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机制的构建

2015-05-30 10:48陈贺婉王蓓
教育与职业(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育人机制高校信息化

陈贺婉 王蓓

[摘要]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育人机制的构建,文章提出从培养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实践应用和科研创新能力入手,从管理机制、工作机制和动力机制着眼,侧重實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从而构建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机制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 信息化 育人机制

[作者简介]陈贺婉(1981- ),女,浙江缙云人,中国计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王蓓(1981- ),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浙江 杭州 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队伍培育和管理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2240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29-02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育人机制的构建,旨在使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一方面,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加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另一方面,提高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过程中直接育人现状分析

(一)育人观念未更新

大部分高校把信息化建设工作定性为教辅工作,认为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学校育人机制里仅仅起着辅助、间接的作用。其实不然,信息化的决策、信息化的建设、信息化的应用等信息化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可作为实践教学环节,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培养。

(二)政策支持不到位

在信息化直接育人方面,很少有高校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目前众多高校内部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纷纷投身于校外的信息化建设、软件开发,对校内信息化建设则大多抱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观望态度。因此,亟须建立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吸引、鼓励校内教职员工投入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

二、构建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机制的意义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目前很多高校还停留在基本教育层面,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就业难等问题也相继出现。如果学校内部能够成立培训、实习基地,让有技术、有经验的教师给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来,这能否成为为毕业生做好经验储备最便捷最直接的一个途径呢?因此,构建信息化直接育人机制,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需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

(二)是缓解信息化人才紧缺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信息化技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应用系统的安装维护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重心,已经从硬件网络建设阶段进入到应用系统整合阶段,数据的集成共享、应用系统的建设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因此,构建高校信息化直接育人机制,能让信息化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导师的研究性工作能被认可,被合理量化,学生则在参与项目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成为信息化专业人才力量的有效补充,以缓解信息化人才紧缺的局面。

(三)是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的需要

2012年,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实施了“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意在探索建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对于高校内部而言,特别是在实践育人环节,既要发挥教学科研人员的育人功能,又要发挥行政管理人员、支撑队伍的育人功能。构建信息化指导老师制,吸引全校信息化专业人才,包括教师、教辅人员、从事信息化工作的行政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最终实现全员育人。

三、高校信息化过程中直接育人机制的构建模式

(一)整合师资力量,构建管理机制

育人机制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所有工作的基础就是整合校内信息化师资力量。建立信息化指导老师队伍,不仅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还包括校内从事信息化工作的行政人员和教辅人员。信息化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重点是在学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从事的科研或信息化建设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信息化指导老师可采用自愿报名、专家推荐和学院推荐的方式来确定。资格认定通过的老师名单及老师的研究方向、在研项目均在校内网进行公布。在信息化指导老师的管理方面,应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学校每年进行常规性检查,对连续三年未招收学生的指导老师,自动取消导师资格,如要申请招生,需再重新认定导师资格。

(二)组建学生团队,构建工作机制

1.组建信息化学生科研团队。信息化指导老师主要通过组建信息化学生科研团队来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技术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和信息化工作中来。每位指导老师可组建一支学生信息化科研团队,团队人数一般不超过6人,一个团队最好由不同年级的同学组成,在各年级间形成梯队,高年级同学带领低年级同学,形成接力型科研队伍。团队成员由导师和学生双方确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调换导师。

通过组建信息化学生科研团队,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导师本人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的竞赛,指导学生参与校内信息化软件项目的开发等。通过参与实际科研项目,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成立信息化学生社团。信息化学生社团是对学生信息化科研团队的一个补充,由学校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牵头,成立信息化学生社团,并聘请信息化指导老师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一个社团可配备多个指导老师,社团的学生人数不纳入指导老师指导的人数。与学生信息化科研团队不同,学生社团的培养重点偏向于校内各类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与维护。在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协调下,信息化各业务系统分管部门为社团提供各类实习岗位,让学生参与到系统的维护与应用工作中,指导老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这部分的工作量,学校可参照社团管理办法来进行考核。

(三)保障经费政策,构建动力机制

1.配套專项科研经费。育人机制中动力机制包含很多要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学校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学校配套信息化建设科研专项资金,用于信息化导师指导学生参与校内信息化建设。在学生科研团队承接校内信息化建设项目时,可申请科研专项经费,经学校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批后,专款专用,将所申请资金用于该项目的研发,在经费方面为信息化指导老师的工作扫除后顾之忧。

2.建立校内信息化项目申报制度。各高校每年均有计划内信息化建设项目,根据信息化项目的专业程度和经费预算情况,可在每年初对当年需要建设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分类,将部分信息化项目列为校内信息化建设专项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并以校内信息化专项课题的方式,吸引和鼓励校内师生进行申报。项目申报者必须为信息化指导老师,依托实际项目,导师指导学生共同参与校内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和研发工作。校内信息化项目申报制度在保证科研经费的同时,将导师的科研工作进行量化,可列入其正式的科研项目,在晋升职称时可作为参考依据。

3.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建立考核机制,每年对信息化指导老师进行考核,将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情况量化成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有效激励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团队及指导老师予以表彰,并给予团队一定的资金奖励,考核及荣誉可作为导师晋升职称、岗位聘任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徐艺萍.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2013(1).

[2]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1).

[3]王金波,石善革,吴新文,等.新形势下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3).

[4]李春兰,周增国,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7).

[5]简显锐.论高校数字化校园及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8).

[6]俞利华.数字化高中校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7).

[7]董国钢.高校信息化人才的开发与管理[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9(3).

猜你喜欢
育人机制高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习仁学思想传承中华文明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