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的语篇衔接

2015-02-18 00:18王伟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关键词:金锁记

王伟

摘    要: 张爱玲的《金锁记》描写了一个受到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宗法制度双重压迫的女性的悲剧。学者们多从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的角度对《金锁记》进行分析,从篇章角度分析《金锁记》的很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语篇衔接的理论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对《金锁记》的理解及探讨汉语小说中衔接的特点。

关键词: 《金锁记》    语法衔接    词汇衔接

张爱玲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中篇小说《金锁记》,这部小说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金锁记》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不仅是因为故事内容的新颖独特,而且展示了张爱玲在语言方面的非凡能力。本文从语法衔接、词汇衔接和主位推进模式三个方面对《金锁记》进行了分析。

一、语法衔接

(一)照应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此与本身获得,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就产生了照应关系。照应按语用功能分可以分为外指照应和内指照应。外指照应是语篇中某个成分的参照点不在语篇本身内部,而在语境中要从当时的情境中才能识别和理解。例如:

(1)凤萧悄悄地问道:“过来了也有四五年了吧?”小双道:“谁?”凤萧道:“还有谁?”小双道:“哦,她,可不是有五年了。”

上文中指出小双无意间说漏了嘴,凤萧才追问起二奶奶曹七巧的事情,只有从当时语境中才能理解这里的人称代词“她”的所指对象是七巧。

(2)兰仙诧异道:“两人都抽这个?”

从当时语境中,兰仙询问二嫂曹七巧,玳珍四顾无人做了一个吸烟的动作,指示代词“这个”所指对象是大烟。

外指照应本身不具有语篇衔接的功能,只有内指照应发挥语篇衔接的功能,本文不探讨外指照应。

照应按方式分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1.人称照应

在人称照应系统中只有第三人称代词具有内在的语篇衔接功能,因为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来回指上文。《金锁记》中人称回指现象比较多。例如:

(3)小双笑嘻嘻走来,踢了踢地上的褥子道:“吵醒了你了。”她把两手抄在青莲色旧绸夹袄里。

例(3)里的人称代词“她”回指上文出现的小双。

在人称照应中,汉语的第三人称不完全等同于英语的第三人称,汉语中人称代词和表示亲属关系的名词连用时,常常省略“的”,即汉语人称代词相当于英语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作用。小说中常出现“她嫂子”、“她哥哥”、“她媳妇”,这些汉语的特点显现了汉语在人称照应中的特殊。

文中还有很多表示男性的人称代词“他”用于回指。例如:

(4)季泽很知道这总清算的日子于他没有什么好处,因此他到得最迟。

例(4)中的“他”回指上文中出现的季泽。

与第三人称代词“她”类似,“她”有类似的表达法,如小说中出现的“他三叔”、“他奶奶”和“他爸爸”。

文中有表示物的“它”,例如:

(5)季泽笑道:“等我把房子卖了,我还要无牵无挂呢!”七巧道:“就是你做了押款的那房子,你要卖?”季泽道:“当初造它的时候,很费了点心思,有许多装置都是自己心爱的,当然不愿意脱手。……”

这里的“它”跨行所指上文的房子。

文中有表示复数的“他们”,例如:

(6)喜欢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沈裁缝的儿子。喜欢她,也许只是喜欢跟她开开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他有点真心。

例(6)中“他们”跨行回指“朝禄、丁玉根、张少泉、沈裁缝的儿子”。

《金锁记》的人称照应很多,大多是用于回指上文的,文中的人称代词也用于下指,例如:

(7)你就拿准了他是图你的人?你好不自量。你有哪一点叫人看得上眼?趁早别自骗自了!姓童的还不是看中了姜家的门第!

例(7)中“他”下指“姓童的”。

2.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主要由“这”“那”及派生词语表示,“这”通常用来回指自己说过的话,“那”通常回指别人说过得话。例如:

(8)小双道:“龙生龙,凤生凤,这话是有的。”

(9)她咬着牙道:“钱上头何尝不是一样?一味地叫咱们省,省下来让人家拿出去大把地花!我就不服这口气!”玳珍看了她一眼,冷冷地道:“那可没办法了。”

例(8)的“这”回指上文自己说过的话,起到衔接上下文的作用,语义连贯自然。

例(9)“那”回指上文曹七巧说过的话,既符合交际的经济原则又引出自己想要说出的话,推动情节发展,表达流畅自然。

汉语中的“这”有时不照应自己说过的话,而是别人说过的话,这一点与英语中的指示照应“this”照应自己说过的话不同。例如:

(10)季泽笑道:“我也许就没见过她的面了。”七巧道:“这是什么话?你们吵了嘴么?”

例句中“这”照应季泽说过的话,而不是七巧自己说过的话。

汉语中有零式特指现象,作用相当于英语中的定冠词the。汉语中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名词重现,一种是用“这”与上文中提到的名词连用,或者用“那”与上文中出现的名词连用。例如:

(11)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在巡警身上辗过。

例(11)出现两次“巡警”,第二次出现的“巡警”照应上文出现的“巡警”,起到特指的作用。

(12)玳珍也撑不住扑哧一笑,咕噜了一句道:“怎么你孩子也有了两个?”七巧道:“真的,连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

(13)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例(12)上文提到过的“孩子”前面用“这”修饰,衔接上文。例(13)用“那镯子”特指上文出现的“镯子”,语义更明确,推动情节的发展。

3.比较照应

汉语中的比较照应可以分为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两类,表示总体比较常用的词语有“一样”、“相同”、“差不多”、“别的”等,表示具体比较的词语有“更”、“还”和比字句。

文中表示总体比较照应,例如:

(14)即使明知是骗人的,他太会演戏了,也跟真的差不多罢?

(15)装得满满地进来,一样装得满满地出去。

例(14)“差不多”指季泽为了骗取曹七巧的钱所说的话所做的动作,让曹七巧觉得季泽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例(15)用“一样”构成照应关系,表达出小双对曹大年两口子的讥讽,她认为他们来姜公馆带来些饭菜,出姜公馆带走些值钱的东西。

文中表示具体比较照应,例如:

(16)久久地握手,就是妥协的安慰,因为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

(17)吃这个,吃那个,累又累不得,比寻常似乎多享了一些福,自己一赌气便也病了。

例(16)表达出“真正有话说的人”与“会说话的人”相比,真正有话说的人更少,用“还要少”前后构成比较照应关系。例(17)运用比较句,写出曹七巧认为芝寿得病后乔张做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形容词+得多”表示具体比较照应,例如:

(18)外国菜比较清淡些,中国菜要油腻得多。

例(18)童世舫将中国菜和外国菜进行比较,用“油腻得多”构成比较照应,表示中国菜和外国菜的区别,前后文衔接连贯。

(二)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替代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而且可以使新信息更加突出,言简意赅明确表达的重心。韩礼德将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

1.名词性替代

汉语中名词替代常用助词“的”“者”表示。当用于替代时,名词替代“的”和“者”所替代是上文中名词词组的中心词,“的”和“者”前面要有修饰词和限定成分。《金锁记》中只用“的”表示名词替代。例如:

(19)你碰过他的肉没有?是软的、重的,就像人的脚有时发麻了,摸上去那感觉……

例(19)“软的”、“重的”中“的”替代上文中“肉”,突出姜二爷身体虚弱。如果离开上下文,就很难理解“软的”、“重的”的具体含义。

2.动词替代

汉语中用“来”、“搞”、“弄”、“干”表示动词替代,《金锁记》只用“来”动词替代。例如:

(20)那曹春熹陪着他兄妹俩掷骰子,长安把压岁钱输光了,还不肯歇手。长白把桌上的铜板一掳,笑道:“不跟你来了。”

例(20)如果离开上下文,“来”所指不明确,就不利于读者对文章的理解。“来”替代“掷骰子”上下文语义明确。

3.小句替代

汉语中用“那么”“那样”“这样”等替代上文出现句子。运用小句替代可以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密。例如:

(21)季泽笑道:“这些时我们倒也没吵过嘴。不得已在一起说两句话,也是难得的,也没那闲情逸致吵嘴。”七巧道:“何至于这样?我就不信!”

例(21)中的“这样”替代上文季泽说的话,用于对话中,使前后文连接紧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省略

省略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虽然省略的句子在结构上是不完整的,但是通过上下文仍然可以理解其表达的语义。省略的表达方式使上下文表达简练、衔接自然。汉语中经常省略的成分是主语和宾语。例如:

(22)绢姑娘扶了正,做了芝寿的替身。扶了正不上一年就吞了生鸦片自杀了。

(23)我倒想依你呢,只怕死掉的那个不依!

例(22)虽然省略了主语“绢姑娘”,但是仍然可以明确主语是“绢姑娘”不影响理解而且上下文连贯更紧密。例(23)省略了上文出现的宾语“你”,并不影响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同时也突出了语义,表达了七巧对家产的不满意。

二、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运用词语的重复、同义词、反义词和上下义词使文章上下文语义衔接连贯。

(一)重复

重复指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词汇在语篇的两个句子中出现,以体现中心思想或主题,最后达到强调的目的。按词语相隔距离重复的长短,可以分为连续重复和间隔重复。例如:

(24)我把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我三茶六饭款待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什么地方亏待了你,你欺负我女儿?你那狼心狗肺,你道我揣摩不出么?

例(24)连续重复“狼心狗肺”一词,不仅表达了曹七巧对春熹的埋怨,更深层次上表现出了曹七巧从毫无关系的小事可以联想到别人觊觎她的钱,金钱对她的心灵的荼毒。

文中间隔重复的词语很多,例如:

(25)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

(26)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例(25)在描写姜家分家时出现“她戴着黄金的枷锁”,例(26)在文章结尾描写曹七巧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重复出现“她戴着黄金的枷”。这两句话虽然间隔很远,但是通过重复表达出金钱主宰曹七巧一生的命运,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文中的间隔出现的重复的词语有很多,如:“美丽的,苍凉的手势”、“四面刮得人疼痛,像剃刀片”、“没有光的所在”、“孤儿寡妇”、“水汪汪的黑眼”、“月亮”、“太阳”。

(二)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义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同义词。韩礼德认为在语篇分析中只要两个词在概念意义上相同或相近,那么即使词类不同,也可以视为同义词。在语篇中同义词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表达精确严密,富于变化,而且可以使上下文的衔接更紧密,语义连贯。同义词的衔接功能可以分为同义词的句内衔接和同义词的跨句衔接。例如:

(27)你三婶替你寻了个汉子来,就是你的重生父母,再养爹娘!

(28)一阵温风扑到她脸上,腻滞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

例(27)“重生父母”和“再养爹娘”是同义词的句内衔接,“再养爹娘”更进一步表达了曹七巧对长安的讽刺,凸显了曹七巧的扭曲的人格。例(28)“死去的”与“没有生命的”是同义词的跨句衔接,增强了词语的表现力,使文章富于变化。这两句话也暗含了将曹七巧的丈夫与死去的动物的尸体比较,在曹七巧看来两者都是没有没有生命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文中出现的同义词大多是词类不同但意义相近。这些同义词表示句内衔接的如“接你的皮”和“讨打”,“潦草”和“欠齐全”,“豁出去了”和“满不在乎”,“火烧眉毛”和“等不及”,跨句衔接的如“随随便便”和“一味胡来”,“没心眼儿”和“老实”,“新添的”和“新制的”。

(三)反义词

语篇分析中的反义词既包含了词性相同的反义词,又包含了词性不相同的反义词,这就使得语篇中的反义词可以把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了,也起到了上下文衔接的作用。反义词的衔接可分为反义词的句内衔接和反义词的跨句衔接。例如:

(29)长安在汽车里还是高高兴兴,谈笑风生的,到了菜馆子里突然矜持起来。

(30)别瞧你们家轰轰烈烈,公侯将相的,其实全不是那么回事!早就是外强中干,这两年连空架子也撑不起了。

例(29)“谈笑风生”和“矜持”构成了一对反义词,表现了长安想给第一次见面的童世舫留一个好印象。例(30)“轰轰烈烈”和“外强中干”属于跨句衔接的反义词,表达姜家的落寞,上下文衔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文中的反义词还有“不好受”和“好受”,“不愁”和“愁”,“懊悔”和“不介意”,“三媒六聘”和“不三不四”,“清淡”和“油腻”。

(四)上下义词

上下义关系就是指一个成分所表达的意义属于另一个成分所包含的意义范围之内,换言之,就是“A等于B的一种”。语言学界有人主张将整体与局部关系即“A属于B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语义关系归入上下义关系。我们不再对这两种关系一一区分,而把他们统统视为上下义关系。例如:

(31)她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得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着。

例句中“针头”是“风凉针”的一部分,通过对七巧的饰品的描写,反衬出七巧内心的悲凉。

又翻着账本子读出重要的田地房产的所在……青岛的房子、天津的房子、北京城外的地、上海的房子……

列举出的几处房产是“重要的房产的所在”的下位词,上位词和下位词放在一起描写,语义连贯衔接紧密。

三、结语

通过对《金锁记》语篇衔接的分析,我们发现《金锁记》语篇衔接紧密,词汇丰富。同时,在运用语篇衔接理论分析汉语小说时,也应以汉语的自身特点为依据,实事求是地分析汉语小说中的语篇衔接。

参考文献:

[1]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邵迎建.重读张爱玲《金锁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6).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第四版)[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8).

[6]张德禄.论衔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4).

[7]罗选民,刘琦榕.词汇衔接在小说语篇中的连贯功能[J].外语教学,2003(3).

猜你喜欢
金锁记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文本外文化因素对《金锁记》翻译的影响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无法挣脱的命运圈套
浅析张爱玲对《金锁记》曹七巧人物形象的塑造
悲悯中的苍凉一一透过《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底色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