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闪行动”的辩证解读

2015-03-17 22:39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线下

陈 静



“快闪行动”的辩证解读

陈 静

“快闪”出现以后以其出乎意料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这种极具吸引力的怪诞行为在诞生之初就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在大部分学者眼中,“快闪”行动极为有力但同时也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因为“快闪”行动一旦进入政治领域其后果将难以预测。大多数人将目光放在了“快闪”的危险因素上。但实际上,“快闪”行为出现的动因与政治并无关联,尽管后来它被发现可以作为满足政治诉求的有效工具,但这也不能抹杀它给大众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快闪 潜在危险性 积极意义

陈静,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3级国际新闻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 “快闪”:新媒体催生的新型网络文化

快闪,来源于英文“Flash Mob”,有的译为“快闪暴走族”,是指通过邮件、短信以及口述等病毒式的传播手段召集众人,在指定时间涌到指定地点完成某些稀奇古怪的动作后,又在短时间内迅速消失的一种群体行为。霍华德·莱茵戈德在“快闪行动”上堪称理论旗手,他在《聪明行动族:下一场社会革命》一书中将“快闪”定义为:一群体会用网络、手机等,互相沟通、串联,参与特定族群活动并做出实际行动的人。美国学者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也对“快闪”做出了定义,他认为“快闪”指的是一个看似自发,而实则行为配合一致的族群。

无论哪一种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快闪”这种新式行为中,“协调”与“配合”至关重要,而“协调”与“配合”的实现需要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工具,而网络在其中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有了网络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分享和协调的成本瓦解,*[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2.人们之间的协调配合才得以实时并且隐秘地进行。

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线上世界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网民们以虚拟的身份活跃在网络空间里,线上紧密联系的人群在线下甚至互相不认识,这就存在着一种线上与线下的脱节。“快闪行动”是一种将线下与线下结合起来的尝试,基于网络聚集的人群开始将这种团体转移到线下,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无改变,仍然是彼此陌生的状态,但“快闪行动”让网络中的言论力量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力量,这是新媒体带给社会的重要影响之一,同时也成为新媒体催生下的新型网络文化。

二 “快闪”的潜在危险性

(一)“快闪”进入政治领域

“快闪”在诞生之初并没有与政治挂钩,而是有点“旗杆静坐”的味道,*[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6.这些行为本身是无害的,却可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然而这种行为的纯粹性并没有坚持多久,“快闪”行动出现后不久,就迈入了政治领域。较早期的含有政治意味的“快闪”的代表之一是在2003年,俄罗斯总统选举前两周,大约60位青年头戴普京的面具,身着印有“反普京”口号的T恤衫突然出现,这次“快闪”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味,即反对普京连任总统。

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提到白俄罗斯人将“快闪”演绎成抗议的巅峰之作。2006年,卢卡申科谋求第三次连任时得票率高达85%,民众认为其在选举中作弊从而发起了“快闪”进行抗议,抗议者们相约聚集在一起吃冰激凌,这种看似无害的行为表达的是他们的政治诉求,因为“真正传递的讯息不在行为之中,而在行动之中”,“一个吃冰激凌群体的威胁并不在于冰激凌而在于群体”。

而真正显示群体力量在政治领域的巨大功能的事例还是霍华德·莱茵戈德最喜欢举的例子。菲律宾埃斯特拉达总统的政府行使否决权以对总统贪污案从轻处置时,数千名愤怒的公民迅速组织了一场抗议活动,他们利用短信相互通知。这些迅速聚集起来的民众占据了街道,最终迫使政府依法进行审判。

“快闪”作为一种群体聚集的事件,一旦进入政治领域,发挥的效力将不可估计,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快闪”的危险因素所在。

(二)“快闪”与群体性突发事件

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从社会学角度看,是指“由社会原因引起的,有众多人参加的,并且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必须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处置的重大社会性事件。”*徐乃龙.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2.“快闪”与群体性突发事件之间联系密切,“快闪”能在一定情况下演变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并且一旦演变,会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1.“快闪”有转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首要特点是群体性,是指由一群人制造和参与的活动,而“快闪”的召集者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召集众多互不相识的人,在指定时间涌到指定地点完成指定的动作,无论众人参与行动的目的是否完全相同、行动是否完全一致,至少在局外人来看,快闪与群体性突发事件一样,都具有人数众多这一特点,*高媛.“快闪”:潜在的群体性事件[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3(3):107.这就为“快闪”转化为群体性事件提供了主要条件。

再者,群体性突发事件之所以强调突发是因为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也就意味着群体性突发事件事先很难进行有效监测,往往在突然间发生。而“快闪”也是如此,只有参加者才知道大家约定的事件和地点,对于旁观者来说,“快闪”的发生极具突然性。

组织性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一次群体性事件并不是无组织状态之下发生的,而是有“领导者”牵头,进行策划和组织。“快闪”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松散无组织,更像是一群人的自发行为,但实际上,在每一次“快闪”的背后,都会有牵头组织的人或团体,正是隐藏在事件背后的这些组织者,才有了每一次成功的“快闪”。

另外,群体性突发事件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效仿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经过媒体的报道被更多的人知晓,也就意味着会有群体进行效仿。而“快闪”也正是如此,自从有了第一次成功“快闪”,这种活动就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引得各个国家的民众争相效仿。

群体性、突发性、组织性和效仿性都是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快闪”的特点所在,这种内在特点的共通让“快闪”很容易转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而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快闪”转化为群体性突发事件将更难控制

“快闪”是借助于网络等新媒体工具来进行事前的协调和配合,这就意味着整个组织过程是隐蔽的。如果说之前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监测还可以通过加强对集会的控制来实现的话,那么现在“快闪”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更加难以控制的阶段。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分享和协调不再借助于见面这种古老的方式,而是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实现实时联络,甚至是发起行动的人在行动开始的那一刻也无法预料参与人数的多少,这使得对“快闪”进行事先阻止变得几乎不可能。

社会化工具不仅在“快闪”的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活动的进行中也举足轻重。现在的民众大都拥有随时随地可以上网的移动设施,即使在“快闪”行动过程中出现被阻拦和镇压的情况,参与人员甚至旁观者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移动设施将事件过程记录下来,传到网络空间作为永久的证据。这种整个事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为阻止这类事件增添了难度,毕竟任何政府和个人都不愿臭名昭著。

另外,“快闪”中参与人员的心理的易变性使群体活动的结果无法预测。在群体活动中,每个人的情感都会得到同伴的支撑和感染,每个个体都处于亢奋状态,这时候理性分析能力就会极大减弱。法国学者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就曾指出:“刺激群体的因素多种多样,群体总是屈从于各种刺激,因此群体心理也极为多变,不会作任何事先策划。”这指出了群体心理是很容易改变的,普通的群众性突发事件中的参与群体有着广泛的心理认同,但“快闪”不一样,参与“快闪”活动的群体有着更复杂的构成,这使得活动结果更加难以预测。

三 “快闪”的积极意义

尽管“快闪”潜在的危险因素值得警惕,但如果因为过分强调其危险性而扼杀了其积极意义,那么就有点因噎废食了。“快闪”作为一种创新型的行为方式,包含各个领域,如果使用得当,会产生积极意义。

(一)艺术表达的新形式

“快闪”出现之后很快被那些思想开放的艺术爱好者接纳,成为他们表现艺术想法的新形式。在伦敦街头,很多艺术类的“快闪”活动非常常见,他们或者进行一段合唱,或者跳一段舞蹈,也可能采取其他种类的艺术表达方式,目的只是纯粹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让自身的艺术想法得以呈现。这种艺术类的“快闪”活动对于参与者来说,他们的想法得以公开表达,获得满足感;而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们获得的是观赏后的愉悦,一次艺术“快闪”甚至能改变他们对于原先并不了解的艺术领域的某些刻板观念。作为艺术表达的形式,“快闪”实际上做到了一举两得。

而对有些人来说,“快闪”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艺术的新形式,甚至“快闪”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快闪”的首次发起者“比尔”在接受CNN采访的时候指出,每个人对“快闪”的理解都不一样,对他自己而言,他更愿意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快闪这个后网络时代的伟大灵感,在很多人的眼睛中变形,而艺术家们希望它是本世纪以来最疯狂的行为艺术。

实际上,现在“快闪”运用的领域逐渐增多,很多公司甚至都将其作为宣传推广的方式,这就是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二)“快闪”为公益

2012年9月29日,30个身穿熊猫服的青春美少女现身成都街头,上演“快闪”活动。她们在这次活动中采用集体舞的形式,旨在呼吁大家爱护动物,宣扬激情、健康的生活方式。

像这种以“快闪”方式做公益的例子有很多,因为“快闪”的新颖性及其独特性能在一段时间内吸引大量民众的注意,这要比之前的宣讲等做公益的方式有趣得多。人们会因为这种形式而对其宣扬的内容产生兴趣并且收到良好的效果。

去年圣诞节前夕,北京国贸上演了一出合唱“快闪”,由两岸的歌手领唱,唱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快闪”现场引起众多人围观。活动结束后,一些旁观群众都表示从这场“快闪”中感受到了一种温情,为一天工作的疲劳和辛苦注入了活力。而活动的发起者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做这次“快闪”就是想要做好玩纯粹和公益的事情,给现代社会中的忙碌人群减减压,让他们对生活有更加积极的态度。

其实,这种公益性质的“快闪”活动正在逐渐增多,去年五地同步发起的“关注自闭症儿童”的快闪活动引发关注;倡导环保理念的“快闪”活动也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大学校园内也出现很多关于倡导志愿活动的“快闪”……这一系列的“快闪”活动没有私利诱导,大家出于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参与活动,并希望借助于这种能吸引注意力的方式将公益进行下去。

(三)“快闪”:社会交往新形式

全球每个城市中勇于尝新的年轻男女彼此用网络传输、用手机联络他们要到哪里集合、做什么动作,而这些长年躲在电脑后面的年轻人,也正是需要社交的年纪。“我们每天都在电脑屏幕上跟很多人讲话、交换消息,却很少见到本人,”荷兰“快闪暴走族”召集人在BBC 网站上说:“这是把电脑社交转换成现实社交的方式。”*佚名.“快闪暴走族”将成网络新文化[J].中国新通信,2007(4):21-22.

没错,“快闪”是一种线上到线下的转移,一些在网络中结识很久的“朋友”开始借助于这样的活动而发展线下友谊,这是对年轻人社交的扩展。这种社交不仅仅通过共同参与活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共同组建网站、网上社区甚至组成线下团体来实现。快闪论坛、中国快闪联盟、北京快闪舞团等,这些线上的社区或者线下的实体团队,都为快闪爱好者们提供了与他人交流与结识的机会。

以往的网络社区提供了有共同兴趣的群体进行交流的平台,但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线下的活动将他们真正连接起来。“快闪”作为一种线上组织、线下活动的方式,有效地弥补了这种缺憾,更多的人有机会也更愿意与他人进行虚拟世界之外的交流。

(四)“快闪”成为年轻人宣泄情绪的途径

现代社会的年轻一代压力渐增,而相对地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却没有跟上。这就使得年轻人心中郁积着一些容易爆发的情绪,而他们找到宣泄方式非常重要。如果排解不当,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

从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快闪”来看,绝大多数的快闪是年轻人的群体游戏和宣泄的过程,这些活动有的类似于搞笑和恶作剧,有的近似于行为艺术,但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宣泄方式。举个例子,深受考试压迫的学生在正式考试之前的几分钟发起一场“快闪”活动,活动内容是几个同学高唱《悲惨世界》的著名曲段以表达他们对考试的不满情绪。这种简单的、看似无理的“快闪”成为了他们宣泄情绪的新途径。

更深层次来讲,“快闪”可以说是对传播学上“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延伸。“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的主动性,关注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以及他们从中获得的满足,我们在前面说过,“快闪”的出现和发展是建立在新媒体基础之上的,而“快闪”活动的发起者和参与者是对这些媒介进行使用后所发起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达到一种心理的自我满足,这种满足对年轻人来说很大一部分是情绪的宣泄。

四 总结与思考

“快闪”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的确给社会带来了各方面的影响,正负面皆有,这就更需要我们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

克莱·舍基在《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中提到,“群体行动的自由,天生就是政治性的”,自由是政治性的,但群体行动却不一定是政治性的,我们可以看到群体行动在公益、艺术等各个领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化工具极其发达的时代,这些工具为群体内部的协调和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克莱·舍基说,“当你提高一个群体内部的沟通能力的时候,这个群体能够做的事情也因之改变”,但大家会用这种能力做什么,谁也不能确定。

也正如霍华德·莱茵戈德所说的,“快闪”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瞎闹,而是新的“社会变革”的开始,但谁又能说这种“社会变革”就一定是不好的呢?

[1]罗一娴,叶玲弟.“快闪族”现象探析[J].理论观察,2008(04).

[2]王聪.警惕快闪行动影响我国政治安全[J].辽宁警专学报,2011(02).

[3]陈昱.群体性事件与“快闪族”行动[J].职业时空,2006(15).

[4]陶建钟.“都市快闪”:游戏还是责任[J].中国青年研究,2005(04).

猜你喜欢
群体性突发事件线下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
突发事件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