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法知识教学得失谈

2015-02-18 00:05戴慧君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关键词:语法知识教学方法

戴慧君

摘    要: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可忽略,高中语法教学作为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却长期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没有得到应有重视。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现有观念,合理改进语法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实践中更好地完成语法教学这个教学任务。

关键词: 高中语法    语法知识    教学方法

高中语法教学行至今天,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局面:从教材编排,教师授课到学生学习,都不够重视,造成语法教学各个环节脱节,但高中语文教学又无法脱离语法知识,矛盾随之产生,教学陷入迷茫。由于初中语法知识早已作为非考试知识,因此教师跟随“教改”走,语法知识就成为盲点,很多学生最基本的语法知识没有掌握,语法知识的缺失继而影响高中课程的学习,范围较广,许多知识点无法点透,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如何在现在的语法教学中,分析得失,寻找突破口,使语法教学运用于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笔者在刚接手高一班级时做过调查,8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语法似懂非懂,掌握不够;这个数据里面又有17%的学生甚至连最简单的“主、谓、宾”都不了解。这些语法知识薄弱的同学对涉及语法的病句修改一头雾水,划分不了层次,更别说文言文了。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转变。

一、不再淡化处理,强化学生语法意识

在早此时候的语文课改中提出的“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1]等改革方案所引发的关于“淡化语法教育”的争论已经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甚至出现由“淡”到“弃”的局面。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考纲》这根“指挥棒”在发挥作用,高考翻译当中的“句意”分的提法模棱两可,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握不好“度”,对于语法要如何教,教到何种程度,平时如何检验语法教学效果等问题,教师没有明确方向,举棋不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语法教学在有些教师和学生眼中属于“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模块,大量时间精力投入,繁杂不堪却很难在答卷中有明显提高。这使得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对语法知识模块望而却步。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翻译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的翻译原则,将答案中的句意分转化成得分点,要求学生在看文言文的时候,忽略答题要求,全盘理解。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开始重视一些原来忽视了的语法现象,比如《项羽之死》中的“项王军壁垓下”,学生在翻译的时候,结合以前教过的《鸿门宴》中的“沛公军霸上”的军是理解成“驻军”,更缺乏思考能力的同学很容易把两个军字理解成一样的意思,仓促之下把原句中的“壁”忽略了。在要求他们划分这句的句子成分之后,学生才找到问题所在。“项王军”是主语,“壁”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原句省略了垓下这个地点前的介词“于”,补充上去之后,发现这些还涉及介宾结构后置的倒装。这样的教学实例在书中非常多,每次都强调后,学生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一眼能发现句中的语法现象,这样坚持下来,学生不仅语法学好了,而且对文言文的兴趣更浓厚了,文言文这个模块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另外,语文教材和考试内容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翻遍语文课本,内容本身基本不直接涉及语法。文言虚词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后,试卷当中就没有了直接专门针对语法的题目,这就让教师和学生有了语法教学不重要的错觉,但事实是语法知识在语文教学的中无处不在,考点也是暗扣在题目当中。因此,语法教学的淡化处理也会付出相应代价,其结果就是学生语法基础薄弱,由“点”辐射到“面”,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与解题能力都受到很大影响,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语法教学的淡化是否“矫枉过正”了。任何问题脱离了实际情况去谈都是不全面的,语法教学淡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不能轻视。虽然这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一线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调整方向,自己不能“轻视”语法,教师要花心思将“隐形的语法考点”挖掘出来,还原课本,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重视语法,学会运用语法知识。

二、打破初、高中的语法教学的隔阂,实现有效链接

笔者教过一年初中语文,初中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方向和特点,教授的重点基本都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文章或诗词的情感,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过程体验,但扎扎实实地系统地学习语法比较少,比如学生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文章内容,这种体验式的东西对他们而言难度不会很大,但真正要深入字词,分析句子语法时能力就显得不足。当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时,接触到要求更高的文言文或者词句分析时,开始觉得难度加大,学得比较吃力。相对的高中的语文教师也是按照高中的教学要求上课,高中课本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语法学习章节,并且绝大多数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初中的学习情况,总以为这些语法知识在初中就应当掌握了,只是涉及地方会提及,也很少花大量时间系统地教,于是两头都忽视了,没有有效衔接。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转变观念,本着“一盘棋”的观念,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在初中阶段进行适当讲解。高中教师在全面讲文言文之前先做好语法的复习和强化,笔者就是在每年的高一教学前,先花几个课时的时间,从基本的成分讲起,把语法知识讲清讲透,并把语法知识会在病句和文言文中出现的考点和考查方式交代清楚。解决基础再开始讲课文,“磨刀不误砍柴工”,多年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

三、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效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法教学的重要性,但提起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如何让学生愿意钻研语法,就变得很困惑。讲语法知识,往往留给大家的印象就是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反应较慢,难有互动,教师教得辛苦,效果却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以往都是“满堂灌”,教师不停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却没有让学生参与进来,自己摸索,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得学生可能掌握了知识,没有掌握方法,碰到没教过的题目解决不了,学生能力没有实际提高。笔者在教《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时,一开始打算自己讲,但发现课文内容长,语法多且复杂,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我在课前设置了学习小组,将课堂任务按段落分配到小组中,通过小组讨论整合再形成答案,板书出来。学生对课本里面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语法现象找得很全面,课堂气氛很好。这样做既能减轻任务量又能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合作和积累。另外,组以组之间,我也让他们互相设置难题,拷问对方,这样既能强化知识点,又能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另一个不足之处在于,以往讲语法都单纯教授语法知识,在学生眼里,艰深难懂,教师很少将语法知识联系生活来讲,这样,语法教学就被“架”在一个高而空的位置上。学生体会不到学习语法知识的妙处和用处,缺乏兴趣,语法教学当然就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有时为加深学生的印象,我在讲文言文时,将难懂的句子转变成现实生活中非常好理解的现代汉语的句子,学生一对比,一目了然。除此之外,我还设置一些小练习考查学生,比如让学生用文言文形式写一个请假条,提出要包含哪些句式。学生觉得很新颖,很快就动手,自己造句,其乐无穷,交上来的请假条我挑比较好的板书出来,也把有问题的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动手改,这样,他们很容易记住大家犯过的语法错误,对学习语法不再排斥。

等学生都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要解决“用”的问题,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往往有学生说,我知道这个是倒装就是没把它倒装过来。这时别着急责怪学生,老师要做到让他们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点。笔者会设一个课堂前五分钟提问环节,我向学生发问,经常我会故意说错,让学生找。也会在知识积累上和他们一起努力,制作一些班级教材,学生和老师一起收集资料补充,定期更改,考查。久而久之,学生记的东西越来越多,用起来得心应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现阶段,我们要把目光放在如何搞好语法教学上,而不是要不要重视语法教学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语法教学,应该将语法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抓,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语法知识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学真正实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近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耀会,主编.当代教育教学文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语法知识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初中英语语法知识的输入管窥
从高考病句辨析看“语法知识”
初中英语课堂中如何提高语法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关于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几点认识
学语法,驱文句之病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