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校协同教学机制研究
——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2016-01-24 04:46徐吉洪余志良於建明苏为科
关键词:制药协同专业

冯 雯,徐吉洪,余志良,於建明,王 鸿,苏为科

(1.浙江工业大学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工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4;3.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校协同教学机制研究
——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冯雯1,徐吉洪2,余志良3,於建明2,王鸿1,苏为科1

(1.浙江工业大学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4;2.浙江工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4;3.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4)

“改到新处是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样态。在协同创新理论的指引下,协同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在诠释“协同创新”与“协同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协同教学机制的现实困境,进而从联合育人理念、实践教育平台、内在整合机制、资源保障体系等四个维度构建了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校协同教学机制。

协同创新;协同教学;制药工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在高等教育领域要“深化教学改革”,并对“教学投入”“教学考核”“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学评估”等都做了全面部署和改革动员。当前,“改到深处是教学,改到真处是教学,改到难处是教学”[1]已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和完善内部治理的共识。教学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主线、本真和旋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改到新处是教学”已成为高校“最当紧”的工作了。因此,高校需要努力“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2]。本文以制药工程专业为例,从协同创新的视角研究协同教学机制,为高校教学改革创新做一些探索。

一、内涵诠释:协同创新与协同教学

(一)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一个西方语汇。“协同”作为一种理论,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Haken)提出,是指各种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从词义的视角来看,“协同”是一个综合的、多元的概念,可以从管理学、系统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视角进行释读:管理学视角下的“协同”主要关注“资源”,主张打破资源之间各种壁垒和边界以实现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从而达到1+1>2的效果;系统学视角下的“协同”关注“重组”,即对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进行时间、空间和功能结构的重组,从而培养具有“竞争—合作—协调”的能力;生理学视角下的“协同”是指由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极或积极的结果,由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并不等同于各个个体的简单相加之和。

世界上较早关注协同创新理论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Gloor)教授。葛洛在《群体创造:基于协同创新网络获得竞争优势》一书中对“协同创新”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3]。他进而提出了“协同创新”拥有“五维基因密码”,分别是“学习型网络、伦理准则、自组织、知识的可获得性、内部忠诚与透明”[4]。由此可知,协同创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整合”与“互动”。其中,“整合”是指知识、资源、行动和绩效等要素的彼此衔接;“互动”是指各创新主体之间的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以及系统的恰似匹配程度[5]。

通过对“协同创新”的概念解析,我们认为,“协同创新”具有以下几项原则:(1)价值共建。建立基于“集成、合作、融合与共享”的价值准则是协同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协同创新各方在正视协同主体之间异质同构性的基础上,获得文化和价值上的认同感和包容性,从而形成互利共赢的文化心理,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2)愿景共塑。协同主体可以通过契约的形式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在协同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各主体在协同中找准自己在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从而建立互赢机制下的相互信任。(3)风险共担。协同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协同主体应建立基于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以确保协同各方的切身利益与协作关系。(4)利益共享。协同创新各方均具有利益诉求,立志成为协同创新的“赢家”。客观上讲,“没有合作共赢,就没有真正的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就要从结果上保障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失”[6]。

(二)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最早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夏普林(J.T.Shaplin)教授提出,意指“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教师相互合作,负责承担同一群组学生的全部或主要部分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主体包括教师、助理和他们所担任教学的学生”[7]。由此可见,协同教学是指由一组教师共同工作,计划、指导、评价同一群体的学习行为。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协同教学具有鲜明的特征:(1)合作与互动。协同教学的实践表明:沟通、合作与互动贯穿于协同教学的全程。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团队能结合学科专业的教学实际“量体裁衣”地制定出一个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内容、课程性质、课程进度进行很好的把握与分解,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团队以民主协商的方式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对学生做出客观的、综合的评价。(2)多样性与灵活性。协同教学在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育资源、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等方面都体现出多样性与灵活性,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固定”思维。在协同教学过程中,企业车间就是课堂,案例就是教材。(3)创新性。协同教学以教师团队的方式出现在教学舞台上,有效整合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使教师走出“孤立、孤单”的工作状态和“专业个人主义”,建立起“集体协作”的教学文化。(4)人本性。协同教学发挥资源优势,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判断与整合的能力。

概言之,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协同教学,在育人理念上要面向经济社会的现实需求,以培养创新型、高级复合型人才为根本;在教学方式上,需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高校之间的通力合作;在教学资源上,需要着力用好校内、校外两个平台;在教学评价上,以学生在教学中所获得的成就作为评价标准。

二、问题诊断:高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机制的困境分析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协同理念不强

一是从人才培养理念来看,制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的制药人才提出了数量与质量上的双重要求。制药工程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但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制药产业的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药品的生产过程对环境清洁等级、操作规范、人员素质和保密性等方面都有极高的要求,这就使得部分制药企业、科研院所不太愿意接受制药工程专业的在校生到企业车间和科研院所实验室进行专业实践,使得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范围仅仅局限于校内课堂,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脱节。二是从教学方式来看,没有建立起网络化的产学研教学体系,不能适应协同教学的现实需要。从制药工程专业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地点基本“固定”在大学校园内,从事教学的教师也基本上是大学相关学科的理论型教师,教学内容也基本上是围绕“制药原理”“制药知识”“制药程序”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展开,专业实践相对较弱。三是从学生的成绩评价来看,仍然沿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而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实习、见习、企业考察、工程师访谈、名校访学等方式与环节则并未完全纳入到成绩评价体系,导致在成绩评价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制药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四是从教学师资队伍来看,当前制药工程的教学师资队伍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高校内部的理论或科研型教师,不具备“双师型”的工作背景和实践经历。

(二)教学与科研割裂,协同机制不活

一是高校重科研轻教学。从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来看,科研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教学的比重,这就导致了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从大学治理的思维来看,学校最大的“政绩”不是来自教学,而是科研,尤其是那些具有“符号效应”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以及由这些项目所带来的以亿计算的科研经费。而教学是消耗办学资源的活动,因此在高校里教学处于“娘不疼舅不爱”的尴尬境地。从人才培养的周期来看,教学的效果不如科研那样“立竿见影”,这也导致了高校教师更愿意从事科研,而教学成为了一种“副业”与“兼职”,更遑论开展协同教学了。正是教学与科研的二元分割,导致了高校出现科研功利化和教学荒废化的现象。二是教师职称晋升机制不畅通。目前,许多制药类院校更多地致力于新药研发等基础研究,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绩效评价与激励制度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纵向项目、轻横向项目,重成果、轻转化,重课堂、轻实践”等不良倾向。尽管学校对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但科研项目、课题经费等显然更具“含金量”和“附加值”。因此,教师为了评职称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向科研一边倾斜。这就导致了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理论化、程式化、纸面化,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形式固化,协同环境不优

一是高校教学存在“孤岛”现象。上文论及,协同创新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整合”。在制药领域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高校、院所、企业各具优势,但由于受“单位”管理体制的束缚,各单位基本都分散在制药生产工艺技术、质量研究、安全性评价等各自领域进行“孤岛”创新,很难形成强强联合的人才培养“协同体”。即使是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国内知名的制药专业性高校,对制药类人才的培养也更多的是在一个学校内部进行封闭式的改革。二是缺乏协同教学的理想平台。从高校对资源整合的对象上来看,高校基本上都比较重视整合校内的教学资源,而忽视对校外资源的有效整合,重视科研资源的整合而忽视教学资源的整合,重视理论教学资源的整合而忽视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这就造成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偏重于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学习,缺少实习实践机会,难以实现“科教融合、教学相长、学用结合”。

(四)优质教学资源分散,协同资源不足

一是从教材的视角来看,高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还停留在教材这一传统的载体上。而事实上,案例教学有利于弥补高校教学这一困境。制药企业通过对药品生成程序的介绍、生产技术的应用、生产成本的控制等,已经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因为每一种药品的研发、生产过程就是一部生动的教学过程。二是从师资队伍来看,制药工程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亟需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但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坐在摇椅里”的理论型教师偏多,而能主动下到制药企业生产车间的教师偏少。此外,从高校引进人才的现状来看,一般都比较重视学历、职称等“符号”的硬性规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范海斯校长认为,“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才是最好的教授”,这就要求高校要重视对技术开发、工程实践一线的教师师资的培养与引进,以优化高校教师结构,为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师资保证。三是从教学的空间来看,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还主要集中在高校教室这一“固定”的空间学习,尚没有开发出比较稳定、持久的第二实践教学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开辟科研院所、制药企业、检测平台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场所,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辨证施治: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协同教学机制的构建

(一)更新教学理念,开展联合育人

理念是行动的向导,开展协同教学需要树立联合育人的理念。从政府层面来看,政府需要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高度来统筹考虑高校协同育人问题:一方面,通过树立典型的形式加大宣传协同育人理念,营造有利于协同育人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如减免税收)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到高校育人活动中来。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制药企业应从建设经济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制造强省的现实使命出发,主动与高校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企业应有的力量。从高校的层面来看,一是要主动走出去,以签订协议的形式加强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为开展协同教学扩大教育资源。如浙江高校可以联合国内知名的制药企业如华东医药、浙江医药、正海药业、仙琚药业等建立大学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二是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模式,倡导一种以学生的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将他们的身体、心理、认知逻辑和情感都统一起来。这就要求高校应充分运用课堂讨论、企业案例分析、实验教学、课外调研、企业实习等方法,改变“师主生从”的传统局面。三是要改革学生学业的评价方式,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性、专业性、行业性等特征,建立起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业评价标准和方法。

(二)打造实践平台,实施案例教学

为推进协同教学,可以建立国际、国内、校内三个层面的实践教育平台。一是推进制药工程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确立“学科海外联姻计划”,大力促进制药工程专业与国际上具有类似专业的优秀大学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如选拔优秀学生到境外优秀高校访学、交流,把境外优秀高校的名师请进来开展学术讲座等。二是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如制药工程专业的精品课程的共享、建立名校访学基地、选聘名校的知名导师担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学术导师等。通过与国内名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丰富制药工程专业协同教学的校外资源。三是整合校内协同教学的优质资源。首先组建校内协同教学团队,在团队成员的来源上,既要有教学型教师,也要有科研型教师,还要有对药品市场比较熟悉的社会服务推广型教师;从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来看,可以包括具有药学、工程学、管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学科视野和专业思维。当然,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团队教师也可以共同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争鸣,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与学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建立整合机制,实现科教融合

一是科研反哺教学的引导机制。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表明,科研有利于学生养成“崇尚学术”的学术品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利于完善“课程内容体系”和加强“教学资源建设”[8]。高校要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引导机制,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可以选聘科研工作突出、教学质量过硬的教师承担相应的授课任务,指导他们及时将科研成果、学科前沿知识及时转化为制药工程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实现科教融合。二是课内与课外的融合机制。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内教学资源的优势,向学生全面开放各类实验室、中试基地及各类科研平台,打通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的屏障,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环节有机结合、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另一方面,高校要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计划,探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创新竞赛;同时,主动加强与制药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拓展实践渠道,使学生获得药品生产的“现场感”和“实践感”。三是德育与智育协同提升机制。制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需要树立对人民负责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开展协同教学,不仅要传授制药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理想抱负水平和使命感。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开发各类荣誉资源,提高学生对医药事业的价值认同。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通过举办学术报告、警示教育、参观制药企业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做良心药,做放心药”成为他们的职业信念。

(四)强化资源保障,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加强协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实现师资队伍来源的协同,既要高校内部的理论型教师,也需要制药企业、药品研究机构等单位的技术型教师,聘请来自制药企业的高管和资深技术人员加入协同教学团队,以真正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二是实现师资队伍知识结构的协同,高校可以选聘一批具有管理学(药品管理)、经济学(药品国际贸易)、法学(药品知识产权)、化学(药品合成)、机械工程(药品装备)等学科背景的教师加入到协同教学团队,以扩大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丰富协同教学的案例库。高校要开展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就需要加强教学案例库建设,建立一个科学、稳定的案例教学库,以弥补当前传统教学中缺乏优秀案例的尴尬局面。高校要结合协同教学的实际需要,建立由若干主题组成的教学案例库,如制药知识案例、药品注册案例、药物辅料案例、药物合成案例、药品包装案例、药品产权案例等,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加深对药品研发、生产、检测流程及药品知识产权的理解。最后,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校要本着高效、合作的精神加强与区域内知名制药企业的联系与对接,共商联合育人大计。高校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形式与政府、企业共建一批实习基地,并选聘一支技术过硬、认真负责的基地导师,通过基地导师师徒式的“传帮带”,引导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参与中试生产和实习,使学生在药品研发、药品生产一线发现制药的技术问题,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这些难题,从而提升科学素养、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1] 浩歌.改到深处是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

[2]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36.

[3]PETERGloor.SwarmCreativity:CompetitiveAdvantagethrough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s[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236.

[4] 冯叶成,刘嘉,张虎.政府—高校—企业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与淮安市产学研合作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67-70.

[5]VERONICASerrano,THOMASFischer.Collaborativeinnovationinubiquitoussystems[J].Internationalmanufacturing, 2007(18):599-615.

[6] 王子镐.加强行业特色大学协同创新能力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21-23.

[7]JLTrump,THusen.TeamTeaching[J].The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education,1977(2):36-45.

[8] 陈明.职能互补:大学“科研”对“育人”的促进作用[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48-151.

(责任编辑:金一超)

Researchoncollaborativeteachingmechanisminuniversitiesbasedontheconcept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Take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specialtyasanexample

FENGWen1,XUJihong2,YUZhiliang3,YUJianming2,WANGHong1,SUWeike1

(1.CollaborativeInnovationCenterofYangtzeRiverDeltaRegionGreenPharmaceuticals,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14,China;2.InstituteofHigherEducation,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14,China;3.CollegeofBiotechnologyandBioengineering,ZhejiangUniversityofTechnology,Hangzhou310014,China)

“Tochangetoanewstageisteaching”hasbecomeanewnormofteachingrefor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guidance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eory,collaborativeteachinghasbecomeanimportantapproachfor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carryoutteachingreformtoattainbettereducationalresults.Inviewoftheinterpretation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andcollaborativeteaching,thisarticleanalyzestherealityplightsofcooperativeteachingsystem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thenconstructsthecollaborativeteachingmechanismfromfourdimensions,namely,thejointeducationidea,thepracticeofeducationplatform,theinternalintegrationmechanism,andtheresourcesandsupportsystem.

collaborativeinnovation;collaborativeteaching;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

2016-05-04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13030)

冯雯(1979—),女,浙江宁波人,讲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育协同创新研究;徐吉洪(1979—),男,江西吉安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余志良(1976—),男,浙江绍兴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本科专业建设研究;於建明(1975—),男,浙江绍兴人,教授,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鸿(1972—),女,黑龙江泰来人,教授,博士,从事药学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苏为科(1961—),男,浙江临安人,教授,博导,博士,从事绿色制药研发、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640

A

1006-4303(2016)03-0339-05

猜你喜欢
制药协同专业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斯里兰卡将在汉班托塔建200英亩的制药区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