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遭遇家庭暴力情况的影响因素调查——以Z大学部分学生童年经历为例

2015-11-11 07:50李金珠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3期
关键词:暴力子女程度

李金珠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儿童遭遇家庭暴力情况的影响因素调查——以Z大学部分学生童年经历为例

李金珠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一、导言

近些年来,家庭暴力引起国际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研究希望通过特定大学生群体的家庭背景及儿童期遭受家庭暴力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利用频次表、交互表对大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户籍所在地、性别等与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进行变量的统计,进而分析影响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程度的影响因素,以更加科学的方式探究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与上述各个方面存在的逻辑关系,为今后更好的对儿童家庭暴力问题进行介入提供借鉴。

二、统计结果

1.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儿童遭受暴力情况关系

表1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儿时遭受家庭暴力情况统计表

表1反映的是父母受教育程度与被调查者儿时遭受暴力情况的关系。表中数据显示,父母均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有35.6%父母均不打骂孩子,在所有受教育程度中占比例最高。相反,父母受教育程度都很低的家庭中,有超过一半的家庭父母均打骂孩子,因此,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程度就越低。

2.城乡差异与儿时遭受暴力情况的关系

表2 城乡差异与儿时遭受暴力情况

表2反应的是城乡差异对于儿童遭受暴力情况的影响,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农村家庭中有一半以上(53.4%)的父母双方都对孩子进行打骂,而仅有15%的家庭从不打骂孩子。城市家庭中对父母双方均不打骂孩子的高于农村家庭,父母双方均打骂孩子的则低于农村家庭。

3.性别与儿时遭受暴力情况关系

统计结果显示出子女性别与其儿时遭受暴力的关系,男生有58.2%的人同时遭受过父亲和母亲的打骂,而女生仅有37.5%的人同时遭受父母打骂,明显低于男生。由此看出,性别与儿时遭受父母打骂情况显著相关。

三、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双亲的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异、孩子性别都对孩子的打骂情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的来说,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遭受家庭暴力的程度就越低。父亲学历越高,从来不打孩子的可能性就越大。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情况影响更为显著。从未上过学的无学历的母亲或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母亲经常打孩子的几率较小,大部分都只是偶尔对孩子实行棍棒式教育。可能是因为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便可以更为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冷静地处理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更能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通常可以结合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而采取较为科学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来教养子女。而从未上过学的母亲或受教育程度很低的母亲由于缺乏科学教养方法的学习,只能利用其成长过程中自己习得的仅有的教养经验,例如参照自己童年时的遭受家庭暴力或不幸的经历,不愿让孩子受同样的伤害,而对孩子无原则一味溺爱。

城乡差异对孩子遭受父母打骂情况有影响。(崔丽华、杜文冉、庞淑兰、任琦、刘美,2011)城市家庭父母对孩子打骂程度低于农村。(张文新,1997,王志,2003)本研究发现,城市家庭中对父母双方均不打骂孩子的高于农村家庭,父母双方均打骂孩子的则低于农村家庭。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可能在于城乡父母自身特点和城乡文化背景的不同。城市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经济收入相对较高,有条件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相对农村父母而言,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可能较科学和全面,家庭气氛更加民主融洽。而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则更可能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手段。

性别与儿时遭受父母打骂情况显著相关。(杨云云,2005)这可能与“穷养儿子富养女”的传统观念有关。由于人们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有所差异。男孩往往背负了更多的成长成才的压力负担。父母就会倾向于使用更为暴力的手段以使其立志图强。而由于传统的社会分工不同,父母对女孩的肩负责任等要求会低于男孩。当他们没有按父母期望行事时,对男孩的心理落差要高于女孩,从而会激发更多的不悦情绪,增加与男孩的冲突。此外,这也可能与男女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有关。男生好动、调皮,更具反抗性,更容易发生一些违反父母规定和家庭规则的行为,因此更容易引起父母的负面反应,对其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就多。

猜你喜欢
暴力子女程度
反性别暴力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暴力”女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将内燃机摩擦减小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