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梦境:电影《穆赫兰道》的影像符号传播研究

2015-03-17 22:39吴斯一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林奇大卫梦境

吴斯一



解读梦境:电影《穆赫兰道》的影像符号传播研究

吴斯一

《穆赫兰道》是2001年上映的一部经典电影,导演大卫·林奇运用蒙太奇将往事、现实、将来连接在一起,把回忆、梦境、幻觉组合在一起,让观众陷入到巨大的谜团之中,这正是大卫·林奇所追求的境界。其中,该影片独具特色的影像符号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从情节解读、影像符号结构层次、影像符号传授特征以及该片对人生存与人性的反思四个方面对《穆赫兰道》作了详细的解读,也再一次强调了《穆赫兰道》用梦境讲故事的符号叙事特征。

穆赫兰道 影像 符号 梦境 人性

吴斯一,女,苗族,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2012级媒介管理博士生。

一 关于电影《穆赫兰道》的情结解读

画家出身的大卫·林奇精于画面表现,他的几部影片都不免晦涩阴暗,他同时还是一位反叙事的电影尝试者,他打破电影叙事常规和原则,抛弃文化的分类方式,试图让观众在破碎不堪的镜头中和反差极大的光影下组凭他们自己理解的那一部分世界。基于技术流、精神分析、哲学思考或者传统读写等多元视角,对其影片《穆赫兰道》的解读也是呈现出现实和梦境的浩瀚组合。在这些类似以暗夜繁星为底图的解读中,本文还是愿意保持古典叙事的本分,回归影像的传统叙事,躬身“擦拭古典画家以最为敏感的笔触和最为敬畏的心灵描绘的视界万象”,唯有如此的情结解读才觉得靠谱。

加拿大小镇女孩Diane告别抚养自己长大的姨父姨母来到好莱坞造梦,然而或许仅仅是因为她略显削弱的身材并不为人看好,或许是因为她暗暗抵抗着娱乐圈的种种潜规则而无法上位,因此就只能充当和道具相差无几的背景功能。在一部叫北方故事的演员遴选中Diane结识了同性恋伙伴Camilla。后来,Camilla成了主角,Diane落选,Camilla最终决定终止这段同性情感,与黑框眼镜导演走进婚姻。而对于Diane来说,此时的她爱情、事业双落魄,受到巨大的打击,开始愤世疾俗地迷信这个世界横行的法则只能是金钱与权力。在权力和爱欲的角逐中节节败退,她感到自卑和难过。突然和猛烈的溃败激起了她心中畸形的暴力,Diane决定雇用一个杀手,去杀死她曾经的爱人。之后,Diane如期收到杀手得手后的暗号——钥匙,曾经爱人的手包成了街边乞丐的玩物,当她发现自己其实根本无力承担自己制造的悲剧结果时,所有美梦就在夏日午后的一场梦魇中随之瓦解。

杀掉自己心爱的人绝非Diane所愿,而只能是人失去控制或者面对失去控制时的糟糕选择。Diane甚至希望这一切都能从头再来,在自己的梦里成了另外一个叫做Betty的女孩,而原本她的姨妈姨父则成了飞机上萍水相逢的善良夫妇,在机场分别后坐上宽敞的房车,开始他们快乐幸福的晚年生活。这样的安排或许能够减轻Diane因此产生的愧疚。Betty的姨妈是好莱坞的名流,留下了一座大房子,当她在善良的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来到住所时,在一场意外事故中丧失记忆的Camilla已经在那里等待着她。梦里梦外的力量对比此时发生了改变:黑框眼镜导演在Diane梦中的遭遇非常有趣,出资方强迫他接受新片女主角的安排,他想要反抗却节节败退,老婆给他带了绿帽,住在肮脏的小旅馆,随身携带的信用卡也被注销,最后不得不妥协,和他进行谈判的居然还是在现实中作为他仆人的老牛仔。但是,梦中的Betty靠实力赢得了角色的出演时,却依然无法摆脱永远比她力量更加强大的黑框眼镜。为了逃出这个危险的领地,Betty从拍片现场跑回了住所,只想着如何帮Rita找回自己。在现实里,Diane就是这样依附于Camilla,而在梦里,Rita则无时无刻都需要Betty的帮助。Rita忽然美梦初醒,执意要求Betty和她深夜去一个剧场。剧场里,Betty在炸响的雷声中神经性地颤抖起来,在女歌手的深情演唱中潸然泪下,在教堂的管风琴音乐声中取出了Rita的蓝色首饰盒,回到家中取出首饰盒的钥匙,似乎想要给整个事情一个交代。事实上,Diane无法原谅自己的一个触媒,正是她在街角看到这个须臾不离爱人手包的首饰盒如今却在乞丐的手中,并成为毫无取用的废物被委弃在地,情感和道德的重压在一瞬间崩塌,Diane在噩梦中不知是因为恐惧还是悔恨而仓促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豆瓣影评《〈穆荷兰道〉是怎么讲故事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630006/.

二 关于电影《穆赫兰道》的影像符号结构层次分析

导演大卫·林奇运用蒙太奇将往事、现实、将来连接在一起,把回忆、梦境、幻觉组合在一起,让观众陷入到巨大的谜团之中,而这正是他所追求的境界。影片用不同的影像符号构化出了五种符号层次,也展现出了五种不一样的时空形态。

(一)现实时空

即发生在影片中的现实部分的故事。

现实生活中,Diane来自遥远的加拿大小镇,她不幸的童年、无望的事业,以及封闭的性格都使得她非常在意与Camilla的爱情。但是Camilla却不这么重视,她和导演之间的情愫关系使得她的事业也蒸蒸日上,Diane在她眼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配角而已。本片开始大约115分钟后,是主要的现实时空。

(二)梦境时空

即影片中错综复杂的梦境画面时空。

在梦境时空中,Diane化身成了Betty,Camilla变成了Rita,Rita是脆弱的、孤立无援的,被善良单纯的Betty细心呵护着,在两个人共同寻找身份的过程中,日益亲密、互相信任、同喜共忧……另外,在穿着上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影像符号表现,梦境中Rita经常就是一袭黑衣,而Betty则光鲜亮丽,这都是想表现一种反差和一种内心的欲望。

(三)舞台戏剧时空

即明显的风格化处理的戏剧舞台,演出场景一直与现实时空交替。

这是一场点题的情节,台上歌手在歌唱,唱得很精彩,但其实她是在假唱,一切都是在放录音,这时主持人大喝一声:“这是假的!”坐在台下的Betty颤抖不已,因为她必须为创造这样的虚假的世界付出真的代价。对于绝境中的Diane来说,则是能够在梦中痛哭,这种“假”也暗示着这是一场梦。

(四)象征性时空

即带有象征抽象意义的影像符号,表现在通过浓缩提炼和加工过的现实影像,借喻人生是个大舞台。*梁明.影像语意的构成与运用——电影行为艺术摄影造型解读[J].当代电影,2001(2):17-20.

人们也许会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在座位上泪流满面。细想起来,可能是Diane和Camilla过去来过这里,并被这里的演出深深感动。所以他们要回到这里,当时上演的正是罗伊·奥比森的《哭泣》,这是一种象征语言,象征着Diane生命的无常、死亡和绝望的感受。对于绝境中的Diane,能够在梦中痛哭,并与所爱的人在一起,可能是她能得到的唯一慰藉吧。

还有梦中的怪物,他就躲在Diane和杀手谈生意的那家小餐厅后面,可以被看作是隐喻Diane着手杀害自己女友的化身。而最后我们发现这个怪物只是一个乞丐,是一个将“好莱坞化”的Diane从舞蹈后的洋洋得意中拉回现实并被彻底击溃的“标志物”。另外,他也是那个象征Camilla之死的蓝盒子的看守者。

(五)媒介时空

即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一种反射现实的中介时空影像。

在电影《穆赫兰道》中,蓝色的盒子和钥匙是两个非常关键的媒介影像符号。蓝色盒子,是一个类似假设性的存在——它在打开之前,里面有什么、是什么,都没有关系;而当它打开后,一切的幻想和可能性都转变为唯一现实。这也是为什么蓝色盒子一打开,梦境就结束了的原因。Diane 意识到了Camilla 的死已是事实,她的所有希望都已破灭,最终在臆想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现实与梦境的分界点也是靠这个蓝色盒子的打开来定的,打开之前是梦境,而打开之后,如梦初醒,是现实部分。

这五种时空形态是通过不同的影像语言来展示,在影片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多彩,浑然天成,构成整部影片的影像语意。

三 关于电影《穆赫兰道》的影像符号传播特征探讨

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经以读书为例,说:“每本书都有难懂的章节,而这些章节却往往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同样的,一部不那么轻松惬意的电影,或许也正是电影意味最为浓郁的文本,《穆赫兰道》的价值也正在于此。不讲究或者说根本不把影片的重点放到说故事方面,是大卫·林奇电影的一大标志,所以在缺乏故事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这一点上大卫·林奇经常为人所诟病,但他本人却不以为然。如果说人们还能从他恍若梦游般的镜头与剧情安排中悟出真意,确属大卫的关心范畴之外,那他对影评与解读所持的就是一种否定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和已故的另外一位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的看法一致,有评者认为大师们拍到了一定的层次后,都会对影片所表达的复杂内容产生“不可说”的深刻体验,这可能就是《穆赫兰道》这部片子影视符号传播特征的精髓吧*黄欣.梦境的诠释者——大卫·林奇[J].实用影音技术,2004(4):77-80.:只要能够从影片中体会出他对人性的恐惧、邪恶以及对荒诞世界非理性一面的探索就行了。

谈论技巧本身是永远偏离了大卫林奇电影本质的,他的电影,常常要求观众有一个心理契约,要冒着投资无回报的心态,完全相信和沉浸在情节和细节中,安分地看完,才能最终得到他想传达的那种回报和力量。

影片最后的30分钟,导演运用重构型蒙太奇的方式把故事分割和拆卸,然后通过浓缩简化、颠倒时序以及交错呈现等对影片进行重新组装,将现实、回忆和幻觉交织在一起,似乎将观众引向了一个猜不透的世界。但是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导演在影片中隐藏了大量的影视符号。虽然影片的表意动机不再是建立在情节的线性发展上,但是通过那些前后呼应的小细节仍然能够获得破译的途径。*李晓欢.凌乱中的秩序——评影片《穆赫兰道》[J].文艺评论,2003(10):132.比如钥匙出现的镜头、Dinae服饰的变化等,只要仔细看,都能觉察出不同。导演在创作的时候也是注意到了观众的理解底线,任何场景、任何镜头都是有据可寻,只有这样,电影才不会成为一堆晦涩难懂的信息碎片。

四 好莱坞的罪与罚——关于该片对人生存与人性的反思

好莱坞是造梦工厂,也是无数有才华的年轻人用热情吹起的一个巨大的肥皂泡。这个大大的五彩斑斓的肥皂泡,在时间的光影下,折射出扎根于美国梦的进取和创造,也映射出一个熙熙攘攘的名利场的全部浮华和肮脏。在这里,内心压力、成功的诱惑和本能欲望就像一台高倍放大镜,将人性细胞的扭曲和折损成像得一清二楚。

如同热衷扒粪的美国媒体具有自揭美国伤疤的本能冲动一样,美国电影有揭人性伤疤的传统动力,从波克拉的《教父》到瑟吉欧·莱昂的《美国往事》,概莫能外。在《穆赫兰道》中,性本善或性本恶的二元对立唯物人性观,在主角性格心理繁复的白描中,总是突然显得那么的毫无力量、站不住脚跟。Diane何尝不是呢?——她渴望爱,她看重尊严,当她踏上好莱坞这片梦工厂的时候,她追求自己幸福的热情多么美好。然而,嫉妒、偏执、暴力驱使的邪恶却曾一度完完全全俘虏着她的灵魂,这都是罪。

回到法律和宗教,在复杂人性里,无论是原罪还是本罪,都是法律难以惩治的,只有相信在人间法律之上,世界有稳如泰山的公义和良善,罪恶才可能真正得到惩罚,恶人才可能得到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有正义感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了证明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行凶杀人。杀人后,内心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他感到自己原先的一切美好的感情都随之泯灭了,这是比法律惩罚更严厉的良心惩罚。他怀着痛苦的心情来到索尼娅处,受到索尼娅宗教思想的感召,说出了犯罪的真相与动机后,投案自首。斯柯尔尼科夫受到最大的惩罚不是八年的徒刑,而是宗教感怀的良心谴责,他也因此获得了救赎。影片中杀死自己爱人的Diane虽然没有受到法律的惩罚,但是内心何尝不是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众多的影视艺术家有过度表达的嗜好,却少有伟大的作家怀揣治病救人的人文责任。

结 语

复杂的人性在残酷的社会生态里多多少少都会衍生出罪与罚的悲剧和苦痛,或许我们感觉这样的悲剧和苦痛遥不可及,我们只是无数平凡甚至平庸的人们中的一员。然而,让我们自己知道世俗之外的宗教世界,那里储放了世上稳如泰山的正义和良善,是有必要的。就像“穆赫兰道”,这条道路比较窄,部分路段一直通到山顶的住宅区,它的象征意义比较曲折和深远。从山顶路的尽头处望下去,山下的万家灯火更像是重重鬼影,虽然底下定是一片喧嚣,但从上面看,确实寂静一片。*阿木.多层梦境的可能性:穆荷兰道[J].电影文学,2003(7):54.

猜你喜欢
林奇大卫梦境
肿瘤也有可能遗传——林奇综合征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大卫,不可以
大卫,圣诞节到啦
拯救大卫
梦境
无 面 岛
捡臭球的成功捷径
“别有用心”的球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