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以衢州学院为例

2015-03-27 10:58李芳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衢州产学研学院

李芳

(衢州学院社科部,浙江衢州324000)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工作。就现状来看,中国城乡产业关联性较弱,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普及率低,农业产业化层次不高,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高校有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也使得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必要。而产学研结合的方式,能够全面发挥地方高校的优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因而产学研合作也必须要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需求作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构建新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国家区域教育产业资源和科技的高度整合,高校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生力军,有着雄厚的科教实力,理应担当起服务新农村的建设。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与新需求,地方高校必须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政策指导,全面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并且,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也需要地方高校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只有地方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科学研究职能,才能够帮助农村基层解决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此外,地方高校同一些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上也有着诸多优势。首先有着地域上的优势,地方高校一般位于中小城市,与农村距离较近,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需求。并且地方高校一般为该地区的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有着人才智力集中的优势。此外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也有着成本上的优势,地方高校为基层提供服务,能够节省基层单位的时间与费用,并且可以提供后续的指导。

二、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1.衢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现状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的中心位置。衢州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物产十分丰富,是浙江省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一个区域性的农产品贸易集散中心。近年来,衢州市围绕“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总要求,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的步伐,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新农村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快与农业科技研发慢的矛盾。当前农业科技资源分散、力量不强、投入不足,种业发展相对滞后,关键性重大技术的突破进展不快,集成式、配套化、相融合的技术较少。二是农民对公共服务要求高与基层推广单位服务水平低的矛盾。虽然基层“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但办公条件差、服务手段简单、人员知识更新慢,难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需求。三是农业科技成果多与实际生产应用转化少的矛盾。虽然各级加大了农业推广的投入,但总量偏少、点多面广。

2.衢州学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衢州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鲜明、功能配套、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的应用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立足衢州,面向浙江,服务地方”,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逐步形成了“校企融合、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长期坚持对接空气动力机械和氟硅新材料等地方特色产业,校地、校企融合,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化学工程学院与宁波化学工业区、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衢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上虞化工园区等工业园区关系密切。但做为地方高校,衢州学院与本地新农村的联系甚少,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职能没能很好地发挥。如何发挥衢州学院作为地方最高学府,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是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三、产学研合作,推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的路径

产学研是高校服务社会同时获取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衢州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以及企业需求作为契机,结合教育、科技,加强技术创新与社会生产要素的结合,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构建起新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全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发挥人才优势,推进农村教育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功能。高校教学目标位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应当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功能与优势,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衢州学院应当积极改变目前重研究、轻应用的现状,改善目前科研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强化服务地方发展的意识,构建起同学校与农村基层的沟通平台。首先,学院需加强同农村以及地方政府的沟通,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科研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其次,学院有必要大力推动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既能够促进就业,同时也能够将新理念与知识带动农村建设中。此外,衢州学院也可实施“三农”订单式人才的培养机制,由地方政府选取愿意扎根农村的青年到地方高校学习,订单式向新农村建设培养专业的人才。

2.充分发挥科技优势,推广新技术

学院应当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进入地方农村。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步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与应用。衢州学院应当积极利用产学研合作,结合自身科教的优势,积极建立起科技示范基地,选取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加强对农户指导,促使其发挥基层的辐射作用;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同企业与政府的联系,构建起完善的互动平台。例如可以同地方展开科技合作,开展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创新研究,在新农村设立固定观察点,学校承担相关的研究课题,整合资源,进行技术指导、技术成果转让与推广应用,推动基层企业的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高效、政府以及地方企业的多方共赢。

3.发挥文化优势,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高校是文化传播与创新的基地,因而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也需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优势。首先,衢州学院可以农村龙头企业以及经济合作组织作为结合点,组织基层农民学习与掌握科学知识,学院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起教学培训体系,全力开展村级干部培训、村级管理经营人员学历教育等。同时高校需要引导农村基层建立起文明友爱、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为新农村建设打造一个宽松稳定、积极向上的环境。学院应当转变传统的封闭性、短期性以及单调性的文化下乡的特点,积极开张多样化、长期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相关的活动,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实现新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高校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新形势下,高校应当充分结合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企业合作等各种方式,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并提升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从而实现学校、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共赢。

[1]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5-12-12.

[2]陈立旭,潘捷军,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于浙江实践的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23.

[3]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2):222-225.

[4]王爱民.试探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J].教育导刊,2010,(4):41-42.

[5]攀云洪,王玉详,等.浙江省衢州市农业生产条件现状及对策建议[J].科技信息,2009,(1):374-376.

猜你喜欢
衢州产学研学院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衢州体育公园——“消失”的体育场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针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衢州烂柯山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衢州“一村万树”绿化模式好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