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上川口村铜鼓乐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15-03-27 11:19李兵姜志德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特点存在问题

李兵 姜志德

摘 要:杨陵区上川口村是以铜鼓乐器为主的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资源发展聚集地,该村铜鼓乐器加工业,在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颇有名气,目前,已跻身全国铜鼓乐器加工四大基地。通过杨凌上川口村铜鼓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这对于杨凌区继续发展铜鼓乐器产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铜鼓乐器产业;存在问题;特点;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1-0039-02

一、杨凌区上川口村锣鼓产业发展情况

上川口村生产铜鼓乐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上川口村一部分铜鼓乐器个体经营户逐步发展壮大成立企业,创立了品牌。“威风”牌锣鼓、“妙音”牌铙钋和“宏达”牌牛皮鼓在中国西北乃至全国铜鼓乐器行业已负有盛名,2010年“威风”牌锣鼓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至2013年底,村里29个经营单位已有3户企业,其中杨凌新声铜鼓乐器有限公司已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3年公司完成产值2 836万元,约占全村铜鼓乐器产值的56.7%,已成为上川口村铜鼓乐器产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在杨凌新声铜鼓乐器有限公司的倡导组织下,成立了“威风锣鼓集团”,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规划了锣鼓产业园,2014年初已开工建设。园区占地62亩,总投资8 500万元,主要建设生产、仓储厂房及附属设施,建筑面积1.7万平米,计划购置电熔炉、电子摩擦压力机、空气锤、车床等40余台套生产加工设备,建成年生产加工60余万件铜器、10万面鼓类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延伸产业链,建设铜鼓乐器博物馆,表演场地等。最终建成一个集生产、仓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历史文化发掘保护、锣鼓历史展览、新产品宣传展示、表演等主要功能于一体的民俗文化工业基地,促进铜鼓乐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上川口村铜鼓乐器产业发展的几个特点

(一)产业继承发展较为持续

根据《杨陵区志》记载,明万历年间即有部分村民制作铜鼓乐器,距今约有400年历史。其后该村就一直有制作铜鼓乐器的传统,随着朝代更替,产业也几经浮沉,但一直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延续到今天,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艺人、技师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技艺、经验。这是上川口村铜鼓乐器产业能够坚持并在今天蓬勃发展的根源所在。

(二)观念更新提高效率

思想观念决定行动。据调查,在四百年的发展历史中,铜鼓乐器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模式,产品单一,手工制作,工序慢,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几天才能做一个鼓。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刘志斌、刘松林等村民才开始购置电锯、电刨、空气锤,摩擦压力机等机械,进入半机械化的生产新阶段。可以说是上川口村铜鼓乐器产业的一次工业革命。机械的使用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铜鼓乐器产品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近年来,尝到甜头的经营户全部增添了机械设备,龙头企业新声铜鼓乐器公司更是已进行了3次大的设备更新。

(三)不断创新扩大市场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上川口村只生产西北地区使用的4~5种铜器和一种腰挎鼓,品种单一,销量有限。村里有句老话“铜器不能走东路”,实际上就是由于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使用的响铜乐器各不相同,如山西用晋锣、西南地区用川锣,京津地区用京锣等,产品音调、形状不同,而过去各地只生产本地用产品,造成上川口村的铜器只能卖到西北。90年代后,部分经营户开始走出西北,到全国各地考察学习,看质量,听声音,比形状,并带回样品,反复研究试验,终于生产出了适合全国各民族、各地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所需要的产品,并在做工工艺上扬长避短,确保了产品质量,产品推向市场后,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很快占领了市场。在此基础上,根据多年的经验积累,当地企业制定了完整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标准,确保了产品质量。通过不断的学习、试验、创新,上川口村生产的铜鼓乐器种类由过去传统的五六种增加到100多种。经过研发创新,这个怪圈在上川口村被打破,使得产品市场能快速扩大到全国。

(四)龙头企业注重品牌赢得市场

品牌是企业占据市场的法宝。2005年上川口村有了“威风”、“妙音”、“宏达”等注册商标。“威风”牌锣鼓、“妙音”铙钋、“宏达”牌牛皮鼓在全国铜鼓乐器行业久负盛名并出口。“威风”锣鼓、“妙音”铙钋多次被认定为“质量信得过产品”、“中国知名品牌”,“威风”锣鼓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新声公司也积极参与了国家行业质量检测标准的制定工作。正是有了品牌的影响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天地社火”表演使用了新声公司的铜鼓乐器产品,江苏华西村的“天下第一鼓”也由新声公司制造。全国各地慕名前来采购的也逐渐增多。品牌影响力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上川口村铜鼓乐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存在问题及成因

尽管上川口村的锣鼓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但依然存在着制约整个行业进一步大发展的诸多问题。

1.艺人(技术工人)的短缺问题

目前,从事响铜鼓乐器生产制作的技师大多年龄偏大,企业面临人才断档的潜在危机。据调查,现阶段从业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行业从业人员的70%,30~40岁占20%,30岁以下年轻人仅占10%。从事铜器生产制作,要培养一个学徒,一般需要三至五年时间,要学成全门把式(技师)一般需要10年以上。因为做铜器活累、身体素质要求高且需能吃苦肯下功夫才行,而现在年轻人大多不愿吃苦,又感觉这个行业噪音大,又脏又累,传统技术枯燥,不愿从事这个行业。导致后续继承人特别是锻造、定音等关键生产环节的艺人很少。目前村里达到大师级别的只有10人,平均年龄50岁以上,所教徒弟20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产业发展有后继乏人的危机。

2.多数经营者创新意识不足

当前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日趋激烈,产品不创新、不注重培育品牌、不培养人才、甚至营销模式的创新,经营者终会被市场淘汰。上川口村铜鼓乐器生产经营者多为个体经营,经济实力弱,为节约成本,新产品研发少,模仿多,无序化竞争,低价销售,导致产品价格永远处于低位徘徊,利润较低;培养学徒的少,抢挖技工的人多,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工人技能下降;品牌少,影响力小,全村只有三个注册商标,一个著名商标,难以形成强大的品牌吸引力;产品仍以传统种类为主,适应现代社会的产品很少,目前多在国内市场销售,少部分出口亚洲国家;对欧美、非洲等国家地区的产品缺乏了解,研究不够,未能开拓国际上的新市场。

3.融资难仍制约和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壮大

生产经营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由于上川口村铜鼓乐器生产以个体经营为主,资产有限,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较难评估,又无其他的融资方式,有些经营业主只好求助亲戚朋友或到民间不惜高息借贷,无形中加重了经营户负担,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滚动发展。

(二)上川口村铜鼓乐器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理念

铜鼓乐器属于民俗工艺,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上川口村历经四百余年的发展,积累了较雄厚的技术,有着较充足的制造艺人。当前应加强教育培训,扶持引导经营业主克服小打小闹、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观念,树立大生产、大规模、大流通、集团化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抱团取暖,分工协作,密切关注分析市场变化,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追求企业最大效益,以提升质量和信誉度促进这一传统文化产业长远健康发展。

2.组建集团公司,统一进行管理

目前,村中现有的生产经营主体小而散,不能抱团共同发展,反而各自为战,无序竞争,影响这一产业健康发展。过去也成立过行业协会,但由于职能有限,管理松散,约束性不强,协会发挥的作用不大。建议在自愿的基础上,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经营主体通过资产评估,入股成立集团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统一采购、生产、销售,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样既保证了各经营主体的原有利益,又有利于确保产品标准统一,质量稳定。同时在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中,还拥有一定话语权,降低成本,能争取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和产业步入良性有序发展轨道。

3.建立以铜鼓乐器生产为主的传统民俗文化完整的产销链条

结合国家扶持“一村一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扩展上下游产业链,建设铜鼓乐器民俗工艺展览休闲游览区,集产品销售、文艺表演、制作工程参观、体验参与等于一体;加强研究、挖掘、创新铜鼓乐器的表演节目,积极做好培训,培养更多消费群体。同时加强铜鼓乐器生产、表演等方面的宣传,进一步扩大杨凌这一独特传统民俗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海外的影响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4.对铜鼓乐器产业加大扶持

铜鼓乐器加工业有着经营管理灵活、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政府可协调各金融机构出台有关贷款的优惠政策,简化贷款手续,同时引导发挥担保、小贷等服务机构的功能,帮助企业融资壮大生产经营规模。同时,加强产业发展环境营造,改进完善土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设立相应的发展专项资金,扶持经营单位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鼓励、引导、扶持经营者培育创建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培育;加大对铜鼓乐器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力度,对大师级的工匠艺人发放特殊津贴,确保制作技艺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发挥这一独有的传统特色产业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特点存在问题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