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细胞的异常形态检验的临床意义

2015-07-04 15:21呼竞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临床意义红细胞检验

呼竞

【摘要】探讨红细胞的异常形态检验的临床意义。光学显微镜红细胞形态检查用于溶血性疾病的诊断最为简便实用,某些特殊形态异常的检出常能提示诊断或明显缩小疾病诊断范围,这在遗传性红细胞膜病和血红蛋白病诊断中表现尤为突出。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及对溶血性贫血的提示意义。

【关键词】红细胞;异常形态;检验; 临床意义

在良好的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较为一致,红细胞直径为6.2~8.2μm,平均7.2 μm左右,红细胞染成淡红色略带紫色,中央染色较边缘为淡。各种贫血患者的红细胞在体积、形态、结构、着色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通过对外周血红细胞染色后的形态学分析有助于贫血的鉴别和诊断。外周血红细胞形态的异常改变有以下几种。

1大小异常

1.1小红细胞 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肾性贫血或球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病;而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浅染区消失。

1.2大红细胞 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3巨红细胞 最常见于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幼稚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不能按时分裂,这种幼稚红细胞脱核后,便成为巨红细胞。如果血涂片中同时存在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则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可能性更大。

1.4红细胞大小不均 是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而言。最大红细胞直径可达12 μm,最小直径仅2.5μm。多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血涂片中。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在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特别明显,这可以理解为由于缺乏原料而引起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

2形态异常

2.1球形红细胞 红细胞的直径变小、厚度增加,细胞直径与厚径之比达2.4 1或更小(正常3.4 1)。红细胞在湿标本中为球形,而在涂片上则显示红细胞的中心染色较正常红细胞深,体积较小,有球形之立体感。球形红细胞的气体交换功能较正常红细胞弱,且容易破坏和溶解。常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偶见于小儿,但无临床意义。

2.2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长短径比例失调而致畸形。长轴平均8.13μm,短轴平均5.3 μm,甚至可达12.2μm×1.6μm。这种红细胞置于高渗、等渗、低渗溶液和正常人血清中,其椭圆形保持不变,其形成机制可能与遗传所致的细胞膜异常基因有关,因为细胞只有成熟后才会呈现椭圆形,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均不呈椭圆形。椭圆形红细胞生存时间一般正常,有时可缩短,但血红蛋白并无异常。某些正常人或由于制片不当也可见到此种细胞,但一般不超过15%;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涂片中,此种红细胞可在30%以上,甚至可达75%。偶见于缺铁性贫血。

2.3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红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用的靶子。近来研究证明,此种细胞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异,以及铁代谢异常所致。其形成过程是 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首先溶解成一镰状或弓形空白区,其后弓形空白區的两端继续向内弯曲延伸,以致联结成一环行透明带。此种细胞的生存时间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短。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如重度的缺铁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在地中海贫血时尤易见到),以及脾切除后或肝脏疾病等。有时在大骨节病或其他贫血时亦可见到。

2.4镰形红细胞 在严密封闭的湿标本中,红细胞狭长弯曲呈镰刀状、鱼翅状或线条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的异常血红蛋白S(HbS)在缺氧状态下溶解度降低,形成长形或尖形的结晶体,使细胞膜发生变形。普通血片中呈现的镰状红细胞可能是在脾、骨髓或其他脏器的毛细血管中因缺氧而至变形的红细胞。镰形细胞贫血(HbS-S、HbS-C)和镰形细胞特性(HbA-S)的血标本,在缺氧状态下,可有大量镰形红细胞。

2.5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有一条苍白裂缝,中心苍白区呈扁平状,周围深染犹如一个微张开口的嘴形或鱼口。此种红细胞有膜异常,使Na+通透性增加,细胞膜变硬,因而脆性增加,致使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常见于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患者。

2.6棘形红细胞 红细胞表面有针尖样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起的长度和宽度可不一致。可见于棘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血浆β-脂蛋白缺乏症)、脾切除后、重症肝炎、尿毒症以及制片不当的血片中。注意与皱缩红细胞相区别,皱缩红细胞周边呈锯齿状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圆。

2.7皱缩红细胞 红细胞表面有圆形棘刺样突起,呈锯齿状紧密排列,大小相等。为操作不慎所致。

2.8裂片细胞 红细胞呈各种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裂片状,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包括头盔形、三角形、泪滴形等。此系红细胞通过因阻塞而致管腔狭窄的微血管所致。可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体外循环后、脾功能亢进、骨髓纤维化、肾功能不全等。

2.9异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现不规则的奇异形状,如豆形、梨状、蝌蚪状、麦粒状和碎片状等。此种细胞在某些感染或严重贫血时多见。关于异形红细胞产生的原因仍不清楚。有人认为是化学因素,尤其是磷脂酰胆碱、胆固醇和丙氨酸等对红细胞的形态有影响,也有人认为是物理因素所致[1]。

3染色异常

3.1正常着色 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

3.2着色过浅 红细胞中心浅染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形,红细胞着色深浅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含量多者着色深,含量少者着色浅。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一些血红蛋白病。

3.3着色过深 红细胞中心浅染区消失。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增高的,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仍属正常。多见于各种大细胞性贫血。

3.4嗜多色性红细胞 它是刚脱核的红细胞,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胞体较大。可被染成灰蓝色、灰红色、淡灰色等。多染色性物质是一种核糖体(RNA),正常人外周血中此种细胞1%左右,会随细胞逐渐成熟而消失。多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减少。

4 结构异常

4.1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黑蓝色颗粒(RNA)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颗粒大小不一,多少不均。此系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亚铁结合受阻之故,其中以铅的作用最为明显,所以铅中毒时,此种细胞明显增加。在其他各类贫血中,亦可见到点彩红细胞,此类细胞增多表示骨髓增生旺盛或有紊乱现象。

4.2豪-乔小体 红细胞内含有紫红色圆形小体,大小、数量不等。有人认为它是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异常染色体,但更多的人认为这是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之核残余物。这種小体可出现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恶性贫血等[2]。特别是巨幼红细胞贫血时,豪一乔小体更易见到。

4.3卡波环(Cabot环) 在嗜多色性红细胞或嗜碱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的细环状物质,呈圆形或8字形,可能是残留的核膜,出现此环表示核分裂异常,也有人认为是纺锤体的残余物质或是变性蛋白或脂蛋白,常与豪一乔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

4.4有核红细胞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人血片中不出现。最常见于引起骨髓增生旺盛的各种溶血性贫血,或造血系统恶性疾患(如各种白血病)以及其他部位的癌肿骨髓转移。

3 讨论

各种贫血时,不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而且红细胞形态和着色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各种原因可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引起红细胞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红细胞发生形态学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红细胞大小、形状、染色性质和内涵物的异常,故红细胞形态检查常作为追踪贫血线索的一项重要检查内容,其与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及其他参数相结合可以推断贫血的性质,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汪海清.血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查中的重要性[J] ;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8) 4384-4385.

[2] 李津婴,许燕群.红细胞形态学对溶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03) 214-217.

猜你喜欢
临床意义红细胞检验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免疫性抗体对女性不孕不育检测的临床意义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热性惊厥患儿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探讨侧俯卧位在产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及防治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