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青霉素治疗猩红热体会

2015-07-04 00:10奚广杰
家庭心理医生 2015年7期
关键词:青霉素临床

奚广杰

摘要 目的 探讨抗菌药物治疗猩红热的临床方法及临床作用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2011年3月-11月,我院收治的 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22例,临床采用抗菌药物治疗,总结资料。结果经药物治疗后,22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2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药物治疗前后头痛、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患者经治疗前头痛症状的评估分为38.85-4.75,经治疗后头痛症状的评估分为22.55-3.35,治疗后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患者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的评估分为39.65-3.85,治疗后患者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的评估分为23.35-2.25,治疗后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通过两项指标的对比评估,说明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临床通过青霉素抗菌药物的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了患者因发热引起的头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猩红热;青霉素; 临床

猩红热为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化脓性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为特点。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儿童多见,退疹后有脱屑。部分患者病后可有心、肾、关节等处的变态反应性并发症[1] 。选取2011年3月-11月,我院收治的 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22例,总结临床药物治疗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11月,我院收治的 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22例,患者年龄5-22岁,患者平均年龄13岁,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患者体温常在39℃左右,可伴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发病初即有明显咽痛,咽部红肿、扁桃体肿大。扁桃体上有脓性分泌物,但容易被擦掉。舌乳头红肿,如舌被白苔,。2~3 d后白苔脱落。

1.2方法 青霉素:首选药。成人400万 ~ 800万U /次,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6 ~ 12 h一次。疗程7 ~ 10 d。儿童10万 ~ 20万U /( kg·d ),分2 ~ 4次给药。红霉素:0.25 ~ 0.50 g,4次/d,儿童20 ~ 40 mg /( kg·d )。疗程7 ~ 10 d。邻氯青霉素:2 ~ 6 g/d[儿童50 ~ 100 mg/( kg·d )],分4 ~ 6次肌注,或2 ~ 4次静滴;也可4 ~ 6次口服[2] 。

1.3统计分析利用epidate将临床采集数据输入计算机,经过SPSS13.0软件建立临床数据库,临床所有采集数据均用u检验,数据资料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治疗前后结果对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统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如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药物治疗后,22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2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药物治疗前后头痛、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评估分低于25分表示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正常,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评估分值满分50分,患者经治疗前头痛症状的评估分为38.85-4.75,经治疗后头痛症状的评估分为22.55-3.35,治疗后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患者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的评估分为39.65-3.85,治疗后患者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的评估分为23.35-2.25,治疗后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通过两项指标的对比评估,说明治疗效果显著。

3讨论 猩红热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感染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妇经产道感染引起产科型猩红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具有特异性。患者出疹期在发热1~2 d即出现皮疹,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出疹顺序多从耳后、颈部、上胸开始,很快波及全身。但口鼻周围常无明显充血,形成“口周苍白圈”。皮疹特点:在皮肤弥漫性潮红基础上散在针头大小的充血性红点疹,加压可完全褪色。另有随毛囊分布的、高出皮肤、类似鸡皮样的“鸡皮疹”。有时疹子呈小水疱或脓疱状,称“粟粒疹”。皮疹严重时可表现为出血性疹,尤其在腋窝、肘窝等皮肤皱褶处,因摩擦与挤压常有出血性条纹,称“巴氏(Pas- tia)线”。口腔黏膜亦可有充血或出血性皮疹,称“黏膜疹”。退疹与脱皮:皮疹一般于2 d内达高峰。然后依出疹顺序逐渐消退。2~7 d可以退净。退疹时可出现表皮片状脱屑,甚至呈手套或袜套状脱皮。变态反应性改变:部分患者在病期第2~3周可出现风湿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关节炎)和急性肾小球肾炎改变。

本病全年均可发病,以温带、冬春季节发病较多。5~l5岁为高发年龄。骤起发热、咽峡炎、草莓舌与杨梅舌、病后2 d内出疹,在充血的皮肤上有猩红色皮疹,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不难诊断。感染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可因机体免疫水平的差异而致猩红热、咽峡炎、丹毒等不同表现。对红疹毒素无免疫力者则发生皮疹表现为猩红热,否则仍为咽峡炎表现。

目前主要临床应用青霉素治疗猩红热应当遵循“早期、足量、够疗程”的原则,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用药前必须先做咽培养及细菌敏感试验,以作为日后确诊或调整用药的依据。对于重癥患者应入监护病房治疗,除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外,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发生休克或心肌炎者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患者应用青霉素治疗24 h后绝大多数患者可退热。若不退热,应考虑是否为对青霉素耐药菌株引起的猩红热,或其他病菌引起的“类猩红热”表现,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猩红热样皮疹[3] 。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青霉素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

本文主要研究了青霉素应用于临床治疗猩红热的方法及临床药物分析,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及不同时期的病症采用合理的用药方法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本文研究显示,经药物治疗后,22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2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经药物治疗前后头痛、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评估分值满分50分,患者经治疗前头痛症状的评估分为38.85-4.75,经治疗后头痛症状的评估分为22.55-3.35,治疗后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患者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的评估分为39.65-3.85,治疗后患者扁桃体肿的症状评估的评估分为23.35-2.25,治疗后的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通过两项指标的对比评估,说明治疗效果显著。综上结果说明临床药物治疗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青霉素临床用药效果显著,是临床应用值得广泛推广的的重要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孙翠明 刘沛 .猩红热的诊断与治疗 .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03: 13-14,15.

[2] 董静,王海军,张敏,于桂霞 .药疹85例临床分析 .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46(08): 975-977页 .

[3] 柳红花.儿科常见传染病的临床分析 . 中国医药指南. 2013,17: 594-595.

猜你喜欢
青霉素临床
“青霉素皮试”5误区,你中招了么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猪青霉素过敏怎么办
细菌为何能“吃”青霉素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青霉素的发明者—莱明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
注射青霉素前为什么要做皮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