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探析

2015-07-04 00:10曹洪英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患者

曹洪英

【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临床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3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组,实验组27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对照组26例患者采用一般治疗,对比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76%。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综合治疗,能够缓解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情况,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症状,当反流物造成食管黏膜组织损伤时,称之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1]。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已确诊为食管癌的51例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臨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3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27例,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26-58岁,平均年龄为:(39.2±3.8)岁。对照组患者26例,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25-61岁,平均年龄为:(43.1±4.1)岁。两组患者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GERD的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达到治愈的目标。

1.2.1 一般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体位是减少反流的有效方法,如餐后保持直立,避免过度负重,不穿紧身衣,睡前2小时勿进食,抬高床头15-20 cm,饮食宜少盘、高蛋白、低脂肪和高纤维素,限制咖啡因、酸辣食品、巧克力、番茄等;戒烟及禁酒。此外应避免使用降低LES压的药物及引起胃排空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制剂、钙拮抗剂、茶碱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2]。

1.2.2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多采用递减法,也可采用递增法。(1)抑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H=RA)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度患者,疗程8-12周[3]。PPIs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哇、雷贝*拉哇和埃索美拉唑,此类药物抑酸作用强,特别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疗程4-8周,如对于中至重度RE比较理想的剂量为埃索美拉唑40 mg, 1次/日。NERD治疗目的是控制症状,应按需治疗,按需治疗要求PPI具有起效更迅速、作用更强和药物相互作用少等特点,可予埃索美拉唑每次20 mg或10 mg,1次/日。促胃肠动力药:主要作用是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达到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甲氧氯普胺(胃复安)是多巴胺拮抗剂,治疗剂量为每次10mg, 4次/日,疗程8周,胃复安可出现精神和神经症状等副作用,严重者可有椎体外系症候,多潘立酮(吗丁琳)为外周多巴胺拮抗剂,不通过血脑屏障,一般无锥体外系副作用,常用于治疗GERD。西沙必利主要作用千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运动神经元的5-HT4受体,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是全消化道促动力药,治疗GERD的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用法:每次10mg,4次/日,疗程8周,维持剂量为每次10 mg,2次/日,维持6-12个月可减少复发,西沙必利有个别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应用时要注意。促胃肠动力药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1.2.3 维持治疗 停药后很快复发且症状持续者、有食管炎并发症如食管溃疡、食管狭窄, Barrett食管者均需维持治疗。HZ RA, PPI、促胃肠动力药均可用于维持治疗,以调整至患者无症状之最低剂量为最适剂量。 PPI是GERD长期治疗的安全且首选药物,但也有个别报道PPI长期应用造成维生素B12缺乏[4]。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27例患者,治疗显效13例,所占比例为48.14%,治疗有效12例,所占比例为44.44%,治疗无效2例,所占比例为7.4%,治疗有效率92.59%;对照组26例患者,治疗显效8例,所占比例为30.76%,治疗有效13例,所占比例为50%,治疗无效5例,所占比例为19.23%,治疗有效率为80.76%。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过去我国GERD很少见,但近10多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1999年北京和上海两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GERD为5.77%,RE为1. 92%,而西方国家GERD十分常见,发病率高达10%-30%,40-60岁为高峰发病年龄,男女发病无差异。研究发现食管的炎症发生主要与酸性和碱性反流物的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不是反流的次数。GERD患者被证实在进长时、进餐后以及夜间食管的清除能力明显下降。食管黏膜屏障功能破坏:一般情况下,正常人也存在TLESR而发生反流,食管下段与反流物接触的时间每日可达1-2小时,但并无GERD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食管的黏膜屏障作用。食管的黏膜屏障功能由前上皮屏障、上皮层屏障和后上皮屏障共同组成,这些环节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削弱都会促使GERD的发生。

治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综合治疗的效果。随时观察患者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等的情况,以协助判断病情进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曹建彪,闫伟,郭汉斌,等.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诊断路径探讨[J].胃肠病学,2009,14(7):394-396.

[2] 杨洁,陈文剑. 改变生活方式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9:236-237.

[3] 孙玉芝,何佩穗. 中国控烟健康教育现状及研究进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8,19(5):103-105.

[4] 汤武亨,李松财, 曹春雨, 等. 1578例门诊就医患者胃食管反流病流行病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09,2:17-18.

猜你喜欢
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壮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30例疗效观察
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探讨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胃食管反流发病相关因素与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