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视阈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2015-03-19 14:25孟繁菊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政治思想

孟繁菊

(沈阳音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 110818)



流行文化视阈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孟繁菊

(沈阳音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辽宁沈阳 110818)

流行文化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已成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文化事实,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的特殊群体,因其专业和个性的特殊性,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这种影响也反映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本文着重从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出发,分析流行文化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和研究流行文化视阈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流行文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借助于新媒体传播手段的使用,流行文化以迅猛的趋势广泛地传播开来。流行文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对高等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学生在崇尚、接受、追随、融入这种文化潮流的同时,其思想和行为方式也必然受到冲击,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艺术院校在流行文化传播和影响中的特殊位置,理性分析流行文化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探索利用艺术院校独特的资源和平台,创新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开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艺术院校是流行文化迅速传播的前沿地带

高校是各种文化产生和聚集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成为流行文化的最主要受众群体。艺术院校是进行文化艺术教育教学和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专门机构,在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同时,不仅要面对和接受流行文化,还将成为流行文化迅速传播的前沿地带。

1.1 学校类别的特殊性

艺术院校是专门开设艺术及含有艺术性质各专业的院校,艺术类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各专业知识、能从事各专业门类教育和实践的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艺术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有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公立大学)、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民办大学)、具有艺术性质非艺术类本科院校、综合院校及其他类院校中的艺术类分院或分支教育机构。艺术院校是文化与艺术的集中地,在文化发展和教育开放的大环境下,这些院校相对其他类别的院校而言,更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现象的影响和冲击,使其处于流行文化传播的前沿地带。

1.2 专业设置的特殊性

艺术院校所设艺术学科一般包括音乐、美术、体育、戏剧、戏曲、舞蹈、电影等门类,其下设置的专业也相对比较固定。其中,音乐院校一般包括音乐学(理论)、音乐表演(声乐、钢琴、管弦、民乐、指挥)、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等专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增大,导致学科交叉融合性趋势加快,新兴艺术门类不断涌现,艺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呈现出新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流行文化迅速传播,一些艺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在保留原有传统专业基础上,开设具有流行文化特征的新兴专业。例如流行音乐(艺术类)创作、演奏和表演等专业,拓展了艺术院校的专业界限。

1.3 学生个性的特殊性

1.3.1 文化基础薄弱导致流行文化的复制率高

艺术院校学生大多从小接受专业教育和训练,投入系统的文化基础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导致文化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在进入专业艺术院校后,部分学生存在着“考上艺术院校就是学专业”的认识误区,对文化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排斥情绪,学习动力不足,分析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欠缺,使他们在面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现象时,审视和价值判断反应弧线变短,追随、参与和推动受众人数增加,导致流行文化在艺术院校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效仿性高、复制率高等特点。

1.3.2 感性思维惯性导致激烈的行为表达方式

艺术思维虽然是由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但在艺术思维中形象思维仍然是主体并起主导作用。因此,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感知性技能,如对光线、影像、韵律、动感的感知等。表面、直观、感性的思维定势的惯性,使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更容易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和直觉去理解和表现客观世界,而往往缺乏客观、冷静、逻辑思辨的理智态度。这种感性思维的惯性模式,使其对流行文化的选择缺乏理性思考。面对汹涌的流行文化潮流,一部分辨别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深陷消费文化、宅文化,享乐文化的漩涡中难以自拔,进而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导致激烈的行为表达方式的出现。

1.3.3 强烈的个体本位意识导致价值取向功利化

从国情视角来看,目前在读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和“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式,而与综合院校相比,艺术院校大学生“个体本位”与“竞争意识”则更加突出。他们渴望在行为方式上突破陈规,标新立异;而“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艰辛艺术之路,也使他们更加看重竞争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因此,专业意识、职业意识不断强化,高度重视专业学习,却往往忽视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大众传媒和商业利益的推动下,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不可避免地受到流行文化中“追求个性”、“个体本位主义”的诱导和冲击,导致其价值取向日趋务实与功利化。

1.3.4 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与综合院校相比,艺术院校学生的学习过程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具有特殊性。教学模式灵活多样,课堂授课与创作、演出实践相结合。除公共课采取“集体”授课“合班”授课模式;专业课多采取“个别课”“大师课”“小组课”“一对一”的课堂授课模式;此外,基于专业需要还要参与创作和演出实践,使艺术院校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接触社会、介入社会。他们在传播和表现主流文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流行文化发生正面的碰撞或交融,受到流行文化的直接影响,甚至成为流行文化的积极追随者、参与者和传播者。

2 流行文化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流行文化是文化开放和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流行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尤其是在艺术院校这一特殊育人环境和特殊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使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的影响表现为挑战与机遇并存。

2.1 挑战分析

2.1.1 弱化学习动机,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

流行文化与时尚同行。它通过传媒的感官刺激迅速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复制和向外辐射。它抛弃了“文以载道”的历史束缚,回避了沉重的逻辑推理与深度反思,而以“游戏”“娱乐”“休闲”和“快乐”的姿态示人,鼓励人们甩掉沉重的枷锁和束缚,及时享受人生的乐趣。微信、微商、QQ 聊天、娱乐恶搞、哈韩追剧、美拍、美颜、美妆等是目前高校最流行的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深受学生的热爱和追捧,却也使很多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痴迷其中;流行文化成功地贴近了时代的社会心理,满足了校园大学生回归本性、追求自由快乐的愿望,却也将自制能力不强的孩子们带进了漩涡。某些高校倡议大学生营造绿色课堂,但课堂上用手机进行QQ或微信聊天、玩游戏、看视频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甚至个别学生还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选择旷课、逃学。流行文化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呈现、评价和衡量。

2.1.2 异化价值判断,导致价值选择的迷茫和冲突

艺术院校大学生在衣着、饮食、语言、娱乐、休闲、消费等各个方面都时刻在追随着流行文化,同时又在创造着新的流行文化。正处于在校阶段的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十分成熟,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在面对校园流行文化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时,出现价值选择的迷茫和矛盾。这种矛盾性突出表现在个性自由与传统约束的矛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的矛盾等。价值选择中产生焦虑和迷茫,容易导致价值选择的盲目性和冲动性;当现实与个人理想出现反差时,盲目的选择容易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所代表的价值观的怀疑和反对,从而陷入自我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步入庸俗化、功利化的歧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往往容易导致人格道德的异化。

2.2 机遇分析

2.2.1 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流行文化是一种“奔跑文化”,它生产、生存周期短,并以强大的复制力渗透向校园。它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生动,充满活力。它通过作用于校园文化的创造主体——大学生,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艺术学院大学生借助于流行文化内容与形式,结合在校生活经历、学习体验进行再创造,如校园民谣、校园流行语以及学生自编自演的舞台剧等,都对繁荣丰富校园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课余生活中,大学生还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组建各种社团和学术问题、社会问题的讨论研究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这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与流行文化的揉和碰撞。学生可以借助于流行文化的手段,表达自身对校园生活的认识和思考,探讨审美标准、价值理念、道德意识不同观点,这从客观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把握自身的社会角色,促进自身的社会化。

2.2.2 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

“流行文化具有粗犷的包容性,轻盈的流动性易于沟通的表现方式,以及深入人心的感染力。”[1]因为流行文化贴有时尚的标签,以流行趣味为引导,所以它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呈现出极强的“亲民”效应。将流行文化中的体现积极向上的元素和精品作为鲜活的教育资源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拓展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改善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流行文化中通过自我实现所产生出的丰富且独创的流行话语、行为艺术乃至作品创作等,大多表现为突出主体意识、崇尚弘扬个性、鼓励表现自我的特征,这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也培养了大学生“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

3 探索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艺术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在流行文化风靡校园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的文化视阈下,艺术院校要结合实际,努力探索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艺术院校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和“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为目标,在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应放在首位。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十分必要。在对艺术院校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中,可以借助于流行文化的表现力和辐射作用,通过鲜活的流行文化案列、灵活的流行文化样式、强大的辐射性新媒体平台,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识、践报国之行;培养艺术院校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自觉意识,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干预和引导作用

流行文化传播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互相交汇和冲撞。如果引导得当,使公众的良知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公众就有可能在参与流行文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道德意识。艺术院校大学生受流行文化影响颇深,思想多元化趋向明显,娱乐化功利化倾向突显,给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必须以主动的姿态和积极的行动应对挑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拒绝流行文化,或封杀流行文化在校园里的广泛传播,而应该以开放的意识接纳流行文化,以虚心的态度了解流行文化,以学术的视角认识流行文化,以宽容审慎的态度积极干预和引导流行文化在艺术院校的健康发展。

3.3 重视文化底蕴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离不开文化底蕴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流行文化已经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身边的文化事实,并且正在模铸着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除了要重视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发挥,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化底蕴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艺术院校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历史、文学、审美文化和现代科学等基础课程建设,开设一些与艺术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还可以从更深层次推动专业教育,扩大专业视野、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一样保持较高水平。因为高层次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都离不开科学文化的积累和积淀。如果没有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开阔的科学文化视野、高深的科学文化素质,即使有再突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可能造就出合格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3.4 利用艺术实践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作用

对艺术院校而言,在探索与流行文化相结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除了开展常规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注意挖掘和利用艺术院校特殊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作用,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比如把艺术实践与流行文化融合起来。艺术实践具有生动性、直观性、综合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已经成为艺术院校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提供条件,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信任、合作与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而流行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合理性和广泛性,其中许多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以新鲜、活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了大学生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同时也蕴涵着很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教育资源。因此,艺术院校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利用艺术实践的平台展演和传播积极的、正能量的流行文化,让学生在参加艺术实践和感受流行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建设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5 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校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艺术院校大学生对流行文化具有强大的复制力量和超乎想象的传播能量。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专业优势,借助于流行文化的平台优势,创新校园文化的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开展积极向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寓教于乐中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同时还应加强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文化的组织和区域的领导和管理,诸如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既要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也要密切关注流行文化对这些组织和区域的影响并加以正确引导,充分发挥它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媒体时代,虽然流行文化正在向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发起挑战,但面对挑战与机遇,艺术院校要敢于积极应对,从艺术院校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努力探索流行文化视阈下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流行文化在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开创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1]百度百科.流行文化[EB/OL].(2015-07-11)[2015-06-28].http://baike.baidu.com/link?url=9yrndxoXPs_n3Gv068QrpZL5BWPkixsJSlYkuacK0TnQcf07h_2WJmIwe4Wl2LvpLtwSrvo5CWmO-5waWJkLi_.

[2]范小青.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创新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3]郭婷.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0(9):69-70.

[4]孙莹莹.流行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

[5]巴力.浅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5):144.

[6]段哲贤.流行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9(9):40-41.

[7]杨元芳.论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1):70-72.

2015-07-19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3DZZ081)。

孟繁菊(1962- ),女,河北玉田人,沈阳音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0

A

2095-7602(2015)10-0110-04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