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2015-02-18 05:51时霞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问题

时霞

摘    要: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其教学中要注重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把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阅读教学    问题

不可否认,新课程改革培养了许多语文教学新秀,令语文课堂耳目一新。在新课改中成长起来的这些“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努力研究并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充满新意。但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效果仍不够理想,对此,我们进行了理性思考:阅读教学要想取得实效性,必须抓住以下四个“关键”,即激发兴趣;朗读感牾;注重积累;注重实践。

下面我结合阅读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应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

1.语言描述激趣

绘声绘色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阳光》一课时,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描绘金色的阳光洒遍大地的美丽景色,学生听教师描述,闭眼想象,在课始就能感受到阳光的可爱,产生喜爱阳光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必将使学生兴趣浓厚地开始新一课的学习。

2.图画再现激趣

小学生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文字符号在他们眼中太抽象,优美的图画可以还原抽象的文字符号,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内容。因此,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画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内容,将学生带入生动有趣的学习中。如教学古诗《小池》,我们可以用图画展现小池美丽的景色,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图画,以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吟诵古诗,想象画面,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对古诗意境的体会。

3.生动表演激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绘声绘色的表演能激发他们的情感。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如《自己去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雪孩子》《小熊住山洞》等情节生动、内容有趣,都适合表演。表演让小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文中的角色,能很快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设身处地地去想、去说,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对课文产生独特体验。表演时,我们引导小学生以课文为依据,大胆想象,并用自己的话语创造性地表达,以使小学生的语言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获得发展。

4.体验生活激趣

大量研究表明,学习内容跟小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教学。如教学《影子》一课时,可带小学生到操场上做“找影子”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生活中感受光、物体和影子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有了体验,再学《影子》一课,读“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学生就会感觉非常亲切,非常有趣。

二、阅读应注重感牾

1.保证时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首先要保证小学生阅读的数量,让学生直接和课文“亲密接触”,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切实地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体现层次

在保证读文数量的同时,保证读文的质量,不能让小学生一次次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无目的地读。小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我们都要让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要求读,让学生的朗读有层次、有梯度地稳步提高。

3.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很多,如个人读、小组读、领读、对读、分角色读、轮读、引读、表演读、比赛读、互评互读等。形式单一的朗读过于枯燥,教学中我们要变换不同的形式引导小学生朗读,激发小学生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有一点值得注意,多种朗读形式我们不能随意使用,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有选择地恰当运用,发挥它们各自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4.注重体验

指导小学生朗读,重音、停顿、语速、语调这些朗读技巧的指导必不可少。但要想让小学生真正读得好,这样做还不够,技巧的指导还是游离于课文之外。只有激发小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有一定的体验,他们才会走入课文之中,读得真,读得美[1]。如教学古诗《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当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听的动作,读到“人来鸟不惊”时,做出摆手的样子。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小学生会切实走进画中,体会“水无声”“鸟不惊”的静,体会山水画的美丽。这样他们在读的时候自然就能读出画的美,读出古诗的意境,这要比一次次平仄技巧的朗读指导好很多。

教学中除要引导学生进行行为体验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体验人物内心,这是情感体验。如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忪鼠找不到花生的着急和奇怪,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假如你是文中的那只小松鼠,你辛辛苦苦种花生想等秋天吃,可秋天到了,却找不到一个花生。这个时候,你心里会怎样想?学生在生活中有找不到东西的经历,联系生活,他们会体会到小松鼠的着急和奇怪。有了这样的情感参与和心理体验,学生自然会读好“他等啊,等啊,等到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这样的句子。

5.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让小学生“读会书”,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等多方面能力,让他们“会读书”。因此,教学中我们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做好读中感悟。

一是初读感知:初读课文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如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读通的基础上思考:哪些小动物被美丽的景色吸引来了,它们在池塘里是怎样玩的?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住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是细读感悟: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有价值的语句细读探究,对课文做深入感悟。如教学《松鼠和松果》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小松鼠的担心,体会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两个不同说法:要栽松树,这样才会永远有松果吃;不用栽松树,松果永远也摘不完。这样的设计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积极读文、探究,在读文辨析中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是培养语感:在学生读文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要注意培养学生语感:朗读时,要注意音调轻重、速度缓急、韵律节奏;在诵读中激发语感;默读时,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勾画思考,答疑解惑,在思中领悟语感;品读时,要让学生品词析句,深入探究,在辨中感悟语感;复述时,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加以改造,使语言文字趋于自然,在“忆”中体会语感;背诵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诵出文章的韵味,在“熟”中巩固语感。

阅读能力是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想法。对同一课文或同一人物,要允许学生有不同感受。还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阅读应注重积累

1.积累课内语言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典范,语言优美生动,我们要让小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积累课内语言。积累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背诵全文,可以背诵喜欢的段落,也可以积累好词好句;积累的形式要灵活掌握,不可增加小学生的负担。

2.积累课外语言

定期向小学生推荐优秀读物,鼓励他们多读课外书,积累好词、好句、好文章,背诵优秀诗文、儿歌、童谣等。可以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古诗朗诵会,引导小学生读一首儿歌,说一个笑话,讲一个故事……展示收获,交流所得,体验成功,提高课外阅读积累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做剪报丰富知识,扩大识字量,同时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课外语言。

四、阅读应注重实践活动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倡导开放的大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注重语文阅读教学的前伸后延。要开发和利用课堂和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带领学生把语文学习的路越走越宽[2]。

课前,我们可以让小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或查找资料,为新课学习做准备。如学习《小小的船》、《阳光》时,我们可以布置小学生观察夜空和阳光,上课说给同学听;学习《小小竹排画中游》时,因为学生生活在北方,对江南不了解,所以我们可以让小学生收集江南的风景图片在教室展览,或准备旅游照片课间做介绍,了解江南水乡的特点,为学习新课打基础、做准备,这是课前延伸。

课后,我们要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背一背、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写一写,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如学完《静夜思》,可以让小学生搜集李白的诗背诵,举行“古诗背诵大比拼”活动;学完《自己去吧》,可以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劳动实践,每人学做一件事或几件事,然后召开汇报会,汇报自己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学完《比尾巴》一课,可以让小学生到大自然中找一找其他动物,观察它们尾巴的特点,练习像课文那样编儿歌。

总之,由于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把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落到实处,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朴善玉.朝汉语阅读教学指导策略浅谈[J].吉林教育.学刊,2011(1).

[2]石连峰.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校本.学术版,2005(3).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问题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如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策略探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导入环节的探索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