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须反思、更须戮力共赴

2015-03-19 18:17本刊编辑部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职教博士学术

校企合作:须反思、更须戮力共赴

本刊编辑部

浙江工业大学刘晓博士和我联系,鼓动我加入“职教新思维”博士微信平台,上传一些文章。“入伙”后,看了平台上“校企合作反思”的一组文章,有一些想法和感思,发为感言。

校企合作虽然是国家顶层政策设计以及职教界的一致共识,但其开展或实施的成效却实在不敢恭维。微信平台上诸位博士的一些比较新锐的观点,也对校企合作实施的成效颇有微词。认为校企合作或许不是最好的出路。江苏理工大学臧志军博士的观点是,自校企合作概念提出到被决策者采用,直到今天已经有二三十年时间,如果一件事被重复做了二十多年而毫无起色,不该反思一下这件事是否值得做,或我们做事的方式是否有问题吗?我同意臧博士的“我们做事的方式有问题”的判断,但不同意因为做得不好,就怀疑这件事是否该做的价值。这就好比我们生态环境没有治理好,不能归罪于治理是错的或不该治理一样,或因为离婚率高,就否定结婚的价值和必要一样。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朱俊老师也质疑“十年校企合作:我们是否开错了窗户看错了风景”?其实我们并非开错了窗户,之所以没看到想看的“风景”,其实更是“心景”,并不在于“开窗”问题,而在于“造景”方面做得不够,以致于无景可看。倒是中原工学院编辑部陆俊杰博士的观点比较中肯:“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可能并非只有校企合作一条路。而且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低估。”但目前来看,还有比这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选择吗?

是的,离开了校企合作,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更好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路径可走吗?如果没有,这根“拐杖”还是不能丢。否则,职业教育就很可能还要回到困守“围城”,封闭在校园办学的老路上去,打回学科教育的“原形”。我想这恐怕是大家更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就他们对校企合作“观点约架”的系列文章来看,我认为,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思辨或“破”的层面,诚然校企合作需要思辨、反思甚或批判,但我想说的是除了理论思辨,我们还应做些什么?换言之,我们不能仅有校企合作十年成效不显的问题焦虑,还须提供“怎么办”的改进对策和解决路径;我们不仅需要“破”,更需要“立”;不仅需要理性反思,更需要实践智慧;不仅需要“诊断”,更需要“药方”。即在反思的同时,提出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新对策,这才是更为紧要和关键所在,也是年青学人应有的担当。

校企合作既然被认定为目前还替无可代的一种选择,而且照我看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依然是其出特色、出经验、出品牌的依托所在,尽管我们做得还很不够,问题重重,但唯其如此就更应该戮力共赴,协同作为。年轻的博士族,更是其中最重要的有生力量。我们既已清醒地看到校企合作“做事方式有问题”或合作十年,没让我们看见应有的“风景”,就不能仅停留在“坐而论道”层面,更需要“起而躬行”。中国的职业教育历经十多年快速发展,规模和数量已达到世界第一,支撑经济高速发展34年,并还将继续支持经济中高速发展不断延续,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也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在这样的背景叠加下,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头戏”、“特色牌”——校企合作,也该有所建树和突破了。难怪这些富有责任感的博士们忧心忡忡,怨其不争。建树和突破,需要集思广益、汇聚众智,需要探索改进、完善超越,需要职教学人的思想穿越和实践创新。博士群体义不容辞。

说实在的,我非常赞赏这批年轻博士反思、批判精神,他们思想前卫,学术视野、理论功底、创新识见都十分值得称道,富有朝气、锐气和灵气,对职业教育领域的事物保持着学术敏锐和理论观照;我也非常钦佩他们的学术造诣,年纪轻轻,就已在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和已经成为年轻有为的学者和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不久的将来,就将成为职教领域顶级的“腕”和“角”,他们是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的未来和明天,中国的职业教育也需要依重他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愿他们能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职教博士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制冷博士来帮忙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神奇博士感冒了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博士蚊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