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治中主任医师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肝病

2015-02-20 20:12李景华蔡丽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董老运化肝郁

李景华,蔡丽威,李 想

(松原市中医院,吉林 松原138000)

董治中主任中医师,是吉林省名老中医,原扶余县中医院院长,县政协副主席,董老一生以“致中和”为最高理想境界,崇尚“和”法,善用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肝病,常用方为小柴胡汤和逍遥散。现就董老应用健脾疏肝法治疗慢性肝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慢性肝病的病理基础

慢性肝病主要是指慢性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慢性脂肪肝、自免肝等以迁延6个月以上为特点。虽然慢性肝病的致病病因不同,但是在此阶段往往有一些比较相同的病理改变,即肝郁脾虚,抓住这些具有相同病机的关键,根据中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原理,采取以“和”法为主的健脾疏肝方法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笔者通过跟随董老出诊和查房,亲眼目睹董老治疗慢性肝病的过程,虽然湿、瘀、毒、虚在慢性肝病的病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肝郁脾虚是主要的病理基础[1-2]。

董老认为,肝病其病位在肝,但是主要影响脾的功能,首先从解剖来看,肝与脾通过筋膜相连,肝属木,脾属土,肝木有病,常常首犯脾土;另外从脏腑的功能来看,肝主升发,脾主升清,肝藏血,脾统血,二者在气机的升降,气血的运行方面密不可分,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慢性肝病的发展进程中常见湿、瘀、毒、虚。肝气不舒,气机的升降失常,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水湿,脾气不运,水湿代谢失常,势必造成水液的停留而不去,造成眼睑和下肢的水肿、腹泻、恶心呕吐等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停滞的表现[3-4]。外感湿热毒邪,久而不去,湿蕴成毒,毒居体内,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或逆乱,或熏蒸,产生黄疸,见尿黄、目黄,甚至毒邪侵犯营血,而出现各种出血症。

毒、湿、瘀久而久之,必然要耗伤气血,造成“虚”,虚的主要表现是气血阴阳的虚弱,气虚、阳虚、阴虚、血虚,气虚则自汗、神疲、乏力;阳虚则寒自生而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阴虚则生内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血虚则面色无华、口唇淡白、失眠多梦。湿、瘀、毒、虚均会导致肝郁脾虚,同时肝郁脾虚也最易产生湿、瘀、毒、虚,肝郁脾虚是本阶段最主要的病理基础,因此抓住这一阶段的病理关键,就可以采取疏肝健脾法进行治疗。

无论是病毒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还是自身免疫性肝病,其在疾病的某一个阶段,往往可以表现出相同的病机变化,即肝郁脾虚,这就是中医辨证治疗的基础,因为虽然某几个疾病其病机和转归不同,但是当它们处在某个病理阶段,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病机时,就可以采取比较相同或相近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针对性地解决本阶段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减某些药物针对疾病的不同所出现的特殊症状。

2 健脾疏肝法

健脾疏肝法首见于《内经》,《内经》云:“风起火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也焉”。《难经》亦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开篇就论述了治肝实脾,这也是健脾疏肝法的先河,仲景曰:“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其精髓就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了疾病的脏腑传变规律和治疗方法的模式,掌握了这一原则就可解决更多的疾病诊断和治疗[5-6]。

健脾疏肝法属八法中的“和法”,和者,调和之意,《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和”就是通过调和体内的阴阳、气血、气机、脏腑的平衡而达到治疗目的。健脾疏肝法讲究治疗中要注意处理好调肝和理脾的关系,董老认为健脾疏肝法基本上可以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脾胃居于中州,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二者共同发挥其生理功能,《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饮食物完成了消化、吸收、疏布、排泄等一系列生理作用。肝病虽然病位在肝,但是与脾的关系密切,一是肝病直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脾的运化失常就会导致一系列水液和精微代谢敷布障碍的症状;另外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也间接影响肝病的恢复,两者互相影响。所以董老认为肝病不懂治脾,非其治也。第二,治肝不宜戕伐太过,过用苦寒伤胃、破血消痞的毒性药物,则极易损伤肝体,肝体受损,必然会影响后续治疗和预后。“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在使用有毒中药和苦寒太过的中药时,必须要谨慎从事。主张顺肝之性,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应顺肝木的条达之性,用些花类等舒展之药,不伤肝体,慢慢修复损伤的肝脏;或者用苦寒和毒性药物后,采用补益的办法尽量减少药物的毒性。

3 治肝实脾理论对于慢性肝病的临床意义

健脾疏肝法是《金匮要略》“治肝实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指导慢性肝病的治疗有非常重要意义,因为慢性肝病在某个病理阶段存在着肝郁脾虚的共同病理基础,所以健脾疏肝法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病理关键[7-9]。1)健脾疏肝法通过应用花类、叶类等疏肝解郁轻轻之品,有利于通过疏泄肝脏的气机,顺肝木条达之性,使气机条畅,气机升降恢复,则肝体得复。2)健脾疏肝法有利于使脾胃发挥好其运化之能,脾胃主运化,一来运化水谷精微,二来运化水湿,只有运化正常,才能使精微得到正常敷布,通过肺的宣发和脾的升清而使精微布散全身;同时对于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分清泌浊,排出体外,使水湿自有去路,各归其位。只有升降正常,人体精微和水液代谢平衡,则气机条畅,五脏安和。3)健脾疏肝法,柔而不刚,如初春之雨,点点滋润,慢慢渗透,而发挥滋润的作用。这种和风细雨的作用,如“润物细无声”,达到不治黄而黄自去,不治毒而毒自去的目的。且不伤肝脾,肝体得养,肝用得发。

[1]李秀惠.疏肝健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1,20(4):7-10.

[2]甘楚林,梁柱石,莫穆隆,等.慢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的肝组织病变程度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25):3926-3927.

[3]叶放,薛博瑜,吴勉华,等.重视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进程中湿热瘀毒证治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5(12):2477-2480.

[4]李艳,严灿.湿的实质探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3):32-35.

[5]区鸿斌,陶衔玥,金伟孝,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中医杂志,2011,52(12):1073-1075.

[6]郭霞珍.“致中和”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4):221-223.

[7]陈磊,杨思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在治疗肝病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8]翁卫东.补肾健脾中药清除乙肝病毒携带者免疫耐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576-1577.

[9]姚希贤,姚冬梅.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治疗问题[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245-248,252.

猜你喜欢
董老运化肝郁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逍遥散加减联合果酸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滋肾解郁汤治疗肝郁型阳痿41例
疏肝益肾汤治疗肝郁肾虚证月经后期的临床观察
电刺激单、双侧迷走神经对肝郁证大鼠模型脑内NE、DA、5-HT和5-HIAA的影响
垂垂老矣 念念联之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
脾主运化浅议
在董必武身边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