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2015-12-08 20:58邹腊敏冯梦雨
关键词:道路特色理论

邹腊敏,冯梦雨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坚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邹腊敏,冯梦雨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共鸣。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保证。同时,“中国梦”作为一种历史实践活动,必须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因为人的发展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一目标与“中国梦”所要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中国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句简短的话语,便是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治国理政理念的浓缩概括。从此以后,“中国梦”思想迅速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一、“中国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就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指出,理论应当结合实践,并且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取舍才能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彰显理论对人类活动的指导作用。在理论的运用过程中,绝对不能秉持一种绝对化的理论观念,否则将会陷入削足适履的被动局面。这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命题。

“中国梦”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以朴实的语言,提出来一个政党在治理国家的执政活动中,究竟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执政标准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习近平的“中国梦”思想,很明确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衡量中国共产党执政效果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睿智把握。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就是要通过有力的建设,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实现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的精神发展、精神满足,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梦”把“人”作为关注的起点与落点,集中体现了对人的制度关怀,从而使得这一思想具有明确的主体内涵。它使我们明确了“中国梦”就是全体中国人民自己的梦,从而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为凝聚广大人民集中精力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美好生活提供明确的依据,使得我们明确“中国梦”不是虚幻的幻境,而是植根于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植根于对我们过去革命与建设历史的总结,植根于我们对民族与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深邃思考。

正是基于上述总结思考,我们才可以说,“中国梦”不是天外来物,而是在当今我国继续深入推进全面改革开放的生动现实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做出了新的科学界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果实。我们要坚持“三个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道路、制度保证。

二、坚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中国梦”的理论表述简洁明了,朴实无华,易于理解。它把中国环境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用通俗易懂的简短话语做出核心界定,牢牢抓住我们国家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目的,这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并通过这一目标让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发展成果。

我们说,“中国梦”是理论、实践、制度三方面的有机结合。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在这三个方面做出持续不断地努力,从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保证,进而通过这种保证,来增强对“中国梦”思想所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的自信,坚决摒弃和破除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旁心杂念,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努力。

(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保证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往目标的路径很多,但并不是每一条路都适合我们。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道路来。这既是重大理论问题,同样也是重大现实问题。道路问题始终是最根本的的问题,道路选择不好乃至选择错误,再美好的愿望,都无法实现。在选择道路的问题上出现错误,必将给民族与国家带来危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植根于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传统,产生于对近现代以来广大人民和无数先烈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实现国家国强与民主的长期斗争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中。这条道路不是虚无缥缈的“鹊桥”,不是云山雾水的“空中走廊”,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扎实的群众支撑,也是在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的最理性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同时也是“中国梦”的实践路径。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道路的变迁要比技术变迁缓慢得多而且复杂的多。道路问题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处于持续改革开放、各种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的转型体制来说,坚持根本的社会主义道路尤为重要。“中国梦”既考虑了这一思想提出后,对当下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现实推动作用,又考虑了这一思想对实现社会主义根本发展目标的深远影响。也就是说,一切影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作用力,必须放在实现“中国梦”的总任务的标杆中去检验。凡是有利于巩固、强化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措施,就应该发扬光大并坚持下去;凡是妨碍巩固、强化社会主义道路的措施,就必须坚决纠正,把它拉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从而保障改革措施的规范化,提升改革效果,确保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发展成果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坚决避免改革举措为利益集团所绑架,从而使我们前进的道路出现偏差。

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走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这个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道路保障,保障了“中国梦”能始终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进,继而永葆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保证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2]“中国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全民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壮大,伴随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每一个历史节点。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新民主主义理论,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新国家的征程中的正反两面经验教训基础上产生、改进、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从更高层次讲,“中国梦”也提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的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命题,不仅关注的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注重对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论关怀,从全球的角度提出了国家间如何改善与加强合作,为全人类谋福祉的命题思考,实际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世界层面的一个很好的宣传。这对超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促进全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理论思考,从而使得“中国梦”具有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广阔影响力,也第一次从世界格局层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理论关系。

在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基础上,习近平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围绕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任务,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蓝图,关注着中国命运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发展,科学地指出让全体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谋求的根本目标,对在新时期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我们要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我们对“中国梦”这一思想的理论认识,增强理论定力,强化理论自信,真正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理论保证。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证

理论的推行要靠制度,制度是理论运行的物质载体。理论要指导实践,必须依赖于一定外部载体,这种外部载体就是制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实体为规范各自的行为关系而形成的相互制约,从而共同保障这个社会能够在预定的秩序轨道上运转,消除运转过程中的摩擦,实现“和鸣”。“中国梦”是一个理论,也是一个需要广大人民持续努力奋斗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梦”始终是中国国情现实和中国人民理想的共同体,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愿望与追求,体现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则体系。这也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这个制度体系,构成对全体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构成我国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规则内核,并通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来确保这个规则内核的社会主义性质,对“中国梦”的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秩序的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成为指引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的前进和奋斗方向的指导原则、约束规则、鞭策措施、激励机制、规范措施、程序保障。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地承认,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是很完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正视问题,紧密结合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检验、改进制度,增强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更加规范、有效的制度保障。

三、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努力实现“中国梦”

坚持“三个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为了确保这一根本保证的有效性,关键还在于要结合人民的利益需求与创造精神,要在坚持“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

人民的主体性是一种意识倾向以及人作为实践的活动者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属性的综合。它制约着“中国梦”实践的方向、深度与广度、效果与性质。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挥人的主体性,解决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现实经济状况与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之间的矛盾,并通过增强人民在实现“中国梦”历史过程中的积极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导性来增强人的主体性,充分实现价值增值,创造更多的物质与文化财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与文化基础。

“中国梦”的核心价值是围绕着民族复兴,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强调要依靠人民的力量,从而指明“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我们要正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阻碍人的主体性发挥的种种问题与不利因素,紧密围绕着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共同解决,使“中国梦”的发展与实现拥有不竭活力与勃勃生机。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3]习近平引用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发表的豪迈诗篇中的经典语言,浓墨重彩地“装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山”,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呈现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着实让人们感叹中国特社会主义“今朝更好看”的壮丽画卷,更加增强了全体人民坚持“三个自信”、振奋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定力。

[1]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12-2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田秉锷.毛泽东诗词鉴赏[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39.

[责任编辑 高 锐]

2015-04-07

邹腊敏(1968—),男,陕西安塞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冯梦雨(1978—),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D602

A

1004-9975(2015)03-0054-03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