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构建

2015-02-18 00:18齐艳玉何秀美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齐艳玉 何秀美

摘    要: 本文按照“有核心无边界,小机构大网络”的发展原则,分析协同创新组织模式下高校专职科研机构与政府、企业、高校及其他组织的协同关系及组织结构,按照“资源整合—知识协同—需求识别—服务提供”的流程对其运作模式进行科学分析,并尝试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

关键词: 协同创新    专职科研机构    社会服务模式

一、引言

自19世纪末西方教育学家Charles R .Van Hise明确提出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都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后,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三大职能逐渐得到社会的公认(Derek Bok,2001)[1]。美国作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起源地,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成果。随后,高校社会服务的理念也跨过大洋传播到欧洲、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的高等教育理念。

国内学者对高校社会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晚,起初是基于国外的经验借鉴,如威斯康星思想的启示(张皓,2006)[2],美(徐同文,2003)[3]、日(刘晓光等,2011)[4]、德(王为一,2013)[5]等国的经验及借鉴,美、日等过模式比较(柯玲等,2013)[6];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对我国高校社会服务发展现状的研究及探讨,包括职能(成丙炎等,2008)[7]、内容和方式(王旭东,2007)[8]、评价指标体系(李凡,2011)[9]等;另外,也有学者尝试从意识形态(张正义,2006)[10]、伦理冲突(李树军,2007)[11]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已有研究对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理论发展及实践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忽视了高校社会服务模式的动态变迁性,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的发展既要符合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演变的内在逻辑,又要考虑现有的制度结构和环境变化。一些研究表明,“2011计划”的提出对于打破我国长期以来产学研合作效能欠佳的现状是一个契机,协同创新对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徐元俊,2013)[12]。鉴于此,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初露端倪,如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模式(刘桂锋等,2014)[13]、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科协模式(汤妙吉,2014)[14]、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模式(蒋霞美,2014)[15]等。目前国内学者对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社会服务模式及机制开展了初步研究,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首先结合协同创新理论分析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中的协同关系,其次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并对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进行详细论述,最后结合上述分析构建了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转制科研机构协同关系

协同创新由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1+1+1>3”的非线性效用(陈劲,2012)[16]。

如图1所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协同关系包括核心系统、辅助系统和外部环境三部分,三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系统结构。

图1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协同关系图

1.核心系统。核心系统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由高校专职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构成,包含系统的核心要素,主要有研究人员、知识、技术、资金、信息等。高校专职科研机构通过联合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将研究人员、技术、知识、信息等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又通过与各组织的联系,获得需求信息,从而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2.辅助系统。辅助系统由政府、市场、金融机构及其他组织构成,为系统提供支撑和服务功能。政府通过制定宏观政策,引导、促进、调节、制约核心系统,金融机构的介入,解决了协同创新系统的资金投如与流通等问题,市场能够提供有效的需求信息,从而指引高校社会服务方向。

3.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教育、国际经济、综合技术、政策法规等,为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保障。有利的社会文化、教育及服务环境能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是系统内各主体积极投身于协同创新组织中,对协同创新组织产生很强的信心,增加了利用各项内部资源进行合作、整合、协同并提供社会服务的可能性;综合技术环境及社会经济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制度、法规环境的健全和完善,为协同主体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市场秩序的形成,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是按照“有核心、无边界、小机构、大网络”的原则构建的。其中,高校专职科研机构作为系统的核心,广泛联合高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单位,边界不受限制,可扩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形成了以高校专职科研机构这一小机构为核心的巨大协同网络,通过协同网络广泛整合社会各方资源,获得需求信息,从而有效提供社会服务。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组织结构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如图2所示,由领导小组、学术委员会、办公室三级组成。领导小组是专职科研机构的最高决策组织,统一领导专职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工作。学术委员会是专职科研机构的咨询组织,负责审议本机构科学研究远景规划和计划草案,对协同创新工作的把关并推动与促进与协同主体的合作。协同创新办公室专门负责协同事务,包括与协同单位沟通、协调、确认合作关系,外聘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优秀科研人员等。外聘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与本机构的专职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科研团队,并依据不同研究方向和社会服务需求方向划分若干研究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社会服务。

图2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图

四、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

图3描述了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按照前文所述,高校专职科研机构广泛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并建立协同创新关系,有利于获得各方资源和需求信息。因此,高校专职科研机构在社会服务过程中首先是将从协同单位获得的资源、信息等进行整合并作进一步加工,成为知识。此时,可根据协同创新关系确立时签订的知识共享协议,确认哪些知识可以共享,提供知识共享服务。知识共享服务不能满足所有需求,因此接下来需要对需求进行识别。需求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协同主体主动提出的需求,另一部分是通过市场、环境、组织机构等分析识别出哪些需要服务及需要何种服务。根据识别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服务。最后是通过服务需求者进行反馈,确定服务效果并及时修正。

图3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科科研机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图

上述运行机制有如下优点:

1.变被动为主被动结合的服务方式。传统的高校社会服务方式偏向于被动、订单式的服务,往往是服务客体提出需求,高校根据其需求提供特定方式。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方式将主动服务与被动服务相结合,一方面可根据服务客体提出的需求提供相应服务,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协同关系,使得服务主体能够更多地掌握服务客体的信息,从而主动向服务客体提供服务。

2.多层次动态互动过程。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社会服务活动,比如隐性的知识服务和显性的技术服务等。与以往的高校社会服务相比,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与外界有着更多、更频繁的交流促进,交流信息涉及资源、知识、需求、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要素,使得社会服务过程处在动态的协同过程之中,不断挖掘新的资源和服务需求,使社会服务达到最优化效果。

3.信息、资源共享度大大提高。协同创新使得整个协同创新体系内各个成员成为利益相关的主体,能够同享利益、共担风险,体系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度较高;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科科研机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中反馈机制的建立,使得服务效果能够及时反馈,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和共享,服务需求者主动提出需求的机制同样提高了信息的共享度。整个运行机制就是一个基于信息高度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

五、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

可构建如图4所示的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高校专职科研机构按照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图2),广泛联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及其他机构,形成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图3)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图4  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图

六、结语

本文在梳理我国高校社会服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的理论框架,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细节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一是在社会服务运行机制中,重视以下问题:资源整合方面,论证高校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如何广泛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其他社会团体的平台、人才、项目等资源并进行整合;需求识别方面,高校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如何感知各相关主体的不同需求,如何诱导各相关主体主动提出需求;服务提供方面,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及需求的动态变化过程,提供实时有效的社会服务。

二是相关制度建议:政策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高校开展社会服务,高校应给予相关“特区政策”,支持专职科研机构的发展及社会服务;参与主体方面,明确基于协同创新的专职科研机构中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社会团体等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非正式约束方面,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各参与主体间更多的是一种非正式的合作关系,从信任、承诺、适应性、分享价值、沟通等方面建立非正式约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Derek Bok:University and the Future of American[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0.3.

[2]张皓.威斯康星思想对我国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4-67.

[3]徐同文.美国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现状及借鉴[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93-95.

[4]刘晓光,郭霞,董维春.日本高校社会服务:形式、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122-125.

[5]王为一.德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实践[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3(1):5-9.

[6]柯玲,庄爱玲.美国和日本高校社会服务模式比较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3-67.

[7]成丙炎,朱红.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35-37.

[8]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9]李凡.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1):38-41.

[10]张正义.增强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6(6):52-53.

[11]李树军,薄存旭.我国高校社会服务面临的伦理冲突及其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48-51.

[12]徐元俊.协同创新:提高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J].科学管理研究,2013(3):30-33.

[13]刘桂锋,刘琼,孙华平.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4(15):65-71.

[14]汤妙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社会服务科协模式研究——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科学技术协会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6):53-56.

[15]蒋霞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协同创新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3):118-119.

[16]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社会服务模式转变及机制创新研究”(编号2015SJB012);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专职科研机构社会服务模式研究”(编号NYS214021)。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