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型大学建设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

2015-05-30 12:40董海龙
教育与职业(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就业指导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业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包括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毕业生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培养方式的欠缺、学生自我定位的偏差等。当前,部分地方高校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应用型大学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有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应用型大学建设将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应用型大学建设将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有助于实现毕业生的准确自我定位。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大学生就业难 校地合作 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董海龙(1978-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三课程组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社会学。(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33-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足见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每年的六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毕业季”。这段时间里媒体上报道的、人们所谈论的,往往都是毕业生就业的相关话题——整体就业形势怎么样、就业率有多高、什么样的专业好就业等。如果家庭里有高校毕业生,那么就业就成了这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核心话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尽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引起了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高度关注,但是“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没有被彻底解决。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与国内外大环境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出现的毕业生就业难,从国内外大环境来考察,至少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1)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67.1%。(2)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经济提质降速成为新常态的条件下,企业就业吸纳能力的下降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3)突发事件的影响。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事发突然、来势凶猛,该年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9.8%。

(二)毕业生基数的不断扩大

1999年,教育部做出了大学扩招的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当年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42%,随后毕业生总量不断攀升。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这个数字突破了700万,达到727万,所以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李克强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高校毕业生749万人,为历史最高。”不断扩大的毕业生基数使得毕业生的选择空间被极大地压缩,“先就业,再择业”成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现实选择。在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出现就业难问题的同时,许多企业也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这表明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人才需求出现错位。

(三)高校培养方式的欠缺

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符合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专业人才,提升了国民的整体素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培养方式没有能够顺应形势发展、进行适时调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部分高校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有余,而能力方法不足,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严重缺失,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四)学生自我定位的偏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大学生而言,首先就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这项工作甚至可以在学生刚入学时就开始准备,并贯穿于大学生涯始终。但在实践中,如此重要的环节却往往被学校与学生所忽视。调查显示,75.6%的学生没有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75%的毕业生选择到省会、直辖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工作;还有42%学生认为工资在2000元以上,才可以考虑就业。由于学生自我认知模糊与自我定位偏差,从而给自身发展和单位运作带来负面影响。

三、应用型大学建设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路径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在谈到“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时指出:要“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高校(大学)”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将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路径。

(一)应用型大学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校地合作,有助于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门路

各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社会。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如果能够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形成一批特色专业,培养一批特色人才,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而且能有效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拓展毕业生的就业门路,这也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基本要求。以笔者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市为例,盐城工学院作为盐城地区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二本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紧密结合盐城的发展实际,开设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等海洋类专业以及车辆工程与汽车服务工程等汽车类专业。在日常培养过程中,学校采取“请进来”(请地方行业专家来校开办讲座、受聘兼职教授等)和“走出去”(将学生送到相关企业去顶岗实习)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由于校地双方互动频繁、相互熟悉、相互信任,所以这两类专业的毕业生临近毕业就被预订一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应用型大学建设将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在培养目标上有着重要区别: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应用型人才;研究型大学培养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杰出人才。在本次地方高校转型前,有些地方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味拔高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动辄称“国际性人才”“高层次复合性专门人才”。这种思想指导下制订的培养方案往往脱离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高不成低不就”,很难顺利实现就业。应用型大学建设使得部分地方高校的定位回归本位,统筹考虑学校师资力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产业行业发展要求。

(三)应用型大学建设将注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有助于实现毕业生的准确自我定位

应用型大学“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功能定位暗含着一个前提,即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实现就业,否则服务社会的职能就无从谈起了。为此,就要求应用型大学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准确的自我定位。从笔者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部分地方高校仅仅在毕业生毕业前对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给人以临阵磨枪之感,就业教育沦为毕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有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业能力亦是如此。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学校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就业指导计划和培养方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从而切实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岳昌君.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

[2]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EB/OL].http://edu.sina.com.cn/l/2005-04-12/ba110917.shtml,2015-03-11.

[3]張红,陈德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症结与化解路径——基于沈阳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4]郭立,陶庆.从就业看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问题[J].职业时空,2007(12).

[5]江小明,张妙弟.应用型大学有关概念和内涵问题的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3).

[6]安徽省教育厅.安徽:“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在安徽成立[J].教育与职业,2014(12).

猜你喜欢
应用型大学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
应用型大学《会计信息系统》校企合作课程研究与实践
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应用型大学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施
应用型大学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技能大赛对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
应用型大学《桥梁工程》教学现状及教材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