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15-07-04 00:10李长城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诊断

李长城

摘要:目的 探讨CT在肝脓肿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17例肝脓肿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 经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见肝脏右叶类圆形低密度回声区。其中,9例脓肿壁的外围显示低密度环形。8例可见多房或蜂窝状低密度区。扫描检查诊断,9例患者处于肝脓肿形成期,8例为肝脓肿初期。出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细菌性肝脓肿15例,阿米巴性肝脓肿2例。结论 通过CT的平扫和增强扫描,根据密度分布情况,可以诊断脓肿的分期。处于形成期的脓肿可见低密度环形,脓肿初期可见多房或蜂窝状低密度区,化脓性炎症期可见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低密度肿块。临床根据CT影像可以有效判定脓肿的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肝脓肿:CT;诊断

0引言

肝脓肿是肝脏占位性疾病之一,主要包括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该病男性多发,常常伴有胆系、腹腔及肝外伤及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临床上,细菌性肝脓肿的危害很大,如果脓肿破裂进入心包腔则引起心包填塞,临床症状严重,病死率高,因此对肝脓肿要及时进行该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该病影像学检查手段主要有超声、X线、CT、MRI。化脓性炎症期、脓肿形成期、脓肿初期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不同的特点,临床上根据CT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期,本文就17例肝脓肿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17例肝脓肿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14例,女性3例,年龄46-----66岁,平均年龄52.2岁。就诊时,所有患者体温在39度以上,患者自述爱打寒战、同时出汗、乏力、食欲不振。同时,患者皆右上腹肝区疼痛。查体,肝脏肿大,质地偏软;肝区压痛及叩击痛,可有右上腹肌紧张及腹膜刺激征。少数患者出现腹痛、脓血便。17例患者入院后,行穿刺引流术,进行脓液常规检查。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皆高于正常值。出院诊断:细菌性肝脓肿15例,阿米巴性肝脓肿2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给予CT影像学检查。采用16层螺旋CT,患者取仰卧位,保持不动。给予平扫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肝脓肿的CT表现

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CT表现基本一致。早期肝脓肿,CT平扫见肝右叶顶部类圆形低密度区,病变区密度减低,界限不清,其密度介于水与软组织之间,CT值为20~35 Hu。增强扫描在病变周边不出现环状强化,病变周围尚未发生增生反应[1]。

脓肿形成期多的病灶平扫显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边界多不清楚,或边界部分清楚。巨大脓肿形态可不规则,其中心区域的CT值高于水而低于正常肝组织,密度均匀,少部分不均匀。脓肿周围可见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之为“环征或靶征”,环形带可以单环、双环甚至三环,环可以是完整的或不完整的[2]。病变位于肝脏表面时,包膜可见明显增厚,甚至相邻腹部也有水肿带。

增强扫描显示,平扫上所见到的环影,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环形强化,这些环形强化的病理基础是:单环强化只是脓肿壁的强化而其周围水肿不明显;双环强化提示脓肿壁有明显的水肿带,内环为脓肿壁,外环为水肿带,从密度上看,内环密度高于外环;三环强化提示脓肿壁外层有水肿带外,脓肿壁本身又由2层组织,外层(三环的中层)由纤维肉芽组织组成,血管丰富,故强化最明显,内层(三环的内层)由一般炎性组织组成,血管相对不丰富,强化不明显。内层组织坏死就不强化,此征象是诊断脓肿较为可靠的征象[3]。

近l/3肝脓肿CT表现为多房性低密度,分隔可为单隔或多分隔,增强后分隔常有不同程度强化,而低密度區则显得更低,有些脓肿增强后呈蜂窝样改变。

脓肿内积气。偶尔脓肿内可见气体,气泡较小呈泡沫状或蜂窝状,与坏死组织相混合。

2.2 一般检查结果

17例病人经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全部患者的脓肿皆位于肝右叶。经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见肝脏右叶类圆形低密度回声区。其中,9例脓肿壁的外围显示低密度环形。8例可见多房或蜂窝状低密度区。扫描检查诊断,9例患者处于肝脓肿形成期,8例为肝脓肿初期。出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细菌性肝脓肿15例,阿米巴性肝脓肿2例。

3讨论

肝脓肿是由细菌感染或寄生虫侵入小静脉导致的肝脏占位性疾病之一。细菌性肝脓肿的死亡率高,其主要通过胆道、门静脉肝动脉等途径进行炎症的扩散。

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出汗、乏力食欲不振等。查体,肝脏肿大,质地偏软;肝区压痛及叩击痛,可有右上腹肌紧张及腹膜刺激征。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皆高于正常值。

目前,肝脓肿,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超声、X线、CT、MRI。肝脓肿诊断时,要与肝癌、转移瘤、肝囊肿、肝包虫病及肝血管瘤进行进行鉴别诊断。大肝癌中心坏死液化CT值高于脓液;形态不规则,内壁高低不平;强化时间短,边界清楚。门静脉癌栓。密度较肝脓肿高,增强后不同程度的增强。囊性转移瘤无周围的水肿带。囊肿的边缘清晰且无强化,CT值呈水样均匀密度。肝包虫病囊的密度低于脓肿;增强后囊壁多不强化。肝血管瘤CT增强后延时扫描的“充填”现象和MRI的T2加权像“灯泡征”。

肝脓肿不同病理下的CT表现虽然基本相同,但是阿米巴肝脓肿与细菌性脓肿CT表现在密度和形态,病灶边缘、浓腔、肝外病变等均有一定差异。阿米巴肝脓肿的密度无论是CT平扫和增强扫描,都表现为低密度影像。细菌性肝脓肿的形态多种多样,而阿米巴肝脓肿的形态只有圆形或类圆形两种。

多数阿米巴肝脓肿壁完整,只有少数脓肿壁边缘不规则和完整。行增强扫描,脓肿病灶周围呈现低密度水肿带,边界比较清晰。

多数阿米巴肝脓肿的脓腔间的分隔多数比较薄,且分隔较少。

综上,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必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经过CT扫描,根据密度分布情况,可以诊断脓肿的分期。处于形成期的脓肿可见低密度环形,脓肿初期可见多房或蜂窝状低密度区,化脓性炎症期可见边界不清、密度不均的低密度肿块。临床根据CT影像可以有效判定脓肿的分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CT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肝脓肿临床分期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卫国,王永.肝脓肿CT征象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03.

[2]项劲驰,罗天友.CT动态增强扫描时肝动脉期肝实质暂时性强化差别[J].重庆医学,2006,03.

[3]马秀华,吕富荣,薛鹏等.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1,22.

猜你喜欢
诊断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