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的海神信仰与酬神演剧

2015-04-14 05:11田彩仙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天妃海神妈祖

[摘要]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由于海洋渔业历来为其重要产业,海难也时有发生,所以,自古便有众多的海神崇拜,其中又以妈祖崇拜为最重要的海神信仰。福建地方戏曲中历代都存有很多与海神信仰相关的剧目,这些剧目的中心人物主要以福建百姓历来尊奉的海神妈祖与陈靖姑为主。与海神信仰相关的戏曲演出主要为在特定场合的宗教酬神演剧。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福建古代地方戏曲与海神信仰的密切关系。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 ( 2015) 03-01-05

[收稿日期]2015-03-14

[修回日期]2015-05-26

[作者简介]田彩仙( 1960—),女,山西汾阳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一、以妈祖崇拜为中心的福建古代的海神崇拜

地处东南沿海的福建省,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天然良港,所以福建人自古以来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海洋养殖、海上运输、海上交通的发达,使与之相关的海神信仰也特别发达。汉代之前,福建当地的闽越族便有类似蛇崇拜的海神信仰。随着西汉对福建的开发与两晋南北朝时人民的迁徙,北方汉族中流传的一些海神也传入福建,主要有龙王信仰、玄武信仰、观音信仰等。唐宋时期,观音信仰在福建渐渐普及,很多地方建有观音寺,观音被一些渔民奉为海神来崇拜。两宋时期,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福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福建的海洋渔业与海上贸易迎来繁荣期,海上活动频繁,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大小海难的发生,宋代福建著名诗人刘克庄在《泉州南廓》曰:“海贾归来富不赀,以身殉货实堪悲。” [1]人们出于自身保护的需求,创造出了更多的海神崇拜。林国平先生《福建古代海神信仰的发展演变》 ①一文收集了两宋福建海神15人,其中有王审知赐名的港神显应侯,有因救人被渔民封为神的感应将军、灵应将军、威应将军等,有一些是生前在地方任职,做过很多对百姓有益的事情,受到百姓的尊重,死后被奉为神,如莆田秀屿灵感庙尊奉的柳冕,连江昭利庙供奉的唐观察使陈岩之子延晦,福州厚屿庙则是为曾经的泉州太守叶忠而建,福安薛令之祠堂中附有薛令之侄子薛芳杜,因其生前为乡人所敬畏,死后受到尊奉,因族中排行十八,故称十八元帅,也为宋代的海上保护神。其他更多的则是一些偶然的机缘巧合而被百姓祷拜的水神。两宋影响最大的海神便是妈祖,妈祖原名林默娘,莆田湄洲岛人,传说妈祖出生的当晚,满屋红光,晶莹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不仅如此,据相关文献记载,妈祖生前是一位“预知人祸福”的女巫,她熟悉水性,能驾云飞越大海,拯救海难;在湄洲湾海域遇风触礁蒙难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她善观天象,预知天气变化,能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她还精通医理,能用草药为人治病,救人防疫减灾。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死后便被当地人奉为海上保护神,建庙祭祀。其后妈祖信仰逐渐传播到全国很多沿海地区。宋宣和五年( 1123),宋徽宗特赐莆田宁海圣墩庙庙额为“顺济”,这标志着妈祖信仰得到了官府的承认,其海洋渔业保护神的身份也逐渐为沿海地域所知。南宋时期,妈祖身份也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其由巫转变为道教神仙,这一转变,使妈祖信仰进一步升级,各地的妈祖庙纷纷建立。到南宋末,妈祖影响超出福建,成为江浙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海神。元明清时期,福建海外交流进一步发达,明末的郑和下西洋,带来了海外交通新的篇章,福建与琉球交往密切,与东南亚更是有了大规模的移民。在此背景下,妈祖信仰上升为全国影响最大、地位最高的海神,在中国的沿海各个省份都开始建庙尊奉。不仅如此,欧美一些国家与日本、东南亚都纷纷建起了妈祖庙,妈祖拥有了众多的信仰者。福建航海供奉天妃妈祖之事在历史上有诸多的记载。比如传说中的北宋莆田人洪伯通航行海上遇到飓风,在其帆船差一点覆没之时,呼神女搭救后海上突然就风平浪静起来。北宋宣和五年( 1123),宋朝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在东海上遭遇到大风浪,其中很多船沉没了,使者所乘之船据说便是湄洲神女搭救而保全了性命的,这里的“湄洲神女”便是天妃妈祖。明代嘉靖年间从福州渡海出使琉球的陈侃由于渡海时虔诚供奉天妃,所以一路顺利。“飞航万里,风涛叵测;玺书郑重,一行数百人之生,厥系匪轻。爰顺舆情,用闽人故事,祷于天妃之神;且官舫上方为祠事之。舟中人朝夕拜礼必虔,真若悬命于神者”。 [2]陈侃曾两次出使琉球,出使途中饱尝了海上风涛之惊恐,所以充分意识到了“海神庇佑”之威德,故曾经向朝廷题奏“为乞祠典以报神功事”,其在奏疏中写道:“臣等感其功,不敢不厚其报,……伏望圣慈悯念,下之礼部详议可否。万一其功当报,令福建布政司与祭一坛,庶天恩浩荡而幽冥有光矣。” [2]可见其充分意识到了在海上行船的危险性与不可预测性。这样的一纸奏折在今天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当时海上船只设施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他的奏折竟得到了回复,明代朝廷之礼部议复:“看得给事中陈侃等奉使海外,屡遭风涛之险,幸获保全。海神效职,不可谓无,赐之以祭礼亦有据。随移翰林院撰祭文一道,行令福建布政司备办祭物、香帛,仍委本司堂上官致祭,以答神。” [3]199在许多朝代人们不惜重金修建天妃庙,可以见出妈祖信仰在航海活动中的重要性。

天妃助海战的故事在福建许多古代传说中也屡见不鲜。传说康熙二十一年( 1682),施琅渡海率兵攻打台湾澎湖,在航行途中忽起大风,战舰之小艇被风所刮走,不知去向。后来在妈祖故里湄洲湾中找到,施琅认为此必定是天妃默佑,所以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宫,重新建造妈祖神像,并捐重金修建了梳妆楼、朝天阁,还请回妈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其后施琅在澎湖海战时“将士咸谓恍见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见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湿,与左右二神将两手起泡,观者如市,知为天妃助战致然也。又先于六月十八夜,臣标署左营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湾。果于二十二日澎湖克捷,七月初旬内,台湾遂倾岛投诚”。 [4]

此外,从宋代开始的福建海神信仰中还有临水夫人陈靖姑,陈靖姑为唐代道姑,唐天佑二年( 905)正月十五日生于福州,后人尊称临水夫人。临水夫人在唐宋时本为妇女儿童保护神,到明代的民间传说中,变为天妃妈祖之妹,也具有了保护渔船与渔民的性质,被福建民间尊为海神。明嘉靖十一年( 1532),被朝廷封位出使琉球使团副使的高澄率部出使琉球,每当海上遇到危险时,众人便求救于天妃诸神。传说天妃显灵后有如下话语表达:“吾已遣临水夫人为君管舟矣,勿惧!勿惧!”船舟顺利到达琉球。后来高澄偶然在福州水部门外发现了果然有一处临水夫人祠,遂请教祠中道士。道士曰:“神乃天妃之妹也。生有神异,不婚而证果水仙,故祠于此。”又曰:“神面上若有汗珠,即知其从海上救人还也。” [3]142-143可见明代临水夫人与天妃都具有了海上救助神的地位。元明清时期,被福建民间尊为海神的还有被朱元璋封为“玄天上帝”的玄武信仰、关公信仰。而分布在福建各地又有不同地域的海神,如邵武的拿公、莆田的陈文龙、连江的南海神、同安的苏碧云、晋江的施琅等,原来均为对百姓有贡献的英雄人物,死后被尊为神,并渐渐被认为是海上保护神,与天妃妈祖共同被崇祀。福建自古便好巫尚祀,所以古代崇拜的海神众多,海神庙也遍布八闽之地,祭拜也很频繁。而且这些海神被赋予多种职能,有很多海神原来只是民间普通人物,对百姓做了很多善事,所以被尊为神,而这些神往往无所不能,百姓在赋予这些神可以保佑百姓的生育、生产、生命的同时,也赋予其航海保护神的职能。

福建海神中的很多神是人的化身。明清福建海神中的拿公是福州邵武人,因为饮用有毒之井水救了当地百姓数名,死后被尊为海神;陈文龙为福建莆田人,曾起兵抗击元朝统治者,兵败被俘,宁死不屈,死后被尊为神。据文献记载,清朝有两位福州籍人士齐鲲与赵新被册封琉球正使,在赴任船上,便将拿公、陈文龙与妈祖神像同奉于船上,充当其航海保护神。中国古代的巫术是民间造神运动的孵化器,福建很多海神信仰的形成与巫术有关,如妈祖一开始只是懂一些巫术的民间女子,由于她所处的环境与海事活动密切相关,当时航海技术落后,从事海洋渔业生产劳动者时有灾难发生,妈祖的巫者身份,以及她能预知人间祸福,可济困扶危的能力,符合了人们对神信仰的标准,所以才被百姓奉为天神。神迹传说是一种口碑,它会不胫而走,四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人们赋予其更多的超能力,又加上官方的助力,使其成为世界上很多沿海地区百姓宫廷供奉的海神。

二、与海神崇拜相关的福建戏曲剧目与酬神演剧及其意义

与海神信仰相关的戏曲作品在明清时期已经很发达,以反映妈祖故事的天妃戏为例,明清时期,在很多戏曲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天妃形象,如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的《邯郸记》,取材于唐代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剧作写卢生梦中偶遇富家小姐,结婚生子,并行贿做官,出将入相,一门荣华,后在官场倾轧中遭贬,第22出“备苦”中写卢生遭贬途中遇盗贼抢劫,搭船后又遇风雨将船倾覆,卢生落水后呼唤:“哎哟!天妃圣母娘娘,一片木板儿,中甚用呵。” [5]也许是圣母保佑,卢生奇迹般地跳上岸来。此剧中天妃出现并不多,但已具有了海上保护神的职能。明代无名氏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第二折写郑和率众祭天妃,结果郑和梦中见到天妃显灵,天妃称赞郑和“秉性忠良”“忠心报国,真意向神”,认为他“此去不动干戈,自然得宝回来”。 [6]天妃在这出杂剧中,仍然是一位护国保民、辅佐忠良的女神形象。此外,在明末陆世廉的杂剧《西台记》,清初张大复传奇《钓鱼船》,清代杨潮观杂剧《感天后女神露筋》,清代积石山樵传奇《奎星见》等戏曲作品中均出现了天妃形象。在这些剧作中,天妃既是一位神通广大、辅善除邪的海神,又同时是一位统领天界、指挥群仙的天神形象。在福建地方戏曲中,妈祖戏出现较晚,妈祖故乡的莆仙戏为南戏活化石,莆仙戏中的妈祖故事有《妈祖出世》,剧情内容是有关妈祖出世的神话传说,《天妃降龙全本》描述天妃降服东海龙王的神话故事。《天妃庙传奇》是近代人林纾编写的有关天妃庙的戏,共10场,该剧以江苏松江地区天妃庙为背景,描写清光绪年间,留学日本的假洋鬼子捣毁天妃庙神像,引起商人们的愤怒,从而引起军阀的干涉,以及军阀内的斗争。以上妈祖戏,大部分出现在晚清到近代时期。此外,在福建一些地方戏中,也时有妈祖的身影出现。《管府送》是泉州高甲戏的传统戏,主要描写泉州人管府与台湾姑娘美娟的一段美满姻缘,其“十步送君”唱段最为出名,其中有段戏唱道:“四步送哥妈祖宫,妈祖娘娘有灵应,相邀宫前来咒誓,不敢亏心共侥幸。” [7]妈祖戏之外,戏曲剧目中涉及海神信仰的就是反映陈靖姑故事的“夫人戏”了,寿宁县四平傀儡戏《奶娘传》即是写陈靖姑祈雨救旱、救产护胎、治恶除乱的故事。闽西上杭高腔《夫人戏》讲述陈靖姑与另外两位夫人结拜成姐妹前往闾山学法的过程,由于民间戏曲演出的影响,陈靖姑在福建很多地方都成为百姓传颂很广的海神。

与海神信仰相关的戏曲活动主要是宗教酬神演剧。福建沿海居民特别注重各种祭祀,祭祀海神的活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准备谕祭祈报海神文、造舟登舟启航的迎神送神仪式、航海途中向海神祈祷、拜祭所经之地的天妃寺庙、许愿与还愿、海事完成后为海神奏请封号、捐资修建天妃庙宇等等。除此之外,宗教演剧也是祭祀海神重要的活动之一。宗教演剧本来就是地方戏赖以生存的重要形式。宗教现象分为“信仰”和“仪式”两个基本范畴,宗教“仪式”即以歌舞、戏曲等行为方式来娱神。日本学者田仲一成的《中国戏曲史》认为“戏剧发生于祭祀”,在祭祀中形成的“作为神灵降临故事的戏剧”,可视为三类戏剧的源头:“庆祝剧”形成于巫师乞求神灵赐福的礼仪;角抵、武戏形成于农民的傩神武技;“悲剧”形成于巫师祈求降伏亡灵的攘灾礼仪。 [8]福建戏曲演出历来与世俗的宗教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福建历史文献以及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载,明代福建著名文学家谢肇淛《五夜元宵诗》云:“更说闽山香火胜,鱼龙百戏列齐筵。” [9]45即是记载明代福州闽山庙演出百戏的情景。从戏台、戏场的建设来看,福建民间古戏场的设置很多是建立在民间宗教信仰活动之基础上的。福建民间宗教信仰也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儒、释、道等宗教信仰,而且这些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民间浓烈的宗教氛围,构成了福建地方戏曲艺术尤其是宗教戏曲生存之土壤,亦推动了古代福建地方戏曲的繁荣。福建民间宗教信仰的繁多,使得民间各种宗教庙宇不断增多,神诞、谢神、还愿等庙事活动为戏曲提供了旺盛的生存土壤。在福建民间,自古以来与海神信仰相关的宗教演剧主要有: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闽越王及临水夫人陈靖姑诞辰戏,十九日观音圣诞戏,三月二十三日天妃妈祖圣诞戏,六月十九观音堂会戏,九月初九妈祖羽化升天日庙会戏。船舶出海和安全返航也要演出祈神戏与谢神戏、还愿戏等。

据相关史料记载,福建福安县社口乡晓洋村每年九月皆举行隆重的戏曲演出,这一演戏习俗与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有关。据传该村谢氏祖上曾有一族人家属书香门第,家族之中兄弟几人皆为朝廷命官,地位显赫,这年的中秋节,兄弟们均回到家乡,在家院中赏月,酒过数巡,家族之中的一个大哥仰首望月,想到自己虽为朝廷命官,但无法像明月那样将清辉普撒人间,于是作诗一首抒发了自己这种怀才不遇的心境,然而却被人告发有谋权之嫌而罢官归里。途中乘船则遇海上巨大风浪,大哥柱剑船头跪祈苍天,求仙界诸神保佑其安返故里,并许愿,如得神恩,将每年操办36夜的戏以还愿。五显长生大帝即显灵威使风浪平息。为还所愿,他们回乡后变卖家产操办戏曲演出,演出的时间由原来的36夜逐渐递减为26夜、16夜、6夜。后来演出6夜成为定规,而且最后一夜戏必演通宵,此风俗代代相传,至今当地仍有戏谚曰:“晓洋神戏透天光。” [10]福建酬神演剧有着很多固定的节日。比如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这一天也是道教水官的生日,俗称叫做“十月半”。泉州农村很多地方在这一天焚香点烛祭祀土地公,同时还要答谢秋季的好收成,祈求民众平安,宗族兴旺,并演戏娱神。在泉州沿海,常年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在每一次的汛期结束、渔业丰收以后,常常举行大规模的“海祭”(祭敬亡魂),称为“做水普”,这种在福建颇有渔业特色的习俗,其目的是通过祭祀在渔业劳作中溺海而死的无主孤魂,以祈求海上作业的平安、渔业生产的丰收。这一活动的时间大体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具体时间因各地的习俗不同又有所变化,如泉港区的海祭为十月初一,惠安崇武则是十月十二日。海祭活动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便是酬神演剧,泉州各地都会邀请戏班,在海边搭建戏台进行酬神演出。

三月廿三日为海神妈祖生日,福建沿海地区和台湾各地都有演戏酬神活动,湄洲地区往往要演戏连台,以示庆贺。台湾地区在妈祖诞辰日开始的一个多月内,每日演出一台戏,可谓密集型的宗教演剧时段。台湾一般演泉州戏曲,称作“下南腔”,清代郁永河在《台南竹枝词》里写道:“肩披鬒发耳垂珰,粉面朱唇似女郎。妈祖宫前锣鼓闹,侏离唱出下南腔。” [9]92不仅台湾如此,南洋各地的华侨也在每年的妈祖千秋圣诞日演戏酬神,南洋华侨多为闽南人,故以演出泉州梨园戏为多。与妈祖相关的演戏酬神一般在妈祖庙前,有的是临时搭戏台,有的是在建造天妃宫时同时建造的戏台或戏楼,戏楼一般面对供奉祀祖庙神像的大殿。这就产生了有妈祖必有戏楼的格局。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戏曲内容还是戏曲表演的形式与演出场合,都充分反映了福建古代地方戏曲与海神信仰的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消亡,而是一直保持到现在的福建地方文化中。在现代化日益强大的当代社会,宗教信仰热在福建民间亦仍然存在,各地宫庙等宗教场所依然有众多的参拜者。那些夹杂在现代化城市中的社区、村落矗立着的大小庙台上,以及乡间的神龛前,仍然经常有民间业余剧团的各类演出,尽管观众寥寥无几,但并不影响流传多年的各种海神诞辰日与祭祀日的固定演出。也许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这些演出与当今现代化的进程多少有些不相称,是小众接受的文化类型,但它却满足了民间仍未消失的宗教信仰活动之需要,所以仍然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天妃海神妈祖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妈祖之光
刊印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太上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卷头插图解析
河神与海神
妈祖祭典
明代关于“天妃”封号的论辩
佛教抑或伊斯兰教?
妈祖形像考——兼论妈祖服饰及妈祖形像复原实践
“万国茶帮”拜妈祖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