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新时代:互联网+公益

2015-04-10 08:32周雨冰
社会与公益 2015年11期
关键词:慈善公益

周雨冰

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俨然已经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相较于西方将近百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的历史积淀,中国这片土地上所凸显的充满浓厚乡土气息和中国特色,也是世界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历史上颇具思考和研究价值的范例,特别是随着网络科技发展而引发的网络公益转型,更为中国当代公益慈善事业添加了相当活跃的元素,也让我们有必要把视角从“传统”转移到现代,进而对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远方”做出恰如其分的预测和评判,应对历史转型和技术变革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全面建政后,因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历史环境,政府作为社会生活的唯一核心动力,在最大限度内以政府之力在“公有制”的推动下,用国家的力量全面取代各种形式的公益慈善组织,这种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得以转变。这一转变无疑是充满曲折和艰辛的,但这一转变同时也因其长期的历史积累,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出惊人的社会力量。

截至2004年底,中国慈善机构获得捐助总额约50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我国社会捐赠总额就突破200亿。到2008年,由于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的发生,全国的公益慈善捐赠总量达到1070亿元,让2008年的公益慈善事业成为中国慈善史上一座里程碑,开始引发全民对公益慈善行业的关注与参与。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公益慈善行业所接受的捐赠额没有大幅提升,但社会公益慈善已吸引了国人眼球,成为热点社会话题。更多的富人参与到公益慈善的行动中来,从陈光标倡导的“裸捐”到王健林的10亿捐赠,再到曹德旺父子股权捐赠成立慈善基金会,富豪们的公益慈善行为在2010年变得强烈起来。

就在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的时候,以“郭美美事件”为代表的各类负面事件的曝光,2011年也成为了公益慈善的问责年,涉及众多巨头公益慈善组织,对社会各个阶层产生巨大冲击和影响。造成当年的社会捐赠总额下降了18.1%,涉事的中国红十字会的捐赠收入直接从30.12亿元跳水到5.58亿元。情况一直持续到2012年,中国的公益慈善一直触底未反弹,而这引起整个社会公益慈善的思考与变革,所以2012年也是中国公益慈善变革的一年。

微公益

网络公益的社会影响力逐渐发展壮大,充分展现了网络平台优势,也让人见证了社会强大的公益潜在力量。一些灾难事故发生后,人们通过网络组织社会公益力量,更快捷、高效地向重大事故现场投放社会志愿力量,在活动中又借助网络唤醒了人们公民意识和社会精神。人们通过网络收集一些旧衣服、旧书本,赠送山区贫苦学生,各种拥有教育、医疗、卫生等专长的社会志愿者经常通过网络向相关人群传授知识、传播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地诠释了网络公益的时代内涵。

微博盛行,由此也衍生出众多网络流行名词,如“微志愿”、“微贷款”、“微支付”等,网络“微公益”正成为一股强大的公益力量,并促进全民公益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公益时代”、“微公益时代”的到来,这也使得公益事业不再是主流社会,主流阶层的权利、责任、义务,也成为草根的义务,跟每一个人密切相关。

“微公益”的概念兴起,将公益、慈善从富人、权力机构手中,通过互联网聚少成多的功能,转变为平民慈善、人人公益。像新浪的微公益、米公益的APP等,而这种全民公益的理念一直发展至2013年,展现出了中国公益慈善领域发展的新气象。“指尖上的公益”所进发出的强大力量,让公众和公益组织感受到互联网新技术对于公益组织筹款方式的改变。

据《中国网络捐赠研究报告》显示,迄今已有5.6亿人次的中国网民参与了网络捐赠,每一位手中握有智能手机的个人和机构,均有平等权利和机会参与公益资源的分配。对于社会公益慈善来说,最主要的不是一个人捐多少钱,而是多少人能够参与到公益事业当中来,促进人人公益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依靠庞大的网民数量和快速广泛的传播效果,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社会公益当中来,网络作为公益捐助新渠道的优势体现在: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面广、支付便捷以及自愿程度高、便于动员网民参与、便于各方互动交流。因此互联网助推公益参与,成为网民获知公益信息,参与公益行为的重要场域。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捐赠者只需轻点鼠标,或触摸手机屏就可实现任何数额货币的捐赠,这些操作完全可以在某一次网上购物之后执行,操作非常便捷,极大地降低了捐赠门槛。网络捐款的渠道也比较多元化,捐赠者参与方式灵活,不局限于捐钱捐物:可以以物易物,借助互联网快捷的传递互动功能将小物换成大物,可以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表达爱心,而不受捐款限额的限制,也可为受益人提供间接权益。

通过互联网,普通网民不仅能了解慈善信息,参与慈善,还能主动发起一个慈善项目,主导一个项目,通过网络渠道扩大项目的影响力。如2011年由邓飞通过微博发起的“微博打拐”及“免费午餐”的活动、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活动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响应。

通过互联网,中国公益事业的导向已经开始了“微公益”向“全民公益”跨进,这种跨进通过人与人之间微小的传播——可能是微笑,也可能是简单信息的传播,都能给社会带来温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于中国的公益捐助而言,其在面临着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类挑战,国家正在不断规范公益慈善这一行业,并给予相关政策的改革支持,而国民也是越来越关注到公益慈善,参与到公益捐助的行为中,越来越多的富豪加入了大额公益捐助中,平民开始通过微公益平台去参与,中国在步入一个全民公益慈善的时代。

平台的力量

2013年底,天天正能量的团队组织了一场以“大山里的圣诞”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为云贵高海拔地区的20所贫困学校的2824名孩子捐助冬衣、小课桌。此外,还为学校学生放映了一场圣诞3D电影的公益项目中,除受益方外,一共引入了五方联合参与。

第三方公益组织爱德基金会发现并提供捐助对象,天天正能量在淘宝网发起“大山里的圣诞”捐助活动,淘宝用户捐赠淘金币,赞助方北极绒保暖内衣按淘金币捐赠总额等值支付人民币。此外,天天正能量在淘宝网招标平台发起冬衣、课桌采购招标,由淘金币捐赠者中随机抽取2824名用户投票选择中标产品,同时票选给孩子们放映3D电影片目,再由天天正能量统一采购。最后,由爱德基金会和非盈利组织河马3D放映队进行最终的执行。

参与活动的五方中,企业方北极绒获得了参与公益的有效方式,淘宝网用户用闲置资源捐赠了自己的爱心并决定了公益采购的结果,爱德基金会完成了一次对自身关注对象的帮助,河马3D放映队获得足够经费实现作为NGO的自身价值,而天天正能量则探索出社会化公益的一条新道路。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杭州“志愿汇”,“志愿汇”作为浙江省首个智慧公益网络平台,包含“一库”“一平台”“多终端”。

“一库”指的是杭州志愿者大数据库,志愿者全部实名注册并与市民卡绑定,以完成志愿者身份认证。同时数据库还拥有历史时数认定、时数查询、活动统计等功能,可以实时跟踪正在开展的志愿服务信息,评估志愿服务发展趋势,为法律规范出台、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

“一平台”指的是杭州志愿服务管理平台,该平台实现了志愿者招募注册、组织管理、活动管理、资源管理,充分满足志愿服务需求和服务愿望的有效便利对接。

“多终端”指的是在线上搭建起互联网、社交、掌上、云端等多种终端应用。

“志愿汇”构建起了社会志愿服务网格,成功将志愿者被动接受互联网信息转化成了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实现了志愿者再组织化,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专业化发展。

这两个互联网思维下的公益样本有众多启发点值得分享,而这些实践中产生的点,对应的是变革时代社会的种种进步,将其理解为时代变迁的趋势,并将之体系化地消化为公益以事业的具体行为,才是互联网思维对公益对社会真正产生本身价值之时。

互联网+

“互联网+”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发展潮流,网络已经成为很多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之一,网络的普及已经给各经济行业提供新的发展渠道,也为人们生活提供了各种新平台。特别是在今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拥抱互联网成为很多公司发展必然选择和时代要求,“互联网+”已经在经济、生活、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行业开花结果。

无所不在的网络会同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一起推进了无所不在的创新,以及数字向智能并进一步向智慧的演进,并推动了“互联网+”的演进与发展。互联网+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其中以人为本推动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与大众创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提供了低成本、高便捷的信息交互和价值交换平台,以往被浪费掉的认知盈余和价值盈余迅速得到分享,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这是一个新公益时代,人人可以做公益,一切人都有可能帮助到一切人。这种开放、对等、参与、共享的公共精神,甚至让人想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的理想社会。在公益界“教父”徐永光看来,互联网公益的价值有三条:第一是选择性,你可以在互联网选择你喜欢的项目;第二是便捷性,支付便捷;第三是透明性。IT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世界,也正在改变中国公益慈善的现在和未来。

互联网募集资金的数额十分巨大,民众对互联网公益的透明度、监管力度和反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公益是社会公益事业拥抱互联网的结果,它的出现丰富了“互联网+”内涵,它让网络变得更有意义,也给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互联网+公益”发展的初期,也会遇到一些规范性问题,不乏有人利用公益进行暗箱操作、欺诈和骗捐。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无序到有序、业余到专业、松散化到制度化的过程,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巨大公益效益的同时,我们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互联网+公益

互联网在颠覆着中国的公益行业,从最初的通过网站传播公益信息,到论坛时代的群组讨论,继而是公益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建立专业的公益网站,再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互联网捐赠平台的相继开通,新浪微博借“微博打拐”等公益项目不断推进微博公益氛围的营造,直至时下甚嚣尘上的移动互联网公益。

互联网公益作为一种互联网与公益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社会公益模式,更适合现在人的生活方式与需求,公众参与起来非常方便。互联网的属性就是速度快,覆盖广,表达清晰。正因为如此,更容易让人们慢慢形成关注社会公益、关注慈善的习惯。互联网一开始是工具,现在变成了价值,将来还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创造出来的新价值会带动这个社会整体架构的重新调整。

社会需要不断进步,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公益这个传统行业也需要,传统的公益捐赠方式,活动方式也在发生着改变。现代的公益,是人人参与的公益,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人们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公益基金、公益网站等途径,通过直接参与、捐赠、公益广告、公益歌曲等方式参与到公益中来。现代的公益,是结合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的传播,人们通过网络参与公益活动,真正实现高速,面广的效果,通过各个地方各种人的协作,让世界更美好。

2015年9月9日24时,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99公益日”温暖落幕。短短3天,205万人次参与捐款,善款总额达1.279亿元,刷新国内互联网募捐纪录……依托网上乐捐平台,南昌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2015年第二季度募集的善款就达100多万元,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在这些不断成长变化的数据里,瞬间崛起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它背后一个个充满生命张力与温暖的人,和他们发出的声音、采取的行动。互联网和公益互相感召,以一种全新的组织链接方式,蔓延为一场人人公益的群体行动。互联网提供了低成本、高便捷的信息交互和价值交换平台,网络、枢纽、去中心化、平台、众包、众筹和公益app等方式席卷了整个公益慈善界,以往被浪费掉的认知盈余和价值盈余迅速得到分享,让一切人都有可能帮助到一切人。

结束语

互联网不再只是公益慈善组织用来筹款或者传播的工具,而成为公益慈善事业不可缺少的生态条件,我们不仅要为公益机构提供工具,而且要改变它们的运营思维。互联网之于公益机构,不仅仅是工具,互联网思维应该融入到公益机构的组织细胞中,互联网公益,不应该简单的仅仅用来募款、展示项目、宣传机构。很多公益机构并未真正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巨大价值,这需要我们把互联网的价值再描述得清楚一些。第一阶段,用好互联网工具,帮助组织发展:第二阶段,用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改造公益项目。

中国正在进入人人公益时代,公益主要解决的是关乎弱势群体福祉的社会问题,借助互联网,公益可以迅速地与商业打通、与边远的贫困人群打通,让公益大众化,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大规模地解决社会问题,新的互联网技术革命正在转变公益项目的筹款和实施模式。在新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需求开始呈现多元化取向,而社会公益组织作为民间、非营利、公益性、自主性的组织,在解决社会各种未解决的问题与社会需求的时候,不得不注意互联网公益语境下的时代趋势:

新理念:手段和机制的创新需要从理念的改变开始,而理念的改变来自社会公益目标的选择。所以对社会进行调研探究出社会未解决的问题,探索出社会公益需求,方能完成一个有价值的社会公益事情。

新领域:新领域既包括社区可持续发展等这类传统公益未曾涉猎的领域,也包括站在新的视点之上在原有的扶贫、救灾、教育、医疗领域发现的新需求。

新动力:新社会公益的实质是动员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志愿精神和公民意识是新公益运动中最主要的精神动力。

新资源:新公益不再完全是第三部门的专利和独角戏,政府和企业也是新公益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社会投资的引入使企业家也成为新公益的生力军,而整合不同的资源能成为社会公益组织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新方法:由市场机制和企业的运作模式的引入而带来公益机构的可持续性是新公益的另一个主要核心,社会企业是新公益的主要形式;是提高公益组织效率的最大创新。

新技术:新媒体信息网络平台本身就凝聚了现代公民社会的某些基本特点,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及其对社会施加影响的方式因此而发生了变化。

新人才:新经济浪潮为以社会创新为己任的新社会公益人才提供了特殊条件和广阔空间,未来的新社会公益领袖还将从各个领域层出不穷。

发展网络公益事业,就一定要牢牢把握社会公益主流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活动出发点,通过网络平台凝聚社会公益力量,在公益理念传播、公益知识普及、公益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网络公益事业,也要讲究创新。网络只是工具,公益才是目的。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应当考虑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和广泛性,去为公益事业的架构组织、理念表达、活动开展等方面服务。

发展网络公益事业,需要普通网民广泛参与。目前我国网民已超6亿人,如此庞大的群体大有聚沙成塔、聚流成海之效,而对于每个人而言,只要有参与公益活动意识和行动助力网络公益之举,每个网民,都会变成中国公益事业的推动力量。

猜你喜欢
慈善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公益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