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非经营损失研究

2015-05-29 14:16张靖含杨守杰
商场现代化 2015年9期

张靖含+杨守杰

摘 要:企业非经营损失作为企业存在与发展中的常见现象,像潜在且不断恶化的病毒侵蚀着企业的健康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存亡。研究认为,针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闲置造成的浪费、功能降低甚至消失造成的浪费、灾害性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人为因素造成的毁损与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等非经营性损失,通过加强常规管理、强化应急操作与完善全面预算的方式,实现损失的有效避免、降低与转化,以最大限度保护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经营绩效。

关键词:企业非经营损失;企业健康;企业利润

企业非经营损失是指企业的“不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直接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带来收益”的,企业经营以外的活动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造成的企业损失。由于这种损失往往是企业所在的“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的综合结果,其既可能表现为现实的经济损失,也可以导致企业丧失某种竞争的优势及其预期的利益等损失。因此,在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中,往往以渐进性、潜在性、逐渐扩大性、迷惑性与积累性的特点来表现,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成为厚积薄发的问题爆发出来,对企业会造成极大地伤害。本文据此展开研究,探讨其类型及其预防措施。

一、企业非经营损失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非经营性资产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资产。企业中的非经营性资产,可能与创造受益相关,但并不直接产生受益。根据当前各类企业发展的实际,造成企业非经营损失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其类型既有客观的也有人为的。

1.自然损耗型

针对企业而言,自然损耗造成的损失一直存在且无法避免,其成因及其程度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自然损耗。尤其是指企业内各种机械设备、办公设施与其他的配套设备等,都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与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产生折旧性的价值降低甚至价值消失的损耗。例如机械的淘汰、厂房的落后等,都是企业非经营损失的典型表现,且在多数企业难以避免。二是企业各类物资自然性的破损与功能降低的损耗。是指企业的各种物资在湿度、自身功能缺陷与其他的原因,导致的功能不全、使用寿命短、残缺与其他的作用下降等现象,致使无法按照原价值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由此既造成了该类物资的损耗,也造成了误工误时等方面损耗。

2.不可抗力型

这种情况主要是指来自于企业无法预知、可以预知但无法控制与其他的不可抗力型的原因,导致的企业非经营损失的现象。实践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当前典型的天气是地震、泥石流、洪水、雪灾与龙卷风等,这不仅直接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安全,也会直接导致企业因为“兼顾职工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等,使经营性资产向具有“使用目的的非增值性、资产来源的单一性和使用效益的社会性”等特征非经营性转变,增加了企业负担也自然造成了损失。二是企业重大灾难性事故引发。主要是指企业内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如火灾、爆炸、燃气泄漏、毒气泄漏与瘟疫等突发情况,致使企业造成了非经营损失。这两类现象,都具有重大性的共性,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重大的;相对而言,前者具有预见性可以运用科学手段预测,加以预防和采取提前应对措施,能相对减少损失;后者则具有突发性,应急难、应对难与重建难是其典型的特点。

3.违规违法操作型

作为企业非经营损失的违规违法操作,是指在经营活动以外的违法违规操作导致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及其相关的经济行为违法违规造成的损失。包括以企业为核心所发生的贪污、技术泄密、商业秘密泄密、浪费、贿赂、投资失败以及其他的行为(如诈骗等)等损失,这种损失不仅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有损了企业的美誉,甚至造成企业丧失某种技术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例如减缓了企业上市的步伐等。二是企业因为人为破坏造成的非经营损失。是指任何蓄意或无意的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固定资产损毁、厂房破坏与其他的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等,这种现象是企业潜在的风险甚至防不胜防,例如企业外围居民燃放烟花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火灾等。

二、企业非经营损失避免与降低办法

从资产评估的会计定义视角,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一起作为企业的基础性资产,通过“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优化组织结构、硬化预算约束”等方面,由此降低非经营损失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之一。

1.强化预算与内部控制以降低自然损耗

只有企业自身的完善了,才能真正地把国家的法律、政策、方针和地方的政策结合起来运用,不仅使其成为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伞,也为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有效规避各种可能造成的自然损耗,去催生企业更大的创新潜力、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有效的操作路径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法律层面的完善。是指国家要积极地完善相关的立法,尽可能地压缩各种可能造成企业非经营损失的空间,例如政企分开就是最好的典范,其有效地避免了行政不当与非专业性干预造成的企业非经营损失。二是企业内部机制的完善。包括完善管理程序、人员配置制度、物资供应制度、奖惩制度、人员教育制度与部门协调制度等,做出具有直接针对解决性的修订,使其更具有高效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多的资源,开展最高效的应急活动,把自然损失可能造成损失的行为制止,把已经造成的损失弥补或者降低到最小限度。三是企业行政管理性管控。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可以从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常规活动的组织、整改活动的开展、人员的配置与奖惩的落实等方面,推动企业的非经营活动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尤其把各种制度、方案与规则等转化为具有切实性的行为,引导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其他的相关资源,在开展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积极地解决自然损耗存在的可能造成损失的问题,并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使企业更加安全、高效和持续创新。

2.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不可抗力损耗的操作性

由于不可抗力损耗的突发性、偶然性与结果不可预知性,就需要树立应急意识与预防观念,从可能造成企业非经营损失的实际出发,制定、完善具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是必须且有效的办法。实践中有三种办法:一是制定与演练各种应急预案。由于各种可能造成损失的隐患及其成因,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与其他的人为因素的促成等而动态变化的,应急预案的制定不能止于书面形式,需要加强演练使整个企业及其各个部门甚至所有的员工,都具有隐患意识和应急意识,同时,也通过演练去暴露预案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二是强化财会专业性资源优化运筹。即有企业领导层牵头,在财务部门对各种资金、物资与资源的运用动态掌控中,去及时地发现各种可能造成非经营损失的安全隐患,如相关的财务违规问题、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的问题、合同履行中的违约问题等,由此,从企业财务安全方面去保障企业非经营活动的安全,为企业打造坚强的资金和资源安全。三是地方政府政策层面的灵活支持。作为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从维护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企业发展质量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地方性的政策与制定地方性的应急方案,在企业发生某种重大非经营事故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例如在某企业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可以调动消防、电力、医疗与交警等资源,为救援工作赢得时间等。

3.开展常规隐患排查与整改

根据企业发展的实践,造成企业非具有损失的成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才能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创设由内而外的优质环境。具有操作性隐患排查表现为三类:一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安全隐患排查。主要是指厂房、办公设备、生产线及其各种设施、用电安全、用水安全与通讯安全等,以此来及时发展整改和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的危险发生,使企业能把更多的资源运用到经营活动中。二是企业的核心机密安全隐患排查。包括技术机密、经营秘密与其他的商业机密等,这些出现了泄漏与其他的情况,都会直接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专利技术和商业机密甚至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三是企业内部机制的完善。这是关键之一,只有企业自身的完善了,才能真正地把国家的法律、政策、方针和地方的政策结合起来运用,不仅使其成为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伞,也为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有效规避各种可能造成的非经营风险的情况下,去催生企业更大的创新潜力、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企业非经营活动的财务安全审计排查。意在加强非经营活动之外的财务安全排查,避免存在其他的可能影响、制约甚至破坏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现象,例如贪污与内部员工的挪用资金现象等。

企业非经营损失是多样性的,其成因也是复杂,作为企业就需要从国际经济环境、国家市场环节、地方发展水平与企业所属产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在加强和完善自身管理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法律、政策的支持,有效地回避损失与转化危机,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良性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杨萍.浅谈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的划分及其管理[J].铁道工程学报,2003(2):138-140.

[2]尤筱玥,黄志明.决策因素分析:企业非核心业务经营模式的选择[J].上海管理科学,2013(4):5-8.

[3]张钦昱.论非经营性资产在企业破产时的处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48-52.

[4]丘开浪.收益法评估中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的识别研究[J].商业会计,2013(23):18-21.

[5]邵学峰,郝诗凝.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财务监管机制[J].江汉论坛,2011(4):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