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与承继层级*

2015-10-24 01:15刘树晟段业辉
外语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承继构式范畴

刘树晟 段业辉

(南京审计学院,南京 211815;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

【责任编辑陈庆斌】

构式语法与承继层级*

刘树晟 段业辉

(南京审计学院,南京 211815;南京师范大学,南京 210097)

承继对构式语法的语法概括、知识组织和实际表达式的允准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梳理承继的基本原理,阐述伯克利构式语法、认知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构式承继观,比较相互之间的异同,指出激进构式语法近年来抛弃承继的观点。

构式语法;承继;层级

1 引言

“承继”(inheritance)最初是计算机科学的术语,由Ole-Johan Dahl和Kristen Nygaard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为解决“软件危机”,他们提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通过允许承继,即子类所具有的数据和行为总是作为与其相关父类的属性扩展,实现代码复用,提高软件复用率。本质上说,承继是分类的一种,表示“是一个”关系。构式语法引入承继,既是对人工智能与计算语言学“承继”思想的延续,也是其语言非模块、单层观及构式是形式-功能的配对体等认识的必然结果。承继对构式语法的语法概括、知识组织和实际表达式的允准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其内部分歧较大、争论较多的内容。

2 承继的基本原理

20世纪80年代起,计算语言学广泛采用“承继层级”研究“自然语言处理”问题。采用具有承继关系的层级来表示自然语言中的知识能有效地描写知识的全貌。较高层次的较为抽象、概括,较低层次的较为具体、详细,每个下层节点(子节点)从其上层节点(母节点)承继信息。

如果一个子节点只从一个母节点承继信息,这种承继称作“单一承继”;如果子节点承继母节点的所有信息,从逻辑上讲,该承继是单调的,即后面的推断永远不会改变早先的推断。但是,“单调单一承继”不符合自然语言的事实,无法描写全部语言知识。为此,放弃单一承继,允许一个子节点同时从多个母节点承继信息,即“多重承继”。或是放弃单调性,允许非单调,子节点的属性可以覆盖从母节点承继而来的属性,使前者的属性优先于后者;非单调承继允许例外和次规则的存在,称作“默认承继”。有时,两者可以结合形成“多重默认承继”。这看似符合语言事实,却问题重重,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处理属性相冲突的多个母节点的默认承继问题。该问题是自然语言处理长期争论的焦点,Daelemans等(1992)总结80年代计算语言学对该问题的讨论后指出,解决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母节点之间的信息是分区的,子节点的属性从不同的母节点承继,但没有属性是从两个以上的母节点承接,而是通过多个单一承继来获得,这种策略被称作“正交承继”(orthogonal inheritance);二是假设某个属性可以潜在地从多个母节点承继,但母节点内部是有序的,序列中的某个母节点能够提供“获胜”的属性,从而冲突得以避免,该策略被称作“优先级承继”。

承继的基本原理虽然相对简单,但由于研究趋向与追求不同,在处理多重默认承继难题时采取的策略存在差异,形成不同承继观。

3 伯克利构式语法(BCG)

3.1 承继的标识与完全模式

Kay和Fillmore(1999)将“承继”定义为,当一个构式承继自另一个构式时,第一个构式包含第二个构式的所有的信息,并且更多。其作用是有效地说明构式间的共性,实现语言表征的经济性,获得语法的概括,而不必像生成语法那样将语义和形式具有共性的构式间的关系诉诸为“转换”。在BCG中,所有构式都描写为由“属性-值矩阵”组成的“特征结构”,承继构式不再写入所承继构式的信息,而是在外部特征的最顶端用INHERIT标识。对于计算机解析而言,将所承继构式的信息全部表示在承继构式中,这种冗余表达和带有承继符号的表达是等价的,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后者可以允许我们采用相同方式表达相类似构式,并能够描写关于语言的一些概括(Kay 1996)。Michaelis(2012)将BCG的承继表示方式称作“规定”(stipulate),“规定”更接近于“预测”,一种可以验证的预测。这种承继方式,一方面保证“承继”跨构式的适用性;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构式间承继关系归纳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我们无法准确知道到底存在哪些类型的特征结构被承继构式所承继,也无从获知某个构式的相关构式到底有哪些。

BCG追求语法表征的节俭性,排除冗余信息,每个信息在构式承继层级中只能表示一次。对于构式承继层级的每个构式而言,其内部只储存自身特有的信息,如果要补全所有信息,需要沿着层级向上查找,直到最顶端,当找到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为止,这种承继模式被称作“完全模式”。它与BCG采用形式化的构式表征方式密不可分。不少构式学者批评“完全模式”,认为其表示一种“全有或全无”的关系,造成如“主语-助动词倒装”构式这类只有形式共性而无语义共性的构式存在,违背构式的基本定义(Croft, Cruse 2004)。

3.2 “调合”机制与单调性多重承继

“完全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单调性承继”,添加到较为具体构式上的新特征不能改变或替代已存在的特征。BCG依靠“调合”机制来解决上下层构式信息不一致的问题。简单地说,“调合”类似于“组合”,指具有相同或相匹配“属性-值”特征结构的组合,相同的值合并为一个,不同但匹配的值叠加,相冲突的特征不能组合。Kay(2005)认为,抽象的接受者构式(ARC)被意愿接受者构式、直接接受者构式(DIC)和情态接受者构式3个子构式承继,其中ARC对第一个论元的规定为:“句法为NP、行动者的一个实例”,这种规定允许该论元与被动、中动同现;子构式全部承继该信息,但DIC却在ARC基础上写入一条新信息:“语法功能为主语”,从而阻止该论元与被动、中动的调合。

此外,BCG还允许多重承继的存在,也允许一个构式为另一个构式的一部分,例如,无主语WH-疑问句构式。它承继左偏离构式的全部信息,而主语-助动词倒装构式则为其中心成分(Kay, Fillmore 1999);英语附加疑问构式(TS)由两个最大类型的主体和4个最大类型附加疑问构成,主体和附加疑问中的每个类型相互调合形成TS的8个子构式,每个子构式都同时从两个独立的构式承继信息(Kay 2002a)。因此,BCG中,所有具有共性的构式可以归纳为两种关系:一个构式可能包含另一构式的全部信息(承继信息),并增添或写入不从其他构式承继的自己独有的信息(路径信息),二者通过单一或多重承继联接,形成“抽象-具体关系”;一个构式也可能是其他构式的一个部分,二者形成“部整关系”。

3.3 构式互动与构式之间的关系

BCG着重区分“语式”与“构式”的差别,前者表示说话人实际生产、使用的话语表达,由构式允准;后者为允准一类语式的条件集。允准一个语式通常需要多个构式,一个语式也可能包含多个构式的特征。我们日常使用的具体表达的属性都源于约束性承继,需要同时满足几个相互兼容构式的约束性要求,最典型的例子为What’sXdoingY?(WXDY)。根据Kay和Fillmore(1999),WXDY中的what为左偏离成分,由左偏离构式允准。当what在内嵌问句之前时,WXDY中的be是VP的中心,由VP构式允准;当what在主句问句之前时,be是倒装小句的中心,由无主语WH-疑问构式允准。正如作者所说,WXDY构式只需要说明价的要求并允许这些价可以被其他核心构式实现,其他构式便可以接管并决定WXDY其他成分。允准过程中,WXDY构式只起到部分作用,其他允准条件依靠相关构式来提供。因此,如果某个语式由不止一个构式所允准,那么这些构式都为语式提供部分描述,通过调合机制组合在一起为其提供完全描述(Kay 2002b)。承继是实现构式互动、语式允准的方式与手段,然而一个具体的语式到底需要哪些以及多少个构式才得以允准很难判断,BCG并没有提供一个具体的判断标准。

4 认知构式语法(CCxG)

CCxG是从“伯克利语言传统”中生长出来的一个分支,以Lakoff和Goldberg等为代表。Lakoff的承继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There构式”的研究中,可以概括为辐射性范畴、带覆盖的“基于”关系、隐喻扩展和理据性4点。Goldberg在其基础上形成较系统的CCxG承继观。

4.1 正常模式与“完全条目”表达

CCxG采用正常模式的承继,允许层级中子节点的信息覆盖从母节点承继的信息,允许例外和次规则的存在。正常模式实际上与“默认承继”等价使用,它保证所有非冲突信息可以被上下层构式共享。与BCG不允许冗余信息的做法不同,CCxG允许下层被统制构式包含上层统制构式所有的信息,信息同时储存在上下层中,被称为“完全条目”(full-entry)表达,以解决构式层级中信息储存方式的问题。相冲突的多重承继是CCxG需要“完全条目”表达的情况之一(Croft, Cruse 2004)。Goldberg认为,正常承继只能解决母子节点冲突的情况,而“完全条目”表达却可以将相冲突的上层构式信息同时储存在下层构式中,但她并未说明“冲突解决规则”是什么。

实际上,承继层级中是否允许冗余信息是语言表征的节俭性与语言加工难度的权衡。完全模式以牺牲说话人在线语言加工负担为代价来追求储存节俭的最大化;而“完全条目”模式则追求计算节俭的最大化,把信息储存在各个层级以便减轻说话人生产和理解话语的负担,但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冗余信息(Croft, Cruse 2004)。虽然二者都假设语言中的构式为一个网状承继层级,但组成层级节点的成分却不尽相同,前者只承认概括性构式的存在,而不存在构式具体实例(即“语式”)这种冗余表征,而后者包含具体实例,抽象的图式性规则隐含在具体实例中(Zeschel 2009)。

4.2 基于用法的多重默认承继

BCG与CCxG的这种差别意味着Goldberg接受基于用法模型的观点,把特定项目和概括都视为构式;不可预测性不再是判断构式的必要条件,只要具有较高的频率,即使完全规则、可以预测的语言模式也可以视作构式。CCxG通常将默认承继与多重承继相结合来使用,采用“多重默认承继”描写语言知识的全貌、组织不同类型的知识:宽泛地概括储存在层级的最高层,次规则可以由层级中处于中点位置的构式来描写,例外则通过低层的构式来获取。

4.3 构式的互动与实际表达式的允准

与BCG用“规定”形式表示承继不同,CCxG区分子部分联接、实例联接、多义联接、隐喻扩展联接和标记性(markedness)联接5种作为客体的“联接”关系表示承继。其中,子部分与实例联接表示部整关系,用作跨构式的概括。多义与隐喻扩展联接一般用作构式的内部扩展,形成一个构式的家族;有时,后者也可用作跨构式的联接。标记性联接类似于多义联接,先假设一个原型,其他构式则规约地从一个或多个原型属性扩展而来,形成一个构式家族;但标记性联接的原型只是一种概括,没有实例(Goldberg 2006)。

Goldberg认为,每个实际表达式通常涉及多个构式,只要“识解”不发生冲突,构式之间便可以自由地组合成实际表达式。与BCG相比,CCxG没有对构式进行特征结构的形式化描写,也没有“调合”机制保证构式的兼容性,转而采用“识解”的方法。采用“识解”是为了允许“调适”或“压制”,她试图引入认知语法来解释之前未回答的“冲突解决规则”,但操作起来却问题重重。压制本质上是“优先级承继”问题,压制方的信息是“胜者”,但语言分析还需要解释“优先”的原因。我们赞同施春宏(2012)的观点,压制本身并不是解释和机制,需要落实到隐喻和转喻等具体机制。同时,压制还涉及概念性问题,即词汇是否是构式。压制究竟是构式之间的问题还是构式与组成成分之间的问题,发生在构式内部还是构式层级中?王寅(2011)认为,“词为构式”和“构式与动词的互动理论”是个悖论,主张暂时将研究集中在词层面上。这种折衷法对于解决多重承继的冲突帮助不大。Goldberg(1995)认为,只有将承继视作一个用以预测承继构式(子构式)规定的在线加工过程时,才需要解决该问题;若每个构式都完全规定,则任何冲突都可以通过承继构式中的显性规定来解决。然而,Croft(2003)和Iwata(2005)等指出,由于Goldberg过分忽略动词的作用,对动词是一种“不完全规定”(underspecification)形成“不完全规定+承继”的研究范式;主张基于框架语义学对动词进行细致的规定与描写,放弃词汇与构式的熔合观,要求在词汇与构式之间加入一个中介表达,形成一种双层分析模式。总之,构式与动词之间绝非简单的压制关系,Boas(2013)甚至建议CCxG借鉴BCG的调合机制解决该问题,虽非没有先例(如Michaelis,Lambrecht 1996),但操作起来的难度不小。Goldberg倒是曾提出哪些构式可以组合(至少部分)取决于所涉及构式的信息结构属性是否兼容的观点,但信息结构的兼容只是组配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因此,CCxG的多重默认承继难题尚未彻底解决。

4.4 理据性

CCxG承继的目的并不是追求完全的预测,而是探求每个构式的理据性。理据性指寻找已存在事实背后为什么存在的历时性或功能性原因,有学者称为“事后推理”。理据性的目的是解释某个构式存在于某种语言中的原因。它可以由语法之外的因素提供,如习得约束、语法化原则和话语需求等;也可能源于语法内部,如承继层级。例如,波斯语中,母构式复杂谓语构式、未来时态构式和附着语构式具有各自独立的理据,分别来自语法外的语法化和象似性等;而子构式未来时复杂谓语构式和附着语复杂谓语构式由其所承继的构式提供理据,其中覆盖承继信息的例外又各有独立的理据(Goldberg 2004)。

近些年来CCxG一直呼吁应该通过与其他已经存在构式相关联的方式来分析某个构式,试图解释句法相似的构式在语义上也相似的原因,承继与承继层级正是表示构式之间理据的最佳方式。

5 认知语法与激进构式语法

5.1 认知语法(CG)

Langacker的CG一般被认为是基于构式的研究。CG认为,语言中存在语音单位(P)、语义单位(S)和象征单位(Σ)3种单位,Σ是P与 S的配对,构式是象征组合体。Langacker用“范畴化”表示“承继”,用“范畴化关系”(CR)表示“承继关系”(Langacker 2008)。CG的“范畴化网络”(CN)包含原型性和抽象性两种模式,前者表示原型与边缘之间的关系,该CR被称作“扩展”;后者表示图式与实例之间的关系,图式包含原型与边缘,它们都是图式的实例,该CR被称作“详述”。有时,详述与扩展之间可相互转化,CG允许“双向关系”。图式可以不断抽象,形成更抽象图式,以概括更多共性(Langacker 1987)。

单位通过CR在网络中组织并装配为复杂范畴(如构式)。Langacker认为,CN是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结构,它通过语言使用的压力来塑形、维持与变更。范畴化活动应将约定俗成的单位与特定“用法事件”的互动关系编码其中。正如Croft(2007)所说,CG的承继既非完全模式也非“完全条目”模式,而是一种基于用法的模型;图式性构式的建立是语言使用的结果,因而说话人无法自动地假设一个图式性构式,也不可能将知识储存在层级的最高层。

说话人需要具备提取体现更具体结构共性图式和感知扩展动因共性的能力来影响CN的变化。CN有两种生长模式:从原型向外水平与更高图式的向上垂直生长,区别更细微差别(不断地详述与初始范畴的细化)的生长。CN一旦建立,说话人可以在特定用法事件中激活网络中的一个节点,通过CR引发其他节点的附属活动。CG正是通过基于用法的CN来实现信息的储存及实际表达式的允准,以英语合成词为例。

Langacker(2008)认为,[名词+名词]是复合词的原型(加粗实框表示),而其他模式([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是其扩展,范畴化网络中还可以包含子图式(未表示)、实际表达式及更高层级的图式(如[关系词+名词])。只有[名词+名词]和[形容词+名词](实框)常用来允准表达式,其他的(虚框)相对较难。限制允准的规则是构式的一部分,在范畴化网络的每个节点内表示。

5.2 激进构式语法(RCG)

RCG坚持彻底的非还原论,构式是句法表征的最基本、最初始的单位,句法范畴需根据其所在构式中的角色来定义(Croft 2001)。Croft(2013)把以往那些归结于语法范畴的部分改由这些范畴所在的构式来定义。这就意味着,假设一个语法范畴实际上就是表示某种语法概括。如,kick和die之所以被认为是及物动词(TrV)和不及物动词(IntrV),是根据它们在及物构式[及物主语 TrV 及物宾语]和不及物构式[不及物主语 IntrV]中的角色决定,标识各自构式的标签(Tr、Intr)。Break既可以出现在及物构式,也可以出现在不及物构式中;weigh只能出现在主动态及物构式而不能出现在被动态及物构式中。尽管它们的分布不同,但都可以称作动词,这是因为它们都可出现在“形态动词构式”中。换言之,若要在不同范畴上概括一个上位范畴,那么该上位范畴需要存在的理据,即该范畴可以出现在语言中的某个具体构式中。RCG采用“多重承继模型”来表示构式与构式部分之间的分类关系,如下图。

多重承继模型表示语法概括时,RCG允许构式的部分既是另一个构式部分的实例,也是另一个构式整体的实例,而BCG只允许后者(Croft 2007)。为了更精确地描写跨语言的构式概括,尤其是语义范畴的共性,近年来,Croft倾向于采用“分布模式的几何图形”和“形式-意义的相似关系网络”模型表示语法概括,并认为这两种模型可用以描写那些使用分类或独立构式语法范畴难以或不能描写的语法模式。

6 结束语

承继对BCG,CCxG和CG的语法概括、知识组织和实际表达式的允准发挥重要作用。BCG和CCxG都形成较成熟的构式承继分析模式,基于“承继”的研究甚至已成为CCxG的基本研究范式。近些年,RCG逐渐放弃“承继”的方法;而作为BCG的最新发展,基于符号的构式语法主张用类型层级取代构式层级,为分类关系提供更精确地形式化描写等。

施春宏.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J].当代修辞学, 2012(1).

王 寅.构式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Boas,C.Coercion and Leaking Argument Structures in Construction Grammar[J].Linguistics, 2011(49).

Boas, C.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A].In: Trousdale, T., Hoffmann, G.(Eds.),TheOxfordHandbookofConstructionGrammar[C].Oxford: OUP, 2013.

Croft, W.RadicalConstructionGrammar[M].Oxford: OUP, 2001.

Croft, W.Lexical Rules vs.Constructions: A False Dichotomy[A].In: Cuyckens, H., Berg, T., Dinner, R., Panther, K-U.(Eds.),MotivationinLanguage[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3.

Croft, W., Cruse, A.CognitiveLinguistics[M].Oxford: OUP, 2004.

Croft,W.Construction Grammar[A].In: Geeraerts, D., Cuyckens, H.(Eds.),TheOxfordHandbookofCognitiveLinguistics[C].Oxford: OUP, 2007.

Croft,W.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A].In: Trousdale, T., Hoffmann, G.(Eds.),TheOxfordHandbookofConstructionGrammar[C].Oxford: OUP, 2013.

Daelemans,W.de Smedt, K., Gazdar, G.Inheritance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J].ComputationalLinguistics, 1992(2).

Goldberg, A.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Goldberg, A.Words by Default: The Persian Complex Predicate Construction[A].In: Francis, E., Michaelis, L.(Eds.),LinguisticMismatches[C].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 2004.

Goldberg, A.ConstructionsatWork[M].Oxford: OUP, 2006.

Goldberg, A.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to Language[A].In: Trousdale, T., Hoffmann, G.(Eds.),TheOxfordHandbookofConstructionGrammar[C].Oxford: OUP, 2013.

Iwata, S.Locative Alternation and Two Levels of Verb Meaning[J].CognitiveLinguistics, 2005(2).

Kay, P., Fillmore, J.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Linguistic Generalizations: TheWhat’sXdoingY? Construction [J].Language, 1999 (75).

Kay, P.Distant Instantiation and Inheritance[EB].ConstructionGrammarLectureNotes.MS, 1996.

Kay, P.English Subjectless Tag Sentences[J].Language, 2002a(78).

Kay, P.An Informal Sketch of a Formal Architecture for Construction Grammar[J].Grammars, 2002b(5).

Kay, P.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s and the Argument Adjunct Distinction[A].In: Fried, M., Boas, H.C.(Eds.),GrammaticalConstructions:BacktotheRoots[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Langacker, R.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Langacker, R.CognitiveGrammar[M].Oxford: OUP, 2008.

Michaelis, L., Lambrecht, K.Toward a Construction-based Theory of Language Function: The Case of Nominal Extraposition[J].Language, 1996(72).

Michaelis, L.Making the Case for Construction Grammar [A].In: Boas, H.C., Sag, I.(Eds.),Sign-basedConstructionGrammar[C].Stanford: CSLI Publications,2012.

Müller, S.Phrasal or Lexical Constructions? [J].Language, 2006(82).

Zeschel, A.What’s (in) A Construction?[A].In: Evans, V., Pourcel, S.(Eds.),NewDirectionsinCognitiveLinguistics[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9.

ConstructionGrammarandInheritanceHierarchy

Liu Shu-sheng Duan Ye-hui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Inherit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mmar generalization,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license of actual utte-ranc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inheritance, illuminates the inheritance views of Berkeley Construction Grammar, Cognit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Cognitive Gramma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m.However, it shows that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has abandoned the view of inheritance in recent years.

construction grammar; inheritance; hierarchy

定稿日期:2015-03-27

H043

A

1000-0100(2015)05-0023-5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媒的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10BXW007)、江苏省2012年度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汉语VC构成的整合与论元结构”(CXZZ12_0368)和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养计划“基于词汇语义描写的构式承继研究”(181200000297)的阶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5.005

猜你喜欢
承继构式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论承继共犯的范围——对日本最高裁判所平成24年11月6日判决的思考
论信托财产的“占有瑕疵承继”制度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族谱撰修与宗祧承继——以祁门高塘王氏为中心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