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5-05-30 12:40张菊红杨帆
教育与职业(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张菊红 杨帆

[摘要]根据对徐州地区四所高校671名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进行调研表明,普通本科院校与民办院校在目标制定与达成方面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目标制定与达成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优于理科与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概念、目标制定与达成、选择与矛盾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全程化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作者简介]张菊红(1978- ),女,江苏南通人,江苏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实验心理学;杨帆(1972- ),女,吉林九台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教育。(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江苏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自我概念、人格特质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XWB4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68-02

一、問题提出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对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权衡,确定最佳奋斗目标不断为之努力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旨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找准职业兴趣,通过对生涯实现过程中环境变化的把握,最终实现自我的职业理想。按照舒伯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在他们人生定位的黄金时期,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无疑将会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奋斗目标、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方面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在徐州地区选取了四所高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800 份,回收问卷 769份,回收率为96.1%。其中有效问卷67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9%。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量表采用林香君依据国外Osipwo等人 编制、后经陈金定修订的量表再行修订的生涯决定量表。

3.数据分析。采用 SPSS17.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地区差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平均分为2.75,各维度的平均得分在2.32至3.29之间,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不一致。这表明当前徐州地区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与职业定位,职业选择呈迷茫态势;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相比,专业而系统的生涯教育开展较晚,实效性有待提高。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校差异。普通本科院校与民办院校在目标制定与达成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在目标制定与达成方面,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优于民办院校的大学生。原因可能在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的文化程度较高,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也较高,因此目标也更为清晰。为了能在毕业之前谋到理想的职位,他们必须及早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规划,并一步步付诸实施。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目标制定与达成方面有显著性差异。经过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在目标制定与达成方面,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显著优于理科与工科专业的大学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目标制定与达成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显著优于理科与工科专业的大学生。目前就业市场上,对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要高于对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这无形中增加了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年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我概念、目标制定与达成、选择与矛盾三个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四年级的自我概念最强,其次是三年级与二年级,一年级最低;职业自我概念是个体与社会的接触中对自我发展进行反省的结果。大四的学生已依次经历了岗位见习和实习期,对未来即将从事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目标制定与达成方面,三年级显著优于二年级。大三的学生已全面进入系统的专业课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及应用前景有了深入的认识,并开始体验到学习的紧迫感与就业的压力感,迫切要求制定目标并予以实施;在选择与矛盾方面,一年级与三年级均显著优于二年级。大一学生刚入学,还未形成明确的职业认知。大三是生涯决策重要的准备期,经历了前两年的专业学习,大三学生逐渐清晰了自己的专业定位,开始确立职业目标。

四、建议与对策

1.唤醒大学生沉睡的自我认知。华南理工大学的调查表明,毕业五年以内的大学生跳槽两次及以上的竟然超过70%。这一方面说明当今大学生职业选择时的盲目性,另一方面折射出大学生缺乏明确而现实的职业理想。因此唤醒大学生完成对自我的探索和认知是第一要务。个体只有把个性特征、能力特长与所从事的工作进行良好匹配,才能全面激发个体的潜能,以坚毅之心克服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最大化为组织创造效益,最终为自我赢得职业成功。

2.确立全程化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而连续的过程,学校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职业发展的特点,从新生入校起就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生涯教育。大学一年级为准备期,学校应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的测评工具对自我个性特征和职业能力等进行测评,初步确立职业目标。大学二年级为调整期,大学生根据职业目标来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书,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所制定的规划;大学三年级为发展期,此时大学生应强化职业体验,通过积极参加各类见习与实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四年级是成熟期,学校应通过就业、创业指导和信息服务等工作,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技巧,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

3.探索更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当前高校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大多采用讲授法,而且大多在三年级才开设,已错过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机。可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专题研讨、头脑风暴、职业访谈、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另外还可建立搭建网络课堂,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生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与延展性。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在尝试更有效的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为大学生开设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工作坊,能快速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定位。

4.构建全方位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第一,全方位的实践平台建设。研究表明,有兼职经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要显著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大学生。一是学校应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搭建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要把专业见习、实习等实践活动纳入相应的教学计划,切实增加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机会并确保成效;二是要积极打造校园专业实践品牌活动,如扶植校园创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競争力;三是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是学校应倡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业余时间和假期兼职等,培养其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对抗挫折等综合能力。

第二,全方位的师资建设。学校应全方位贯彻生涯教育的理念。首先,全体教师树立生涯教育的意识,将生涯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中。其次,安排具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资质的教师承担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此外,学校应逐步推进生涯规划师的职业化培训,鼓励辅导员等从事相关学生工作的教师考取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逐步实现生涯教育的规范化与专业化。

第三,全方位的生涯规划新模式的建设。应积极构建社会—学校—大学生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生涯规划的新模式。在教学与实践体系下构建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合作平台,实现三方开放式合作。其中包括:学校开展连续而系统的生涯教育对学生的未来进行策划;企业为学生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教师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这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而且提升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形成“学生—学校—企业”均受益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康海芬.护理本科生职业自我概念及影响因素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1.

[2]马英.分阶段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2(4).

[3]张丽琼.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实效性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5).

[4]高岩.“四位一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初探[J].才智,2012(25).

[5]张小菊,周绮云,茹秀华.应用工作坊模式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4).

[6]王帅.山西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