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爱:“逆反”的溶解剂

2015-02-18 01:06孟爱华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孟爱华

摘    要: 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七生”和“七类家庭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教育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分析这些特殊的教育对象,从改变观念、调整心态做起,同时善于敏锐地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做到关心体贴、积极鼓励。

关键词: “七类学生”    “七类家庭子女”    叛逆期    师爱教育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因为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七类学生”(贫困生、学困生、单亲生、留守生、心理有障碍生、代管代养生、重点生)“七类家庭子女”(流动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前科人员家庭、服刑劳教人员家庭及其他对子女监护能力弱的家庭)正是教育的重点,师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对学生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学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友情感化,捕捉教育时机,关爱教育学生。

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才会产生爱生之情。常听到老师们说,初中学段的学生真的不好教,因为他们处在叛逆期,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让他们感到不屑的事。罗霄是我所带八年级(3)班的一名重点生,叛逆行为表现特别严重。刚接触到他,他就对我的教育有点满不在乎,上课不爱听课,故意逗同学笑,打扰别人学习,没有任何纪律观念。按常理,所有学生刚开学时一般都力求表现出最好的一面给新老师。他的这种“反常”让我意识到他的“与众不同”,开始暗暗留心观察他。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他用“特殊”的表现方式引起了几乎是我所有的关注——公然顶撞老师,和同学吵架、打闹,一言不合即大打出手,上课调皮捣乱,不认真听讲,下课欺负同学、回家不写作业……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调查,我了解到他从小父母离异,疏于管教,再加上爷爷奶奶过度溺爱,对他一味满足,导致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马上得到,而且只要是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么不管是谁说、怎么说都没有用,甚至与老师顶嘴。他成了班里有名的淘气鬼。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和生性好动、好玩的性格特点,他总是无法静下心来坚持学习,学习成绩始终在班上处于中下水平,他成了班里“特殊”的重点学生。

通过各种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了解、分析之后,首先我改变自己的观念,调整自己的心态,准备“迎战”。开始我尝试进入他的内心,去接近他。但他始终怀着高度戒备的心理,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像批评的前兆,无形之中我们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

正当我苦于无法深入他的心灵时,我班恰好要去少年军校军训。当我在班级宣布军训消息的时候,发现他表现得异常兴奋。我觉得教育的最佳时机终于到来了,在军训期间,我一次次与他聊天并时时关心他。渐渐地,他与我讲的话多起来,一种融洽的关系逐步建立了起来。他在野外拉练各项活动中表现得相当出色,为此他还荣获了“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实践证明,捕捉合适的教育时机,教育和转化重点生是行之有效的。返校后,在生活上我越发关心、体贴他,在课堂上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建立起对学习的自信,让他明显感受到老师的爱。同时,我还对他提出了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及时鼓励他,帮助他学会独立学习,努力上进。

当然,教育像他这样的重点学生,不会一次两次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因为重点生的情绪、思想很不稳定,有些不良行为已成定势,自制力较差,有时老师刚刚表扬了他,他又犯了错误,常常出现反复现象。因此,教师要有长期关心重点生的心理准备,当重点生出现反复时,应避其锋芒,以诚相教。如有时他面对我的教育,会倔得像一头盛怒的小狮子。每逢这样的时刻,我总是表现得镇定自如、面不改色,在气势上让他知道老师的权威性是不可动摇的。同时给他适当时间冷静下来思考,暂不去理会他,让他感觉蛮横的方法是无效的。等他情绪较稳定时,我从另一个角度评价他的行为,与他坦诚地交流,这样既维护教师的尊严和权威,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他和我之间的对抗情绪,为后面教育打下可以接受的心理基础。

对有些孩子而言,他们最缺少和最需要的是温暖与爱。只要我努力用真诚和热情填补他情感的空缺,用温暖和爱心修补他的心理困惑,用信心和关爱点燃他心中的希望时,他一定会正常接受来自大家耐心的帮助、严肃的批评甚至必要的斥责。为此,要使他真正打开紧闭的心灵,需要一份耐心,需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师爱。听说他身体不舒服,我会及时通知家长注意;看到他课堂上稍走神,我就幽默地提醒他或给予小小的暗示;发现他学习上不懂,我就利用课余时间让老师给他补课;感到他又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就以朋友的身份与他沟通……

努力没有白费,在反复抓、抓反复的教育中,他慢慢懂得尊敬老师、热爱班级、团结同学。渐渐地,他变了,听课比以前认真多了,作业也工整了许多,上学期期末考试他已进入了中等生的行列。

二、找准成因,对症下药,运用集体力量,激发学生斗志。

一般说来,“七生”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与家庭背景有直接关系,譬如流动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前科人员家庭、服刑劳教人员家庭及其他对子女监护能力弱的家庭等;二是与多年教育不当有关系,譬如家教不当、小学教育放任自流等;三是与败坏的社会风气有关系,譬如与不良青年交往、网络影响、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因此,只有充分调查研究,全面、彻底、准确地分析造成学困生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教育才有把握,才能见效。

目前,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对于叛逆期学生来讲,他们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有很多优点、长处,时不时还要“露一手”。此时,教师应当善于发掘和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的火花,使他们感到我也有优点,也有长处,并不比别人蠢,不比别人差。

刚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多变。特别是进入八年级,学生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变。这时会有个别学生很难管。一些家长会抱怨孩子越来越任性,难以沟通和交流。其实这往往源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出现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更严重者可能出现犯罪心理。

我班李长喜就是一个有叛逆心理的单亲生,在学校里独来独往,上课经常睡觉,整天无精打采,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常和老师顶嘴,甚至逃课;在家里,对父亲态度恶劣,叛逆心理极强。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后进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面对如此严重的问题,作为李长喜同学的班主任,我决定首先找出导致该学生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家访,我从他父亲那里了解到:在他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四年级时疼他的爷爷、奶奶相继生病去世,一直由父亲独自带他。由于父亲脾气比较暴躁,他与父亲的关系极差。因为这特殊的家庭,他总感觉比别的同学不幸,害怕同学知道后看不起他,因此产生极大的自卑感,较长时间把自己封闭起来,缺乏主动与同学沟通的态度,基本生活在自我封闭的小小天地里。

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让他担任小组长,每天检查小组同学的作业并向我汇报,促使他主动与其他同学建立联系,增强交流。在班级中,我积极鼓励他参加班级各项活动。比如,在学校召开运动会时,考虑到他跑步耐力不错,鼓励他报名参加长跑比赛。比赛时,组织学生专门为他加油喝彩。这样,让他的心灵逐渐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逐渐增强融入班集体的意识。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他逐渐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很快赢得其他同学的好感和信任,其他同学不再回避他,主动与他交往。久而久之,他逐渐从自我封闭中走了出来。

三、换位思考,正确分析,找准实质原因,坚持正确引导。

目前,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很多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应该怎么做,而忽视学生为什么这么做。老师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立场上想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就会拉开与学生的距离。特别班主任太注重学生应该怎么做,就会错失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机会。陶行知先生曾说:“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对于那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存在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予他们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我班蒋雯丽是一位从上海转来的同学,开校报到时,由她姥姥带她来报到(因为她父母工作的原因,照顾不到才转到她姥姥这边来上学),对于把这名同学安排到我班,我是不情愿的,因为她自小就在上海学习、生活,很少来她姥姥家,对于这边的一切她都是陌生的。记得那天她来报到,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情,问她什么话都说听不懂,所以简单交流后,我就把她带到了班级,面对同学欢迎的掌声她也反映淡淡。通过几天观察,发现她下课一个人坐在教室,也不和同学交流,上课嘴里吃着口香糖,课桌上放着饮料,还跷着二郎腿听课,不会跑步,不会拖地,不尊重老师,在课堂上和老师对立,老师说她也不听,还和同学发生矛盾。面对这些情况,我主动找她交流,她说不适应这边的学习生活,上课老师讲课她听不懂,同学也不和她玩,她很孤独,感觉没意思,不想上学。我在同学中间了解情况,得知因为蒋雯丽同学表现傲慢,觉得自己是上海来的就高人一等,看不起同学,所以不和她玩。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主动联系了她的父母,对蒋雯丽的情况做了详细了解,并多次和她谈心,渐渐消除了她的抵触情绪,她向我敞开了心扉:本来她就不愿意离开爸爸、妈妈,面对陌生的环境,突然感觉不到家的温暖。在那一刻,我的歉疚之情油然而生。作为班主任,我不但没有站在她的立场上感受她的心境,而且要求她事事做好,没有认真分析她的原因,致使她的心理出现偏差,对学习、生活失去了信心。从这以后,我处处留心她,通过活动让她和同学融洽相处,提高她在学生中的威信。对她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及时鼓励她。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同学也对她另眼相看了。慢慢的她脸上的笑容多了,上课专心听讲了,作业认真了,主动帮同学做值日了。因为她普通话说得好,还代表班级参加学校举办的庆“十一”演讲比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说:“这一切都是老师的信赖、鼓励,同学的支持使她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老师,谢谢您!”一句话温暖了我的心,这不就是对爱的回报吗?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总之,中学阶段,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学生相比,“七类学生”和“七类家庭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泰戈尔说:“聪明的人懂得如何教育,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多找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谈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他们转变。今天的学困生、单亲生,如果教育得好,就有可能是明天的重点生,今天的重点生,如果教育引导不妥当,就有可能是家长的负担,甚至是社会的罪人。

真爱换真心,关爱“七生”和“七类家庭子女”。对他们要多观察,多了解,多关心,多交谈,少发火,不体罚,不放弃。孔子说:“有教无类。”实践证明,从爱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七生”和“七类家庭子女”是可以教好的。因为,师爱就是消除“逆反”的溶解剂,就是帮他们脱“七生”之帽的最有效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代出版社,2017(7).

[2]周达章.班主任案例精粹.宁波出版社,2009(1).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