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文化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2015-04-10 13:25张美琴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界首彩陶技艺

汪 燕,张美琴

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旅游系,安徽合肥,231201

界首彩陶文化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汪 燕,张美琴

安徽外国语学院国际旅游系,安徽合肥,231201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从旅游开发的视角,对界首彩陶旅游开发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优势主要有三方面:具有突出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旅游开发基础良好。制约因素有艺术审美价值有待提高,传承技艺受到挑战以及市场影响力明显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提高彩陶的艺术观赏性,改善彩陶技艺的传承模式,强化彩陶的市场渗透力,培育彩陶的品牌文化。

界首;彩陶;旅游开发

1 问题的提出

1999年,界首古彩陶被发现于淮北的柳孜古运河遗址。考古发现,界首古彩陶主要分布于安徽界首的颍河河段南岸,散布于13个自然村。每个村子至今都有精通烧制彩陶的工匠,不少人以冶陶为生,而且村子都以陶窑命名,统称为“十三窑”[1]。界首彩陶承袭唐三彩遗风,即黄、绿、褐三色彩釉,同时又吸收了当地木板年画、剪纸等图案技艺,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的彩陶,被称为近代中国“四大彩陶”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首彩陶,其保护与开发问题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学者对界首彩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界首彩陶的文化性和技艺性研究[2],二是界首彩陶的保护和传承研究[3-4]。大多数学者认为,界首彩陶可以看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应对其保护和传承。近年来,界首彩陶又引起旅游业的高度关注,认为界首彩陶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能够传承和保护彩陶艺术。

本文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在阐述界首彩陶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若干应对对策,希望对界首彩陶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提供一些参考。

2 界首彩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首彩陶,成为旅游开发的新宠儿。从非遗的角度来探讨其旅游开发的优势和价值,是促进其旅游开发的必要途径。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界首彩陶旅游开发的优势条件。

2.1 特色鲜明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界首彩陶与中国其他地方彩陶有相似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同时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中国的彩陶技艺源自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演变,其艺术价值在21世纪再一次引起世人关注。彩陶以泥质陶土为主要原料,质地细腻,以拙朴的气质表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既是实用器皿,又具很高的艺术价值。彩陶的艺术性首先体现在陶器上的绘画纹饰。界首彩陶器的纹饰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体的人和动物或昆虫以及民间故事等形象。纹饰取材贴近生活,符合传统,造型古朴,生动传神;线条流畅,色彩搭配巧妙适宜;纹饰吉祥通俗,寓意于画,有古朴生动的艺术神韵。界首彩陶艺术性的另一体现是其独特的彩陶技艺手法。界首彩陶的制陶工艺手法经历了初始时期、刻花期和刻画期。采用了剔、刻、刮等多种技法来表现彩陶的纹饰和色彩主题。界首彩陶制作工序共有50~60道,非常繁杂,包括选泥、练泥、拉坯、修坯、阴干、施化妆土、刻画、素烧、上釉、釉烧等重要工序。界首彩陶不仅艺术价值突出,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性的表现主要源于界首彩陶纹饰的内容。界首彩陶纹饰选材广泛,丰富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现实生活,展现了绚烂多彩的民俗风情,表现了劳动大众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再现了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灿烂光辉。

2.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纳入遗产名录的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申遗热潮有增无减。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者经验的丰富,传统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追求独特、新颖和体验的旅游心理逐渐增强,自然景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虽依旧是基础,但人文景观却凸显优势,备受青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利用的趋势日益加强。界首彩陶的烧制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传承千年的“东方之秀”。申遗的成功,一方面再次肯定了界首彩陶的文化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对界首彩陶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逐渐完善,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正逐年落实对界首彩陶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在人员组织、地域旅游形象设计以及技艺历史的展示和演绎方面,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策略,为界首彩陶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坚实的旅游开发基础

进入21世纪后,国家非常重视人民精神生活的提高和丰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出现遍地开花的结果。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旅游正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无论是旅游景区的文化性挖掘,类型各异的主题公园的涌生,还是丰富多样的旅游纪念品,都能从中找到文化创意的影子。界首彩陶发展旅游的良好契机在于其非常适合开发文化类旅游产品和相关的文化纪念品,因此界首彩陶可以大做文化旅游品牌。

3 界首彩陶文化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界首彩陶虽然在旅游开发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与旅游业寻求结合点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制约旅游深度开发的因素。

3.1 艺术审美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界首彩陶的艺术审美性主要体现在彩陶纹饰上。界首彩陶因其丰富多彩的纹饰内容,鲜明生动的装饰手法而备受欢迎。但是彩陶的工艺性和审美性相较于其他的传统工艺,欣赏性稍显不足。如景德镇陶瓷及瓷上画是中国艺术中的上品,名声远播海内外,受到了国内外友人的追捧,是家庭和公众场所的重要装饰品。21世纪之前,彩陶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实用性,可作为家庭器皿盛装家用物品。近年来,作为工艺品,其装饰价值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看似“粗糙”的做工,不少消费者无法欣赏其内在意蕴,导致彩陶的装饰价值没有很好地彰显出来。作为旅游纪念品这一用途来说,同样面临着这一窘境。游客对于彩陶这类旅游纪念品的接纳程度可能会较低。

3.2 技艺的传承受到挑战

彩陶作为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其传承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实地调查得知,目前界首彩陶的传承人主要有三家,分别是现居住于界首市胜利街的王京胜、陈翠英夫妇,卢山义大师的小儿子卢华、女儿卢莉华和已故陶艺大师卢山义的二儿子卢群山。界首彩陶的生产主要在家庭作坊,另有界首彩陶厂,以前是国营企业,因经营不善、效益不佳,现被浙江的一投资商收购。陶瓷厂的工人待遇偏低,产品创新速度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生产效率较低,生产规模难以提升。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依靠世代相传来继承和发扬的,通常是子承父业,薪火相传,长盛不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偏爱快餐文化,喜欢速成的技艺。对于这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是需要天赋的彩陶制作工艺难有兴趣。这种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坚持、磨练才可能取得较高的造诣,获得相应的经济或社会地位。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学习这种技艺的投资风险率太高了,导致彩陶的传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严重制约了旅游业对于彩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3.3 市场的影响力明显不足

界首彩陶的功能从最早的器皿到现代的装饰物和观赏艺术品,由于市场上有太多类似传统手工艺制品,特别是一些外形美观、审美价值突出的艺术品,相比之下,界首彩陶的市场影响力明显不足。消费者对于彩陶的消费意愿不强,更多的只是简单的观摩,甚至很多人都不太了解这一技艺。界首彩陶的工艺制造还停留在基础层面,市场基础非常薄弱,不利于界首彩陶的价值传承和艺术欣赏。

4 界首彩陶文化旅游开发的应对策略

在对界首彩陶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以期对界首彩陶旅游开发有些启示作用。

4.1 提高艺术观赏性

一方面,要加大彩陶这一传统技艺的审美性传递,适当引导消费者的审美习惯,使其能被大部分旅游者欣赏并接受。在各大视频媒体进行彩陶技艺的影视介绍,在不同地区开展彩陶艺术节和展览会,还可以打造多家彩陶的手工工作室。通过多途径宣传,吸引消费者。着力将彩陶打造成当地特色旅游纪念品,加大其设计创意力度。尽力开发、挖掘进而提升彩陶器的装饰性,要求制作成品简洁精致,小巧便携。尽量杜绝不良商贩的粗制滥造和恶性售卖,保证界首彩陶这一旅游纪念品的文化独特性。

4.2 改善技艺的传承模式

彩陶的教育宣传应从小抓起,让彩陶走进小学教育的课堂。小学可以开展彩陶课,让孩子从小接触、学习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培养孩子的兴趣,寻找对此感兴趣的合适传承人。另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引导下,与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院校合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将彩陶的制作工艺搬进课堂,同时将民间的相关制作场所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启学习、就业一条龙的教育模式。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设计一项“彩陶工厂”的旅游项目,集彩陶的展览、销售、观摩、制作于一体的产品模式。旅游者自行选择购买或者亲自参与彩陶的制作过程,类似彩陶手工课堂。现场有专业师傅指导,还配有相关教学视频和音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学习制作。旅游者可以将其制作的彩陶带回家,或者放在“彩陶工厂”进行展览。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旅游者的兴趣,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承方式。

4.3 强化市场渗透力

界首彩陶要尽量迎合市场需求,设计消费者喜爱的彩陶制品,提高市场渗透力。首先,陶瓷厂的生产设备、机器要更新换代,在需求化定制的前提下,能够适应规模生产。其次,彩陶的设计开发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不能闭门造车。要顺应市场经济的潮流,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盆、碗、罐等,要不断开发新品种、设计新式样来开拓新市场。再次,彩陶的工艺包装要精美。可以选择“礼品经济”模式,让外包装也能成为界首彩陶的一大亮点,提升审美效果。最后,要拓宽彩陶的销售渠道。从传统的少量门店销售转向现代网络渠道销售,采用线上线下宣传销售一体化的模式或者参加陶制品展销会等方式来提高市场影响力。

4.4 培育品牌文化

采用“政府牵头、企业协作、市民参与”的方式培育界首彩陶的品牌文化。首先,政府主要负责政策引导和招商引资,引进知名旅游品牌企业,采用股份集团的形式对界首彩陶文化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其次,通过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地方相关媒体合作,走全方位的品牌宣传道路。不定期举办彩陶艺术节,将界首打造成“彩陶之都”。聘请专业人士为界首彩陶设计品牌logo、打造品牌口号,从而树立品牌文化,多渠道多方位提高品牌的渗透力。再次,与旅游企业进行良好结合,选择知名旅游企业品牌为其进行联合宣传促销。例如,可以与旅行社合作,设计“彩陶之都文化之旅”线路,或打造彩陶文化酒店品牌,通过旅游企业联盟,将界首彩陶这一品牌推向中国乃至世界旅游市场。最后,联合市民参与,对市民进行彩陶文化的宣传,以市民口口相传的方式来提高品牌知名度。最终实现点、线、面合一,全面培育、提升界首彩陶的品牌文化。

5 结 语

界首彩陶自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其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备受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保护和传承问题也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旅游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对界首彩陶进行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界首彩陶因其较高的文化艺术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荣誉以及市场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具有较好的旅游开发优势。但是界首彩陶目前知名度较低、产品种类较成旧以及传承遭受挑战等限制条件,对其旅游开发又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从界首彩陶的艺术观赏性、传承模式、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文化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但由于水平有限,所提建议仅供参考,还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对界首彩陶进行研究,探讨其旅游开发价值。从旅游的视角对界首彩陶文化进行传承、发扬和保护。

[1]安耀武.界首彩陶传承千年的“东方之秀”[N].安徽日报,2011-06-24(10)

[2]姜楠楠.界首彩陶纹饰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历史学院,2013:15-16

[3]肖亚旭.论界首彩陶的现状及发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3):34-35

[4]高峰.界首彩陶艺术及其文化生态情境下的保护[J].民族艺术研究,2010(3):2-3

[5]安徽省旅游局.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121

[6]冯丹丹.界首制陶技艺调查报告[J].科教文汇,2012(3):200-201

[7]冯丹丹.界首制陶技艺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12:25-28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5.11.007

2015-07-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界首彩陶的旅游利用与传承机制研究”(SK2013B232)。

汪燕(1987-),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教学。

F590

A

1673-2006(2015)11-0030-03

猜你喜欢
界首彩陶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界首渡口缅怀红军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安徽界首:生姜种植拓宽增收路
安徽界首:“兴农沙龙”开到了田间地头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