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性“V-起来”句的句法推导*

2015-10-24 01:39王和玉温宾利
外语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句首拷贝主句

王和玉 温宾利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51000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 510420)

【责任编辑谢 群】

○本土化探索

评价性“V-起来”句的句法推导*

王和玉 温宾利

(广东工业大学, 广州 51000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州 510420)

评价性“V-起来”句中,句首NP与“V-起来”和AP两个谓语同时存在题元关系。把“NP+V-起来”看作附加语,“NP+AP”是主要谓语,最简方案中的侧向移位和题元特征核查理论可为评价性“V-起来”句的“附加语分析”提供形式化的理论工具。具体而言,“NP+V-起来”在句法运算时投射为独立的语段vP1/APPLP;vP1/APPLP的核心/非核心论元在推导过程中被拷贝后侧向移位与主句的轻动词形成vP2。在主句继续推导时,vP1附接于vP2,形成复杂谓语结构,为主句谓语事件的实现提供条件或情景。分裂式结构“V起NP来”也可纳入统一的“附加语分析”。

评价性“V-起来”句; 侧向移位; 附加语

1 引言

汉语中的“NP+V-起来+AP”结构多表达评价义,被称为评价性“V-起来”句(以下简称“起来”句)。如①-④所示,“起来”句句首的NP可作动词V的论元,担任施事、受事、地点和工具等题元角色。有时,“V-起来”前可以出现两个NP:在⑤-⑥中,第二个NP“他”可承担“施事”,而句首的第一个NP分别承担受事和时间的题元角色。此外,如⑥-⑦所示,当V的宾语位于其后时,该结构呈现“V起NP来”的分裂式。在①-⑦中,句首的NP同时是AP的客事(THEME);⑧清楚地证明这一点(⑧由⑥-⑦将“V-起来”省略而成)。

① 他跑起来飞快。 (AGENT +V-起来+AP)

② 这辆车开起来很快。 (PATIENT+V-起来+AP)

③ 山路走起来十分崎岖。 (LOCATION+V-起来+AP)

④ 这把刀砍起来很顺手。 (INSTRUMENT+V-起来+AP)

⑤ 这件衣服他穿起来长了一些。 (PATIENT+AGENT+V-起来+AP)

⑥ 那一天他干起活来特别漫长。 (TEMPORAL+AGENT+V-起+PATIENT+来+AP)

⑦ 她干起活来很投入。(AGENT+V-起-PATIENT-来+AP)

⑧ a.那一天特别漫长。

b.她很投入。

学界对“起来”结构的研究总体上是描述性的(如贺阳 2004;曹宏 2004a, b, c, 2005;殷树林 2006a, b;齐沪阳 2009等),从句法学角度讨论的文献较少(Sung 1994,熊仲儒2010等)。描述性的文献主要围绕“V-起来”和AP到底哪个是句子谓语的问题展开;虽然研究者大都认同“V-起来”作为状语修饰谓语AP的观点,但未能有效解释句首NP与两个谓词同时存在的题元关系。句法研究较多关注句首NP与V的题元关系,忽略AP作为谓语如何允准题元角色的问题;对于“V起NP来”分裂式的生成问题,还未见文献专门探讨。

本文依据最简句法学的侧向移位(Sideward Movement)理论(Nunes 2001, 2004)和题元角色核查理论(Hornstein 2001, 2009),尝试为①-⑦所例证的“起来”结构提供统一的形式化的“附加语分析”(Adjunct Analysis)。

2 相关研究回顾

关于“起来”句,文献争论的焦点在到底把“V-起来”还是AP分析为主要谓语。承认“V-起来”是主要谓语的分析“中动说”和“动补说”。把AP当主要谓语的分析认为“V-起来”是插入语或修饰主要谓语AP.

2.1“V-起来”是主要谓语的分析

Sung (1994:62)和He (2004)等认为“起来”句是中动句,“起来”为中动语素,让动词获得非事件意义。“中动说”把“起来”句当作简单谓语句并承认“V-起来”的谓语地位。这种分析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起来”句中有两个谓词,即V和AP,汉语中动词和形容词都能独立作谓语。第二,AP在语义上多指向NP,中动分析无法解释AP与句首NP的题元关系。第三,“V-起来”可与前后的成分用逗号隔开,如⑧-⑨所示,这说明“V-起来”在语义和句法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最后,如前所述,“起来”句V前可以出现两个NP,这不同于中动结构。

⑨ a.这两个字,听起来,很可怕。

b.这称呼,跟你的雅号比起来,差远了。

“动补说”同样把“V-起来”当作主要谓语。依照Huang(1988)对“V-得”结构的分析, 熊仲儒(2010)认为“V-起来”后面的AP是带有隐性成分的补语从句,如⑩:

⑩ a.[CP [IP [VP这篇文章]i[V’[V 读起来] [CP Proi很耐人寻味]]]]]

b.[CP [IP [VP这种收音机] [V’[V 携带起来] [CP Event很方便]]]]]

“动补说”的优点在于把“V-起来+AP”分析为复杂谓语结构,也看到AP与句首NP的题元关系,但把“V-起来”当主要谓语无法解释“V-起来”的独立性。实际分析中很难区分AP到底语义指向NP还是Event,如:

b.[CP [IP [VP法语] [V’[V 学起来] [CP Event很难]]]]]

b.[CP [IP [VP] [V’[V 读起来] [CP Event很乏味]]]]]

2.2“AP”是主要谓语的分析

曹宏(2004、2005)从多方面论证,“V-起来”在语义上相当于表达时间或条件的状语。吕叔湘(1981)和古川裕(2005)也认为,“V-起来”与其前、后成分不属于同一语法层面,相当于插入语。Audrey Li(Sung 1994:75)认为副词“都”、 否定词“不”和情态副词“应该”只能出现在“V-起来”和AP之间,而不能出现在“V-起来”之前,这说明AP是主要谓语,“V-起来”只是修饰成分。

宋红梅(2008)认为NP首先与V合并形成独立句法体“NP+V-起来”。该句法体投射为IP后以附属从句形式附接于主句;然后,NP从附属从句中提升为主句的话题。殷树林(2006a, b)也采纳话题分析法,将“V-起来”处理为状语,修饰主句谓语AP.

“话题说”同样把“V-起来+AP”分析为复杂谓语结构,并承认AP作主要谓语的地位,不足在于不能解释“起来”句中句首NP与AP的题元关系。按照投射原则,AP作为主句谓语必须在句法运算中允准相关题元角色。从句法操作来看,“话题说”很难解决从句中的NP如何移位到主句的话题位置。

把“V-起来”看成主要谓语的“中动说”和“动补说”,忽略汉语中AP可单独作谓语并在该结构中传递主要信息的事实,也没能解释句首NP与AP的题元关系。而把AP作为主句谓语的分析虽然把“V-起来”分析为附属成分,但未能解释句中两个谓语成分与句首NP同时存在的题元关系。本文支持AP为主要谓语,“V-起来”为附属谓语的观点,试图利用侧向移位和题元特征核查理论解释两个谓语成分与句首NP同时存在的题元关系,为这种附加语的描述和语感提供形式化的分析。

3 附加语分析的理论依据

生成语法将附属从句和修饰成分都分析为附加语。由于“V-起来”是附属谓语,可看成状语从句,即生成语法中的附加语。在对“起来”句进行形式化的附加语分析之前,本节先回顾生成语法中的附接操作,再介绍附加语分析所倚重的侧向移位和题元特征核查理论。

3.1 关于附接操作

早期生成语法研究中,附加语通过附接操作(adjunction)附加到X′或XP上,附接可左向或右向进行。Hornstein和Nunes(2008)对附接操作进行形式化概括(a);如(b-c)所示,附加语可以对VP和NP进行拓展,但不改变VP和NP的句法地位。

b.[VP[VP[VPread a book] quickly] in the yard]

c.[NP[NPstudent of physics] from France]

基于最简方案,戴曼纯(2003)提出“广义左向合并理论”,将附接当作广义的合并。按照该理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与题元关系一样,也是一种内在的语义关系,都由合并实现;所有附加语都在成分统制被修饰对象的位置进入句法运算;附加语的不同表层位置是其它成分经历相关移位的结果,附加语是完成推导后进入运算序列的超级语类(supercategory);根据语段不可渗透性条件(PIC)(Chomsky 2005a),附加语进入句法运算后等候高一级语段的释义,但其语域内部成分无法被后续运算触及。

在动态推导与光杆短语结构(BPS)的框架下,附接与合并进入句法运算的方式可合二为一,“左向合并”在精神上也与Kayne(1994)的非对称性成分统制的推导方式一致。附加语的生成独立于句子主体结构的生成,但附加语自身的推导过程是否与主句发生关联以及如何发生关联,仍然值得商榷和深究。就“起来”结构的句法推导而言,本文认为,附加语“V-起来”的推导可以与主句语段的推导同时进行;而且在推导过程中有可能发生侧向移位(详见下节)。

3.2 侧向移位与题元特征核查

句法理论认为,移位不是原始的句法操作手段,可分解为复制(Copy)和合并(Merge)两个步骤(Nunes 2001)。据此,Nunes(2001, 2004)提出侧向移位理论,即允许句法体K中某一成分被复制后与另一独立句法体L合并生成N,条件是K与L的推导在狭义句法中同时进行,见:

Hornstein(2001,2009)提出题元特征核查假设:论元要被指派题元角色,必须和与之合并的动词核查题元特征,且论元移位形成的语链可被指派多个题元角色。

侧向移位理论和题元特征核查理论为“起来”句的附加语分析句提供理论依据。NP初始合并在附加语内,然后侧向移位到句子主体结构中,且NP在附加语和句子主体结构中被指派不同的题元角色,这就解释了“起来”句中句首NP与V和AP同时具有的题元关系,使附加语分析的形式化成为可能。

4 “起来”句的附加语分析

本节具体展示“起来”句中的“V-起来”部分如何作为附加语附接于主句,以及整个结构的推导如何完成。附加语“NP+V-起来”和主句谓语AP在运算中分别独立生成vP1和vP2。vP1因与主句谓语有语义上的修饰关系附接于vP2,在句法运算中嵌套进句子的主体结构;在此过程中,vP1中“V-起来”的相关论元通过侧向移位与主句轻动词合并生成vP2,最终成为句子主语。

“起来”句的句法推导关涉3个问题: (1)“NP+V-起来”中,NP的题元角色如何允准,以及相关NP的侧向移位如何进行;(2)vP1如何附接于句子主体语段vP2之上;(3)“V起NP来”中,“起”与“来”何以分裂。下面先分析附加语“NP+ V-起来”中,与动词V有不同题元关系的NP如何允准,说明侧向移位如何发生;接着展示“NP+V-起来”如何附接于主句,最后将“V起NP来”分裂式结构纳入统一的“附加语分析”。

4.1附加语“NP +V-起来”中题元角色的允准与NP的侧向移位

“NP+V-起来”无论包含几个论元、指派何种题元角色,都是独立于句子主体结构的成分vP1。主句“NP+AP”则生成vP2。从语义上看,vP1作为句子谓语结构vP2的附加语,表达条件、假设、时间等意义,如“他跑起来飞快”意为“他[在他跑的时候]飞快”。

若“V-起来”中V的论元结构没有全部显现,有可能是含有空代词pro.以“这辆车(他/pro)开起来很快”为例,附加语vP1的推导及NP的侧向移位如所示:

b.[vP1(他/pro)[VP1开起来这辆车]

↓Copy (即侧向移位)

这辆车

c.[vP2这辆车很快] (这辆车与AP“很快”合并生成vP2)

d.[vP2这辆车 [vP1(他/pro)开起来这辆车] 很快](vP1附接在vP2上)

e.[CP[IP这辆车 [vP1(他/pro)开起来这辆车] 很快](删除低层拷贝(这辆车),拼读为“这辆车+(他/pro)开起来+很快”)

在vP1推导过程中,“起来”在动词“开”的补语位置生成,表趋向或起始义;“这辆车”在Spec-VP1位置合并,被指派“PATIENT”题元角色。vP1生成后,“这个车”被复制,发生侧向移位,合并在主句谓语AP借助轻动词投射而成的vP2的指示语位置。“这个问题”在Spec-vP2位置被指派“THEME”的题元角色,在后续的推导中移位至Spec-TP,成为主句主语。vP1中V的AGENT“他/pro”在Spec-vP1位置合并,既可是显性的“他”,也可是隐性的pro,这也符合汉语允许主语省略的类型学结论。

“V-起来”中的AGENT也可侧向移位,以“他跑起来飞快”为例,侧向移位的进行如所示:

b.[vP1他 [VP1跑起来]

↓Copy

c.[vP2他飞快]

d.[vP2他 [vP1他跑起来]飞快](vP1附接于vP2)

e.[CP[IP他 [vP1他跑起来]飞快]] (删除低层拷贝(他),拼读为“他+跑起来+飞快”)

关于动词核心论元(core argument)和非核心论元(non-core argument),有时,句子主语NP为“V-起来”中动词的工具、地点、时间等(如(a-c))。

b.山路走起来十分崎岖。(=(3))(LOCATION+V-起来+AP)

c.那一天他干起活来特别漫长。(=(6))(TEMPORAL+AGENT+V-起-PATIENT-来+AP)

按句法学的主流观点,内论元在VP内生成,外论元由轻动词v允准;而非核心论元可由增元中心语APPL引入,生成增元结构 (APPLP)(Pylkkànen 2002; Baker 1988)。有学者(程杰 温宾利 2008;马志刚 2012)认为汉语中也存在相应的增元结构,引进非核心论元。据此,我们认为,a-c的句首NP同样经历由vP1向vP2的侧向移位。不过这时vP1是拓展为增元结构的APPLP,④的推导如所示。

b.[APPLP这把刀 [vP1pro砍起pro来]

↓Copy

这把刀

c.[vP2这把刀很顺手]

d.[vP2这把刀[[APPLP这把刀 [vP1pro砍起pro来]] 很顺手] (APPLP附接在vP2上)

e.[CP[IP这把刀[APPLP这把刀[vP1pro砍起pro来]]很顺手]( 删除低层拷贝(这把刀),拼读为“这把刀+砍起来+很顺手”)

4.2 “NP+V-起来”如何附接于主句

在附加语vP1/APPLP进行推导的同时,句子主体结构的运算也在进行。仍然以“他跑起来飞快”与“这把刀砍起来很顺手”为例,其主句的推导和附接的操作如所示:

AP借助轻动词v2生成vP2,来自vP1/APPLP的拷贝“他/这把刀”在Spec-vP2位置合并,核查主句谓语的题元特征。vP2生成后,vP1/APPLP作为附加语附接在vP2之上,解读为时间或条件状语。“他/这把刀”在后续推导中移位至Spec-TP成为主句主语。

值得注意的是,“起来”句中,主语NP的语链扮演两个题元角色:附加语“V-起来”中的拷贝“他/这把刀”为动词“跑/砍”的AGENT/INSTRUMENT,而Spec-vP2位置的“他”被指派THEME的题元角色。附加语“NP+V-起来”之所以与主句中的主语有语义关联,是因为vP1/APPLP和vP2所表达的两个命题有语义关联,前者为后者的实现提供条件。从层级结构来看,不管附加语vP1/APPLP中经历侧向移位的是论元,最后都受句首NP的成分统制,能获得与句子主语同指。

由于附加语APPLP中可以同时允准非核心论元和显性外论元,所以“起来”结构的句首可以出现不止一个NP,如c中,“那一天他干起活来”的TEMPORAL“那一天”和AHGENT“他”同时出现在附加语APPLP中, 尔后APPLP整体附接于主句“那一天特别慢长”。这同时也可解释例⑤,该句中附加语“他穿起衣服来”中的内论元经历侧向移位,外论元仍在附加语中,所以产生动词的PATIENT与AGENT 同时出现在句首的情况。

4.3 分裂式“V-NP来”的附加语推导

分裂式“V起NP来”主要在“V-起来”中V与宾语合并,而发生侧向移位的又是在其他NP 的情况下发生,如所示。

b.狗发起疯来爱咬人。

附加语中哪一个NP发生侧向移位,与主句中谓语的题元特征相关。如a中,“投入”只能允准有生名词的题元角色,因此附加语中的AGENT发生侧向移位。为什么NP嵌入“起”与“来”中,形成分裂式呢?这可能与“起”、“来”不同的语法地位和合并位置有关。吕叔湘(1981)认为汉语共有11个趋向动词,“起”、“来”、“起来”都可看作趋向动词。“V-趋向动词”是介于词与短语之间的“弱词项结构”,动词在投射成短语之前可先与其组合,再投射成动词短语。

我们认为,在分裂式“V-起-NP-来”中,“起”和“来”不是一个整体,合并位置也不一样。“V-起”可能是在词库中形成的“弱词项结构”,在句法推导中初始合并在VP中心语位置,而“来”可能在V的补语位置合并,生成“V-起+来”;当PATIENT题元合并在Spec-VP位置后,“V-起”经中心语移位至v,即移位至NP的前面,拼读时形成“V起NP来”的分裂式。当然,这种分裂式也有可能是受制于汉语音韵规则的结果。展示了附加语“狗+发起-疯-来”的生成过程:

附加语的分析模式同样适合这种分裂式的推导。附加语vP1为[狗发起疯来], “狗”经侧向移位至Spec-vP2,作为外论元与主句谓语[爱咬人]合并生成[vP2狗爱咬人]。vP1继而附接于vP2,为主句谓语提供实现条件。

5 附加语分析的两个理论问题

“起来”句的推导还有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NP侧向移位的动机和“起来”句在PF层的线性化。

5.1 NP侧向移位的动机

生成语法一直主张格是论元移位的主要动因。最简方案(Chomsky 2001, 2005)将论元移位归于EPP特征,格与一致性特征的赋值可以伴随移位自动发生,也可以远程进行,并不一定引发显性移位。相关特征一旦赋值就被冻结(frozen),不再移位。鉴于EPP特征较强的规定性,有学者主张将其归入格特征核查时的自动引发现象,没有必要在语法中独立存在(Landau 2007, Boškovi2007)。Lin(2011)指出汉语中认知情态动词的有定补语从句中主语可以移位,由此认为论元移位由EPP特征引发,由于缺乏相关语法特征的赋值,有定补语从句中主语不会被冻结,可以自由移位。

就“起来”结构的生成而言,无论是附加语vP1/APPLP中的NP向 Spec-vP2的侧向移位, 还是NP从Spec-vP2至Spec-TP的移位,都与格特征无关。若vP1/APPLP中的NP没有格特征,就不会被冻结,即有移位的可能。我们认为NP的侧向移位是为了vP2中AP的题元特征,NP从Spec-vP2至Spec-TP的移位是T的EPP特征所致。Pro也可满足T的EPP特征。这样也就可以解释[P2 pro [P1NP+ V-起来]+AP]]类型句子的推导,如“这件事说起来很惭愧”。

5.2 “起来”句在PF层的线性化

Kayne(1994:33)提出线型对应公理LCA(Linear Correspondence Axiom),主张非对称性成分统制(Asymmetrical C-Command)为有效线性化的基本条件。Nunes(2004)认为所有的拷贝都受LCA的制约。为了使线性化正常进行,语音部分必须进行拷贝删除。为什么删除低位拷贝,而保留高位拷贝呢?Nunes(2004)认为在PF界面拷贝的删除同样受制于经济原则,即PF选择删除携带最少形式特征的拷贝。由于未被赋值的形式特征必须在PF层进行删除,而高位拷贝的形式特征已在运算中赋值,可被PF层有效解读。因此,保留高位拷贝意味着删除更少的形式特征,而保留低位拷贝需删除更多的形式特征。相比之下,前者更为经济。

在“起来”句的推导过程中,附加语vP1中的NP发生侧向移位,与Spec-vP2位置的NP形成语链CH1。接着Spec-vP2位置的NP至Spec-TP形成语链CH2。既然我们认为两次论元移位都与语法特征的核查无关,基于PF界面受经济原则制约保留形式特征较少的高位拷贝的假设显然不符合汉语的实际情况。这里,我们暂且采纳Kayne(1994)的观点,即低位拷贝在线性化时不可见,PF自动选择拼读高层拷贝拼读。至于汉语PF界面到底以何种机制选择删除低位拷贝,仍值得探索。

6 结束语

评价性“V-起来”句包含两个独立谓语结构;“V-起来”是附加语,AP是主要谓语。 基于侧向移位以及题元特征核查理论,本文为“起来”句提供统一的形式化的附加语分析,解决结构中两个谓语如何独立允准题元角色的问题,也解释句首NP与“V-起来”和AP可能同时具有的题元关系;同时将“V起NP来”分裂式纳入分析。主要观点如下:(1) “NP+V-起来”单独投射为vP1/APPLP.“V-起来”中动词论元在运算时可侧向移位至句子主体结构,满足AP的题元特征要求,生成vP2。vP1附接于vP2,形成复杂谓语结构。(2) “V-起来”中动词的核心与非核心论元都可显性投射,因此“V-起来”前两个NP可以共现。(3) “V起NP来”分裂式产生的原因在于“起”、“来”和“起来”都趋向动词。若“V-起”作为“弱词项结构”生成于V的中心语位置,而“来”单独合并于V的补语位置,拼读时“V-起”经中心语移位至轻动词后便与宾语隔离,形成“V起NP来”分裂式。(4) 汉语中格和一致性特征无显性证据,附加语vP1/APPLP中的NP不会被冻结,可侧向移位至主句Spec-vP2处,移位是为核查主句谓语的题元特征;而NP从Spec-vP2至Spec-TP的移位乃EPP特征所致。PF界面基于经济原则删除低层拷贝的假设无法解释“起来”句的线形化问题。汉语这类缺乏格和一致性特征的语言里,PF界面到底以何种机制选择删除低层拷贝,有待进一步思考。

曹 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与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a (5).

曹 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 [J].世界汉语教学, 2004b(3).

曹 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 2004c(1).

曹 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 2005 (3).

程 杰 温宾利.对汉语两类非核心论元的APPL结构分析——兼论英汉APPL结构之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2).

戴曼纯.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广义左向合并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贺 阳.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语言研究, 2004.

何元建.现代汉语生成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马志刚.基于引元(Appl)结构分析汉语“V着”存现句和领主句的句法语义属性[J].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2a(1).

齐沪阳 曾传禄.“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 2009 (2).

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a (1).

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J].语言科学, 2006b(2).

Baker, M.Incorporation:ATheoryofGrammaticalFunctionChanging[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Chomsky, N.Derivation by Phase[A].In: Kenstowwicz, M.(Ed.),KenHale:ALifeinLanguage[C].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1.

Chomsky, N.On Phases[A].In: Freidin, R., Otero, C., Zubizaretta, M.-L.(Eds.),FoundationalIssuesinLinguisticTheory[C].Cambridge: The MIT Press, 2005.

He Wenzhong.Middle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and West Germanic Languages[D].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4.

Hornstein, N.Move!AMinimalistTheoryofConstrual[M].Malde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Hornstein, N.TheTheoryofSyntax[M].Cambridge: CUP, 2009.

Hornstein, N., Nunes, J.Adjunction, Labeling, and Bare Phrase Structure[J].Biolinguistics, 2008(1).

Kayne, R.TheAntisymmetryofSyntax[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4.

Landau, I.EPP Extensions[J].LinguisticInquiry, 2007(38).

Lin, T.Finiteness of Clauses and Raising of Arguments in Mandarin Chinese[J].Syntax, 2011(14).

Nunes, J.Sideward Movement[J].LinguisticInquiry, 2001(32).

Nunes, J.LinearizationofChainsandSidewardMovement[M].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4.

Pylkkànen, L.Introducing Arguments[D].MIT, 2002.

Sung Kuo-ming.Case Assignment under Incorporatio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94.

SyntaxoftheEvaluative“NP+V-qilai+AP”Construction

Wang He-yu Wen Bin-l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 China)

Based upon the minimalist proposal that theta-features need to be checked in syntactic computation and the sideward movement hypothesis whereby a given constituent is copied and moves from a syntactic object K to another independent syntactic object L, the evaluative “NP+V-qilai+AP”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as a complex predicate consisting of the adjunct of “NP+V-qilai” and the matrix predicate “NP+AP”.Specifically, “V-qilai”,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ate, projects intovP1/APPLP.At the end of derivation ofvP1/APPLP, the internal/external/applicative argument of “V-qilai” sideward moves tovP2.AftervP1 as an adjunct merges withvP2, the matrix predicate continues to project to an IP and eventually an evaluative CP, thus forming the complex [CP[IPNP [vP2[vP1V-qilai] AP]]] superficial Mandarin construction.

the evaluative “V-qilai” construction; sideward movement; adjunct

定稿日期:2015-04-30

H043

A

1000-0100(2015)05-0047-6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时间指称的句法研究”(13JJD740010)和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语态现象与动词及物性的最简句法诠释”(GD14XWW18)的阶段性成果。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5.010

猜你喜欢
句首拷贝主句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英语倒装句用法归纳
文化拷贝应该如何“拷”
基于硬盘还原卡的数据传送技术在高校网络机房中的应用
浅谈倒装句高考考点
谈并列句与复合句的反意疑问句
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考怎样考?
漫话拷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