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路径及其启示——马里兰大学国际化发展规划的提出与阐读

2015-02-20 05:16
关键词:马里兰大学国际化大学

孙 瑜

(西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

一、引言

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也译为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简称UMCP),是马里兰大学系统的旗舰创始学校,也是马里兰大学系统十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一所高校。它位居全美公立大学前 20名,是公立常春藤名校之一。马里兰大学位于大华盛顿地区,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856年的马里兰农学院,1916年它成为州立学校,1988年改为马里兰大学。现有教职工13000余名,学生37000余名,其中研究生近万人[1]。

马里兰大学是北美研究型大学联盟AAU(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的61个盟校之一,马里兰大学的科研及教学水平在全美均处于领先地位,学术声望综合排名在全美名列前50。在2014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中①,马里兰大学在公立大学中排名第 21名。高等教育研究院按照科研实力针对世界顶尖大学的排名中,马里兰大学的全球排名是第38名,在全美的排名是第28名,在全美公立大学中的排名则是第13名。在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4-2015》(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4-2015)中排第132名②,在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排第43名③。

当前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日益加强。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面向世界,通过开展国际性的交流与合作,在相互借鉴、渗透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断自我改革、完善及发展的明显趋势,并逐渐在高校自身与国际外部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沟通交流网络。同时,也有更多的学校将这种国际性的沟通和交流上升到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借助国际要素有力构建自己的国际化发展视野与战略模式,逐渐演变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明显趋势。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应从“多维度”、“深层次”两个方面进行深刻认识。“多维度”是指从学生、教师、服务、科研、教学、国际交流合作及管理等多角度、多方位出发,进行国际化发展的规划、部署和实施;“深层次”是指国际化的发展,应勇于创新,突破现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不但提升外籍师生人数和比例,更加注重提高国际学生的生源与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并且确保外籍教师能够在学校充分发挥其作用;在服务和管理方面,不但注重提高全员的国际化业务水平,而且增强每个人对国际化发展是全校“一盘棋”的认识;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则应着力超越目前国际化发展大多着眼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互访人次、校际交流和互换学生等现有合作交流形式,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任务和使命服务,并取得标志性成果等。

国际化无疑是有效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尽管战略路径各有不同,形式也呈多样化,但正如德国学者Dirk van Damme所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目前主要是从学术与教师的流动、课程的国际化与合作办学及合作研究等方面开门纳谏、全球取经[2]。

本文将以马里兰大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为着眼点,探讨国际知名及一流研究型大学国际化的成功路径,希望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理念引领、规划先行——国际化目标下的战略规划

马里兰大学分别在1989年、2000年和2008年制定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3]。1989年提出追求卓越与创新,建设国内卓越、世界一流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战略目标。2000年提出在继续保持优质本科教育基础上,加大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加强与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合作,成为一流的公立大学。2008年提出将马里兰大学建成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世界一流大学。

新理念才会有新格局,规划先行才能在面对国际化变革中崛起。马里兰大学三次战略规划为其由单一农学院发展成为国际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基础。历数其三次战略规划,“教书育人”是其之本,“优质师资”是其之根,“科学研究”是其之魂,十分清晰地凸显出其国际化烙印。

(一)大学之本——教育教学规划中的国际化要素

马里兰大学将其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在其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认为一个知名的大学或是一个能吸引优质生源的大学不应该仅仅在某几个领域较强,而应该不断拓展学科专业,满足国际化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需求。首先,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学校应该在保证优质教育的基础上扩展本科课程计划,特别是在有利于开展国际化合作教育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突破口就在优质的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大学应该在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领先,力争在国内国际成为引领者。其次,学生结构应该多元国际化。明确提出增加学生的多样性,少数族裔(非裔、亚裔及西班牙裔等)目前为33%,5年内上升到35%,10年内上升到38%。学校鼓励本校学生赴海外学习,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人数将由每年1300人上升到每年4000人[4]。

(二)大学之根——优质师资规划中的国际化要素

拥有优质的师资是马里兰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关键。拥有顶尖的教授是学科专业冲击学科前沿的唯一途径,也是开展优质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所在。马里兰大学自 1989年规划伊始,面向世界,唯才是举。在全球选人,保证人才国际性与多元化,注重性别比例、种族比例。花重金挖掘人才,尤其是诺贝尔奖以及国际学术奖获得者。1989年规划提出在五年内要聘用30位顶尖的学者。学校每年将为优势学科提供10个访问教授的职位,这些访问教授席位面向国内和国际的合作院校。

不同于以往只投入经费的做法,马里兰大学在大力开展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方面进行硬投入(基础设施、资源等)。学校的学术规划咨询委员会APAC(Academic Planning Advisory Committee)由师生组成,每年为校长和主管学术的副校长提供经费分配的建议,以利于投入经费发展核心优势学科。特别提出在国际事务以及国际化研究方面加大软硬件投入,加强外国语言以及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加强对少数族裔、女性以及外国师资的引进,以保证学校的多元国际特色。

同时,马里兰大学通过提高待遇引人拴心。提高师资待遇,使之高于75%的AAU盟校。学校提供与国家顶尖公立大学同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生活和工作环境以招聘和留住优秀的教职员工。诸如,投入双倍的经费,以留住那些同类学校争夺的师资,将杰出教席的职位加大两倍以吸引杰出的学者,建立数百万美元的基金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费等。另外,马里兰大学还面向国内国际招聘,在校内形成竞争机制。聘用教师以及职称晋升要在国内以及国际范围内参考同行评议,教师中被选入国内和国际主要学术组织的应占总数的50%。加大对拥有学术委员身份的杰出教授的引进,并通过终身教授制度切实保障国际一流水平教师的可持续进入。

(三)大学之魂——科学研究规划中的国际化要素

一流大学的科学研究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里兰大学的历次规划都明确强调了国际知名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学校在保障科研经费投入,搭建科学研究平台等方面多措并举,体现了服务社会、面向国际的特色。

马里兰大学的跨越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首先,规划指出,马里兰大学科研要由针对马里兰州上升到面向全国进而放眼世界(1989)[5],随后在吸引了一批国内和国际学者和科学家落户的同时,也吸引了许多国际性的科研项目。这些都大大提高了马里兰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也极大地加强了国际影响力。其次,积极活跃学术交流。学校支持一些知名教授经常到世界各地作讲座,同时也聘请大量的国外专家前来交流访问。第三,通过项目引领面向世界。马里兰大学与世界各地有许多科技合作项目。以对中国合作为例,中美马里兰科技园是由中国国家科技部和美国商务部合作,科技部火炬中心和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设立,是中国在海外创建的第一个科技园。

三、细化目标、强化保障——国际化目标下的实施路径

马里兰大学办学理念是:质量(Quality)、探索(Discovery)、影响力(Impact)和推动力(Momentum)[6-7],并将国际化战略作为发展的抓手,从投入经费与完善体制上推进实施。其国际化的办学经验特色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国际化

马里兰大学前校长Dr. Mote认为,国际化是好大学的标志,随着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培养全球公民,是马里兰大学的培养目标[8]。为了毕业生可以到全球工作、生活,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做到“三多”,培养六种能力。“三多”是多种文化、多种语言和多种科学知识。六种能力是自学能力、判断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及创业能力。

马里兰大学的具体举措体现在:一是加强学生和教师交流。马里兰大学在英国伦敦、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和南非的约翰内斯堡设有学校,每年有50%左右的学生在马里兰大学和这些学校之间互换交流学习,这些分校30%左右的教师由马里兰大学派出。二是广泛开展合作办学。马里兰大学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目前有175个合作协议促进与保障着马里兰大学的合作交流。三是鼓励学生参与国外研究课程。学生国外研究课程的学术学分从2007年的1300分增加到2012年的2500分,2017年的4000分。学校还与服务性组织合作,提供国外体验和学习实践机会,完成国际化教育计划和目标。院系将开发与国外高校合作的夏季和冬季课程,以及学期或学年制国外交流学习项目,支持教师发展和培训,组织和这些课程与项目相关的必要的教师访问学习。四是学校将广泛寻求资金来源,通过基金会、私人捐助以及其他资源,以资助没有能力参与国际实践学习的学生,确保学生不会因为费用问题不能参加此类的国际活动。另外,马里兰大学设有国际社区服务研究中心、国际教育服务中心、美华中心、海外留学服务中心和英语研究所等。以对华合作为例,马里兰大学专门成立了对华事务研究中心,负责对中国的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人民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开展师生交流互换。2004年成立的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是北美第一家孔子学院[9]。马里兰大学自1989年规划提出拓展课程计划以来,学校的人文学科得到长足发展,也取得了国际合作教育的丰硕成果。例如,学校的公共政策学院承担了中国政府及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教育学院开展了非常丰富的国际合作教学培训(如福布赖特教师培训项目等)。

(二)学术活动国际化

马里兰大学通过鼓励所有的学术项目在适当学科和计划层面高度关注国际焦点,学校科研部门会同政府及相关机构联动发布国际焦点问题清单。学校调整课程方案以鼓励和适应学习国外经验,以跨学科国际性的视角开展辅修课程研究,并适时地扩大到研究生层面。学校还制定计划,通过官方和国际组织给予的帮助,以及提供奖学金等方式,大力吸收国外有学术天赋的学生,也积极开发相应的硬件(住宿、实验室等),积极促进国际学生和教师的短期来访,大力推进学术活动国际化的蓬勃发展。

(三)合作交流国际化

马里兰大学靠近大华盛顿地区,但是相比地处华盛顿特区内的乔治城大学(全美排名22)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全美排名54),地域优势和资金优势均不明显。后两所均为私立大学,资金丰厚,马里兰大学却在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远远胜出,这得益于规划中定位借助行政中心的地域优势,以及紧抓落实争取外围资源扩展国际合作交流密切相关。具体来说,一是学校增加了针对国际组织及政府间和商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并视需要增加额外的项目以及资金投入;二是学校开发创新性课程以及技术方法,促进已有教育项目和国际知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教学及科研合作,进一步研究信息技术及人机互动技术的进展,重点支持此类项目的有效实施,促进国际远程合作;三是为知名学者的学年制主题系列讲座以及学生辩论与表演提供支持。利用华盛顿特区和国际社区资源,加强现有项目,如大使系列讲座、马里兰国际节等,展示取得的成就,促进学校的国际文化氛围;四是寻求各种机会,开发新的国际文化活动项目,例如邀请因官方访问来华盛顿特区的著名人士来校演讲,艺术团体来校演出等,建设国际化校园社区。

(四)管理评估国际化

马里兰大学国际化发展得益于全校一盘棋,学校引导,部门配合,以院系为主体,分工明确,机制完善,同时也得益于一套评估考核机制。学校各部门针对国际化发展目标,制定本部门的国际化任务计划,包括具体目标和标准,并每年更新一次。每个部门确定一个或多个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国际合作相关业务。积极推动拓展与国外高校的战略合作,寻找与发展目标相应的合作学校,充分利用协作产生的影响力,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具体评估考核:一是从国际科研经费、技术转让和专利的增长;二是从与国外高校建立的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与已有的国外合作高校交流合作的活跃度及成果;三是从与地方、区域、国家和国际公司、慈善实体及非营利性组织广泛建立新的和更强有力的伙伴关系;四是从学校的公众影响力(包括国际)以及对州、国家乃至世界的贡献;五是选派学生出国留学、录取留学生及校际合作等。学校每年公布一份年度报告,公开发布国际合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从数量、质量和效果三方面来评估各部门以及各院系的国际合作工作整体效果。

四、追求卓越、融入国际——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马里兰启示

毋庸置疑,世界一流大学都有很强的国际性特征。深思马里兰大学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以下的因素至关重要:

1.厘清思路,统一认识。在全球视野之中、热炒国际化概念的当下,应明确国际化这一战略考量,开放面对世界,在变革之中寻找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提升眼界与战略,随之才能统一认识,纲举目张,优化路径。

2.万事寻源,以人为本。既要有一流的国际背景师资和多样化的国际学生,也要有一支国际化的管理队伍,国际化人才并不是指仅有外语沟通能力的,更重要的是具有国际眼光和国际认知,熟知国际规则,能够在国际环境中开展工作。

3.保持本色,拓展合作。既要保持课程计划的本国特色,又要开发适合于国际合作教育的规划,既要有适于招收留学生的双语课程,更要有与国际教学体系目标接轨的全英文国际化课程,以利于本校/国学生的派出培养,完成一流大学的使命——国际化人才培养。

4.完善机制,推进实施。既要有国际化的发展目标方向,又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还要有合理清晰的考核评估体系。外在的崛起,离不开内部的转型,核心在于“架构能力”的升级与创新。因此,建立健全相关的部门和组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和专门研究,使专业和课程内容国际化,师生互换与交流、学分互换和学位等值、校际合作与共同研究等一系列活动具体化、标准化、系统化,在当前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

马里兰大学用短短 25年时间完成了从单一的农学院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从州立的公立大学到国际知名的一流大学的成功转型与嬗变,其国际化发展已步入“润物无声”的佳境。马里兰大学的国际化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等人员,而且也涵盖了小至教学设备、教育计划、授课方式,大到课程设置、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科学研究以及双边、多边及地区性或跨地区的广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凭借着卓越、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设计和实施,马里兰大学无论是在办学理念、教育教学、评聘师资,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都清晰地体现出国际化的“无处不在”,于无声中听惊雷,于无息中见花开。事实表明:实施国际化战略是马里兰大学实现各项战略目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注 释]

①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每年8月发布,是美国最具形象力的世界大学排名。其中本科排名按照学校类别分为5类,在每一类排名中结合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将大学评估分数前50%大学按顺序排名,后50%的大学则分为3级、4级,没有具体名次。硕士排名全部按照学科和专业进行分类排名,基本依赖声誉调查。

②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上权威的大学排名体系之一,每年对全球近千所参评大学,按照教学、科研、论文被引用、学校的产业收入和国际视野等五大类13项独立考评指标进行评比和排名。

③ 《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主要采用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评价指标,从获得国际重大奖项(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教师/校友数量、论文被引次数最高的学者数量、在重量级科学期刊(《自然》或《科学》)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其他学术表现上对世界大学进行排名

④ 世界银行高等教育主管Jamil Salmi在其有关研究报告中的论述。

[1] 李战军.美国马里兰大学办学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32-34.

[2] DIRK V D.Quality issues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1,41(4):415-437.

[3] The Strategic Plan of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EB/OL].(2005-09-10)[2014-02-07].http://www.umd.edu/strat_plan/index.cfm.

[4] 冷畅俭.马里兰大学战略规划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EB/OL].(2011-11-07)[2014-02-07].http://zzb.nwsuaf.edu.cn/show.php?articleid=1570.

[5] 张金福.战略规划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马里兰大学的发展[J].大学(学术版),2009(11):59-65.

[6] 李毅,刘晖.用特色理念引导特色选择[EB/OL].(2008-12-09)[2014-02-07].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8487122.html.

[7] 拓宽办学视野,深入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苏州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培训考察报告(摘要)[EB/OL].(2008-09-16)[2014-02-07].http://sudaxb.cuepa.cn/show_more.php?- doc_id=88173.

[8] 李俊夫.谈地方高校办学对马里兰大学经验的借鉴[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2):86-89.

[9] 刘永刚.马里兰大学[J].民办教育研究,2008(1):105-106.

猜你喜欢
马里兰大学国际化大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美国马里兰大学数字人文学科教育实践研究
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大学创新创业转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