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过第一个挑战期

2016-01-14 12:02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6年1期
关键词:电报大人挑战

刘律廷

主持人语

在学会走路、说话以后,幼儿会经历一个充满挑战的成长期,传统的说法称之为“叛逆期”,我却更愿意称之为“挑战期”,原因是这个阶段无论对孩子还是家长来说,都充满了挑战。因个体差异,幼儿挑战期的开始有早有晚,持续时间有长有短。挑战期里,幼儿变得难缠、爱哭、挑剔、叛逆、不守规矩、跟大人对着干,还可能使用身体和语言暴力。家长要看到孩子负面行为背后的积极动因,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也给孩子设定界限,立下规矩。让我们在挑战中与孩子共同成长,为亲子关系注入满满的幸福感。

“电报语”,巧立界限

(刘女士,30岁,幼儿园老师)

我和爱人都是教育工作者,家里的老人们知书达理,对宝宝没有溺爱,经常管教。

两岁生日后,宝宝仿佛跨过一道神奇的门槛,突然变得脾气大、爱找碴儿,事事跟大人对着干:公厕有水锈,她气得拒绝如厕;理发店的洗发水和家里不是同一个牌子,她气呼呼地拒绝洗头;大人设立的界限,她千方百计地突破;亲戚、同事逗她,她狠狠地瞪人家,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为此,家人们在怒气中常感到抓狂,不止一次对她发飙。

好在,我所在的单位组织员工去北京某知名幼儿园进修,我把从北京学到的好方法用在了我家宝宝身上。

进修时,带教老师给我们做了“电报语”的授课实验。他给一群小朋友展示正方形模具,然后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说:“这是正方形。正方形有四条边,每条边一样长,所以四四方方……”过了10分钟,他又拿出模具问:“这是什么?”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说不出正确答案。

接下来,他展示三角形模具,先告诉小朋友:“这是三角形!”随即又问:“小朋友,哪个是三角形?”被小朋友们轻松指认之后,他又问:“这是什么?”孩子们齐声回答:“三角形!”10分钟后,他再次提问,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记住了。

实验给我启发——大人跟幼儿的沟通,很多时候是在说“废话”。更糟的是,宝宝很快会忘记大人说话的重点,大人却认为宝宝叛逆又迟钝。家长不断累积焦躁情绪,最终失控爆发。

相反,家长若能突出要点,简明扼要,不带强烈的感情色彩,像电报员一样重复所立的界限,那么孩子就能迅速领悟。

我家的“电报语”实验,从宝宝洗澡开始。从前,浴室总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大人管教时,宝宝换成“泼水、抢眼镜、吐口水”等玩法,让人应接不暇。我们的处理方式是谆谆教导,结果是对牛弹琴。

反思后我发现,过去只唠叨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却从没准确地告诉宝宝应该怎么样。于是,我就“洗澡”这件事归纳出10个字:“屁股坐盆里,双手搓泡泡。”首先,我教女儿把这10个字背出来。然后向她展示洗澡的图片,让她指出“哪个小朋友在乖乖洗澡”。最后我问女儿:“洗澡应该怎么做?”她就会准确地背出那10个字来。

洗澡的过程中,她若想站起来,我立刻提醒:“屁股坐盆里。”她的手若要搞小动作,我又提醒:“双手搓泡泡。”这招很管用。女儿乖乖洗完澡,便得到一颗五角星——若干五角星可兑换礼物。

宝宝还会尝试突破界限。一次,她屁股坐在盆里,双手搓着泡泡,却用双脚往我眼睛里踢水。我就改动一个词,对她说“电报语”:“屁股坐盆里,双手搓小脚。”她乖乖收回腿,不再胡闹了。

试验成功后,我们全家统一各种“电报语”。随着宝宝长大,我们让她更多地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研发属于自己的“电报语”。例如:吃饭是“不能停筷,吃完下桌”;入睡是“眼睛闭,身体静”;收拾玩具是“请归位”;与小朋友分享玩具是“先拿先玩,请等待”……

奇妙的“电报语”解放了我家的老人们。以前,他们每天讲不许这样做、不许干那个,达不到目的就会情绪焦躁,然后训斥宝宝:“怎么这么不听话!”可越这么说,宝宝就越不听话。现在,他们停止啰唆,调整语调,对宝宝重复相应的“电报语”,效果很好。有时,他们还给孩子示范“电报语”的具体内容,比如“奶奶带你归位”“爷爷吃饭不停筷”等。

宝宝上幼儿园后,自主意识变强,很多规则需要调整。我和老公不断衡量界限是否合理,然后对“电报语”进行优化。比如,以前我们规定,“去超市,大人决定买不买东西”,可宝宝渐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要求,越来越做不到不提要求,后来再去超市时总会哭闹。于是我们进行了调整:“一次只买一样!”结果皆大欢喜。再比如,此前的“不许打人”,在宝宝学会掐人、吐唾沫后,我们改成了“不许身体攻击”。

如果宝宝连续在两三件事情上跟“电报语”对着干,我们就使用“隔离惩戒”的办法,具体形式是罚站、静坐、缩短看电视时间、禁止玩某种玩具或关进房间思过等。同样是关进房间思过,以前是在宝宝大哭大闹时,把她强行丢进房间了事;现在则是允许她发泄情绪,等她心平气和之后再问她:“乖乖洗澡应该怎么做?”当她背出“电报语”,确知自己犯错后,再让她心服口服地接受惩戒。惩戒后,我们一定给她拥抱并安慰她:“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宝宝3~4岁时,对我们全家人来说都是挑战。我们花更多时间来陪伴她,给她爱和接纳的环境。我们相信,挑战的背后是宝宝自我发展的积极需求。大人若能正确看待,不给孩子贴“叛逆”“好动”等标签,而是不断给予孩子正面的提醒,孩子就会自我调整,越来越好!

果然,宝宝从上幼儿园中班下学期开始,又跨过了一道神奇的门槛,变“淑女”了。她爱“过家家”,爱穿公主裙,爱当奶奶的厨房小帮手。今天的她,已经很难让人相信她曾有过“人嫌狗不爱”的时候。这,或许就是生命成长的神奇!

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

(晋先生,34岁,国企员工)

儿子秉惠有英雄情结,爱看警匪片和抗战剧。

3岁时的一天,他拿根绳子跑到妈妈面前说:“小鬼子,我要把你绑起来!”我严厉批评他:“怎么这样跟妈妈说话?太没礼貌了!”他对我翻了个白眼,一脸的叛逆。从那以后,我们刻意控制他看电视的时间,并用阅读、运动、亲子游戏等替代电游等娱乐。

从上幼儿园中班起,秉惠事事与人作对,经常打小朋友,父母越禁止的事他越去做。

一次,有个小朋友跟随父母到我家做客。趁着大人在客厅聊天的机会,我儿子用跳绳把那个小朋友绑了起来,按他的说法是“绑鬼子”。我气不打一处来,不但打了他,还口不择言地说了些“无法无天”“犯罪”“坐牢”的气话。事后我很后悔,可在气头上却控制不住自己以暴制暴。

我在家教类网站上诉说苦恼,请高手指点。网友们回帖说,幼儿出现暴力行为,并不代表有心理问题,更不能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一位教育专家回复我:小男孩对绑架、犯罪、暴力等词汇还没形成概念,会在好奇心驱使下尝试去做。家长不宜夸大其词地训斥,也不应妥协和纵容。相反,我们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帮孩子找到合适的负面情绪发泄渠道。

我尝试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对待秉惠,不再敷衍他,尽量满足他的好奇心和独立性,让他在快乐中探索,减少反抗情绪。当然,秉惠仍有让我生气抓狂的时候。

一次,秉惠跟小朋友在游乐场发生冲突。我远远地对他喊:“先别冲动,我马上过来解决!”然而,秉惠没等我走近就揪住了对方的衣领。对方立刻还击,两人打成一团。我把秉惠“解救”出来后,真想揍他,但我忍住了,努力克制冲动,告诫自己:“我要先学会倾听。”我问他:“为什么不听我的话?”秉惠已经泣不成声,似乎受了很大的委屈。我抱了抱他,又轻抚他的后背,安抚他的情绪。然后,我把那个小朋友送到了他父母那里,跟他们说明了情况。等我再回到秉惠身边时,他已经平静下来,告诉我,他之所以揪住对方的衣领,不是不听我的话,而是怕对方逃跑。这时,那个小朋友的父母带着孩子过来了,跟秉惠道歉。秉惠大度地说了句:“没关系。”然后,两个孩子握手言和,一起手拉手玩去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我意识到,孩子的不良情绪只要有合适的出口就会很快化解。于是再碰到类似情况我就如法炮制,比如在秉惠伸手要打人时,先抓住他的手说:“咱们换种方式吧?”“提意见之前先握个手吧?”……渐渐地,秉惠学会了喊“我很难受”,或者以跺脚、跑步、砸枕头、打沙袋等方式发泄不良情绪。

秉惠常因事情没做好而发脾气,既不让大人插手,也不愿意按大人建议的方法做。一次,他把表哥拼好的乐高机器人手臂给拆了,拼不回去,大哭大叫。妈妈催他先睡觉,他的情绪更糟糕,用手掌拍打地面,甚至诅咒自己“去死”。这时候,我和爱人用同理心看待他“拼命想把事做好”的动因。我递给他拼装图纸,帮他找零件,同时告诉他:“你虽然生气,但没有伤害人。你没有摔机器人,没有打妈妈,只是用手拍打地板来撒气。我觉得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孩子。”

秉惠听了破涕为笑。我知道,在他的心灵深处,深深地渴望我欣赏他、尊重他、信任他,引导他做有爱心的好孩子。

享受孩子的“天使期”

(林园长,幼儿园资深教师)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是“熊孩子”,但孩子总有一个阶段变得“熊”味十足。这时候,孩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他特需要平起平坐的尊重,不喜欢被指挥,被约束。另一方面,他又特别黏人,害怕失去家长的爱。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变化无常,常在喜与怒的极端状态摇摆不定,在不知深浅的探索中挑战家长的耐心与底线。

如何跟“熊”孩子过招,让所谓的“叛逆期”变为“天使期”呢?家长要在一定的规则内给孩子足够的爱和自由,尊重孩子成长的权利,读懂与孩子沟通的密码,学习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今天,我介绍一些实用的技巧与方法。

首先,听出慢半拍的“弦外之音”。

幼教专家孙瑞雪说:“幼儿的思维安静而缓慢,像一条精神的长河在生活的海洋下面缓缓流动,我们常用浑浑噩噩来比喻他们。”故此,孩子常表现出慢半拍、词不达意。当心智不能传递心中的“一团乱麻”时,孩子便用“哭泣、胡闹、倔强、折腾”等方式表达。

举例来说,妈妈从衣橱里拿出衣服往女儿头上套。2岁半的女儿又哭又闹,把衣服脱掉、丢开,愤怒地踩几脚。母女大战即将爆发,深谙儿童心理的爸爸走过来,先陪女儿光着上身去刷牙洗脸,然后问:“宝贝,你是不是害怕穿不到自己喜欢的衣服?”小女孩沉默了一会儿突然说:“我要冰雪奇缘的裙子!”随后自己捡起地上的裙子穿上了。

爸爸对妈妈解释:“你一会儿说这件漂亮,一会儿说那件好看,这种‘混乱与犹豫让女儿感到有压力,于是她用哭闹、反叛来发泄……”妻子不服气:“我拿的第一条就是冰雪奇缘的裙子,为什么当时她不要,非要折腾我?”丈夫说:“女儿根本说不来想穿哪件,或者来不及说,等她意识到自己想穿什么时你又变来变去,她只能用叛逆发火来发泄!”

从此,这位妈妈每天早晨都将两套衣服放在女儿床头,然后去厨房做早餐。女儿若迟迟选不好,她就带她玩“星星点点,指谁穿谁”的游戏。渐渐地,女儿对衣着的搭配有了更多的判断力,在前一天晚上就会选定次日要穿的衣服。

可见,叛逆常源于亲子间的无效沟通。教育是“慢”的艺术,家长在动怒之前不妨设想,用蹩脚的外语跟人吵架该是一种怎样的挫败感——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面对父母时,就像用蹩脚的外语跟别人吵架一样,脑子里想的根本无法及时表达,又被动又着急。或许,他们正因为这种感觉才大发雷霆。所以,家长不妨像这位爸爸一样,将事情来个慢镜头回放,听出孩子慢半拍的弦外之音。

其次,“积极看”和“准确说”。

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位单亲父亲精疲力竭地回到家,发现打翻的泡面把被子弄得一塌糊涂。他愤怒地将熟睡的儿子暴打了一顿。事后他才知道,儿子是心疼他晚归,想给他做晚餐,泡面后又包在被子里保温,结果睡着后打翻了泡面。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孩子叛逆与闯祸的背后,往往有积极的动因。我们凡事要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帮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感受与想法。

此外,“准确而正面地说出对孩子的期待”,是家长们的必修课之一。案例中的刘女士使用简洁准确、积极正面的“电报语”与女儿沟通,既能保持平静的语气和心态,又能让孩子准确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最后,用“肢体示爱”平息负面情绪。

打骂会让孩子在强烈的情绪作用下失去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孩子会暂时收敛某种行为,但从此对类似的事情会过分敏感,看待世界的出发点变为仇恨和自我保护。所以,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必须恩威并施,绝不能让孩子感到恐惧。

案例中的晋先生在意识到打骂和恐吓解决不了问题之后,学习了拥抱、抚摸等肢体动作让孩子感受他的爱。他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温柔地指出其要求的不合理性,还教孩子一些合理的宣泄方式,都值得家长们借鉴。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电报大人挑战
汤姆的电报
大人的快乐
电报
传“电报”
叽咕乐挑战
一觉醒来给你大人级卷发
第52Q 迈向新挑战
我的班主任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