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硕士论文英语摘要的时态特征及教学启示

2015-03-16 01:21青岛农业大学鞠志勤
外文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语步硕士论文体裁

青岛农业大学 鞠志勤

农业类硕士论文英语摘要的时态特征及教学启示

青岛农业大学 鞠志勤

农业类硕士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体裁,它的宏观结构由“研究现状+研究表述+实验通报”3个语步构成,每个语步担负着不同的交际目的。在微观层面上,这些语步的交际目的是通过词汇-语法选择体现出来的,时态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作者会选择语义上有差别的时态。我们对照了中国和英语国家农业专业的硕士在撰写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时,为不同的语步所选择的时态,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对时态与语步之间的关联已经有了认知,但认知度不如英语国家的学生强烈和准确。我们还分析了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并就中国学生与英语国家学生间的差距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农业类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体裁;时态

1.引言

摘要是论文主体的浓缩,涵盖了论文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摘要可以帮助研究者迅速判断论文对其是否有用,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国内论文虽然主要使用汉语写作,但必须带有英文摘要,因为英文摘要方便国外的研究者进行检索,有利于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增加与国外研究者进行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论文的影响力。

国内的农业硕士论文虽然也要求英文摘要,但受到的关注普遍较少,英文摘要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如时态的使用。摘要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genre),由多个语步(move)构成,每个语步承担特定的交际目的。英语的时态是辅助语步达到预期交际目的的手段之一,英语中时态是强制性的,必须从过去、现在和将来3种时态中做出选择,不同的语步会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对时态做出选择。与之相反的是,汉语中则没有时态范畴,强制性使用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母语是汉语的中国学生在进行英文摘要的写作时,经常被如何为英文摘要选择时态而困扰,往往因为缺乏对时态交际功能的认识,无法根据英文摘要中不同的语步的交际目的而灵活地切换时态。

汉语背景的作者在进行英文摘要写作时,与英语本族语作者存在的差异已经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但在对照国内外摘要写作差异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聚焦在科技论文中(肖忠华、曹雁 2014),有的着眼于医学类论文(范晓晖 2005),鲜有针对农业类论文摘要的研究,更没有专门就其中时态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在本文中,我们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分别抽取了中国和英语国家农业类硕士论文的英文摘要各20篇,分析它们的体裁结构,即语步结构,调查时态与语步之间的关联模式。两组英文摘要在关联模式上的差异可以应用到论文写作教学中,加深中国学生对英文摘要深层功能机制的理解,引导其掌握时态选择的技巧,提高论文写作能力和对学术规范的认知度。

2.研究方法

在遴选国内和国外的农业类硕士论文摘要时,我们根据Nwogu(1997)所提出的代表性(representativity)、权威性(reputation)和可获性(accessibility)3个原则,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中国和英语国家农业类硕士论文的英文摘要各20篇,共40篇。中国学生的英文摘要来自中国知网,通过检索中图分类号为S(农学)的硕士论文,剔除与工程、经济等的交叉学科,随机选取了20所农业院校(分层抽样),再从这些农业院校中各随机选取1篇硕士论文,由此获取20个农学硕士论文的英语摘要。同时为了防止时间因素对分析结构的影响,所选的20篇英文摘要均完成于2013年。国外的摘要则来自Proquest数据库,通过检索主题为“农学”的硕士论文,继而将“大学/单位”限定为英语国家,同样是以学校作为分层抽样的单位,选取20所高校,之后从这些高校中随机抽取完成于2013年的农学硕士论文各1篇,共20篇。

在敲定40篇英文摘要后,我们首先观察农业类英文摘要的体裁结构,根据每个部分的交际目的确定常规语步,继而分析在每个语步中时态的使用情况,调查时态与语步之间的关联模式。通过对比两组英文摘要中时态与语步的关联模式,为中国农业类学生提出写作英文摘要的意见。

3.结果和讨论

在分析农业类硕士论文的英文摘要时,我们发现最常规的语步是“研究现状+研究表述+实验通报”,每个语步都承担着不同的交际任务。构成这3个语步的句子在时态的使用上存在强烈的盖然率倾向,表明时态是作者达到自己交际目的的重要手段。

3.1 农业类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体裁结构

体裁作为一个语篇概念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裁是一种“分步骤的、有目的定位的社会活动”。(Martin 1992: 505)“分步骤”这一特征说明体裁具有可辨认的步骤;“有目的定位”则意味着体裁必须契合它的社会目的,该目的会影响语篇的内容和风格的选择。另外,体裁具有常规性,它的结构通常是程式化的,为其使用者所共同遵守,不会被轻易更改。同时体裁也具有文化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可能会选择不同的体裁结构来达成相同的交际目的。

体裁分析的“根本宗旨是研究语篇的交际目的和语言的使用策略”。(秦秀白 2002: 104)体裁分析中语言的使用策略是实现语篇交际目的的手段。在这一部分,我们分析中外农业类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宏观结构,也就是按照交际目的的不同,区分出农业类硕士论文摘要中可辨认的步骤。我们借用Swales(1990)的术语,把这些可辨认的步骤称为语步,每个语步都有着明确的交际目的和为实现体裁总体交际目的的不同功能。

在以往论文摘要的体裁研究中,最常见的划分语步的方式(如Graetz 1985;Swales 1990)是4语步模式,即认为论文摘要是问题的提出或导言—方法—结果—结论模式。有的学者的划分更为细致,如于晖(2003)区分了8个语步,分别是研究背景、研究空白、研究目的、研究重点、提出问题、研究设计、研究结果和结论。但是通过对40篇摘要进行语篇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以上语步划分方法并不适用于当前研究,有些语步根本不出现在农业类硕士论文中,或者出现的频率极低。另外,当前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时态与语步的关联模式,过于细致的语步划分方式不利于数据的统计。因此,基于对40篇摘要的分析,我们将农业类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的常规语步的模式界定为“研究现状+研究表述+实验通报”。这一模式较之前人的划分方法更具有概括性。举例来说,研究背景和研究空白其实都属于“研究现状”语步;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等表述则都可以纳入到“研究表述”语步中;另外,由于农业类硕士论文都是依托于多个实验的,实验通报基本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进行陈述,这个陈述包含了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取得的结果、相应的解释以及由此获得的结论。农业类硕士论文的英文摘要中语步的交际目的和例子如下页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每个语步都承担了不同的交际功能,出发点各不相同。除“研究现状”外,其他两个语步在摘要中出现的频率均为100%,不过“研究现状”在两组摘要中的出现频率远高于50%,按照Nwogu(1997)提出的标准,即出现频率超过50%即为强制性语步,依然具有很高的统计价值。

3.2 时态与语步的关联模式

在了解了农业类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体裁结构,确定其常规语步后,我们继而在40篇摘要中统计每个常规语步中所含谓语动词的时态。首先需要确定小句的数量,由于英语的小句经常连结在一起构成小句复合体,在确定小句数量时首先要确定小句之间的关系。小句复合体有3种连结方式:并列、从属和镶嵌。并列关系的小句因为地位等同,在当前研究中均被记作下句。镶嵌式小句如定语从句不在统计范围内,因为这些从句中的谓语动词从属于它所镶嵌的主句,如例(1)中的which has great medicinal value。呈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情况稍微复杂,有的小句复合体是通过条件、原因等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主句和从句都被视为小句,纳入统计范围,如例(2)中的两个呈转折关系的小句。而有的具有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是表示言说和想法的投射关系,如宾语从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仅统计主句的情况。另外,我们还需要识别情态动词的时态。有的情态动词虽然是过去时,但表示现在时的意义,如例(3)中的would表示一种惯常行为。这样的例子我们会将其统计为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

表1 农业类硕士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语步

(1)Panax ginseng belongs to Araliaceaae Panax perennial herb which has great medicinal value.

(2)The main sources of CO2are fossil fuel use and land-use change, while the main source of N20is agricultural activity.

(3)In summer and autumn, high temperature stress would preventBrassicacampestrisssp.chinensisfrom growing...

赵有斌(2001)在讨论英文摘要的语言特点时曾简单提到了摘要中的时态问题。他认为摘要中的时态变化相对简单,描述所做的工作用一般过去时,在叙述这些工作得出的结论时则用一般现在时。这个表述明显过于笼统,而且只是定性的归纳,没有定量的证据。我们经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发现,农业类硕士论文的英文摘要中虽然没有将来时,但现在时和过去时的分布远非赵文中描述的那样简单。我们将两组摘要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在3个常规语步中的分布状况统计如下:

表2 时态在语步中的分布

从表2可以看出两点。首先,“实验通报”语步是英文摘要中最重要的语步,因为两组用在该语步的小句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两个语步中所含小句的总和。另外,中国学生用于“研究表述”语步的小句多于英语国家学生。其次,两组学生在为不同的语步选择时态时具有相同的倾向性:在“研究现状”语步中,现在时一般被选择来完成介绍研究现状的交际目的;在“研究表述”语步中,在陈述研究目的或研究内容时,两组学生均倾向于选择过去时;“实验通报”语步情况较为复杂,但两组学生仍然表现出倾向性,即更多地诉诸过去时。

虽然两组学生在为每个语步选择时态时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但他们的倾向性却存着在程度上的差异。以“研究现状”语步为例,英语国家的学生无一例外地选择使用现在时来描述研究现状,国内学生则有选择过去时的。我们将每个语步中的主导时态所占比例表示如下:

国内外两组学生在为“研究现状”语步所选择的时态非常一致,均认为描述研究现状的最贴合的时态是现在时。在两组学生中,仅中国学生使用过去时一例来描述研究现状:

(4)In traditional growing areas, although garlic growth achieved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early time,...

而这个例子属于比较明显的误用,此处使用现在完成时更为恰当,这是由作者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造成的。因此如果刨去语言能力这一因素的影响,国内学生和国外学生对于使用现在时介绍研究现状这一点的认知是一致的。这说明中国学生已经理解现在时的语义,即表示具有通常性、规律性的状态或者动作,与“研究现状”语步的交际目的相契合。

在“研究表述”语步中,两组学生的时态选择差别较大。虽然两组都将过去时视为陈述研究目的或研究内容的最佳时态,较之国外学生100%的过去时使用率,国内学生有时会诉诸现在时(20%)。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语言能力的解释范围,如下例所示:

(5)Keeping in view this problem, present study is initiated with theALS(Acetolactate synthase)herbicide resistance gene fromDescurainiaSophiamutants.

(6)The general goal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the role of wetland vegetation in P cycling within restored wetlands.

例(5)来自中国学生的英文摘要,在描述研究目的时,中国学生使用了现在时谓语动词is initiated,而英语国家学生无一例外使用过去时描述研究的目的,如例(6)。过去时表示一种“已然”状态,是一种客观陈述,这与“研究表述”语步的交际目的一致。中国学生在描述研究时20%的现在时使用率说明他们对于过去时和“研究表述”语步的交际目的之间关联模式的认知度不如英语国家的学生敏锐。

“实验通报”语步中时态的使用情况较为复杂,虽然两组学生均选择过去时作为这一部分的主要时态,但每组中均有较大比例地使用现在时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实验通报”语步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多个步骤(step)。上文提到,农业类硕士论文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实验通报基本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逐次陈述每个实验的设计方案、实验结果、相应的解释,以及由此获得的结论。也就是说,“实验通报”语步包含“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现象解释”和“结论”4个步骤。如果按照赵有斌(2001)的观点,“实验过程”步骤应该使用过去时,而在“结论”步骤应该使用现在时,“实验结果”和“现象解释”步骤应该使用的时态赵文中并未提及。我们通过分析语料发现,英语国家的学生在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时,的确倾向于使用过去时,而实验结果的阐述是农业类硕士论文的重点,这解释了为什么两组学生在这一语步中过去时的使用比例分别高达77%和90%的原因。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英语国家学生10%的现在时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即现在时的使用规律,以及中国学生在这一语步缘何使用了更多的现在时态。

英语国家学生在“实验通报”语步中所使用的现在时出现在两个步骤中:一是在“现象解释”步骤,对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进行解释,如例(7);另一个步骤是“结论”,如例(8)。但是有的学生在“结论”步骤中也会使用过去时,如例(9)。

(7)This is attributed to a difference in plant age and prior exposure to reducing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studies.

(8)This suggests that lipid accumulation was signaled by a common magnitude of nitrogen deficiency.

(9)Replacement series experiments, under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dicated superior competitiveness of susceptible population.

在“现象解释”和“结论”步骤使用现在时与在“研究现状”语步使用现在时的原因相同:用于解释现象的知识应该是公认为正确的,现在时所表示的规律性或通常性动作行为的语义与“现象解释”的交际目的契合;在结论中使用现在时则表明了作者对自己实验正确性的信心。如上所述,陈述结论也可以使用过去时:过去时表示自己是一个客观的陈述者,对结论的权威性是免责的。因此在整个“实验通报”语步中,过去时和现在时需要自如切换,以(10)为例,作者在陈述结论时使用了过去时,对这一结论进行解释时又使用了现在时:

(10)..., we concluded that Juniper Bay is not contributing to the degradation of surface water quality of nearby streams following restoration.This is due to...

中国学生在“实验通报”语步中使用现在时的频率高于英语国家的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与“研究描述”语步相同:中国学生对于过去时可以用作客观描述的语言策略的认知不足,如例(11),作者在描述实验操作时使用了现在时。

(11)Herbicide Tribenuron-methyl (family; sulfonylurea)is used to apply selection pressure on transgenic plants.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学生的“结论”步骤基本只使用现在时,而很少使用过去时。综合上述两个原因,中国学生在“实验通报”语步中较英语国家学生用了更多的现在时。

4.差异的原因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总结出国内外的农业类硕士生在写作英文摘要时,主要在“研究描述”和“实验通报”两个语步中表现出时态使用上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中国学生使用现在时的比例较英语国家学生高。我们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汉语和英语的时体系统存在类型学上的差异。汉语的体制突出,有丰富的体标记如“了、着、过”等,但这些体标记不具有强制性,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英语属于时制突出的语言,时态具有强制性,每个小句必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3种时态中做出选择。相对于英语中严密的时态系统,汉语的时间概念基本借助词汇形式如“今天、现在”等。因此,中国学生对时态的强制性用法会表现出不适应,再加上语感的缺乏,经常会出现时态选择不当的情况。

其次,这一现象也与中国学生缺乏体裁知识、未能掌握时态与交际目的之间的关联模式有关。时态等词汇-语法手段是实现摘要等体裁的交际目的的重要策略。同一体裁的不同语步也会承担不同的交际目的,进而共同实现体裁的宏观交际目的,而时态与这些交际目的密切相关。对时态与交际目的间的关联方法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也是导致中国学生在“研究描述”和“实验通报”两个语步中表现出与英语国家学生之间的差异的原因。

我们对两组农业类硕士论文英文摘要的比较,在教学上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学生对时态与语步之间的关联已经有了认知,但认知度不如英语国家的学生强烈和准确。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增强学生对时态语义和英文摘要这一体裁结构的掌握,使他们了解时态是实现英文摘要的交际目的的手段。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i.分析体裁结构:通过具体的农业类硕士英文摘要的实例给学生介绍该体裁的三语步结构,即“研究现状+研究表述+实验通报”。另外,“实验通报”语步还可以细分为“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现象解释”和“结论”4个步骤。

ii.培养体裁知识的认知:让学生了解英文摘要这一体裁内的语步和步骤都承担着不同的交际目的。

iii.解析不同时态的语义以及与语步之间的关联关系:让学生熟悉现在时所表达的惯常、规律性意义,以及过去时的已然性意义。不同的时态承载不同的交际意义,在英文摘要中需要与不同的语步搭配,辅助实现语步的交际目的。

iv.模拟写作:通过具体写作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农业类硕士英文摘要中时态与语步之间的关联模式。

5.结语

通过对照中国学生和英语国家学生在农业类硕士论文的英文摘要中时态的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国学生能够积极地借助时态这一手段达到自己在英文摘要中的交际目的,介绍研究背景,描述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并通报实验的过程、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但中国学生在英文摘要的不同语步中所表现出的时态倾向性不如英语国家的学生明显,现在时的使用率高于英语国家的学生。导致这一现象的既有语言类型差异的原因,也与中国学生缺乏体裁知识、未能掌握时态与交际目的之间的关联模式有关。我们同时还提出了教学上的建议,以期中国农业类学生在写作硕士论文的英文摘要时,能够结合摘要不同部分的交际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时态,从而使英文摘要更加合乎学术规范。

Graetz, N.1985.Teaching EFL students to extract structural information from abstracts [A].J.M.Ulijn & A.K.Pugh (eds.).ReadingforProfessionalPurposes[C].Leuven: ACCO.123-135.

Martin, J.R.1992.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Nwogu, K.N.1997.The medical research pap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16 (2): 119-138.

Swales, J.1990.GenreAnalysis:EnglishinAcademicandResearchSetting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范晓晖.2005.论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被动语态的滥用[J].中国科技翻译 (4): 11-14.

秦秀白.2002.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肖忠华, 曹 雁.2014.中外作者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多维度语步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 260-272.

于 晖.2003.语篇体裁分析:学术论文摘要的符号学意义[M].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赵有斌.2001.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特点[J].中国科技翻译 (1): 57-59.

(责任编辑 马应聪)

通讯地址: 266109 山东省青岛市 青岛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H043

A

2095-5723(2015)03-0010-06

2015-08-19

猜你喜欢
语步硕士论文体裁
裁定书的语步结构分析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英汉石油学术论文摘要的语类结构对比研究
Next-Generation Materials for Cutting Tools: Superhard Materials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泰国来华留学生硕士论文语言特征分析及教学启示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中外光学学术论文摘要非常规语步的对比分析
专家作者与学术新手间的摘要修辞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