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瘤患者的CT诊断分析

2015-07-04 15:21孙长龙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脑瘤影像学

孙长龙

摘要:目的 探究脑瘤的CT 临床诊断效果。 方法 我院接收2013年05月~2014年05月治疗的出血性脑瘤患者36例。患者均在急性发作期入院进行初次CT检查,检查时间为发病时间后的2~24h。头颅CT发现可以病灶后待病情稳定可做增强扫描,对其CT检查结果进行探讨,总结其影像学规律。结果血肿征象:阳性36例,阴性0例;肿瘤征象:阳性14例,阴性12例;病灶周围水肿程度分级:I级4例,II级7例,III级15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X线检查难以满足这些诊断要求,因此CT检查在临床上更加广泛被应用。

关键词:CT;影像学;脑瘤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X线检查难以满足这些诊断要求,头颅平片、脑室造影与脑造影已不再应用。脑血管造影,尽管已应用了DSA,但临床上已很少再用其作为诊断手段,除非要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随着数字化成像技术,包括CT、MRI及PET的应用与发展[1],脑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CT成为诊断脑瘤的主要手段。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门诊2007年05月~2014年05月治疗的出血性脑瘤卒中患者36例,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在56~87岁之间,平均年龄63.5岁。30例患者临床症状为头疼、头晕、呕吐、感觉或运动障碍。3例患者表现为头昏、头疼病情加重。3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

1.1一般资料我院2013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68例脑瘤患者,全部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男患22例,女患14例;年龄46-78岁,平均为56.1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刺激性咳嗽伴有发热,肩痛、手指麻木、眼睑无力、胸痛、咯血、体重减轻、声音沙哑及气促等。68例患者皆进行了X光片检查与CT检查,同时都经过了病理诊断且最终确诊。

1.2方法

1.2.1胶质瘤级星形细胞瘤即毛细胞型、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及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占胶质瘤的5%~10%,是小儿常见的肿瘤。

1.2.2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以7~9岁为高峰,常位于后颅凹。肿瘤具有包膜,切除后可不复发。CT平扫时85%为边缘清楚的囊性病变,圆形或椭圆形,囊可为小囊或大囊,CT值低于脑实质为20~25HU,但较单纯囊肿高。10%可见钙化,周围水肿及占位改变轻。如位于后颅凹则可见四脑室移位。有的亦可呈实质性,但密度较正常脑质低。增强后病灶可不强化,延迟扫描可见少量对比剂进入囊内。MRI T1WI上肿瘤为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Gd-DT- PA增强后肿瘤强化明显但不均匀。不典型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可位于大脑皮层,呈实质性肿块或多囊状改变,增强后可见厚壁不规则的环状强化,强化程度轻。

1.2.3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多位于大脑皮层的表浅部位,CT平扫约50%~60%为囊性,增强后囊内可见强化结节,囊壁一般不强化[2]。40%为实质性,密度不均,可见钙化及出血,增强后85%不均一强化。MRI T1WI为囊性或实质性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可有出血改变,增强后85%可见强化,少数可见脑回、类脑膜强化等。

1.2.4星形细胞瘤CT平扫呈圆形或椭圆形等或低密度区,边界常清楚,但可见局部或弥漫性浸润生长,15%~20%有钙化,也可见出血,一般不强化。MRI,T1WI为等或低信号,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或模糊,T2WI均为高信号,很少形成囊变,水肿一般较轻,无明显出血及坏死,增强后无强化或部分强化。

1.2.5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占星形细胞肿瘤的1/3,发病年龄50~60岁。进展很快,平均存活时间为2年。CT平扫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病变,有水肿和占位效应。亦可为高等低混杂密度,钙化少见。增强后肿瘤可无强化或局部强化。MRI T1Wl病灶为边界不清低或混杂信号,T2WI上呈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强化或局部强化。

1.2.6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可为原发性或继发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CT平扫呈高等低混杂密度。由于肿瘤浸润生长,故边缘模糊,95%中心坏死呈低密度,钙化罕见,常有出血。增强后肿瘤呈厚壁环状强化,其内可见强化的壁结节,强化的厚壁环代表血管增生,中心为凝固坏死形成的透亮区。亦可呈团块状强化,周围伴有明显的水肿区。MRI T1WI及T2MI均可见信号不均匀,外形不规则肿块。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在梯度回波上可见磁化伪影。增强后呈不规则厚壁环状强化及大的团块状强化,有时为不均匀强化。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血肿征象:阳性36例,阴性0例;肿瘤征象:阳性14例,阴性12例;病灶周围水肿程度分级:I级4例,II级7例,III级15例。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X线检查难以满足这些诊断要求,因此CT检查在临床上更加广泛被应用。

3讨论

形态成像是诊断脑瘤的主要方面,应用功能成像、代谢成像也需要以形态成像作为基础。CT用于脑瘤的诊断很有效[3] 。它的高密度分辨力,很容易显示出肿瘤。一般而言,CT可显示径线小到3mm的肿瘤,例如垂体微腺瘤。CT显示钙斑、骨骼、脂肪和液体较好,所以含有这些成分的脑瘤易于显示,呈混杂密度的病灶。CT可同时显示脑室、脑池、硬膜和颅骨,所以可以了解肿瘤同这些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定位诊断。CT增强检查可了解肿瘤血脑屏障的形成与破坏状况和肿瘤的血循环,有助于肿瘤的显示和定性诊断。

CT上,根据病灶所在位置及其同脑室、脑池和脑叶的对应关系以及同相邻硬膜与颅骨结构的比邻关系多不难做出定位诊断,但临界部位肿瘤,只用轴位平扫,可能出现定位困难。额区与颞区肿瘤,是只累及一區或两区同时受累,可以蝶骨嵴为标志,居其前上方者为额区肿瘤,居后下方者为颞区肿瘤[2]。判断小脑幕区肿瘤应行增强检查。强化了的小脑幕在不同层面的轴位像上有不同的形态,可呈V字形、八字形和M字形。病灶居V字和八字外方及M字两外侧肢外方和两内外侧肢之间者为幕上肿瘤,病灶居V字和八字内方及M字两内侧肢内方者为幕下肿瘤。如仍有困难,行三维重建,则不难解决。MRI一般定位无困难。

但也应指出CT对诊断脑瘤也并非完美无缺的。何况,临床工作中经常只使用轴位平扫和增强检查,使诊断受到一定限制。例如,在平扫时,一个等密度脑瘤,如果较小,又无肿瘤周围水肿,未引起明显的占位表现,则可能漏诊。同样,CT对脑瘤的定性诊断也会遇到困难,准确性也有一定限度。

参考文献

[1] 李国新.分析出血性脑瘤卒中的临床与CT表现以获取早期诊断的依据 [J].医学信息 2014,26: 92-93.

[2] 刘小雄,周志丹.小儿脑瘤CT、B超以及脑电图结果对比分析 [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05:1074-1075.

[3] 王强,丁增兴.15例脑瘤患儿CT、B超及脑电图结果对比分析 [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05: 417-418.

猜你喜欢
脑瘤影像学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手术室体位护理对手术室脑瘤患者长时间手术压疮形成的影响观察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所有脑瘤都需要手术吗
新警示
预防新生儿脑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