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探索

2015-05-30 12:40左石华徐元俊罗孝高
教育与职业(中) 2015年8期
关键词:校中厂股份制实训基地

左石华 徐元俊 罗孝高

[摘要]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集团签订股份制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公司,对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内开展实训教学。这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问题及管理问题,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要通过建立理事会开展决策、委任职业经理人参与企业经营、建立规范的人财物管理制度以及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式完善运行机制。

[关键词]高职 股份制 “校中厂”实训基地 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左石华(1982- ),女,湖南新化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学。(湖南 长沙 410151)徐元俊(1962- ),男,湖南邵阳人,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管理。(湖南 娄底 417000)罗孝高(1976- ),男,湖南新化人,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湖南 长沙 41015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2012年度社科基金课题“高职股份制‘校中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2YBB088)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2015年度课题“职业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案例研究”(课题编号:201418Y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95-03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既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部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里曾指出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校企合作等模式和途径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并在近年来连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当前实训基地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的热点和前沿话题,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既关注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也关注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还关注实训基地的典型案例和做法,进行经验推广。但研究成果主要关注实训基地的“厂中校”“校中厂”两种模式,而对新发展起来的股份制“校中厂”则甚少研究。股份制“校中厂”是对“厂中校”“校中厂”的扬弃,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实践中,部分高职院校正在积极试验、试点成立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涌现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取得不少成果和经验。由于当前学术文献对股份制“校中厂”具体运行关注不够,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行机制,对于股份制“校中厂”运行过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还没有具体的总结。本文对股份制“校中厂”进行相关界定,并对其运行机制进行构想,以期为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弥补学界研究不足。

一、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的概念与优势

1.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的概念。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集团签订股份制合作协议,由企业集团出资,高职院校提供土地、生产设备、技术支持和员工等共同建立的公司。“校中厂”对外承接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在进行生产加工的同时,优先满足学院教学需要,保证为学生生产实训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股份制“校中厂”是实训基地发展起来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模式。实训基地经历“厂中校”“校中厂”和股份制“校中厂”三个阶段。“厂中校”就是在企业建设教室和学生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完善教学条件,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提高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确保顶岗实习、校外实训实习的教学需要和质量,形成校企双方合作培养、共同考核的校外实训实习管理机制。“校中厂”就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与行业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引入学校实训基地,与学校设备、师资进行整合,按企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和科研,结合生产按学校要求开展教学,集生产、教学功能于一体。“厂中校”“校中厂”都存在问题,不能很好地在企业经营需要和学生实训需求间取得平衡。以“厂中校”为例,企业更多关注自身经营,希望来实训的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以期更快适应生产流水线。参与实训的学生在初期阶段并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影响企业继续合作的意愿。而参与实训的学生没有师傅的经验传授,能力提升缓慢。在“厂中校”模式下学校教学、科研与企业经营割裂,不能互动和形成合力。而“校中厂”以教学科研为主导,虽满足学生实训教学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的互动,但往往生产性不足,折旧风险较高,缺乏足够的利润,使得“校中厂”难以持续经营。鉴于上述问题,股份制“校中厂”应运而生。

2.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的优势。股份制“校中厂”是“厂中校”和传统“校中厂”的扬弃。首先它因实训教学而存在,但不单纯服务教学,还具有生产性。其次解决“校内厂”建设的资金问题和造血能力,有助于持续发展。具体优势表现在:一是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办学主體多元化,拓展融资渠道。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引入企业进校园,共同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增强,办学主体多元化走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随着“校内厂”深化发展,可以在股份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政府、校友会、社会资本及战略投资者等参与发展,使融资渠道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解决融资问题,“校中厂”可以引进高科技生产线、实训设备,提供足够的基金鼓励科研创新,聘请高素质人才和实训导师等。二是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有利于生产经营监督,实现保值增值。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对设备进行维护,而且不能盲目采购,以免增加“校内厂”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有利于企业按照生产经营的需求,在财务可承受的范围内合理采购实训设备,规范管理,避免按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弊端。生产性决定实训基地会追求一定的利润,这样能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还可以安排更多的资金参与科研和教学基地建设,是多赢的结果。三是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重要途径。股份制“校中厂”可以实现企业生产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互补互助,深度实现产学研结合,对学校来说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来说提高了经济效益,对学生来说获得了现实的职业能力,达到多赢的预期,有助于克服传统校企合作一头热的弊端。四是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搭建了产学研合作的新型平台。专业共建、课程共同开发、应用技术开发、产学研结合更加有效。按“产学研结合”原则,可以实现基地的多样化功能。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按融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生产、研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要求建设,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二、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在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及其运行方式。在笔者看来,股份制“校内厂”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决策机制、人财物分配和管理机制及产学研融合机制等。虽然股份制“校中厂”源于校企合作,是由“厂中校”“校中厂”发展而来的,但又是独立的,既不能完全适用企业运行机制,也不适用高职院校运行机制。在笔者看来,“股份制”和“生产性”决定“校内厂”应当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由于“校内厂”存在于学校土地上,与学院密切相关,开展实训教学,“校内厂”的设备和器材在保证生产和实训教学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实现共享,服务教学与科研。“校中厂”管理人员和教师应双向任职,多些交流和合作。

1.成立理事会进行决策。“校内厂”作为股份制企业,出资方作为股东都有一定的话语权,代表着各自利益,在运行决策时可能会爆发利益冲突,从而造成决策冲突,不能形成统一性意见。如果强行以少数服从多数会造成合作裂隙,甚至不欢而散,重蹈传统校企合作的覆辙。股份制“校中厂”可探索成立理事会,由理事会行使决策权。出资方根据出资比例或合作协议委派理事,另外聘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律师、知名校友、政府代表及双师型教师等成为独立理事。理事会成立具有多重优势:参与重大事项的讨论和决策,能使决策客观、理性,让利益相关方都能接受,为达成一致性意见,理事会在决策前各理事会相互沟通、交换意见,进行协调,在出资方中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理事会还可以监督“校中厂”的生产经营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完善相关考评等。

2.委任职业经理人参与“校中厂”经营。股份制“校中厂”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要保证一定的利润,因此需要职业经理人根据市场需求按照企业化运作。企业集团可委派得力干将成为“校中厂”的经理。“经理”不能单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考虑到“校中厂”实训基地成立的初衷,股份制“校中厂”在成立初期应当采用微利润。企业集团投资建立股份制“校中厂”的初衷是需要一定的投资回报以及为集团培养人才,这要求股份制“校中厂”要保持一定的利润,而且一定的利润也是股份制“校内厂”得以持续经营、开展科学研究的必然要求;由于股份制“校中厂”要兼顾教学科研以及对学生开展实训培养,如果追求高利润是以牺牲“校中厂”的教学功能为代价,这些做法都与“以产养教、重在教学” 的初衷相违背。

3.规范“校中厂”人财物管理机制。人员管理、设备管理以及教学评价管理都要做出相关的规定,完善考核。由于股份制“校中厂”是脱离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独立实体,“校中厂”的管理制度应该由“校中厂”独立做出。股份制“校中厂”是由传统“校内厂”转化而来的,所以传统“校内厂”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进行移植并进行适当完善。股份制“校中厂”的人员管理制度应当借鉴企业管理制度,把职业管理人员、实训学生、参与产学研教学实践的教师均当作“员工”进行相应的规定和管理,制定“保管员聘任制度与要求、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实训指导教师聘任办法、工作职责、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办法”“学生实训守则”“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条例”。设备资产按照企业管理思路进行使用管理和资产折旧、清查等。设备的采购、维修、使用以及报废要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科研需求和实训需求适当进行。当然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履行出资人角色,对“校内厂”资产及经营依法监督。

4.深度开展“校中厂”产学研融合。股份制“校内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为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这就要求股份制“校内厂”采用如下策略:“产”要着眼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培养目标,围绕地方产业需求、经济增长点以及人才培养需求,进行相应的生产。如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洗车市场先后引进湖南中青洗车设备、湖南鑫泰机械等企业进驻校园,进行相应的生产,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为公司创造了利润,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中厂”合作模式创造了校企合作“双赢 ”模式。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长沙“都市花乡”花艺连锁机构合作,全面深入“花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产”就要考虑到生产的产品能“卖”得出去,只有卖得出去才能将产品变成资产,实现利润和再生产。因此“校内厂”既不能生产市场淘汰没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也不能积极超出市场,进行没有实际用途和市场价值的生产,否则运营会难以为继。对于“学”就是要接纳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培养和锻炼。这一方面需要有成熟的技师进行引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实训,提升学生技能。“校内厂”设置的实训岗位要具体细分,如从事行政岗、生产岗、鉴定岗、后勤岗等,并安排一定的岗位轮换,以期让每个学生都熟悉生产流水线、学会操作生产设备,适应各个工作岗位。 “校中厂”要保持适度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安排一定的资金专门用于教师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可将“校内厂”科研和学院科研进行联动,委任高职院校从事科研的教师成为“校内厂”科研人员或负责人。科研采取规划科研和吸纳科研两种形式。对于规划科研,首先由“校内厂”管理人员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产品需求,科研部门根据需求提出科研动议,委任科研人员并提供科研启动资金。“校内厂”还要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对于没有纳入科研规划的科研成果要积极跟进,对于有市场竞争力的科研成果要积极和及时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以此鼓勵教师参与科研,争取科研项目等。为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校内厂”输送优质实训人才,为企业集团提供高质量毕业人才,“校内厂”还可以安排一定的资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创业大赛,以提高技能,与实训教学实现完美对接。

本文根据对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的界定,构建出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要妥善处理好决策机制、产学研融合机制和人财物管理机制,对“校内厂”具体运行有指导意义。由于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尚处于探索发展期,材料收集和案例还不够丰富,本研究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指导。各地的探索实践要在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完善。由于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在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多,发挥越来越强的作用,学界应当更多地对此进行关注,建议进一步研究,主要围绕:对各地的探索进行介绍,以期为高职院校相互借鉴经验,共同推动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关注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在运行过程中可能暴露的新问题,妥善提出解决办法,保障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申锋,钱明珠,王海谦,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农业,2013(24).

[2]李建国.基于利益契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析——兼论高职院校董事会的组建[J].职教论坛,2013(26).

[3]宋超先,李雪峰.高职“校中厂” 产教结合长效机制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3).

[4]左石华,罗孝高.教育教学实训基地制度建设探析——以股份制“校中厂”实训基地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2).

猜你喜欢
校中厂股份制实训基地
闽侯县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初探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基于校中厂模式的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电类专业“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股份制办学可持续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会计实践教学调研报告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股份制企业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