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插图 提高阅读教学效益

2015-04-18 01:19廖丹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火车头表象人教版

廖丹华

(武平县万安中心学校,福建 武平 364316)

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图像表象是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1]而心理学研究表明,视觉吸收信息的比率在人类的五种主要感觉中占83%。[2]从语文的学科特点来看,语文是一门与视觉空间能力密切相关的学科。小学语文教材版面编排图文并茂,丰富而美观,文中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直观,富有趣味性、启迪性,是很好的视觉资源。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只是简单呈现,更多的是把它当作版报的“插花”,认为它的存在就是美化教材,因而忽略其真正价值,浪费了大量的视觉资源。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插图辅助阅读教学,利用图像表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利用插图激趣导入

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1]教师要善于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两幅插图人物的神情对比强烈,一幅热闹,一幅沉默,很好地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课时,可借助画面激趣,导入课题:请看这两幅图,你产生了什么疑问?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二、利用插图深入学文

(一)利用插图指导阅读

课标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提出低段学生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3]低年段是学生阅读的启蒙阶段,阅读习惯、兴趣与能力都正待培养,也因如此,低段课文插图特别丰富。文中的插图为学生的启蒙阅读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可引导学生从图中学文,图文结合。

人教版三年级第一册《雪孩子》,文中八段文字配了八幅情景插图,文章第一次没有注音,让学生尝试自己阅读,体验阅读的成就感。

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插图:

(1)出示八幅插图整体感知:图上画了什么?

(2)逐段出示插图配文,师描述、范读。

(3)学生图文对照逐段练读。

借助文中的插图,学生很快读得字正腔圆,读懂了文章的内容。

(二)利用插图读懂内容

有的文章含义较深刻,学生只能理解表层,无法深入到内在层面进行挖掘。这时,可利用恰当时机呈现插图,借助插图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人教版第六册《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徒弟只用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再画了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得到了画师的称赞。我们的学生其实只是理解了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画面的意境并没有理解,画师的解释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对三年级的学生有些困难。这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看插图,发挥插图的作用,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在画面中解读文字。

通过图文解读,学生便理解了小徒弟用两只骆驼代表了数不尽的骆驼,所以他的画最好。

(三)利用插图品词析句

布鲁纳认为,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1]因此,教学活动中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上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中,插图也可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借助插图,架设起一座座桥梁,把学生引入到字里行间,成为发现者,实现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得意”“得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燕子》第四自然段: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1.利用插图体会比喻句

(1)这段话里藏着非常优美的比喻句,请大家找一找,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2)请大家认真观察文中的插图,想想把什么比作什么?

2.利用插图推敲“痕”

(1)把“痕”改为“条”或者“根”,同意吗?

(2)请大家再认真观察插图,看看到底同意不同意。

(四)利用插图突破难点

人的认识过程总是在实践活动中,由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有些理论知识,因为缺乏感性认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对这类难点,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案例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如借助插图,利用图像表象,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

以《詹天佑》为例,第六自然段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

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

这段文字很难读懂,如“北上”“南口”“东北”“折向西北”“两个火车头,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师可借助插图,在插图中标出方位,对着插图一句一句解读文字,通过感性插图与理性文字的不断转换,学生很快就能解读这段文字了。

(五)利用插图领悟诗词大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领悟诗词大意这部分,教师普遍借助注释来教学,这样的方式不仅枯燥,学生学起来也较吃力。其实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多是诗配画编排,借助插图领悟诗词大意也是一种好办法。

以人教版第十册《清平乐·村居》为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教学时出示插图,让学生边读诗词,边看图,同桌互动交流,猜猜诗句的意思。学生对着插图很容易就读懂了诗词的大意。

三、利用插图拓展升华

课堂结束的文本拓展环节是教学的点睛之笔,既可巩固课堂教学,升华文章主题,又可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中的插图同样是一个很好的资源。

例如人教版第七册《去年的树》配了一幅情境图:鸟儿对着灯火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火听。

教师出示插图渲染:同学们,就是这只小鸟,在去南方之前许诺好朋友一定回来给大树唱歌。一转眼,春天来了,雪都融化了,鸟儿如期回来,如约来找好朋友,兑现自己的诺言唱歌给好朋友听,可树不见了。鸟儿到处寻访,终于找到了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如果你就是这只鸟,此时你想对灯火说什么?如果你是灯火,你又会说什么呢?请拿起你的笔写一写。

学生在写与交流中便明白了课文蕴含的道理: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保护环境、爱护树木……

总之,课文中的插图是个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充分利用好插图资源,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益。

[1]关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EB/OL].http://blog.163.com/w1301253751@126/blog/static/1650011 5420115272216264/.html.

[2]试议语文学习中视觉空间智能的毕业设计论文[EB/OL].http://www.618jyw.com/gzywjxlw/247920.html.

猜你喜欢
火车头表象人教版
社区少先队的“火车头”
老火车头的故事
绘画往事:表象的折射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透过表象看公式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教你识破非法集资及传销的“十三种表象”
不高兴的火车头
谈表象积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