位导师的人选与搭配等)、融资方式(广告招标,冠名)等,这一系列的决策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包装,决定了节目的表现和价值。这一案例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企业决策是如何决定企业价值的。

又如在讲解公司结构精简时,笔者给学生介绍了百度CEO李彦宏写给公司员工的一封信,主题是百度要鼓励狼性、淘汰小资、减少管理层级。他鼓励百度员工,特别是中层经理们不要满足于以前的成绩,不能退居二线,而是要保持在一线的干劲,这样才不会被淘汰,企业才有发展。这番话与讲授内容契合,结合这个鲜活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减少管理层级的必要性,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对策等。

在讲到矩阵式组织形式时,笔者将北京林业大学的校庆办公室作为案例介绍给学生,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校庆办公室是一种典型的矩阵式组织,它是为了一个特别的项目(即校庆)从学校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临时性部门,这种形式的优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办大事。但这种矩阵式组织形式的缺点在于人员不熟悉,需要磨合,人员和部门需要协调原来的工作与新工作的矛盾,因此临时组合可能造成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等情况。利用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学生能比较清楚地理解矩阵式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和优缺点。

3.效果总结与反思

“工商导论”课程开课三周后,任课教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对全体同学进行授课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大量引入身边案例的这种授课方式非常认同,通过这些生活中的案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生动,加深了理解和记忆。部分学生认为讲座式的上课形式有些单一。这个反馈意见有助于教师反思第一阶段的授课形式,尽管课上引入了大量的案例,但并未让学生提前思考,虽然布置了预习,但并没有任何形式的检查,所以教师并不清楚学生们的预习情况。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听讲,有些学生能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效果比较好;部分预习情况不好的学生可能会走神,听课效果就不理想。上课提问时,只有少数预习情况较好的学生会主动回答问题,但人数较少无法活跃课堂气氛。

(二)加强师生互动

1.制定互动计划

教师在课前应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并提出问题,指出难点。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教师就预习的有关问题提问,让学生抢答。为了鼓励大家踊跃发言,有必要采用一种激励方法,即将学生每次上课的发言、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将作为上课表现和课堂参与的主要依据计入平时成绩。

为了避免授课形式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预习,讨论即将讲授的内容,并结合自己选定的企业作为案例,做成PPT,上课时向同学们介绍。这样既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又督促学生进行了预习。

2.互动计划的实施及效果

因为布置了预习任务,采取了激励措施,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如在讲授企业内部和外部招聘的利与弊时,教师请学生们先发言,每人说一条,结果同学们争相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分析指出内部招聘可能造成类似近亲繁殖的问题,还有内部腐败、裙带关系等问题。在讲到广告效度时,话题是谈谈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则广告并简要分析该广告所应用的营销策略。对此话题几乎每位同学都要发言,教师就把机会先给没有发过言或发言少的同学,让开始不自信的同学也逐渐有勇气主动发言。结课统计,50人中有1人从未主动发言,有3人发言少于3次,最多的发言18次,平均每人8次。学生积极的表现是对课堂互动环节的认同。师生互动、课堂活跃,学习气氛浓郁,使互动计划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出现的问题与反思

互动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学生口头报告的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发言和口头报告因时间有限,展示的内容并不能全面体现所学内容。有些同学的口头报告流于形式,与授课内容结合度不高。部分作业反映出学生对所讲内容仍然没有真正理解。如教材上已经有商业计划书的模板,学生需要查找更多商业计划书的例子,但是有的同学交上来的只是商业计划书的定义,显然对商业计划书的概念、内容和形式等还没有真正理解。因此,对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内容,如果只停留在阅读样本上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学习和钻研,再把学来的东西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工商导论”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监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收集学生的学习证据,以此判断学生的进步程度[3]。

(三)加强实践教学

1.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模拟策划一个项目或成立一个企业,形成一份商业计划书,包括企业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和招聘、SWOT分析、营销方案、融资方式、财务计划等。此外,学校每年都有申报大学生创新和创业项目的机会,可以把项目计划书作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如果申请成功,学生可获得一定的资助实施计划,以实现他们创业的梦想。

2.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及效果

教师可以让每位同学找一份与自己的创业计划类似的商业计划书作为参考,打印出来后与全班同学分享,让大家对商业计划书有更明确的认识。学生可以自由组合,组成5~6人的项目组,做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探索创业机会,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形成商业计划书。各组同学上交的较为成熟的商业计划书虽有不足,但都已具备了商业计划书的雏形,经过修改、完善,可以申请大学生创业项目。

四、商务英语专业“工商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虽然“工商导论”是一门新课,但得益于参加行动研究项目的体会,笔者有意识地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不断思考,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制定对策,实施计划,观察效果,反思问题。12周的课程教学得到了学生肯定,他们认为课程内容全面系统,逻辑清晰,信息量大,学习到了工商企业的基本知识,极大地拓宽了工商方面的知识面,了解到了许多以前看似知道,却是一知半解的东西,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原文教材案例多为美国的企业和法规,而笔者新补充的大量中国的案例,有意思、很生动,有点有面地让学生了解了这门课程的框架。50名学习“工商导论”课程的学生最后给出的教学评价结果是20%非常满意,68%满意,还有10%基本满意和2%的不满意。

[1] 杨祖宪.商学导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

[2] 赵革,王青梅.论案例教学法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4):43-45.

[3] 文秋芳.提高“文献阅读与评价”课程质量的行动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2(1):32-39.

(责任编辑 王 伟)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英语专业专业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猜你喜欢
导论计划书工商
潍坊市工商资本下乡赋能机制构建
评《工程管理导论》(书评)
创业计划书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性探析
天骄联盟之商业计划书培训成功举办
保持简单,不断前进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和谐人社梦飞扬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打造平衡中的适度:一部值得推荐的英语文学教材——评《文学导论》
情欲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