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建设发展道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2015-03-26 08:17马力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发展

马力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同时,我国文化领域矛盾和问题更为突出,既面临着发展机遇,又充满着现实的挑战。如果我们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就可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果轻视问题,任其发展,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文化发展生存空间将会被压缩。因此,文化建设发展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文化建设发展中的新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方面,国家和社会有了更大的财力投向文化,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文化生活需求。政治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层面的文化发展战略,找到了一条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建设道路。社会层面,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这些都呼唤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归根结底属于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文化发展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文化是一个较高层次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上升,人们从追求简单的物质满足转向精神生活的丰富。政府有了更大的财力投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广播影视、文化出版、文化场馆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多,这些都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保障。可以看出,我国文化发展正在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得到了很多国家人民的喜好,国际上许多国家出现了汉语热。1978年,来华旅游人数为180.92万人,2012年则升至2 719.16万人。改革开放以前30年,即1949—1979年,中国公民总出国人数约28万人,平均每年不到1万人,而2012年我国内地居民出境人数达8 300多万人次,中国公民现在每年出国旅游目的地有130多个国家。据保守估算,到2020年,中国公民年出境人数将达到1.5亿人次。我国还在世界各地举办了孔子学院,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这些都对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改革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自身建设放在一起进行整体的谋划,必将有利于各项具体内容的改革发展。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了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许多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去破解,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去解决。可以看出,经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部署和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我国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确立,中央对文化建设的决心坚定不移,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思路已经有了宏伟的蓝图,到2020年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已经确立。这些都为我国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梦是对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坚持中国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理想追求的高度概括。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文化,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实践过程中,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与实际生活。可以预见,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提出,开启了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一直在屈辱中生活,在黑暗中摸索,中华文化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华文化踏上了复兴之路。中国梦深深地体现了中国元素。用中国的语境、文化、习惯讲述中国的事情,真正实现了运用中华文化来宣传中华文化,树立了中华文化的旗帜,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的同时也宣传了自已,这是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自身优势解读和挖掘不够。只有把中华文化中的特色阐释出来,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吸收别国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建设自己的优秀文化。中国梦这一话语体系、思维方式、发展理念构建了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主轴。

二、我国文化建设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当前,全球化和国际化进一步深入发展,网络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处于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也没有变,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的强势对我颠覆的战略图谋一刻也没有停止,这些都对我国文化建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一)英语强势语言对我国民族语言文化的侵蚀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欧盟和许多国际组织与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在今天,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有十余个,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和几个加勒比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超过七十个,主要是由于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使然。全世界文献信息资料90%以上是用英语写成的,电脑互联网中几乎全部域名是用英语来注册的。这就造成了两难的尴尬处境:不学英语很难跟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交流的形势,学习英语就难免会吸收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和文化。

西方国家善于利用语言工具向其他国家渗透其文化,如美国和英国都设立了向世界各国输送英语教学人才的项目。欧美大国还纷纷制定本国的语言战略。美国在2006年就制定国家语言战略,除了主导自身母语向其他国家渗透以外,还积极研究别国语言,如美国将汉语列为“关键语言”,并通过“汉语旗舰项目”培养精通汉语的专业人才,积极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以应对挑战。从国内来看,中国人全民学英语,从小孩入学到社会培训,从各类考试到各种资格、资历的认定,都需要提供英语学习等级,中国人在学英语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很多海外学成的学者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这种现实环境给我国语言战略的研究带来了挑战,经济的全球化又为我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二)网络文化对我国传统社会文化的冲击

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领域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互联网面世以来,由于其极大的便捷性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可以看到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以及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

1.网络特点容易诱发社会问题。网络传递信息的便捷性,比如网络募捐、网络寻人、网络在线学习、网上购物等,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网络传播的扁平、无中心、匿名等特点,也容易引发一些问题,如黄色视频、暴力网站、黑客事件、垃圾邮件、虚拟财产失盗、木马病毒、网络诈骗等问题,给网络秩序和网络道德规范带来了严重冲击。一些网民对网上发布的信息不辨真假,容易出现网上炒作、网上跟风,肆意放大一些社会事件,如网络社会出现的“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等。在政治领域,一部分人把一些虚假视频和个人信息放到网上,大肆炒作,使严肃的应该在法制框架下解决的问题娱乐化、低俗化。如果这种混乱的现象长时间得不到制止,就会使虚拟社会缺乏主流的核心价值。

2.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兴风作浪。境外的敌对分子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虚拟特征,利用我们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暴露出来的问题大肆炒作,诋毁党和国家的形象。同时,在技术上想方设法利用黑客进攻我国关键网站,盗取我国情报和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串通境内敌对分子,给这些敌对分子提供金钱和政治上的庇护,这些都对我国的网络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冲击

文化产业具有双重属性,即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经济属性。文化产品既承载着文化传播和伦理教化功能,同时,其作为商品又具有市场价值。发达国家利用其文化强势地位向全球推广其文化产品,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数据显示,美国的文化产业占到整个GDP的25%,日本达到20%,而我国仅为2.5%。根据中国文化软实力研发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介绍,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美国独占43%的比例,欧盟占34%,而我国文化产业份额不足4%。

(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

在信息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给引领社会思潮、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挑战。国内社会各个阶层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别,导致了树立一种集中统一的核心价值观难度较大。市场经济的形式和规模已经形成,但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很多违背市场经济契约精神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都容易误导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怀疑。现代传媒技术广泛传播的多种价值观相互竞争,可供人们选择的内容增多,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物质至上意识,容易诱发人们的享乐主义、人性泯灭和精神空虚,这就对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影响

所谓西方文化霸权,就是西方国家把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西方文化霸权产生的直接背景是西方的科技、经济、政治优势。世界各国的各种文明原本应该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竞争发展中体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只有适合本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才是最有意义的文化。世界本不存在普世价值,任何一种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都是为自己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合法性提供理论基础的,是为自身服务的,很难将自身的价值观运用到别的人或者国家身上。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却认为别人的文化都是“落后的、野蛮的”,自己的文化才是“文明的、进步的”。因此,他们利用自己各方面的强势地位,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诋毁,使得我国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也是目前亟需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文化发展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