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疏口服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2015-10-22 12:44刘志勤杜晶晶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20期
关键词:神经元缺血性神经功能

雷 辉 刘志勤 杜晶晶

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西安 710003

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探讨脑血疏口服液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3-06—2014-09我院收治的70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 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收住院后接受抗凝和溶栓治疗。排除出血性卒中、合并有心源性栓塞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栓塞、存在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异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52~76(68.93±8.32)岁;病程12~72(22.12±3.02)h。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2~80(70.14±8.63)岁;病程12~70(21.85±3.12)h。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均在康复期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治疗,同期给予神经营养以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脑血疏口服液(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 mL/次,3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时,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2)神经功能: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采用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3)神经细胞因子: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采集2组外周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

1.4 疗效评定 根据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百分比评定临床疗效: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 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8%;恶化:神经功能缺损增加>18%或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录入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n(%)]

2.2 2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比较 2组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观察组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动力学指标比较

表2 2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大 疗脑前中 动脉(cm治/s疗)后 治疗基前底 动脉(cm/治s)疗后观察组 31.45±4.62 43.94±5.89* 25.52±3.45 36.13±4.42*对照组 30.85±4.53 36.71±4.92* 25.98±3.18 29.92±3.85*t 值0.420 4.958 0.287 5.282 P 值 >0.05 <0.05 >0.05 <0.05

2.3 2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NI H SS 评分治 疗 后 治疗前CS S 评分治疗后观察组 14.24±1.67 7.97±0.85* 21.45±2.52 11.87±1.52*对照组 14.34±1.52 11.42±1.52* 21.20±2.48 16.69±2.03*t 值0.109 6.487 0.252 5.995 P 值 >0.05 <0.05 >0.05 <0.05

2.4 2组神经细胞因子比较 观察组血清BDN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NSE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神经细胞因子含量比较

表4 2组治疗前后神经细胞因子含量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B前D N F(ng/L治)疗后 治疗前N S E(μg/L)治疗后观察组 9.23±1.08 18.95±2.34* 21.42±2.85 3.04±0.52*对照组 9.30±1.13 12.47±1.86* 21.68±2.67 4.95±0.62*t 值0.138 6.785 0.232 6.682 P 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流行病学特点[2]。该病的发生与血脂水平异常、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粥样斑块形成有关。当出现过度劳累、激动时,可导致颅内血管血流加速,局部湍流形成,斑块受到的冲击力增加,引起斑破裂、下层基质暴露、血小板激活和聚集,进而造成血栓形成、管腔狭窄、靶器官缺血[3]。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包括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但由于脑细胞耐受缺氧的能力较差,治疗过程中已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大部分患者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这就要求将脑梗死的临床处理措施由急诊延伸到出院后的康复期[4]。

脑卒中康复期的治疗方式包括抗凝药物、神经药物口服以及康复锻炼,但是整体疗效并不尽如人意。近年来,临床学者致力于探寻脑梗死康复期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中风”范畴,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而致病[5]。脑血疏口服液是取自《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以及《金匮要略》的大黄蛰虫丸的中药制剂,以水蛭、黄芪为君药,发挥破血逐瘀、补气通络的作用[6];大黄、菖蒲为臣药,具有推陈致新、芳香开窍的功能;牡丹皮、牛膝、川芎为辅要,具有清热凉血、豁痰开窍、活血行气的作用[7]。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使用脑血疏治疗,一方面可以发挥药物的抗凝、扩血管药物,改善神经元的血液供应;另一方面也能直接作用于神经元,改善神经元细胞的功能、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建[8]。本研究分析了2组的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

量表评分是临床上评估和判断神经功能的常用方法,本研究量表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更为理想,脑血疏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体内重要的神经营养蛋白,保护神经元、促进突触再生、降低内源性和外源性损伤因素对神经元损害的作用。神经细胞发生缺血性坏死后,BDNF的生成大大减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分布于大脑神经元细胞胞浆中的烯醇化酶,脑卒中会造成神经元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细胞破裂、胞浆中NSE释放进行血液循环。外周血中NSE 含量升高是反应神经元损伤的敏感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含量可知,观察组血清BDNF含量高于对照组,NSE含量低于对照组。提示脑血疏治疗有助于改善神经元细胞的损伤,降低NSE含量、提高BDNF含量。

[1]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2] 张千超,赵丽宏.rt-PA 联合必存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92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6):54-55.

[3] 宋建霞,倪朝民,张科.脑卒中偏瘫患者非瘫痪侧下肢与正常人下肢本体感觉比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28-31.

[4] 朱祖福,杨江胜,孔玉.丁苯酞联合小剂量rt-PA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4):255-257.

[5] 李杭娟,刘诗翔.蛇毒降纤酶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8):838-840.

[6] 钱俊枫,张志珺,钱方媛,等.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脑白质疏松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10):1 043-1 049.

[7] 杨艳丽,任占民,李进.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脑血疏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2,33(5):950-951.

[8] 常晖,常乐军.脑血疏口服液联合语言训练治疗脑中风失语症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8):952-953.

猜你喜欢
神经元缺血性神经功能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跃动的神经元——波兰Brain Embassy联合办公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ERK1/2介导姜黄素抑制STS诱导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