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PDCA循环在麻醉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5-02-09 11:20秦珮珮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麻醉学麻醉科实习生

秦珮珮,闵 苏

(重庆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重庆 400016)

麻醉学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急救和复苏、术后监测、疼痛诊疗等方面工作中,是一门相当强调动手实践和应急情况处理能力的学科。而临床实习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结合麻醉科的专业特点和临床教学的目标安排,将PDCA循环理论作为实践教学流程指南,在麻醉实习带教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入一个闭环循环体系,能够逐步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1 PDCA循环的基本概念

PDCA循环理论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转方式[1]。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处理)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不断地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计划包括方案、目标和任务的确定以及拟执行的措施等。执行是指按照先前设定的目标或计划具体运作。检查是指总结执行后的效果,与预期结果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处理是指根据比较后的结果,总结经验,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形成更加完善的计划,运用于下一轮的PDCA循环中。PDCA循环如同爬楼梯,一个循环运转的结束伴随质量提高,然后再制定下一个循环,循序渐进[2]。

2 麻醉实习带教中PDCA循环的应用

2.1 计划阶段

麻醉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仅能讲解基础知识,难以形象地展示相应操作,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在实习初期无所适从,麻醉科教师应分析上一批学生的实习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

实习生的课程安排主要是通过麻醉实习大纲编写,每个实习周期重复使用,很少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但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大量医学新技术应运而生,比如无痛分娩、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等,单纯依从大纲学习易于造成实习生实践技能的缺失。

实习课程安排存在不均衡性,主要是由于目前麻醉实习医院基本是三甲医院,全身麻醉的比例可达70-80%,因而实习生能够较熟练地掌握全麻操作。而相应二甲和二甲以下医院普遍以椎管内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为主,考虑到毕业后大部分实习生就业于二甲医院,然而其所掌握的全麻技能却往往难以适应二甲医院的麻醉工作要求[3]。

教学医院多为大型综合性医院,师资力量相当雄厚,但仍存在部分中青年规培医师缺乏教学经验,责任感不足,教学工作随意性较大等。而此类医师却是带教实习生的一线教师,会对实习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2.2 执行阶段

麻醉学理论和实践操作专业性较强。每个参与带教的教师应该提前预习教学大纲,结合临床实践现有特点以及个人带教特色,提交一份带教方案。由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共同讨论,最终由主任总结制定一份符合麻醉科现状的教学计划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所有带教教师严格按计划执行。

为使实习生接受更加全面的知识,以便合格地胜任将来的麻醉工作,麻醉科教师在带教实习生过程中,针对患者与手术特点,计划安排部分可以采用椎管内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的手术,避免均以全麻为主,使麻醉带教内容多样化与均衡化。比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年广泛开展的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不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另一方面也为实习生提供了学习神经阻滞的机会,以弥补技能操作方面的薄弱区域。

师资力量是制约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可以邀请知名教学专家就教学方法、教师责任感等进行授课[4]。同时定期组织科内培训,由高年资医师教育培养低年资医师应具备的医德医风,基础知识和临床操作规范,考核合格后才能作为带教教师指导实习生学习。

实习生进入临床时科室首先安排理论知识的再温习,扎实的基础知识是熟练掌握实践操作的良好保证。其次,安排持续一周的入科培训,了解科室的具体情况,学习科室的规章制度、注意事项等。最后由带教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带教,比如病例讨论、教学查房、学术讲座等,培养实习生临床思路和科研思维。带教教师应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换以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和分析的教学方式。

2.3 检查阶段

对实习生进行定期检查,主要评估实习生的实习质量以及评价教学计划的合理性,以便早期发现问题,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麻醉科可以根据实习生实习时间的长短制定中期考核或阶段性考核。按照教学安排,应用笔试联合操作考试的形式,阶段性检查实习生对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比如,实习生在产科手术中学习硬膜外麻醉,为了考察其对此类麻醉方式的掌握程度,首先,进行产科麻醉基础知识的笔试。如孕妇的病理生理特点,麻醉注意事项,低血压综合征的机制等等。其次,可选取几例施行剖宫产的孕妇,在主治医师在场的情况下,实习生独立实施麻醉操作,由主治医师打分并指出不足之处。最后,由其他实习生或模拟人扮演孕妇,由主治医师提出术中可能出现的危急情况,考察实习生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能力。使用以上三个方面综合评定实习生对产科麻醉的掌握程度。根据最终成绩评选出优秀实习生。但考核重点并不在于评定谁优谁劣,而是自我检查的一种方式。而且,此类考核制度对实习生考核的同时也考察了一线带教教师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使实习生发现自身在基础知识、实践操作或者临床思维上的欠缺,进一步针对性地学习相应知识点;另一方面也使一线带教教师反省自身带教方式或是知识侧重点的偏差,实现师生共同提高,达到双赢的目标。

教学计划的评价除了以实习生成绩作为客观指标外,亦包括实习生满意度此类主观指标。比如制作一份满意度评定量表,包括对科室的实践教学安排,带教教师的带教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及相应改进意见或新的提议。以主观联合客观的方式综合评定教学安排及实施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处理阶段

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认结果。将成功经验模式化或者标准化以适当推广,总结失败的教训,这一轮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在这一阶段麻醉科高年资医师应认可并推行成功的临床实践培养方案;整改检查出现的问题,以不断改进为基础,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麻醉科所有带教人员应共同讨论,科学分析检查结果,去伪存真。分析计划-执行-检查三个阶段中所暴露的问题,做出相应的改正措施。比如,带教教师的合理优化与利用,在整个实习过程,首先由专职教师一对一训练实习生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然后采用流动模式,由不同教师指导学生直至实习结束。这种方式既使实习生熟练掌握了实践操作,同时也对不同教师的麻醉专长有所了解,博采众长,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或是开办基础知识专题讲座,以防实习生过度重视临床操作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实习生从考核结果中也应该有所收获。比如,自身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仅是麻醉学专科知识,还需了解内外科相关知识,成为一名全能麻醉医生。若是临床实践技能有所欠缺,应该跟带教教师多看,多学,多记,多问,逐渐充盈自身的临床知识与经验。尤其是培养自身临床应变能力,开拓创新思维。

3 结语

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转变为医生的关键过渡时期,将动态、持续改进的PDCA循环理论用于实习生麻醉实践教学中,全过程管理临床实习,使实习生在学习临床技能操作的同时,大大增强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进一步地完善了带教教师的教学思路,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何为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将来的实习生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力量基础;同时也保证了麻醉实践教学管理的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1]曹 敏,佘世锋,刘凤斌.PDCA模式在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7):713-714.

[2]汪诗怀.基于戴明循环理论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大学教育,2013(14):8-9.

[3]汪芳俊,涂发平,刘 洋.临床麻醉实习带教的新思考[J].医院教学,2010,14(5):49-51.

[4]叶 平,杨 波,王魁英.引入PDCA循环加强实习教学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9):62-63.

猜你喜欢
麻醉学麻醉科实习生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市属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人力配置实践与分析
麻醉科特色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查房模式探索
麻醉学专业导论课程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中美麻醉学家合作研究发现丙泊酚可有效控制剖宫产术中产妇恶心
可视化技术在非麻醉专业学生麻醉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