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人力资源德育开发现状调查及对策

2015-12-29 01:40胡玥,朱琳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现状及对策

E-mail:zhulin@tjutcm.edu.cn

卫生人力资源德育开发现状调查及对策

胡玥,朱琳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摘要:卫生人力资源的德育开发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卫生服务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天津市为例,以部分医学院校大学生、医院患者、卫生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全面分析卫生人力资源德育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卫生从业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尴尬”和患者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高期待”现象,医学生面对卫生行业的需求仍然“未准备好”。最后从医生、患者和学校教育三个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卫生人力资源;德育开发;现状及对策

收稿日期:2015-03-03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研究”(津教委[2010]163号);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卫生人力资源开发视野下医学院校德育模式建构与创新研究”(HE3016)

作者简介:胡玥(1990-),女,山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通讯作者:朱琳(1979-),女,河北卢龙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DOI:10.13555/j.cnki.c.m.e.2015.04.025

中图分类号:G642.45

Surve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ealth Human Resource Moral Development

HU Yue, ZHU L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ianjin 300193, China)

Abstract:The moral development level of health human resources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ervice level of social and health, as well the health of the entire n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and stable of society. The survey objects are Tianjin Medical Colleges, hospitals patients, health authorities and doctors. By using questionnaires,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etc research method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ral development in health human resources industr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health practitioners are facing occupation embarrassment and patients are having high expectations for health services. Medical students are still not ready for the requirement of health industry. Finally, countermeasures for this problem were proposed from three levels which are doctors, patients and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Key Words:health human resource; mor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医患关系已经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话题。暴力伤医事件的频发和媒体的过度渲染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恶化趋势。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涉及到深层次和多方面的社会原因,然而卫生人力资源的德育开发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卫生人力资源的德育开发水平直接决定了其是否具备应有的思想意志品质和医学职业精神,决定了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如何提高认识和发挥德育开发的重要作用,选择怎样的开发方式来满足医疗卫生行业对人力资源的德性需求,这是当前卫生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等方法全面分析天津市卫生人力资源德育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向广大患者和卫生人力行业征求对医学生的德性需求,从而培养满足需求标准的卫生行业人才。

1天津市卫生人力资源德育开发现状

1.1研究对象与方法

卫生人力资源一般主要是指在卫生行业内从事或提供卫生服务或与之相关服务的一切人员,主要包括卫生行业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保健人员、康复师、口腔医生、社会卫生工作者等[1]。由于医学生是未来卫生行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军,患者是卫生行业服务的对象,本课题将医学生和患者也纳入调查对象范围一并进行调查。因此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卫生行业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患者和医学生四个群体,其中就诊的患者涉及心血管科、老年病科、脾胃科、耳鼻喉科、肿瘤科、妇科、儿科等多个科室。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课题组设计了4套不同的调查问卷,其中针对卫生行业管理人员和患者群体,主要把考察卫生行业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需求和满意度作为重点调查内容;针对医务人员和医学生群体,主要从医学职业精神、人文素养、市场经济伦理和科技伦理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共计发放各类问卷390份,回收问卷373份,问卷回收率为95.64%。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61份,问卷有效率为96.78%,具体问卷发放及回收数量如表1所示。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和统计。

表1  调查对象及问卷具体分布情况

1.2调查结果及分析

1.2.1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自评调查

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调查显示,有22.7%的医务工作者表示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度“非常好”,35.0%表示“比较好”,另35.0%表示“一般”,只有7.3%感觉专业知识“较差”,分布如图1所示。调查结果说明大部分医务工作者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还是比较满意的,同时也反映出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成果显著。当在问及是否愿意自己孩子学医的问题时,共有28.8%表示“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15.5%表示“无所谓”,另外有55.7%的从业人员则表示“坚决反对”。调查结果令人出乎意料,这说明超过半数的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自豪感和认同感。作为孩子家长的医护人员,深知医疗卫生行业的压力,加之医学教育花费精力大、时间长、没有知识优越感等因素,使得卫生从业者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从事医学行业。

图1 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掌握程度

当对医患双方都比较敏感的收红包的行为进行调查时,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6%的医护人员表示“完全接受”,33.2%表示“可以接受”,23.7%的医生表示“无所谓”,另外37.1%则表示“坚决反对”。从调查结果来看,除去持“无所谓”态度的医护人员外,“接受”和“反对”红包行为的人数相当,这说明医护人员对红包行为的看法和理解存在分歧。医护人员本应该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向患者证明治疗质量与红包无关,救死扶伤和恪守医德是医生的天职和本分,从整体上来看调查结果不容乐观。然而,当在调查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时,48.4%的医护人员表示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术比自身的职业道德重要,51.6%的医护人员认为自身的职业道德更重要。调查结果表明近半数的医护人员仍然将职业技能排在第一位。然而医护群体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主观意识选择中,应该是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重,片面的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无利于医护人员自身的发展以及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图2 医护人员对“红包”行为所持态度

当对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进行调查时,86.6%的医务工作者对自己的人文素质现状并不是非常满意,大多数人认为医学院校非常有必要开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其余人则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对有关人文知识的需求较大,一方面医学院校有必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医院人力部门应该加强对当前医护人员的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通过开展培训、讲座等形式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在“公立医院过度市场化导致医生伦理道德下滑”的调查中,超过六成(60.8%)的医护人员表示“同意”,有22.7%的人表示“不同意”,其余16.5%的人则“不置可否”。纵然,医疗卫生行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对医德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卫生从业人员的道德也受到冲击。公立医院过度市场化使得卫生从业人员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出现了“收红包”、“多开药”等过度医疗的不良现象。过度市场化只是造成医德下滑的一方面原因,而在医疗卫生行业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对医务人员的道德开发力度不够、措施不力也是医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1.2.2卫生行业从业人员他评调查

课题组比较了卫生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和患者对医生敬业程度的认知情况,结果显示,不论是行政管理人员还是患者,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护人员是“敬业”的,而认为医护人员“不敬业”的被调查者中,卫生管理人员和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0%和60%。此结果显示无论在患者还是在卫生行政管理者心目中,医务工作者的敬业程度是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肯定。

当“从患者角度调查医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关系”时,仅有20%的患者认为“专门的知识技能比职业道德重要”,而80%的患者认为“医生自身的职业道德更为重要”。医护人员与患者对待二者的关系截然不同,调查结果比较如图3所示,作为患者一方的群体更关注于医生的职业道德情况,作为医护人员群体仍然有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作为医疗卫生服务对象的患者,更渴望得到关注和更好的服务,所以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着较高的期待。在对“医患沟通满意度”进行调查时,18%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52%的患者表示“比较满意”,22%的患者表示“一般”,余下8%的患者则表示“不满意”。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患者对于医生的沟通能力比较满意,反映出医护人员在与人沟通的能力和素质方面普遍较高。

图3 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待 “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关系”的不同态度

当问及“有些病人因经济拮据难以入院治疗或者不得不转院治疗”的原因时,11%的患者认为是“物价上涨”,72%的被调查者将原因归究于“医疗体制的问题”和“社会福利体制不完善”,其余8%的人则表示“不清楚”。调查结果说明,“医疗体制”和“社会福利”已经成为广大患者认识和聚集的焦点问题,也是广大患者热切期待解决的问题。图4为当问及患者最希望医生提升哪方面能力的调查结果,其中32%的患者希望医生提高“临床诊疗水平”,11%的患者希望医生提高“人际沟通能力”,18%的患者希望提高“医学科技能力”,而希望提高医生道德水平的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体现出广大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水平存在着“高期待”现象。

图4 患者期待医护人员提升能力的调查结果

1.2.3卫生行业后备力量调查

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抽取医学院校七年制和五年制临床专业2009级、2010级和2011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每个年级抽取40人,男女比例为2∶1。在“学医是否是自愿选择”时,占42%的被调查者表示“是自己意愿”的选择,“家长要求”和“他人建议”分别占30%和8%,有20%的被调查者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医学。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医学生学医的目标是比较明确的,他们对本专业感兴趣,有着很大的学习动力。当调查“医学生对于医患关系认识”时,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医生和患者应当是“平等、互助和彼此尊重”的关系。

当谈及医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受时,其中22.4%的学生表示“压力很大”,47.4%的学生表示“压力大但充实”,18.1%的学生则表示“无聊和厌烦”,另有12%的学生表示“轻松愉快”。问及“是否将医生作为自己终身职业”时,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有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看形势,能当最好,不能就转行”,还有“近一成”的学生不会把医生作为终身职业,而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把医生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剩下的学生则表示“无所谓”。这说明大多数医学生在自身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认同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当进一步调查“选择医学的原因”时,除传统的“热爱医学事业”、“提高自身素质”等因素外,增加了一些实用成分和功利色彩,如职业稳定,收入丰厚,交际广泛等。医学生更愿意实现治病救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完美统一。

图5 医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态度

在人文素质方面,对待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敬老院服务、支教等),26.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38.7%的学生表示“偶尔参加”,15.5%的学生表示“从不参加”,另有19.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很多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不积极,可能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医学生平时课业比较繁重,没有太多的时间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阶段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并非很强。

针对医院的实习学生,对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时发现,分别有47.4%和44.3%的临床医生对实习生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比较满意”。分别有52.6%和55.7%的临床医生认为当前实习生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阶段,大多数学校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和必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强调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实际理解和操作上,却单纯地注重培养学生“做事”所需要的技能,而忽略了学生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心理素质方面的“软实力”。

2卫生人力资源德育开发调查的基本结论

2.1医护人员面临着“职业尴尬”的两难选择

调查结果表明,身处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部分医护人员存在金钱伦理和个人主义倾向,对金钱物质和自我感官享受的追求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然而调查中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医生认为职业道德比专业知识技能更重要,说明医护人员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还是重视的。调查结果反映了医护人员知和行的矛盾,说明医务人员的主观认识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行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随波逐流”。这也体现出医务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尴尬”,一方面医生对自身的医德水平非常关注,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高度开放性,加上现行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医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比较迫切。究其本质实际上是医学人道主义和个人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处理二者矛盾时,片面的强调任何一方的利益都不利于医护人员主体性的发挥。针对调查中出现的索要“红包”、药品“回扣”现象,只有通过道德系统的建设,强调医学人道主义是实现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同样,充分肯定医护人员正当合法利益和对其进行有效的德育开发是实现医学人道主义的必要条件。

2.2患者对医疗服务存在着“高期待”现象

调查结果表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医德的期待远远高于对医生自身专业水平的期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医生的医德确实有待于加强。当今的医学技术飞速发展,在医疗技术和硬件基础设施同等的条件下,患者更多的关注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利益尊重、人文关怀、服务态度以及个人综合素质等因素,自然也就对卫生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德育开发,在全面提升人员素质的前提下保证医疗机构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医患沟通力度,适当降低患者的期望并使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

2.3医学生面对卫生行业需求 “还未准备好”

调查表明医学生在自身的职业选择、职业认同和职业技能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医学生对未来从事医学职业的信心不足,对选择医学职业的规划不清晰,仍然有部分学生对自身所学习的专业及职业选择主观认识不够。在“是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调查中,仍有不少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反映出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并非很强。调查中大部分同学认为“红包现象”严重损害了医生的社会形象,同时也认为应重视医务工作者的物质利益,医疗市场的不良现象给部分医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从而对当代医学生的职业选择造成一些困惑。面对当前医疗行业工作职场氛围的影响,需要引导医学生大力弘扬医学人道主义的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

3卫生人力资源德育开发的对策

德育开发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中,通过德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源开发是智育和德育的统一,在医疗行业中,卫生人力资源的德育开发更加不容忽视。

3.1加强宣传教育,促成患者对医疗服务的“合理期待”

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高期待”是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过高的期待也是造成医生“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的重要因素[2]。因此应当加强宣传教育,使得广大民众对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给予充分的理解和积极的配合。教育民众不要盲目听信某些夸大治疗作用的不法药品或者保健品的广告,对医疗要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实现对医疗行为的“合理化期待”,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疾病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都能得到完全的临床治愈,如果清楚这一点,患者的“高期待”就会变为“合理期待”,从医患双方的患者一方给医务人员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3.2平衡经济和道德伦理,消除医务人员的“职业尴尬”

医护人员作为医疗服务群体的成员,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医务工作者要时刻以维护患者利益为最高准则,端正服务态度,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注意沟通技巧,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其次,医疗机构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坚决杜绝“收红包”和“多开药”等不良现象,努力构造以医学人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气氛,形成“患者至上和医德至上”的价值观念。再次,医疗机构要围绕医学人道主义道德规范,建立制度化的行为导向机制,如奖惩机制、通报机制和监督机制等。最后,医疗机构应加大对医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其综合人文素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力量是巨大的,伦理道德的基础不再是单薄的意识形态,而是较厚重的经济利益[3]。在倡导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同时,也要重视医生的利益问题,伦理道德一定要以经济为基础,要公开化合理化医生的人个利益,使其收入与付出的劳动和社会地位呈正比,从心理上真正消除医生群体的“职业尴尬”。

3.3先行德育开发和培养,让医学生提前“准备好”

转变思想观念,规范医学院校德育开发内容。医学教育如果只是偏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所培养的医学生只是单纯的会看病,而不能完全应对医疗中复杂的医疗关系。医学院校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除职业技能培养之外的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合理设置人文德育课程比重,平衡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的比例,使医学课堂教育更趋合理化。另外,在古代传统医德教育(精勤不倦、博极医源,勿避险峻、一心赴救,博施济众、普同一等,仪表端庄,温雅有礼,济世救人、不为名利等)的基础上,结合医学学科特点,增加市场经济伦理、科技伦理、医学职业精神等内容,使其进一步增强时代感、说服力和感召力。

弘扬人文精神,拓宽医学生德育开发实践路径。社会在发展,医学在进步,然而贯穿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鲜明人文精神没有改变。只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为实现医学人道主义提供前提和基础。通过建设人文素质教育实验室、开展职业体验、医患沟通、志愿服务、榜样学习等丰富多彩的德育开发实践活动,如“医疗下乡”、“假日义诊”等系列活动帮助在校医学生全方位体验医务工作,从而引发医学生对职业的深层次思考、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检验自身能力、激发医学生的责任意识,最终促进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医学人生筑牢基础。

重视校园媒体,优化医学生德育开发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德育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转化。在当前的网络新媒体时代,医学院校应当重视校园媒体建设,通过开设网络宣传栏、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传播媒介,优化德育开发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活动,弘扬医德精神,营造自然和谐、积极健康的氛围,把医德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宣传舆论的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时刻感受到校园媒体的隐性渗透。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种与医德教育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读书学习活动,演讲、报告、讲座等,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陶冶情操、锻炼能力。

注重实效性,创新医学生德育开发的评价手段。医学生德育开发的实效性是衡量德育开发质量的关键。医学院校德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信息的反馈,明确当前德育开发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实现德育开发的调节和控制。医学生德育开发的评价可借鉴人力资源质量管理理论,通过引入过程性评价手段,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完美结合。评价方法可以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问卷调查法、层次模型分析法、模糊神经网络等方法,实现人力资源德育开发效果的评价。

4结论

医疗卫生行业的过度市场化改革使得卫生行业德育开发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针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尴尬”、患者的“高期待”和医学生的“未准备好”现状,只有从医疗机构、医患双方和学校教育等多方出发,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为卫生人力资源的德育开发提供良好的医疗行业职场环境。医学生的德育开发需要从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环境、德育评价等多维度、多视角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现其医学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万年. 卫生事业管理[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李丹,尹文强. 医生职业枯竭的归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3(24):31-32.

[3]经纬. 经济人道德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44-63.

(编辑:张梦华)

猜你喜欢
现状及对策
陆良县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渝北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现状与对策初探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云南省高校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几何现状调查研究
关于高职英语分层次教学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家庭作业现状探析
贵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现状及法律保护对策
我国初中班额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