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构下的月经态度研究述评

2015-04-14 05:11吕行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经期消极月经

[摘要]月经态度是指个体和社会对于月经的看法和信念。女性个体层面的月经态度受个体经验和文化的塑造。社会层面的月经态度,经由个体的心理运作机制发生,受群体中传统文化、流行文化以及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响。消极态度的月经态度对女性心理和行为都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而积极的月经态度有助于女性重新审视月经和自身。未来希望在月经态度的文化差异和积极月经态度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89X ( 2015) 03-130-06

[收稿日期]2014-12-05

[修回日期]2015-03-04

[基金项目]2014年度武汉大学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 2014113010208)

[作者简介]吕 行( 1988—),女,湖北潜江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心理学和女性心理学研究。

一、引言

月经作为女性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青春期性成熟、成年期生殖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月经的生理层面已经受到医学的关注和研究。然而月经不应该仅仅是生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更应该将其视作一个心理和社会问题。 [2]但就目前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月经心理层面的研究不多,而对于月经心理问题的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更少。 [3]国内在月经心理问题的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基本空白,所以笔者拟从文化和社会层面对月经态度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以便帮助女性更好的应对经期问题,接纳自己。

基于前人研究,笔者将月经态度定义为:个体和社会对于月经的看法和信念。从性质上来看,月经态度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从层面上来看,月经态度可以分为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

二、月经态度的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

(一)个体层面月经态度:个人和文化的双重塑造

月经贯穿女性终身,女性对它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生命历程而变化的。社会文化不仅塑造着女性对于月经的看法,也影响女性身心健康。

1.初潮之前的态度形成。未初潮的女孩对月经已有了清晰的看法和预期,未初潮时对月经的态度越消极,之后月经来潮时出现症状的程度就越严重。 [4]中国女性的调查结果也类似:未初潮的女生视月经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拒绝月经消极社会信念都和积极的月经预期有关;而视其为麻烦事、知识不足以及接受消极月经社会信念都和消极的月经预期有关。 [5]

2.经期的态度形成。DSM-V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将经前期综合症( PMS)定义为女性在月经到来之前出现的一系列身体、情绪、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虽然多达90%的女性报告过她们曾经体验过一种或者多种经前期症状,但是大量研究开始对“经前期综合症”这一概念质疑,认为现有研究还缺乏足够证据来证明经前期综合症的存在。 [6]Chrisler等人认为所谓的“经前期综合症”可能只是一个“流行传说”: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经期出现的一系列变化是一种疾病,更为可能的是因为传统文化对于月经的消极态度使得女性经历了“自证式预言”。 [7]西方女性大多数都被诊断患有PMS,是因为西方历史上具有反女性的传统,对月经有着非常消极的文化建构,因此受这些文化影响的西方女性就会有更糟的月经体验。而在东方文化中的女性虽也经历着月经不适,但因为东方文化将月经看做是“自然的事情”,并没有污名化的传统,所以东方女性较少被诊断患有PMS。 [8]除了文化的影响之外,个体的人格特质和月经态度也有联系,如外向不稳定人格女性所掌握的月经态度知识分数要高于内向稳定人格的女性。 [9]但是有关掌握月经知识多少、所持态度是积极或消极与应对经期问题的能力、方式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绝经期的态度形成。女性对于绝经的态度存在大量个体差异:如果女性在月经期经历了更多的不适,绝经的到来就意味着“自由和解放”。如果女性认为绝经就意味着衰老和失去繁殖能力,那她会否认和害怕绝经的到来。 [10]个人对于经期知识的提前了解也影响绝经态度:如果女性在月经初潮之前就掌握了月经知识,她们绝经之后的态度相对那些没有受过月经教育的女性,更为积极。 [11]除了个体的经验差异之外,还存在着文化差异:相对于西方女性,东方的女性对待绝经的态度更积极一些,因为她们将绝经看做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经历。 [12]

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个体的月经态度既受个体经验的影响,又受社会文化的塑造。而月经态度反过来又会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作用。除了女性自身对月经的看法态度之外,社会和他人对月经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二)社会层面的月经态度: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都强调文化背景对月经的影响,体现了月经现象的文化建构性。传统文化主要通过习俗活动、宗教信仰等途径影响人们对于月经的态度;当代文化主要通过媒体以及科技影响着人们对月经的态度。

传统文化中月经问题研究,早期主要聚焦在种族差异上。但后来研究者发现,所谓种族的差异,其背后根源可是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不同种族之间的女性月经知识了解的差异是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在月经知识上具有不同的传递作用。 [13]宗教信仰是影响月经态度的显著因素。在印度和穆斯林家庭中,他们的宗教观念使得他们可以公开庆祝,因为初潮的到来意味着女性开始拥有一种特殊的社会地位。 [14]但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人们对于女性月经和青春期的到来,相反是沉默以对。 [15]

抛开不同文化的巨大鸿沟不谈,同质文化中对待月经态度也不尽相同。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具有文化同源性的国家,月经态度的差异性大于相似性。 [16]说明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外,当代社会文化也是影响月经态度的因素之一。当代社会对月经态度影响较大的两方面是传媒和科技。当代传媒正在加强人们对于月经的消极态度和不正确信念,广告在大众社会意义的建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卫生巾的广告中,总是会暗示女性应该在经期保持洁净,避免气味出现,以及尽量不要被他人察觉自己正在经期中,体现出对月经的反感与拒绝。 [17]1980年初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发现,全世界女性较为偏爱每月一次的周期。 [18]但是近些年研究却显示出女性对于月经周期的态度开始有了明显的转变,闵丽华等人调查发现有59. 48%的女性希望月经周期能够被自己所控制。 [19]产生这一转变的原因应该是科技的进步:随着口服避孕药的发明,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自己具有了改变自己月经周期的能力,也更愿意改变自己的月经周期。 [20]

三、月经态度的心理机制研究

(一)月经态度的测量:从消极向积极的转向

Moos编制的月经症状问卷( Menstrual Distress Questionnaire)中所有项目全部从不良症状角度对于月经进行消极描述,体现了西方文化一直以来对月经的消极态度。 [21]Brooks-Gunn和Ruble后来编制的“月经态度量表”( Menstrual attitude questionnaire)在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成为月经态度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材料。 [22]该问卷的五个分量表中只有“月经是一个自然事件”这一分量表不倾向于消极方面,其他4个都是消极态度的测量。

Marven等人认为Brooksk-Gunn等人的月经态度量表编制时间较久,不适合当代调查研究,进而编制了“月经态度和信念问卷” (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s Menstruation)。 [15]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 86和0. 80,信度较好。问卷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隐秘、烦恼、禁止/需要做的事、不便之处和愉悦。虽然说该问卷对月经的描述还是消极居多,但是由该量表中的“愉悦”量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已经开始注意到月经具有积极的一面,对于月经态度的测量也开始向积极方面转向。在探讨月经的积极面之前,首先应该弄清月经为什么总会被消极看待?

(二)心理学理论对月经产生消极态度的解释

我们可以理解女性对于月经的消极态度,因为月经带给女性一些生理方面的痛苦和不便,但很难理解为什么男性对于月经也具有消极看法,甚至比女性的态度更加消极。心理学家尝试从个体的心理运作机制层面的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社会支配理论( social dominance theory)可以解释何以男性会对月经和经期妇女持有消极的态度。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是按阶层组织的,而阶层通常可以划分为至少两个对立面:高阶层和低阶层。处于高阶层的人具有更多的高社会支配倾向,他们希望自己所在的阶层更多地支配其他阶层,而且偏好那些增加阶层差异的思想。而低阶层的人具有更多的低社会支配倾向,他们希望阶层平等,倾向于偏好减少阶层差异的思想。 [23]很显然,如果以性别为阶层划分,那么在绝大多数文化中男性都属于高阶层,女性属于低阶层。男性通过月经来贬低女性,从而达到男性获得更多社会支配地位的目的。例如,很多宗教教条和家庭伦理规范都禁止经期女性从事宗教祭祀,家族祭祀等神圣活动。 [24]

客体化理论( objectification theory)是指由于社会文化将女性视为客体而非主体,使得女性无法从第一人称的自身视角去看待自己,而是以一个内化了的第三人称(观察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身体。 [25]换言之,她们不会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出发来感知月经对于自己的影响,而会以“男性如何看待月经”或者“他人如何看待经期的我”来作为评价月经的是好事或者坏事的尺度。因此,不仅男性会消极对待月经,女性也会从男性的视角来消极对待月经。

恐惧管理理论(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从侧面解释了人们对于月经消极态度。因为无论男女都会惧怕和回避一切有关死亡的事情和联想。而月经的血污意味着死亡的临近,月经具有的繁殖性功能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有限。为了减轻感知到死亡的焦虑,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会尽量回避任何可能和月经有关的事情。 [26]

通过这些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可以发现,对于月经的消极态度较少源自于先天的恐惧和抗拒,更多的源自于社会文化的塑造:女性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所以属于女性特有的月经现象受到男权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变成消极的、可以拿来贬低女性地位、控制女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消极月经态度对于女性的影响

心理学家围绕月经态度做的实验研究发现:消极的月经态度对女性的认知表现、经验建构、自我评价以及他人对经期女性的评价上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

1.月经刻板印象威胁对于认知任务的影响。相比于未受到月经刻板印象威胁的女性,受到月经刻板印象威胁的女性在认知任务(如数学测验)上表现更差,说明月经刻板印象的确会影响女性的认知表现。 [27]

2.对月经的偏见使得女性月经的回忆和经验再建构受到影响。很多女性认为自己在经期经受了身体、心理和情感的多种改变。但是研究者发现,女性在经期实际的经历没有那么痛苦。 [28]可见,女性由于对月经的偏见,可能会夸大经期的躯体和心理体验。研究发现女性对“经期会出现各种症状”的这种偏见信念越坚持,她就越会夸大在前一次经期中所经历的各种消极症状和感受。 [29]

3.月经影响自我和他人评价。月经不仅使得女性自我评价变低,也使得他人对经期女性评价变低。Ussher [30]的研究表明,虽然月经作为彰显女性特质的最重要的机能之一,但女性竟然认为月经来潮使得她们没有女性特质,没有“女人味”。另外,被试在评价一个处于经期或者处于非经期的女性的能力表现的时候发现,被试认为处于经期的女性更没有能力,更不喜欢她,甚至还存在在物理距离上远离她的现象。 [31]

4.月经期女性的消极自我印象管理。人们都会通过自我表现来向他人展示更好的自己。但是经期女性恰恰相反:一旦了解到自己处于经期的事实被对方知晓,她们就更倾向于认为对方对自己不够积极,并且猜测对方不喜欢自己,进而放弃自我表现和自我印象管理。 [32]这说明月经作为一种污名标签,抑制了经期妇女的自我表现策略和动机。

由上可知,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大都把精力放在月经的消极面的研究上。这固然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月经的消极态度,使得女性一直受到其负面的影响。但是随着心理学积极取向的兴起,研究者也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月经有没有积极的方面?月经是否可能对女性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四)积极月经态度的研究

Delaney认为,对于月经的消极的态度限制了女性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人们应该对月经有更积极的看法,他因此编制了月经愉悦问卷( Menstrual Joy Questionnaire)。 [33]虽然该问卷的信度效度都不好,但是后继者发现它可以作为启动材料来启发女性从积极角度重新思考月经这一现象。Chrisler在使用该问卷启动女性之后,发现启动虽然并不能减少被试在月经问卷消极项目上的得分,但是能够显著增加在积极项目上的得分。 [33]访问被试发现:月经愉悦问卷令“她们感到惊奇”,并启发他们用一个更积极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月经”。Aubeeluck和Maguire认为“月经愉悦问卷”这个标题本身就有很强的暗示性。于是她们使用没有标题的月经愉悦问卷作为启动材料。结果表明,没有标题的问卷也能提高他们在积极项目上的分数。这说明启动女性去思考月经的积极方面,会改善她们对于月经的看法和态度。 [34]张永爱等人发现痛经严重的女大学生相比无痛经女性有更为消极的月经态度,然而痛经严重的女大学生应对月经的方式也主要采取默默忍受、回避、静养等方式,并没有更为积极的应对策略来改善痛经问卷。 [35]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应该探索通过何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启发女性的积极月经态度,以及这种积极月经态度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女性的月经身体和心理健康。显然,这对目前国内主要通过医疗活动来改善月经期间的身心健康问题,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月经态度的文化差异和变迁研究

综上所述,月经态度虽是基于月经这一生理现象产生的,但是其形成和建构更多的受到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不同社会和民族,宗教内部,对月经的具体信念和态度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相比于西方,中国人对于女性和月经的态度很复杂,并不是一味的消极和歧视对待。例如,中国女性在经期都会受到较为特别的关照,中医理论对于经期女性的保养问题也有诸多论述。所以,可以说中国文化下对待月经的态度是既有歧视又有关爱。厘清中国文化下他人以及女性对月经的态度所具有的成分,有助于为中国女性更好的应对月经问题提出更为有效的理论基础。

虽然人们的月经态度一直以来很消极,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人们对于月经和经期女性的态度由早期的物理隔离、禁忌和约束逐渐转向更为隐蔽的心理隔离、偏见和歧视等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观念和行为的改变下女性对于自身的认识、自我认同也会发生着变化,梳理清楚当下女性月经态度的改变可以帮助女性更好的适应当下,应对月经和自身问题。

(二)积极的月经态度研究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月经的积极面。但就目前来说,有关经期愉悦的研究,以及具体的积极干预方式的探索非常之少。即便是在研究中发现经期有积极效应的研究,也缺乏相关后续研究。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的态度能否有助于缓解女性的经前期和经期症状?如何让女性和男性改变根深蒂固的消极态度?如此我们可以为月经“正名”,减少社会和大众对于月经的消极和偏见看法,让大众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来接纳月经问题,使得女性能够不再或者尽量少的受到月经的污名化以及刻板印象威胁影响。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开展有关月经态度重塑的活动,让女性意识到月经的积极面向,从而帮助女性更好应对月经问题。

猜你喜欢
经期消极月经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经期如何穿衣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经期综合症来袭需要多喝水吗
来例假不能洗头?经期洗头到底伤了哪儿?
让自己发光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