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公民政治教育观

2015-03-17 22:39徐莉莉
传媒国际评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政治学城邦亚里士多德

徐莉莉



浅析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公民政治教育观

徐莉莉

亚里士多德将各城邦中拥有政治权利的那部分平民称之为公民,这揭示了公民概念的本质含义,即公民的概念与政治生活相联,公民不仅是政治生活的主体,更是政治国家的主人。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对公民的教育,尤其是对公民政治品格的培养,提倡按照政体的精神来培养合格的公民,所以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于政治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民主与法治;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公民 政治教育

徐莉莉,女,汉族,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14级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公民性的含义不仅包括公民权,同时也包括行使这项权利的人所拥有的资质和能力。公民教育“因培养青少年公民资质方面的特殊功能而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在国家形态形成阶段,其作用尤为突出。”*[日]岭井明子.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M].姜英敏编译,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3.但事实上对于公民教育的重视与强调并非是近几十年才开始的,早在古希腊时期对于公民身份和教育的讨论和研究就已存在。而亚里士多德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在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一书中就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公民理论,即已涉及关于公民的定义、资质和能力、教育等问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在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现代公民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仍可从他的理论中汲取营养,获得某种启示和借鉴。

一 公民概念的本质含义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这句耳熟能详的政治命题出自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其原文表述为“城邦源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则是一种趋向城邦生活的动物(就本性而言,人类也正是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动物)。除非那是一群鄙夫或超人,或者是‘出族、法外、失去坛火(无家无邦)的人’,否则,人们都会出于本性或偶然而归属于某一个城邦。”*[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4.即人总是要过一种“城邦”式的生活,按照今天的理解来说,就是人总是要过一种群体的社会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里,人与城邦息息相关,以至于他在讲解公民与城邦的概念时都采用的是互为定义的方式:“(一)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二)城邦的一般定义就是人数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的一个公民集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73.也就是说无论城邦的性质、特点如何,只要拥有政治权利,参与城邦政治活动,就是该城邦的公民,也只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

从上面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是从政治生活的主体角度来定义公民的,即在各城邦中拥有政治权利的那部分平民被称为公民。虽然在现代看来这种公民概念过于狭隘,但它却揭示了公民概念的本质含义。公民的概念与政治生活相连,公民不仅是政治生活的主体,更是政治国家的主人,因此而具有的社会历史的或文化伦理的意义也是以政治为基点的含义的广延。这一点可从英国学者T.H.马歇尔对公民身份的历史发展的阐述中得到印证。

马歇尔在《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一书中,从公民、政治和社会三大要素出发解释公民身份——“公民的要素”由个人自由所必需的权利所组成: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思想和信仰自由、财产权、订立契约的权利以及获得公正审判的权利等;“政治的要素”是指公民作为政治实体所应拥有的选举和被选举权等参与和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而“社会的要素”是指从享有某种程度的社会福利与安全,到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三种要素实际上强调的是公民的三大权利,而这三种要素实际上也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公民身份也可以被解释为随着历史演进的三种形态:第一代公民身份意味着拥有公民与政治权利,第二代公民身份意味着不仅拥有公民政治权利,还拥有获得一定的社会经济保障的权利,第三代公民身份则具有更多的全球化的色彩,即公民身份还意味着有权生活在良好的、安全和可持续的环境之中。*[中]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97.可见,现代加诸在公民身份之上的种种权利实际上都是以政治权利为基础的,政治权利之上才是社会经济保障权利、环境权利等。

从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的定义和其后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主张的公民基本政治权利包含以下三点:议事、行政和审判的权利。具体来讲,就是选举官员的权利和被选举做官员的权利、城邦重大事项的表决权、监督官员的权利、审判权等。以上这些权利中的大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当然为保证公民都能参与城邦政治活动,还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证。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平民政体时指出,如果想对平民和富户在出席公民大会和法庭时进行公平的混合,那么采取的措施就是“穷人出席者要付给津贴,富户中的缺席者则要施以罚款,这样一来,双方就都会参加政治集会了”。*[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137.于是在我们看来,对于富户来说,他的权利同时也是他的义务。放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也要去履行义务。

二 公民教育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十分重视对于公民的教育,对此他还提出了两点理由:“一是如果邦国忽视教育,那它的政制必然将被毁损。为了使公民们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和生活方式,一个城邦应该经常教导他们。二是人要运用每一种机能或技术,使其各个相适应,首先必须进行训练并且经过相当的复习,那么他们也必须先进行训练和适应,然后才能作为城邦分子从事公民所应实践的善业。”*[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264.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把公民教育提升到了维护政体的高度。国家之所以要重视公民教育问题,是因为作为一个国家的细胞,公民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到这个国家现在的稳定与未来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对公民实施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德性,保证个人的目标和城邦的目标一致,从而达到最高的目标——善。同时,他还坚持教育平等的思想,反对现实中的教育不平等,认为不应该对公民实施不同的教育,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后代应该接受相同的教育,王子、公主和穷小子在受教育的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一点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有几分相似之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亚里士多德提倡应当对所有的公民实施同一种教育,这在今天看来并非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但这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社会环境下却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

谈到公民教育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虽然坚持全面教育的思想,主张从儿童抓起,对公民进行智力、体育、德性、统治术、音乐等全方位的教育,以培养合格的、健全的公民,但他更强调对于公民政治品格的培养。他指出,“在我们所讲到的保全政体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按照政体的精神实施公民教育”。*[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179.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按照政体的精神教育公民,培养公民的言行,使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政体获得长治久安,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说的政治社会化。同时,按照上文所述的公民概念的本质含义来说,公民与政治生活相连,所以笔者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或者说是公民政治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下面一个部分,笔者将会围绕公民政治教育来展开论述。

三 公民政治教育的内容

根据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论述,笔者认为,公民政治教育作为公民政治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或是说是阶段,应该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于政治共同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们的职责虽然各有分别,但保证社会全体的安全是大家的一致目的,作为一个政治体系的社会,每个公民都已经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他的品德就应该符合这个政治体系。*[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77.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主要和一般功能是对主导政治文化的传播,而主导政治文化的核心就是论证现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形式的公民教育,其实质性功能就是教育公民对现有政治制度的认同、拥护和遵奉。对于国家、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政治教育的核心,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政治教育离开了这些,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失去本身存在的意义。

(二)民主与法治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城邦是公民共同体,他在考察了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将统治形式分为六种,或者说是六大政体类型。这六大政体按两个标准区分:第一个标准是政府的目的,即统治者是为了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还是只照顾自己一个人或少数人或平民的私利。依此标准,政体区分为正宗政体与变态政体两类。第二个标准是掌握城邦最高权力的人数的多寡。依此标准,又分为一人统治、少数人统治和多数人统治。将上述两个标准结合起来,就产生六种政体,即作为正宗政体的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作为变态政体的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论具体的统治形式如何,最重要的是公民联合体必须实行民主和尊重法律。实际上,在亚里士多德对公民和城邦的界定中本身就包含了基本的民主与法治原则,因为城邦是平等的公民的自治团体。它在本性上就是民主的,它要求服从法律,而不是服从个人,哪怕是伟大的个人。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谈到民主(多数之治)时,认为把治权交给多数平民,有可取之处,因为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此时应该给予他们两种权力:选举执政人员;由他们在执政人员任期届满时审查其行政的成绩或功过。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多数之治可取,但他也提出裁决权力应寄托于正式订定的法律,只有当法律有所不及时才可将个人的权力或若干人联合组成的权力作为补助。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完全没有感情的”,远胜于带有主观感情和好恶的个人智慧。因此法治优于形形色色的人治,因为:第一,它是为了公众的利益或普遍的利益而实行的统治,以区别于为某一个阶级的利益或个人的利益的宗派统治或专横统治;第二,它是守法的统治,即统治的实施须根据普遍的法规而不是专断的命令;第三,法治意味着对自愿的民众的统治,以区别于仅仅靠武力支持的专制统治。亚里士多德还曾引用了柏拉图的一句名言来说明法治的重要:“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了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在一个由平等的公民自愿组成的公民共同体中不实行法治是不可想象的,公民组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以法律而不是以个人意志和命令为准的法治社会。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尊严,需要一种尊重人的制度加以保障。这种制度安排在现代意义上就是民主与法治。与此相应地,公民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必须体现民主与法治的精髓和实质,以培养现代公民的民主法治精神。

(三)积极理性的政治参与

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行公民的轮番统治,认为应该“让所有公民一律轮番参与统治与被统治”。同时,他也非常重视实践在道德养成中的作用,他指出:“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0:26.以此可以推论:只有让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公民,因而,“让所有公民轮番参与统治与被统治”的主张就获得了公民教育的功能。亚里士多德关于通过制度保证政治参与对于培养公民能力的作用,对于我国公民文化的培养、民主政治以及政治文明的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

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集权专制统治下形成的臣民意识,使得公民以及公民意识非常淡薄,这对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足以形成极大的制约;同时,民主制度的不健全也反过来影响公民社会的形成以及公民教育的效果。亨廷顿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到了这样一种观点:目前部分国家政治动荡的原因在于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扩大公民参与水平二者之间的失衡,即民众的参政意识、参与水平提高了,但与之相配套的民主制度建设却没有跟上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公民的参政行为得不到规范,合法参政渠道少而不畅,必然会导致公民参政热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引导,从而可能会伤害到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因此,就公民教育而言,目前通过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以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并在参与政治的实践中,培养公民意识,提高公民能力,养成公民习惯是有效的路径之一。

亚里士多德的“参与式”公民身份理论建立的基础是小国寡民的城邦,所提倡的公民参与显然也是直接参与。但就我国国情来看,全国范围内的公民直接参与缺乏现实的可能性,若贸然实施有可能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甚至还会出现混乱与动荡。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国家与个体之间寻找到一个点,使其与个体近得足以在其活动范围内对公民个体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且以这样的方式将他们拽进社会生活的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维系。而托克维尔在其《论美国的民主》的一书中为我们找到了这一点,他说:“乡镇组织之于自由,犹如小学之于授课。乡镇组织将自由带给人民,教导人民安享自由和学会让自由为他们服务。在没有乡镇组织的条件下,一个国家虽然可以建立一个自由的政府,但它没有自由的精神。”*[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7.维克托尔所说的乡镇组织放在中国可以理解为基层组织——社区,于是这就提醒我们在公民政治教育中要增加社区参与和社区建设方面的内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区活动,通过社区参与的方式推动公民对于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注。

此外,公民仅仅参与公共生活对于民主发展还远远不够,这种参与必须是有序的、理性的。而亚里士多德关于公民美德的论述,特别是对审慎的强调,恰恰体现了公共参与的理性诉求。这对我国当前公民参与过程中注重公共理性的培养是有启发意义的。由于公共理性内在地蕴含着沟通、协调、妥协、宽容、参与、自助、调试、责任、对自我的适度怀疑和对他者的信任,以及健全的权利义务感等一系列公共调试能力,而这些公共调试能力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可能自动获得,因此,国家就需要通过公民政治教育来培养公民具备这些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着眼于培植公共理性、公共价值的公民政治教育而言,就是培养公民以和平的方式进行说理、相互协商、杜绝暴力等非理性行为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公民个体的权利,也保证了集体的公共利益。

总之,公民政治教育是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和目标能否真正获得弘扬和实现,一方面固然取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则完全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能否成为具有良好公民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制度主体或合格公民。厘清公民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仅仅是开展公民政治教育的第一步,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深入理解了主要内容,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方法,从而保证公民政治教育的效果,培养出适应国家和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这正是本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1][美]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陶艳华,马瑞芹.公民与公民教育——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启示[J].法学杂志,2008,29(2):40-41.

[3]张慧卿,刘丽瑛.亚里士多德公民参与思想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启示[J].理论探索,2010(5):125-127.

[4]刘建设.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及当代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08,20(4):15-17.

[5]张岸.公民理论原理——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点评[J].湖南社会科学,1999(3):95-96.

猜你喜欢
政治学城邦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治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雅典城邦的民众失去政治热情了吗?——从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第32题谈起
古代雅典经济责任审计探微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政治学与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