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术创作风格的本位思考

2015-02-18 00:18刘丁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关键词:视觉语言美术创作

刘丁

摘    要: 本文不是谈论风格的重要性的,而是结合创作实际就大家关心的美术创作风格问题进行梳理,重点从作者人格、习惯、专业语言积累等更内在于人的方面就美术创作风格的成因和过程进行论述。作者结合实践认识谈到风格可变性问题,提出不同观点,揭示美术创作风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美术创作    风格和人格   习惯与创新    视觉语言

一、复杂的创作风格

美术创作风格有史以来就是美术工作者经常谈论的话题。它和人类天性喜标新立异爱追求有关。风格的形成可有效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提升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画家在学术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识之一。“画进去,画出来,最后还得画上去!”这是三十多年前,鲁迅美术学院从事美术史论教育的于永康老师指导我们创作时常说的一句话。“画进去”就是指在绘画创作领域技术水平已经能够走入美术创作殿堂了,“画出来”是说你的创作水准在传统意义上已经可以被人们认可,而“画上去”则代表创作在传统意义上有了突破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标新立异了。可见美术创作风格就是这样一个东西,长久以来为从事专业的人们所乐道所追求。

美术创作的风格形成原因是异常复杂的,仅外在的社会影响就几乎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基于情况的复杂性,理论在实践中具体可操作性的理由,本文从略进行风格外部成因的论述,重点从人格、习惯、艺术语言追求几个更本位于艺术家自身的方面对美术创作风格的形成予以论述。

二、人格在风格形成中的地位

人格在美术创作风格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是明显的。虽然说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但是还是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的。人格是一个人从行为模式中表现出心理特性的整体,构建着人的内在心理特征。它常体现在个人的某一个行为之中,这个行为便可带出这个人整体的心理特征。林风眠是我国著名的美术教育家,想来大家一定不陌生。他的作品无论是在传统的中国画领域,还是在传统的西方绘画领域至今都很难觅自己的位置,主要原因应该是出在他美术创作的风格方面。非西也非中,是其风格特点。早年他留学法国,主要受西方传统的美术教育,同时家乡民族传统美术和文化又不能不对他产生深刻影响。归国后的几十年里虽经历了民族命运最为艰难复杂的时期,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走上了一条画风上中西合璧之路。作品通常体现出既有西方现代色彩影响又有中国画线型结构特点的风格。今天的人们认可大师作品的艺术风格更认可他作品背后的人格魅力——创新的勇气和为艺术发展献身的执著精神。当然透过他的作品表象我们不一定就能直接体会到大师的精神,但透析其作品风貌的成因,了解风格背后的故事,我们会体会到他的作品背后的人格特点。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里类似的亦线亦色为特点的作品已经很多,但唯有林风眠的作品能为国家及业内所普遍认可。他的作品风格显示了他的人格特质,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美术家勇于探索走中西合璧发展心路的一个里程碑。

人格对风格的影响方面我们还想到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其怪也多指他的人格和画风方面。郑燮善画兰竹,画风劲峭明显。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砾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句是竹子的写照更是作者人格的再现。其实在今天不少描写郑燮的影视作品中,让我们看到郑板桥画竹如此,当官亦如此。内在人格的真实外显普通人是无法模仿的。这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同样为官郑燮能做到的事别人为什么做不到。做人如此画画更如此,我国历史上画竹子的人不在少数但能画出郑燮如此风貌的人能有几个,可见人格特点所带来的美术创作风格的独特性。我们感慨古人说得很对,要想画好画得先做好人。没有那样的人格底蕴又如何能画出郑燮那样的画来。可见人格对作品风格的重要影响。

三、习惯和风格

美术创作中经常还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绘画习惯是否会逐步演化成为创作的风格呢?下面试着谈谈我的观点。通常来讲对于多数人而言绘画习惯变成创作风格是不可能的事,少数人当有例外。应该说每一个美术工作者都会有自己的绘画习惯并且这一习惯会一直伴随终身。作者在一生的时光里要面临不断学习,会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面对不同的内容或表现对象。他们有时还会受到诸如艺术思潮、流派等因素的干扰。工作中找出和掌握更加符合审美需求的表现语言和风格同抛开业已形成的习惯一样是件困难的事。岂不知我们随性情自由发展生成的习惯有些或许是好的,而更多的则是不好的。不好的固定的习惯是不利于一个作者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当时在黑龙江省文联工作的羊角老师就对我说:“过早的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讲不是好事!”但凡事也有例外。时任北京画院院长,当代著名中国画人物画家袁武老师曾是我青年时期的画友。他的画使用粗黑浓密的线条,沁润着深棕色的色彩画风有沉重和沧桑的感觉。一个内容画了多少次感觉都一样,这分明是在画法上已经养成了自己的习惯。可是今天袁武老师已经在国画人物创作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东北抗联》等作品已经成为国家的典藏。其实也正是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熟悉他的人们仍不难发现他青年时期作品的影子,不同的是袁武老师已经成功地将习惯转变为个人的艺术风格,习惯与要表达的内容有机恰当地结合在一起。习惯在这里加强了绘画主题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提醒的是,纵观全局,袁武老师今天的画风不仅有浓重、老辣和沧桑,而且有清秀、劲利和幽雅,这在告诫我们艺术风格是一个人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结果,它的稳定性,不变性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四、专业语言积累对风格的影响

下面再谈谈作者视觉语言积累对美术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家向外界传达思想感情要靠视觉形象语言。对于这样的语言,艺术家们平时是要下工夫积累总结的。而艺术语言的积累又会因艺术家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其间一些内容与人的心理、生理神经等内在因素暗合属于专业学习较高级的精神活动层面。作品则是将这些不同的个体积累根据创作需要再度构合的结果。这些语言诸如艺术实践中我们发现竖幅式的作品有利于表达秀美,横幅式的作品有利于表现凝重;曲线造型表达灵动,不同方向的斜线能传达兴奋或压抑的情绪;粗糙的质感可以表现苍老,浮华的表面更能体现高贵,等等。此类的视觉语言一旦为作者认识就会被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以加强相应的内容表现。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语言因素用多了,用好了每一种几乎都会显露出风格的色彩。所以说向往自身艺术风格形成的美术家们平时务必注意专业语言的学习和积累工作。

五、艺术风格的可变性

艺术利用科学又不同于科学,其客观发展既受外因的影响,又受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其实风格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面,也有其可变性的一面。不懂得美术创作风格可变性的一面你也就不会懂得美术创作风格的成因。平时人们只看到了风格的客观存在,却很少知道美术创作风格往往是会因为作者的主观追求变化和作品不同的表现内容而改变的。也就是说风格是通过作品的表象表达作品内容和作者心声的一个重要方面,表达内容和心声的不同要求表现的表象也要有所不同。我们不难想象用颜真卿《祭侄文稿》之风格手法表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内容会是什么效果。这些都决定了优秀的美术家一生中会在自己不同的创作阶段,面对不同的表现内容毫不犹豫地改变自己的创作风格。这样的例子现实中也不少见。大家熟知的我国美术史上的大家石涛就是一个不满画风不变,师法自然造化,搜尽奇峰作草稿一生在绘画风格方面探求不懈的人。他留下的作品细细品来几乎没有一幅是墨守成规的。近些年来我国书法界也有声音说石涛的书法其实也是如此,好在多变而不可捉摸。西方绘画史中这种例子就更多了,如现代派反传统的风格变化过程。今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以创新观念表达方式为特点的现代艺术要打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风格的一成不变。这种追求和努力在美术领域至今也没有停止过,并且这种源自本能的改变力量迎合世界发展与国家鼓励创新的战略暗合。

六、结语

我们着重作者的人格,绘画习惯,专业语言积累,以及可变性方面,结合实例对作品风格进行了专业上较本位的思考。希望有助于读者对风格问题有整体认识。这里的论述从实践者角度而非纯理论的角度阐明问题,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望得到各位读者、专家的不吝赐教。通过此文希望抽象的理论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希望艺术家能够努力创新不断前行,在创作风格的探索中走出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1]相淼.论心性之于绘画创作风格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

[2]曹琼娜.张洁创作风格论[D].西北大学,2010.

[3]张哲元.设计创意与美术创作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8.

[4]孙滋溪,陈泊萍,刘曦林,李天祥,王乃壮.发展理论繁荣创作——美术创作方法、风格、技法问题讨论[J].美术,1992,10:4-9.

猜你喜欢
视觉语言美术创作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浅议民国月份牌广告中的视觉语言之美
谈安瑟伦基弗作品中的材料应用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浅谈界面视觉语言的可识别性设计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语境下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家风蕴意
张艺谋电影中的构图和色彩语言研究
浅谈装潢艺术设计的视觉语言及应用
藏族主题美术中的乡土命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