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画松以树比德

2015-11-02 16:14邱雯
艺海 2015年4期
关键词:隐逸倪瓒松树

邱雯

[摘要]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善画山水,作品有比较明显的个人风格,常借景抒发自己的心中情感及“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之情。

[关键词]倪瓒 松树 隐逸

倪瓒,字元镇,无锡人,因为在无锡修建了云林堂,故号云林居士。为元代著名画家。云林家境富裕,是苏吴地区有名的大户人家,因此衣食无忧,也终生未仕。倪瓒善画山水,笔法学董源,亦涉及书法及鉴赏等各领域,兴趣爱好广泛,家中藏书甚多。他的作品不落窠臼,自称一派,有较明显的个人风格。作品的构图多为横轴,以平远见长。作品中常常树木掩映,不乏竹石房屋,给人可游可居之感。侧锋用笔是他的专长,画中多带皴法,若即若离,整个画面多给人萧条淡漠孤寂之感。画面上再配以书法及诗词,正可谓诗、书、画三绝。倪瓒的作品往往关注于抒发自己的心中情感,用于抒情表意,正如他自己说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白娱耳。

这样的绘画理论观点在元代倍受推崇,也影响到了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

倪云林性情敦厚,乐于助人,清高脱俗,淡泊宁静。在元代前期,一直过着安逸舒适的日子。除了书画之外,他也潜心研习佛道禅学思想,在当时动荡的社会,像他这样的人无疑是士大夫画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被人们尊称为“高士”或者“君子”。然而身处元代末期乱世之中的倪瓒,他的内心还是极其复杂和矛盾的,并不能做到像他的画面那样平静,。一方面,他不希望看到农民起义,因为这是造成他自己家破人亡的根本原因。而另外一方面,对于官吏不断的剥削压榨和勒索,他又恨之入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含冤入狱,出狱之后便看破红尘,舍家弃业,游荡于太湖小岛之上,思想空虚而寂寥。在他给友人张以中的诗中,这种居无定所,无依无靠的心酸之情,表露无遗:乱后归来事事非,子长游历壮心违……君今尚有归耕地,顾我将从何处归。

倪瓒的很多幅作品都是当时自己心态的真实映照。画面中虽然没有出现倪瓒自己的形象,但是那些形单影孤的树木的影子,从某个层面,就像一位孤单落魄的君子,在月下湖边凝思。

《幽涧寒松图》(见图1)便是一例。此幅作品是为友人周逊学所作,并题五言诗:秋暑多病喝,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涧松,清荫满庭户。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怀哉如金玉,周子美无度。息景以桥对,笑言思与晤。

倪瓒清高持节,一生不仕,他“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今名。”不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态度,而且对朋友们的人世为官也坚决反对。此幅一为友人赠别,更是劝友人“罢”征路,“息”仕思,含有强烈的“招隐之意”。平远画溪涧幽谷,山石依次渐远,二株松树挺立于杳无人迹的涧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尘,似乎暗寓着仕途的险恶和归隐的自得。构图不用常见的“一河两岸”两段式章法,但画幅上方和其大多数作品一样,留出大片空白,让观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笔法秀峭,渴笔侧锋作折带皴,干净利落而富于变化。松树取萧疏之态,笔力劲拔,用意深远。此幅作品简淡超逸,虽未署年款,但从书法由竖长变为扁方以及名款和画风来看,当是晚年之作。

而纵观他的作品,又以描绘树为主要对象的《六君子图》(见图2)最为出名,此幅作品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的画家画树木,画松树的含义。《六君子图》是倪瓒流传下来的作品中知名度相当高的作品。全图用了倪瓒固有的构图方式,将图画分为近景、中景和远景三部分。图的中间部分是一片宁静的湖水,近景及远景用墨均匀,效果分明。整幅作品不着渲染,全部以墨笔勾勒,描绘出一片安静、高洁,疏朗、清雅而又略带一丝忧愁的山水之境。在虚无缥缈之中又隐约可见作者“不食人间烟火”的隐逸之情。倪瓒的作品大部分的构图都是两岸一湖,在此图的近景山坡之上,有着六棵树,分别是松树、柏树、樟树、楠木、槐树及榆树。

画面的右上角有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的题跋: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黄公望在这段跋文中将这六棵直立向上的树比喻成六君子,故这幅作品后就起名为《六君子图》。在元代,隐逸之风的盛行归根结底是由于异族的残酷统治所造成的。倪瓒可以算的上是这一时期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而归隐江湖的杰出代表人物了。在他的《六君子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归隐寓意的主动把握及充分展现。图画近景中的六棵树木:松、柏、樟、楠、槐、榆排列错落有致,树的造型伟岸清倔,但却透出萧索寥落的凄凉之感。作者借树来感伤,心中抑郁之气在此画中不言白明。《六君子图》中的松树与荆浩、郭熙等前辈画家笔下的松树一般的正直,一般的高傲,但唯独不同的是,“君子们”的心态却在此图中发生了变化,积极进取,刚健厉烈的气息已不复存在,却多了几分顾影白怜的伤感与颓唐。倪攒笔下的松树尽管一样的坚挺笔直,但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冷漠而自足的逍遥任性。

在修辞学上,有一种手法叫做“比德”。在中国古代,人们一直习惯将自然现象和人的现实品格以及精神品质向对应,用当时的观点来看待一些特定的自然规律和现象。孔子的比德名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已经是流传几千年的佳句。除此之外,荀子也曾经说过:“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我们不难看出,在大自然里,有一些化草树木具有的一些习性可以看作是人的某种品德的对应物。比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有“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松树正因为不畏风雪,往往人们会把它与君子的正直之意比德。由于倪瓒常年隐居于太湖山水之间,所以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山水和树小是主要内容,而倪瓒也需要通过这些内容来表达其所想倾述的中心思想和精神。如果没有黄公望的这首题画诗,可能这幅作品会被我们简单的认为只是一幅写生山水画。但正因为有了这首比德诗,这幅作品在精神层面上就上升了一个高度。在这里,树木被赋予了比德的思想。我们来看一下这六种树小,都有着自己的树语,也就是含义。而我们这里要提及的松树,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是一种品德的代表。这种品德是积极向上,是坚贞不渝的,是不可被动摇的。

松树的特征和意义,在人类的文化史上,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人们在“松树”的功能和含义的不断延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魏晋之前的绘画中,绘画中的主体,主要人物或者描绘对象,承担了象征的含义和作用。当时的画像石画像砖中,时常出现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灵芝、四神等灵异题材。他们的出现是因为人们觉得自身的能力不足,需要寻求宇宙或者外在的神力来补足这样的缺陷。而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人的形象开始受到重视,成为了绘画的重要部分,此外,作为主体的人,也开始选择性地挑选适合的题材。这个时候,植物开始成为比较重要的描绘对象。一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更是脱颖而出,松树就是其中的一种。在元代绘画中,松树的文化意义在很多地方得到了拓展,比德功能更是在当时得到了全面的运用。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传统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不断进步,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宋元时期的绘画追求“意境”和“逸气”的相结合。这种比德思想在元末明初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的蒙古族对汉人的压迫统治以及明初对文人的限制以及高压政策都是推动比德思想迅速发展的关键。如果我们重新去仔细品味元代的画家和诗人的一些作品,不难发现,很多作品都暗示了当时所发生的一切。比德,以树比德,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渗透进了元代的绘画,给元代的绘画带去了积极的影响。以树来暗喻“君子”,让“君子”这个词在美术学范畴有了新的文化含义。使得更多类似于倪瓒的画家,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绘画都具有了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价值。同时,在元代,绘画也真正地融人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由于“比德”思想介入了绘画的题材,这使得这个时期的文人画在很多方面有别于其他时期的文人画题材。这个时期文人画的中心思想是“隐逸”,松树的题材就非常合适这样的主题,哲学内涵和审美观念一直通过这样的绘画形式来传播给老百姓。这样的方法能使绘画更贴近生活,更贴近现实,也更能被大众所接受。

猜你喜欢
隐逸倪瓒松树
倪瓒的洁癖
松树郁郁 松树苍苍
倪瓒 杨维桢 “洁”与“脏”的故事
松树
古淡天真之美——倪瓒《淡室诗》
松树
《倪瓒·墨竹诗》
稼轩词青山意象的隐逸趣味
唐朝休沐诗研究
黄庭坚叶县诗意蕴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